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十)
2019-12-26 06:41:10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各题。
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
陈与义
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堤绵绵。
?草木相连南服②内,江湖异态栏干前。
乾坤万事集双鬓,臣子一谪今五年。
欲题文字吊古昔,风壮浪涌心茫然。
  【注】①宋钦宗靖康二年(1126)春,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掳徽宗,钦宗二帝,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陈与义1124年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靖康之难发生后,流离失所,后流亡到洞庭湖。此诗写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秋。②南服,指南方。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楼阴”指楼的南面,“背日”也指楼南,两词点明观景角度:站在楼南向远处眺望。
B.颔联继续写登楼所见景色。“江湖异态”写出倚栏远眺,江水与洞庭湖水不同,异态纷呈。
C.颈联意思是:诗人被贬官迄今已有五年,“靖康之难”后,宋室南迁,诗人颠沛流离,双鬓已白。
D.尾联中用“风壮浪涌”,即写出江水湍急汹涌,同时也表明诗人此时心潮起伏如波涛汹涌。
2诗人登临远望看到怎样的景象?这种景象描写有何作用?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①诗人登高远眺,看到岳阳楼周围的壮阔景观:江堤曲折,草木连绵不断,江水、湖水形态各异,风高浪急。②以壮景衬哀情,壮观之景使人产生飘零之感,诗人触景伤情,引发了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后的迁谪之恨,家国之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道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和沈石田落花诗
唐寅(明)
万紫千红莫谩夸,今朝粉蝶过邻家。
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
深院青春空白锁,平原红日又西斜。
小桥流水闲树落,不见啼莺有吠蛙。
小题1:诗中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答:?
?
小题2:请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妙处。(4分)
答:?
?


参考答案:
小题1:用典(1分)使用了王昭君不被赏识,张丽华不得君王留幸之典,(1分)表达出诗人怀才不遇,仕途不顺,不得重用的苦闷。(2分)
小题2:“不见莺啼有吠蛙”寓指春去夏至,花落时节;? (1分)呼应首联(或呼应标题)(1分)以景作结,(1分),委婉地表现了作者的孤独寂寞(或无奈与自嘲)。 (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第二联主要运用了典故,以人喻己,同病相怜,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
小题2:本诗结尾的最大的特点是以景结情,借景抒情,取得言虽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


本题难度:一般



5、其他题  古诗鉴赏(8分)
如梦令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小题1: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2分)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
事物?(2分)
小题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4分)
小题2:这首宋词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从前文看所写之物不是梨花,不是杏花,有白有红。再结合“武陵”这一典故,可知,所写之的为桃花。
小题2: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不正是这位色艺冠绝一时的女性自己的写照吗?而含蓄地点明此花乃属桃源之花,不正是她身陷风尘而心自高洁的象征吗?此词有清气,有新意,正是词人品格的自然流露。尤其这首咏物词中,能巧妙地借助于典故的文化意义,表现词人自己的高洁怀抱,似无寄托,而有寄托,就境界言,可以说是词中的上品。


本题难度:简单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 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小题1:试分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小题2: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凄凉”的心境的?(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和地点②“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与尾联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首尾呼应。
小题2:①选择“一鸟”“数帆”等意象,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凉的意境;②以“谁与问”对应“独上江城”,直抒胸臆,表达凄凉心境。抒发不复应有往日那种激扬奋发、踌躇满志的风情气韵,体现了深沉的忧思。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唐诗,回答下面问题。
送路六侍御入朝①?
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 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 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②桃花红似锦, 生憎③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 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释:①这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作者因避乱流寓蜀地梓州。
②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  ③生憎:犹言偏憎、最憎。
【小题1】颈联中描绘了怎样的图景?作用何在?(4分)
【小题2】结合全诗,请概括出诗人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描绘了一幅桃花锦簇,柳絮纷飞的明艳春景图。(1分)运用乐景衬哀情(反衬)的手法(1分)反衬出诗人离愁难遣,怕和友人后会无期的伤感。(2分)
【小题2】
①对儿时友情的惦念;②久别重逢,乍逢又别的不舍;③不知与友人能否再相逢的伤感;④对自己迟暮飘零,前途未知的喟叹。(前两点每点1分,后两点每点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诗的后四句写景,另起了一个头,颈联和颔联似乎毫无相干。其实,这景物描写,全是从上文的“别筵”生发出来的。尾联结句“触忤愁人到酒边”的“酒”,正是“别筵”饯别之酒:“酒边”的“剑南春色”,也就是诗人“别筵”的眼前风光。“桃红似锦”,“絮白于棉”,这风光是明艳的,而诗偏说是“不分”,“生憎”,恼怒春色“无赖”,是因为它“触忤”了“愁人”;而它之所以“触忤愁人”,则是由于后会无期,离怀难遣,对景伤情的缘故。颈联中的“不分”和“生憎”,恰恰成为绾合上半篇和下半篇的纽带,把情景融为不可分割的完美的诗的整体。全诗句句提得起,处处打得通,一气运转,跌宕起伏;而诗句的措辞,脉络的贯通,则又丝丝入扣,在宏大中体现了精细的特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送路六侍御入朝》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借聚散离合之情,写迟暮飘零的身世之感。前四句写送别之情,后四句写别时之景。全诗跌宕起伏,一气运转,脉络贯通,丝丝入扣,在宏大中体现了精细的特点。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