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对低碳经济的五种误解
对于低碳经济,有几种误解需要澄清。
第一种误解,认为低碳经济是贫困的经济,咱们不能搞。
其根据是,最贫穷、最不发达的国家,人们不消费、没车开、交通困难,当然是低碳状态。发达国家人均碳排放量都很高,高排放才有高生活质量。
这种误解只看到了表面现象,而没有看到在较高人文发展水平情况下也可以是低碳的。以使用零碳的核能为主的法国,人均碳排放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低一半;北欧国家绝大部分主要依靠可再生能源,丹麦基本上是风电,挪威、瑞典基本上是水电。这些国家碳生产率很高,生活水平也很高。可见,生活质量并不是用碳排放的多少来度量的。发展低碳经济并不是要走向贫困,而是要在保护环境气候的前提下走向富裕。
第二种误解,认为一旦搞低碳经济,那么重工业就不能发展了。
中国有的城市一开始对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很有热情,但后来不愿意高调践行,就是因为害怕大型化工、钢铁行业投资受限制。这完全是误解。任何社会都必须要有些相对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来保障经济运行、保障生活质量。要是没有钢铁、水泥、建筑材料,高速公路怎么建?房子怎么建?所以,低碳经济绝对不应该排斥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而应该想办法尽量捉高碳效率。
第三种误解,认为一旦搞低碳经济,就不能开车、住大房子、享受空调了。
其实并非如此。在低碳经济状态下,交通便利、房屋舒适宽敞是可以得到保证的。欧洲现在有很多零排放建筑,隔热效果非常好,一旦用自然通风、地热把室内温度调控到一个合适的水平,能保持很长时间。交通领域,我们可以开发太阳能汽车、生物燃料汽车等;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所以搞低碳经济并不一定会降低我们的生活品质,相反,生活品质可能还会得到改善和提高。
第四种误解,搞低碳经济要用先进技术、低碳能源,成本太高,我们做不了。
这听起来有道理,但实际上不对。从长远战略上来看,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今后的竞争不是传统的劳动力竞争,而是碳生产率的竞争。如果我们为减少成本,图当前一点蝇头小利,将来我们的产品、产业甚至整个经济就可能没有竞争力,从而被排斥出世界经济的主流。现在欧洲、美国的很多产品都有“碳标签”,标明该产品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消费者会有意识地选择低碳产品,如果我们的产品碳含量比较高,别人不买,我们就失去了市场。除此之外,还有环境成本问题。化石能源除了排放二氧化碳,还可能造成二氧化硫、粉尘、氮氧化合物、重金属等污染;相比之T,可再生能源的环境负荷就非常低。把长远战略、现实竞争力、环境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发展低碳经济就不是高成本,而是具有竞争力的低成本。
第五种误解,认为低碳经济是好东西,但太遥远,我们现在还没到发展低碳经济的水平,以后到了那个水平再说。
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低碳经济是点点滴滴汇集起来的,任何节能、防治污染的行为,都是对低碳经济的贡献。我们搞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关闭小火电、小水泥;作为消费者,随手关水龙头、关灯,把白炽灯换成节能灯,用太阳能热水器,这都是在向低碳化迈进。所以低碳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生活、生产、消费中。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小题1:文章分析第二种误解时,使用了“完全…‘任何…‘绝对”等词语,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说说第四种误解有什么危害。(4分)
小题3:结合文本用自己的话回答为什么说低碳经济并不遥远。(4分)
