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六)
2019-12-28 07:22:26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陆襄,字师卿,吴郡吴人也。天监三年,都官尚书范岫表荐襄,起家擢拜著作佐郎。后昭明太子统闻襄业行,启武帝与游处。昭明太子敬耆老,襄母年将八十,与萧琛、傅昭、陆杲每月常遣存问,加赐珍羞衣服。襄母常卒患心痛,医方须三升粟浆。时冬月,日又逼暮,求索无所,忽有老人诣门浆量如方剂。始欲酬直,无何失之,时以襄孝感所致。后为太子家令,复掌管记,母去职。襄年已五十,毁顿①过礼,太子忧之,日遣使诫喻。中大通七年,为都阳内史。先是郡人鲜于琮服食修道法,常入山采药,拾得五色幡毦,又于地中得石玺,窃怪之。琮先与妻别室,望琮所处常有异气,益以为神。大同元年,遂结门徒杀广晋令王筠,号上愿元年,署置官属。其党转相诳惑,有众万余人,将出攻郡。襄先已率人吏修城隍为备,及贼至破之,生获琮。时邻郡豫章、安成等守宰其党与,因求货贿,皆不得其实。或有善人尽室罹祸,唯襄郡枉直无滥。人作歌曰:“鲜于抄后善恶分。人无横死赖陆君。”
又有彭、李二家,先因忿争,遂相诬告。襄引入内室,不加责诮,但和言解喻之。二人感恩,深自悔咎。乃为设酒食令其尽欢,酒罢同载而还,因相亲厚。人又歌曰:“陆君政,无怨家。斗既罢,雠共车。”在政六年,郡中大宁。郡人李睍等四百二十人诣阙拜表,陈襄德化,求于郡立碑,降敕许之。又表乞留襄,襄固乞还。襄弱冠遭家祸②,释服犹若居忧,终身蔬食布衣,不听音乐,口不言杀害五十年。?(选自《南史》卷四十八,有删节)
[注]①毁顿:哀痛伤身。②家祸:指陆襄父亲陆闲被叛贼王追光所杀一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启武帝与游处引:邀请。
B.忽有老人诣门浆量如方剂货:出售。
C.守宰其党与案:搜捕。
D.母去职忧;指(父母的)丧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现陆襄“孝敬父母”和“治郡有功”的一组是(?)
A.①始欲酬直,无何失之②及贼至破之,生获琮
B.①复掌管记,母忧去职②鲜于抄后善恶分,人无横死赖陆君
C.①启武帝引与游处②唯襄郡枉直无滥
D.①释服犹若居忧②不加责诮,但和言解喻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鲜于琮借神灵之名,聚众谋反,杀死广晋县令并想攻打郡城,陆襄对此已有防备,
最终打败贼人,生擒贼首。
B.陆襄的品行深得昭明太子萧统的赏识,昭明太子因此与他相识交往,并每月亲自到
陆襄家中拜望陆母,赐给她美食衣服。
C.在查办处理鲜于琮同党的过程中,邻郡的一些官员趁机索贿,不能公正执法,使好
人受害;陆襄则秉公执法,明察曲直善恶,赢得了百姓的赞扬。
D.陆襄以德化为政,面对结怨甚深的彭、李二家,他并未简单责罚,而是好言相劝,
晓之以理,使两家和解。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始欲酬直,无何失之,时以襄孝感所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睍等四百二十人诣阙拜表,陈襄德化,求于郡立碑,降敕许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1)刚想给他钱,他却很快消失了,当时人们认为是陆襄的孝道感化所造成的。(共5分)
(2)郡人李睍等四百二十人到朝廷拜见奉上表章,陈述陆襄的德政教化,要求在郡中立碑,朝廷下令允许他们这样做。(共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C项解释不准确,从原文上下句“时邻郡豫章、安成等守宰案其党与,因求货贿,皆不得其实”大意“邻近的郡城豫章、安成等太守查究鲜于琮的残党余孽,趁机索取贿赂,因此都不能得到案件的实情”可知,“案”应为审查。所以选C。
小题2: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A.①是间接表现“孝敬父母”B.②间接表现“治郡有功”C.①是昭明太子赞赏陆襄的品德业行。所以选D。
小题3:此题要在回读全文,整体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分析比较,然后做出判断。B项“每月亲自到陆襄家”表述不准确,原文是“每月常遣存问,加赐珍羞衣服。”所以选B。
小题4: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重点实词、虚词意义、特殊句式等。注意这些关键词:。“始”“直”“无何”“以”、“诣阙”“拜表”“德化”。
译文:
陆襄字师卿,是吴郡吴人。天监三年,都官尚书范岫上表找茬陆襄,他接受征召被授予著作佐郎之职。后来昭明太子萧统听说了陆襄的事迹品行,就禀报梁武帝请他来与他交往相处。昭明太子尊敬老人,陆襄的母亲年近八十,昭明太子便和萧琛、傅昭,陆杲每月经常派人前去探望慰问,并赏赐她美食与衣服。陆襄的母亲经常突然患心痛之症,医生开出药方需用三升粟米浆。当时正值冬天,又将近黄昏,到处寻找不能得到,忽然有一个老人到陆家门口出售与药方上所说的等量的米浆。刚想给他钱,他却很快消失了,当时的人们都认为是陆襄的孝道感化所造成的。后来陆襄担任了国子博士、太子家令,又担任管记,因母亲去世而离职。陆襄已经五十岁了,为母亲去世而悲伤过度超出了礼节,太子担心他,每天派人劝说他。中大通七年,担任鄱阳内史。在这以前郡中人鲜于琮服用丹药修行道法,经常进山采药,捡到五色幡,又从地里得到了石玺,私下里感到奇怪。从此鲜于琮先与其妻分室而居,人们看见他所住的地方有异气出现,更以为他是神人。大同元年,就勾结门徒杀死广晋县令王筠,改年号为上显元年,并安排分封官员。他的门徒到处欺骗诱惑,很快便拥有了一万多信徒,将要出兵攻打郡城。陆襄早已经率百姓官吏修好城墙作好防备,等到贼人一到便打败了他们,并活捉了鲜于琮。邻近的郡城豫章、安成等太守查究鲜于琮的残党余孽,趁机索取贿赂,因此都不能得到案件的实情。善良人家有的也全家遭受祸殃,只有陆襄所在郡城区分善恶不失实。百姓作歌唱到:“鲜于琮被抄后善恶分清,百姓没有横死的全依仗陆君。”
又有彭、李二家,起初因气愤而发生争执,于是就互相诬告。陆襄把他们叫到内室之中,并不加责备呵斥,只用好言来劝解教导他们。他们感激陆襄的恩德,非常后悔自责。于是就为他们摆上酒宴让他们尽情欢饮,酒宴完毕让他们同车还家,于是他们二家互相亲近。百姓又作歌唱到:“陆君为政,没有怨家,争斗结束,仇人也同坐一车。”在位六年,郡中大大安定。郡人李睍等四百二十人到朝廷拜见奉上表章,陈述陆襄的德政教化,要求在郡中立碑,朝廷下令允许他们这样做。百姓又上表要求陆襄留任,陆襄坚决要求回到京城。陆襄刚成人便遭受家祸,服丧期已满却仍然如同在守孝一样,到死都吃素食穿布衣,不听音乐,口中不说杀生害命之类的话有五十年。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为”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十七为君妇
