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八)
2019-12-26 06:27:55 【

1、阅读题  拓展阅读(7分)
小题1:用“/”给下面短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5分)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①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
②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小题2:这篇短文的寓意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
②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小题1:寓意:知道错了的东西,要及时改正,决不能借故拖延,明知故犯。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选自《孟子》)


本题解析:
小题1: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上下语意进行判断
小题1: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鸡,有人对他说:“这不是君子的行为。”他说:“那就让我少偷点,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然后就不偷了。”如果知道那是不对的,应该马上停止,为什么还要等来年?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董文炳,字彦明,俊之长子也。父殁时年始十六,率诸幼弟事母李夫人。夫人有贤行,治家严,笃于教子。文炳师侍其先生,警敏善记诵,自幼俨如成人。岁乙未,以父任为藁城令。同列皆父时人,轻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惮。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未几,同列束手下之。吏抱案求署字,不敢仰视,里人亦大化服。县贫,重以旱蝗,而征敛日暴,民不聊生。文炳以私谷数千石与县,县得以宽民。前令因军兴乏用,称贷于人,而贷家取息岁倍,县以民蚕麦偿之。文炳曰:“民困矣,吾为令,义不忍视也,吾当为代偿。”乃以田庐若干亩计直与贷家,复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使耕之。于是,流离渐还,数年间,民食以足。朝廷初料民,令敢隐实者诛,籍其家。文炳使民聚口而居,少为户数。众以为不可,文炳曰:“为民获罪,吾所甘心。”民亦有不乐为者,文炳曰:“后当德我。”由是赋敛大减,民皆富完。旁县民有讼不得直者,皆诣文炳求决。文炳尝上谒大府,旁县人聚观之,曰:“吾亟闻董令,董令顾亦人耳,何其明若神也!时府索无厌,文炳抑不予。或谗之府,府欲中害之,文炳曰:“吾终不能剥民求利也。”即弃官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  籍:登记
B.明于听断,恩济威。   以:连词,来
C.或谗之府,府欲害之   中:诬蔑
D.义不忍视也,吾当代偿。 为:介词,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董文炳体恤百姓的一组是(? )
A.①民困矣,吾为令,义不忍视也,吾当为代偿。
? ②时府索无厌,文炳抑不予。
B.①?文炳以私谷数千石与县,县得以宽民。
? ②董令顾亦人耳,何其明若神也。
C.①?贷家取息岁倍,县以民蚕麦偿之。
?②?复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使耕之。
D.①以田庐若干亩计直与贷家。
? ②?旁县民有讼不得直者,皆诣文炳求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董文炳十六岁丧你,带着他的年幼的弟弟们侍奉母亲。他聪明机灵,善于记诵,少年老成。
B.董文炳凭借父亲的职位接任藁城县令。他从政有方,很快便让人敬畏折服。
C.在朝廷统计户口时,董文炳不顾众人的异议和部分百姓的抵触,将百姓聚在一起居住以减少户数,从而减轻了百姓的赋税。
D.董文炳曾因征集军需而向私人借贷,为了不增加百姓的负担,将自家田产作价抵给了放贷者。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同列皆父时人,轻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亟闻董令,董令顾亦人耳,何其明若神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时府索无厌,文炳抑不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A
3.D
4.(1)(县衙中)与董文炳同事的都是他父亲时的人,他们轻视董文炳年轻,连小官吏也不惧怕他。
? (2)我们多次听说董县令的大名,董县令看来也是人啊,他为什么这样明断如神啊!
