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常见题型》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二)
2019-07-03 22:31:29 【

1、写作题  摩檫,既是一种物理现象,又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相处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摩檫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
物理学家说:摩檫就是阻止两物体接触表面发生切向相互滑动或滚动的现象。
政治学家说:摩檫就是个人或群体间因彼此利害矛盾而引起低烈度的冲突、抵触。
理学家说:没有脚与地面的摩檫,人便无法走路;没有绳子之间的摩檫,绳子便不可能挽成结。
哲学家说:没有摩擦,社会便不会前进;没有摩擦,人们怎么能联结成为一个整体。
文学家说:摩檫是一连串轻微的碰撞,碰撞是一次激烈的摩檫。有了摩檫与碰撞,才会有琴声、鼓声、钟磬声,才会有世界进步的进行曲。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题,自拟标题;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意思是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可是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眼睛长在自己身上,最经常的用途却是用来丈量别人,一沾着自己的,缺点就看不到了,看别人呢?优缺点一览无遗,而且缺点还会被放大。
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观点的?请根据材料内容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700字以上。


参考答案:多看别人的长处
人生的轨迹能不能够发达久远,应该要看他有没有宽宏的器识。
俗话说“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如果总是看重别人的缺点,而且到处张扬,这样就会给别人造成伤害,这可不是君子待人处世之道。  
“江南才子”文征明是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画家,大书法家,他生性不喜欢听到别人的过错。有人想要把别人的过失告诉他,他必巧妙的转移话题,使对方无法说下去。他终生都如此。  
东汉著名将领马援也曾告诫侄儿说:“我希望你们听到别人有过失,就好象听到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嘴里不能说!”  
对于自己的优点或长处,我们应当始终韬光养晦和抱以谦逊的态度。
老子曾经对孔子说:“我听说,聪明的商人会把财物藏得很严密,仿佛一无所有。盛德君子的容貌仿佛十分愚钝。去掉你身上的骄气与过多的欲望,去掉你踌躇满志的神色与放荡的心志,这些都对你没有益处。”  
《中庸》引用《诗经》中的话说:“衣锦尚絅,恶其文之着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絅”是单衣或外衣的意思。绣有花纹的锦衣外面为什么还要加上单衣呢?就是嫌花纹太显露了。用此来说明君子之道应该韬光养晦,内蕴深藏不露,外表虽然暗淡,日久就会彰显它的光芒;如果内蕴肤浅,虽然外表引人注目,但很快就会日益消亡。
宋朝的欧阳修,文章写得非常好,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文学家,可是他对待客人,总是多谈朝廷施政的事情,而不谈及文章。当时的蔡襄精通政事,但是蔡襄对待客人,也是多谈文章,而不谈及政事。这两位先生都是非常的善于韬光养晦,不会在别人的面前,炫耀自己的长处,所以在历史上都能够享有盛名,而且官也做到了极其显贵的地位。
被称为“唐初四杰”的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四人以文章而享有盛名,个个才华盖世。当时的大臣裴行俭通晓阴阳,有知人之明,他见到卢照邻等四人后说道:“读书人以后能不能够发达久远,鸿图大展;应该是先要看他有没有宽宏的器识,其次才是他的文章啊!王勃他们四个人,文章虽然好,但是多显得浮躁浅薄,喜欢炫耀自己的才华,这不是享有爵禄福报的根器啊!杨炯这个人还稍微显得沉静收敛一些,他能够善终,就算是十分的幸运了啊!”后来这四个人的命运,果然如裴行俭所说的一样,只有杨炯得以善终。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给材料作文。材料中心意思明确,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那么,为人处事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所以,一旦发生了矛盾,人们应该多作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不是。责己严,待人宽,这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原则。所以我们可以立意:要多看别人优点,少看别人缺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以律已,宽以待人,等等。


本题难度:简单



3、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桑园寄子
晋代的邓攸为避战乱,带着弟媳妇和儿子、侄儿逃难。途中弟媳妇被乱军冲散,年迈体弱的邓攸难以兼顾两个幼小的孩子,便忍痛把亲生儿子绑在一棵桑树上,背着侄儿继续逃亡。幸亏在不久之后,后面赶来的弟媳妇发现了邓攸的儿子。婶侄二人在逃出潼关之后又巧遇邓攸,一家人才得以团圆。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人的一生,不知要面临多少抉择:大与小,多与少,美与丑,重与轻,易与难,利与弊、亲与疏……其中无论哪一种抉择,大概都很难超乎人之常情。选择利于己的,为人的本性使然,本无可厚非;选择利于人的,也不太难做,古今中外大有人在。逃难途中,邓攸在两个小孩只能带走一个的抉择中,选择了侄儿而放弃了儿子,这不会比在生与死面前选择死来得轻松。这刹那间的抉择,足够让人惊心动魄,足够让人扼腕长叹,更足以让古今所有为了自身利益而骨肉相煎的人们汗颜。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作文(40分)
很多时候,生活就像是一潭清水,波澜不惊。你不去用心感受它,它就稍纵即逝,匆匆而过……可是你一旦停住脚步,用心体验个中细节,就会发现:在不惊的水面上也蕴含着无限的情韵。
请你补充完整以下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要求书写工整。
《那一刻,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是半命题作文,有一定的开放度。首先要把题目补充完整,对此可参照题目所给的提示语。提示语的重点在“用心体验个中细节,就会发现:在不惊的水面上也蕴含着无限的情韵。”就是要求我们写出对日常生活观察、体验后的发现、感悟与情感等。比如发现:我长大了、我成熟了;爸妈老了、爸妈其实是爱我的;植物也会流泪、动物也有感情等。比如感悟:爱要付出、友爱要真心;幸福是感受、幸福是付出等。比如情感:泪流满面、满含热泪;呆若木鸡、惊喜交集;举起双手、掌声雷动等。
那一刻,强调某一时间点。也是写作的高潮和重点描写部分。
点评:作文形式分为命题、半命题、材料、漫画、话题作文等几种形式。从为文范围来讲,命题作文的范围是较狭窄的,半命题作文则有了一定的自由度。这种自由度,主要来自于自己补充的那一部分。在自己补充作文题目时,应该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明白作文题目有无要求和限制,没有明确提出的,是否有隐含的条件和限制。一是有利于自己的写作,有利于自己写作能力的发挥,不能作茧自缚。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的一声打开了。
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
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然后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正确使用熟..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