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六)
A.①始欲酬直,无何失之②及贼至破之,生获琮 B.①复掌管记,母忧去职②鲜于抄后善恶分,人无横死赖陆君 C.①启武帝引与游处②唯襄郡枉直无滥 D.①释服犹若居忧②不加责诮,但和言解喻之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1)刚想给他钱,他却很快消失了,当时人们认为是陆襄的孝道感化所造成的。(共5分)
(2)郡人李睍等四百二十人到朝廷拜见奉上表章,陈述陆襄的德政教化,要求在郡中立碑,朝廷下令允许他们这样做。(共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C项解释不准确,从原文上下句“时邻郡豫章、安成等守宰案其党与,因求货贿,皆不得其实”大意“邻近的郡城豫章、安成等太守查究鲜于琮的残党余孽,趁机索取贿赂,因此都不能得到案件的实情”可知,“案”应为审查。所以选C。
小题2: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A.①是间接表现“孝敬父母”B.②间接表现“治郡有功”C.①是昭明太子赞赏陆襄的品德业行。所以选D。
小题3:此题要在回读全文,整体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分析比较,然后做出判断。B项“每月亲自到陆襄家”表述不准确,原文是“每月常遣存问,加赐珍羞衣服。”所以选B。
小题4: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重点实词、虚词意义、特殊句式等。注意这些关键词:。“始”“直”“无何”“以”、“诣阙”“拜表”“德化”。
译文:
陆襄字师卿,是吴郡吴人。天监三年,都官尚书范岫上表找茬陆襄,他接受征召被授予著作佐郎之职。后来昭明太子萧统听说了陆襄的事迹品行,就禀报梁武帝请他来与他交往相处。昭明太子尊敬老人,陆襄的母亲年近八十,昭明太子便和萧琛、傅昭,陆杲每月经常派人前去探望慰问,并赏赐她美食与衣服。陆襄的母亲经常突然患心痛之症,医生开出药方需用三升粟米浆。当时正值冬天,又将近黄昏,到处寻找不能得到,忽然有一个老人到陆家门口出售与药方上所说的等量的米浆。刚想给他钱,他却很快消失了,当时的人们都认为是陆襄的孝道感化所造成的。后来陆襄担任了国子博士、太子家令,又担任管记,因母亲去世而离职。陆襄已经五十岁了,为母亲去世而悲伤过度超出了礼节,太子担心他,每天派人劝说他。中大通七年,担任鄱阳内史。在这以前郡中人鲜于琮服用丹药修行道法,经常进山采药,捡到五色幡,又从地里得到了石玺,私下里感到奇怪。从此鲜于琮先与其妻分室而居,人们看见他所住的地方有异气出现,更以为他是神人。大同元年,就勾结门徒杀死广晋县令王筠,改年号为上显元年,并安排分封官员。他的门徒到处欺骗诱惑,很快便拥有了一万多信徒,将要出兵攻打郡城。陆襄早已经率百姓官吏修好城墙作好防备,等到贼人一到便打败了他们,并活捉了鲜于琮。邻近的郡城豫章、安成等太守查究鲜于琮的残党余孽,趁机索取贿赂,因此都不能得到案件的实情。善良人家有的也全家遭受祸殃,只有陆襄所在郡城区分善恶不失实。百姓作歌唱到:“鲜于琮被抄后善恶分清,百姓没有横死的全依仗陆君。”
又有彭、李二家,起初因气愤而发生争执,于是就互相诬告。陆襄把他们叫到内室之中,并不加责备呵斥,只用好言来劝解教导他们。他们感激陆襄的恩德,非常后悔自责。于是就为他们摆上酒宴让他们尽情欢饮,酒宴完毕让他们同车还家,于是他们二家互相亲近。百姓又作歌唱到:“陆君为政,没有怨家,争斗结束,仇人也同坐一车。”在位六年,郡中大大安定。郡人李睍等四百二十人到朝廷拜见奉上表章,陈述陆襄的德政教化,要求在郡中立碑,朝廷下令允许他们这样做。百姓又上表要求陆襄留任,陆襄坚决要求回到京城。陆襄刚成人便遭受家祸,服丧期已满却仍然如同在守孝一样,到死都吃素食穿布衣,不听音乐,口中不说杀生害命之类的话有五十年。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为”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十七为君妇
B.自名为鸳鸯
C.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D.自名为罗敷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A项:动词,身为、成为;其余均为:动词,叫做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义田记
钱公辅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威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旅,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如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今观文正公之义田,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①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其世云。(选自《古文观止》,中华书局1959年版)
【注】①瘠:通“胔”,尸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计:账册
B.而力未逮者二十年——逮:达到
C.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觞:酒杯
D.世之都三公位——都:处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所入,给其所聚/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B.承其志,如公之存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犹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D.亲亲而仁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下列用“/”给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A.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B.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C.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D.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4.下列各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写范仲淹置办义田“以养济群族”,养济之法很是明细,从中可窥范公的仁心。
B.补写范仲淹参政而“位充禄厚”,才实现义田壮举,意在说明范公用俸禄购田的无私。
C.作者用孟子“亲亲而仁民”的话凸显晏子的克己好仁,认为范仲淹的义举与之相接近。
D.将范仲淹救济亲族士人的行为,比照一毛不拔的公卿大夫,愈见范公“后乐”的美德。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C
3.D
4.C
5.(1)购置临近城邑常年丰收的千亩田地,叫做义田。
(2)退职回家等待补缺的人,也提供资助。
(3)官府供给粮食这样充裕,朝廷俸禄这样优厚,(却)停留在一己私欲罢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3分)
①子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是时秋也,故曰“秋寻”。
②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①而侣韵士干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②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灯也。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于悲夫悲秋者也。
③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
④曰“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诞先日:“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
[注]①贵游:无官职的王公贵族。②孤寒:贫寒无依靠的人。
小题1:第②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2分)
小题2:对“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对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伤。
B.我与那个悲秋者有着强烈的共鸣。
C.我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
D.我为宋玉那样的悲秋者深感悲伤。
小题3:“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字是__。(1分)
小题4:第③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3分)
(1) _?__?(2) _?__
小题5: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形象直观地表明作者对秋的喜爱。
小题2:C
小题3:动
小题4:(1)与山相知之乐,答“恍然之乐”的1分;(2)家居之乐。
小题5:开头交待了“秋寻”的缘由。结尾点名诗集的主要题材。首尾呼应。结构严谨。“秋寻”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面划线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理解虚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