? (3)当时州府向百姓催征赋税没完没了(或没有满足),董文炳压着官文不予执行。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盆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小题1:对下列加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明年秋,送客盆浦口明年:第二年
B.问其人,长安倡女本:原来(是)
C.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因为:表原因的连词
D.遂命酒,使快弹数曲快弹:畅快地弹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铮铮有京都声/苏子愀(选自苏轼的《赤壁赋》)
B.今漂沦憔悴,转徙江湖间/蜀道难,难上青天(选自李白的《蜀道难》)
C.夕始觉有迁谪意/虽不谓吾言为,而亦无词相答。(选自林觉民的《与妻书》)
D.因为长句,歌以赠/余扃牖而居,久能以足音辨人(选自归有光的《项脊轩》)
小题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A.览物之情,得无异乎?(选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B.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选自《诗经·邶风·静女》)
C.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选自《诗经·卫风·氓》)
D.灭六国者,六国也。(选自杜牧的《阿房宫赋》)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因为,是两个词,因,副词,因而,于是;为,动词,写。
小题2:试题分析:A项,都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B项,介词,在/介词,比;C项,代词,这/形容词,对的,正确;D项,代词,代歌女/助词,凑足音节,没有意义。
小题3:试题分析:例句与B句都是状语后置句,AC句都是一般常式句,D句为判断句。
点评:本题的材料是课文中的一小段。对文言的学习,以“本”为本。前一个“本”指课文。一定要把有限的精力用在“认真读好教科书”上,“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考题取自课外,但考点均在课内。语文学习没有捷径,只有通过自己独立地逐字逐句地读懂课文,才能从中真正掌握必备的知识,形成可靠的阅读能力。这一过程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要准确理解文中字、词、句的含义,特别要注意文章中的注释、重要的词句及一些有深意的句子。要注意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尤其是要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做必要地归纳整理,以便更好地全面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减省少府用度,买刀布蜀物,委计吏以遗博士。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又修起学宫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宫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悌、力田。常选学宫僮子,使在便坐受事。每出行县,益从学宫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出入闺阁。县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宫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今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宫,自文翁为之始云。
  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选自《汉书·循吏传》)
写出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1)遣京师(? )
(2)用察举(? )
(3)县邑吏民见而之(? )
(4)蜀地学于京师者齐鲁焉(? )


参考答案:(1)诣:到,往
(2)次:按照
(3)荣:以……为荣
(4)比:与……等同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读李翱文
欧阳修
予始读翱《复性书》三篇,曰:此《中庸》之义疏尔。智者识其性,当读《中庸》;愚者虽读此不晓也,不作可焉。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以谓翱特穷时愤世无荐己者,故丁宁如此;使其得志,亦未必。然以韩为秦汉间好侠行义之一豪隽,亦善论人者也。最后读《幽怀赋》,然后置书而叹,叹已复读,不自休。恨翱不生于今,不得与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时,与翱上下其论也。
凡昔翱一时人,有道而能文者莫若韩愈。愈尝有赋矣,不过羡二鸟之光荣,叹一饱之无时尔;推是心,使光荣而饱,则不复云矣。若翱独不然,其赋曰:“众嚣嚣而杂处兮,咸叹老而嗟卑;视予心之不然兮,虑行道之犹非。” 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后世子孙不能以天下取河北,以为忧。呜呼,使当时君子皆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下岂有乱与亡哉!
然翱幸不生今时,见今之事;则其忧又甚矣!奈何今之人不忧也?余行天下,见人多矣,脱有一人能如翱忧者,又皆贱远,与翱无异;其余光荣而饱者,一闻忧世之言,不以为狂人,则以为病痴子,不怒则笑之矣。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