B.自名为鸳鸯
C.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D.自名为罗敷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A项:动词,身为、成为;其余均为:动词,叫做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义田记
钱公辅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威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旅,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如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今观文正公之义田,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①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其世云。(选自《古文观止》,中华书局1959年版)
  【注】①瘠:通“胔”,尸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账册
B.而力未者二十年——逮:达到
C.以晏子之觞而桓子——觞:酒杯
D.世之三公位——都:处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所入,给其所聚/覆武其上,蹈其背出血
B.承其志,如公存也/然而不王者,未有也
C.母之族,无不足衣食者/犹致思天文阴阳历算
D.亲亲仁民/涂有饿莩不知发
3.下列用“/”给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A.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B.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C.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D.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4.下列各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写范仲淹置办义田“以养济群族”,养济之法很是明细,从中可窥范公的仁心。
B.补写范仲淹参政而“位充禄厚”,才实现义田壮举,意在说明范公用俸禄购田的无私。
C.作者用孟子“亲亲而仁民”的话凸显晏子的克己好仁,认为范仲淹的义举与之相接近。
D.将范仲淹救济亲族士人的行为,比照一毛不拔的公卿大夫,愈见范公“后乐”的美德。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C
3.D
4.C
5.(1)购置临近城邑常年丰收的千亩田地,叫做义田。
  (2)退职回家等待补缺的人,也提供资助。
  (3)官府供给粮食这样充裕,朝廷俸禄这样优厚,(却)停留在一己私欲罢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3分)
①子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是时秋也,故曰“秋寻”。
②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①而侣韵士干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②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灯也。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于悲夫悲秋者也。
③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
④曰“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诞先日:“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
[注]①贵游:无官职的王公贵族。②孤寒:贫寒无依靠的人。
小题1:第②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2分)
小题2:对“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对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伤。
B.我与那个悲秋者有着强烈的共鸣。
C.我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
D.我为宋玉那样的悲秋者深感悲伤。
小题3:“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字是__。(1分)
小题4:第③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3分)
(1) _?__?(2) _?__
小题5: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形象直观地表明作者对秋的喜爱。
小题2:C
小题3:动
小题4:(1)与山相知之乐,答“恍然之乐”的1分;(2)家居之乐。
小题5:开头交待了“秋寻”的缘由。结尾点名诗集的主要题材。首尾呼应。结构严谨。“秋寻”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面划线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夫人不能早自裁于绳墨之外,以稍凌迟(衰颓,指志气衰微)
大母余(过问)
B.感慨之矣(随着,附着)
,持一象笏至(音节助词)
C.大类女郎也(很像)
《齐谐》者,怪者也(记载)
D.何辞(句末语气词)
而刘夙疾病,常在床褥(缠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理解虚词的..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