景祐三年十月十七日,欧阳修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中庸》之义尔疏:说明,注释
B.然以韩为秦汉间好侠行义之一豪隽:通“俊”,才智出众的人
C.又神尧以一旅取天下怪:责怪
D.脱有一人能如翱忧者,又皆远 贱:社会地位低下的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作可/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
B.推是心,使光荣饱/某所,母立于兹
C.视予心不然兮/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D.可叹夫/师道之不传久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写《读李翱文》,实际上是借李翱文表达自己的忧时之心,由李翱所处的时代联系到北宋当时的现状。
B.所谓读李翱文,主要是读李翱的《幽怀赋》,先写对李翱《复性书》《与韩侍郎荐贤书》的看法是为了铺垫。
C.文中将李翱与韩愈加以比较,主要目的是为了批评韩愈没有忧国忧民之心,作者的这一观点有失偏颇。
D.文末作者愤慨地说“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这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以谓翱穷时愤世无荐己者,故丁宁如此;使其得志,亦未必。(2分)
(2)呜呼,使当时君子皆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下岂有乱与亡哉!(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1)认为李翱只是时运不通而愤恨社会上没有推荐自己的人,因此反复地这样说;假如他能得志,也未必这样。(注意“穷时”的翻译)
(2)啊!假使当时的人们能改变他们的叹老嗟卑之心而代之以李翱的忧国之心,那么唐朝哪能发生动乱和最终灭亡呢?(注意“易”的翻译)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 怪,意动用法,应为以……为怪。
点评: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的重要现象,也是常考点。在本题中,“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中的“怪”和“又皆贱远”中的“贱远”都是词类活用。怪,意动用法,应解释为“以……为怪”;贱远,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释为“职位低和被朝廷贬斥的人”。这些在文言实词的解释中一定要注意。
小题2:试题分析:A均为句末语气词;B并列关系/你的;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定语后置;D句末语气词/句中停顿。
点评:文言虚词的判断,关键还是这个虚词所处的语境,那就是它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就如本题中的“之”字,就用法来说有作代词、动词、助词这三大类,具体是什么用法,那就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视予心之不然兮”中的“之”处在句子的主谓之间,那它就是助词,结构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小题3:试题分析:比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突出李翱的忧国忧民之心。
点评:做这类题是先将各选择肢在原文中找到,理解所找到的相关句子,根据文意,与选择肢进行比对,从而发现各选项的正与误。
小题4:试题分析:第一小句要翻译好“穷时”这一关键词,“穷”是“陷入困境”之意,“穷时”就是时运不通、时运不济。第二小句要翻译好“易”这个关键词,“易”在这里是“改变”的意思。
点评: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常常是句子中的某个词成为翻译的障碍,这些关键词又是考试中的赋分点,所以翻译句子时,必须把握句子中的关键词。句中关键词的破解,除了平时积累的一些知识外,关键还得靠句子的具体语境。
译文:我开始读李翱的三篇《复性书》时,心里想:这不过是给《中庸》做的注释。聪明人理解“性”的含意,不读《复性书》也知道应当使“性”恢复到中庸;愚笨的人即使读了《复性书》,也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复性书》不作也可以。又读他的《与韩侍郎荐贤书》,认为李翱只是时运不通而愤恨社会上没有推荐自己的人,因此反复述说求贤之事;假如他能得志,也未必这样。然而他把韩愈比作秦汉间好侠行义的一位豪杰之士,也算是善论人了。最后读了《幽怀赋》,然后放下书卷赞叹,赞叹后又读,不能停下来。遗憾的是李翱不生于今世,不能与他交往;又可惜自己没有出生在中唐,不能与他共同反复商讨他所提出的问题。
以往与李翱同一时代的所有人,行仁义之道而善于作文的没有谁赶得上韩愈。韩愈曾经写过一篇赋,不过是羡慕两只鸟的荣耀,感叹还没吃上一顿饱饭罢了。推究韩愈的心理,假如让他光显荣耀、生活宽裕,那就不再感叹了。象李翱就不是这样。他的《幽怀赋》说:“众人喧哗而纷纷退隐,都感叹年老和地位卑下;内省自己的心却不是这样,只担心行圣人之道还有不足之处。”又诧异李渊能用一支军队取得天下,用全天下的力量收复河北,为此而忧虑。啊!假使当时的人们都改变他们的叹老嗟卑之心而代之以李翱的忧国之心,那么,唐的天下哪能发生动乱和最终灭亡呢?
然而李翱幸好没有出生在当今之世,看到今天发生的事情,那么他的忧虑更严重了。怎么今天的人不知忧虑呢!我在世上,见的人很多了,倘若有一个象李翱那样忧虑国事的,又都是职位低和被朝廷贬斥的人,与李翱相同;其他得意做官的人,一听到有谁讲忧世的话,不是把他看做狂人,就是把他看做傻子,不是发脾气,就是笑话他。啊!身在其位而自己无忧国之心,又禁止别人,让人都不忧虑国家之事,可叹啊!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