小题4:文章分析了我国对低碳经济存在的五种误解。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认为我国对低碳经济会存在这五种误解的原因。(6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文学文本都是作家个人生命体验与其所属的群体文化经验的结合体。优秀作家的超拔之处,就在于他以独具个人意义的生命体验沟通了自己所属群体的共通的文化经验,并且将这种体验与经验用恰当的文体和语言表达了出来。沈从文便是二十世纪中国孕育出的这样一位优秀作家。在二十世纪初叶中国所面临的旧与新、中式与西化、传统与现代、边缘与中心、民间与精英、乡村与都市等一系列二元对立的文化冲突中,沈从文以其湘西体验熔铸成的文本,作出了独具个人意味的解答。当大多数新文学作家以新的、西化的、现代的、中心的、精英的、都市的文化眼光去批判旧的、中式的、传统的、边缘的、民间的、乡村的生存方式的时候,沈从文作出了几近反方向的文化选择。非都市而崇乡村、抑现代而扬传统,这种对于边缘的、民间的文化立场的坚守使得沈从文成为解读二十世纪知识分子在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复杂心态的独特文本。
沈从文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寂寂无名的“乡下人”,到三十年代北方文坛最为活跃的领军人物和鲁迅所赞扬的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从40年代末期作为“反动作家…落后作家”被尘封于历史到八十年代作为“出土文物”名声日隆,再至九十年代被海内外学者、作家奉为二十世纪中国仅次于鲁迅的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文学地位几经沉浮,其间的戏剧性恐怕惟有张爱玲可比。沈从文及其作品的接受史,本身即是一部生动的二十世纪中国文艺思潮变迁史。从三十年代至七八十年代之交强调文学阶级属性的社会历史批评,到九十年代初期张扬文学审美品格的“纯文学”思潮,再到近些年凸显文学文化品性的文化研究热,都可以在对沈从文作品的批评中找到若干典型个案。作为一个包蕴宏富的文化个体,沈从文就像一座挖之不竭的富矿,不同时期采取不同切入角度的文学研究者均可以在他的作品中找寻到丰富的阐释空间。就收入《钩沉》《论争》《论列》辑中的各篇文章而言,从横向看,它们是作者基于各自立场对沈从文作品文学成就的批评和总结;从纵向看,它们又鲜明地勾勒出不同时期文艺批评视角的转移轨迹,二十世纪中国文坛的风云变幻,由此可窥一斑。恃才傲物、敏感多思、率性而为的文人天性,使得“文人相轻”与“文人相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传统中不绝如缕的两股流脉,在文革特殊的文学生态环境中,二者均得到了登峰造极的展现。这一时期固然也有不同知识群落、不同流派、不同观点之间的正常的学术争鸣,但更多的则是基于门户之见的互相攻讦,文艺论争与政治斗争的纠结使人与人的关系空前恶化,知识分子之间同气相求、知音相和的精神流脉几近断绝,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巴金、沈从文等人几十年不渝的坚贞友情显得弥足珍贵,而沈从文与丁玲、沈从文与萧乾从莫逆到陌路的恩怨沧桑更令人扼腕叹息。收入《忆念》《恩怨》辑中的篇目,均从作者各自的视角揭示出沈从文丰富人格的不同侧面,恩怨是相对而暂时的,而人们对逝者赤子情怀的追记和忆念,却是长久而永恒的。(选自《中华读书报》2004年2月18日)
1.下列关于作者对“沈从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从文及其作品的接受史,就是一部生动的二十世纪中国文艺思潮变迁史。
B.沈从文从一个默默无名的“乡下人”逐渐成为北方文坛的领军人物和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C.成名后的沈从文经历了“反动作家”、“落后作家”、“出土文物”到文学大师等几个阶段。
D.沈从文如同一座取之不竭的富矿,各类文学研究者均可以在他的作品中找寻到丰富的阐释空间。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任何文学文本都是作家个人生命体验与其所属的群体文化经验的结合体,沈从文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B.优秀作家以独具个人意义的生命体验沟通了自己所属群体的共通的文化经验,并且将这种体验与经验用恰当的文体和语言表达了出来。
C.沈从文以其湘西体验熔铸成的文本,对二十世纪初叶中国所面临的旧与新、传统与现代、乡村与都市等一系列二元对立的文化冲突作出了独具个人意味的解答。
D.坚守非都市而崇乡村、抑现代而扬传统的文化立场使沈从文成为解读二十世纪知识分子在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复杂心态的独特文本。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从文的文学地位几经沉浮,其间的戏剧性恐怕惟有张爱玲可比。
B.无论是强调文学阶级属性的社会历史批评,张扬文学审美品格的“纯文学”思潮,还是近些年凸显文学文化品性的文化研究热,都可以在对沈从文作品的批评中找到若干典型个案。
C.《钩沉》《论争》《论列》中的文章既是对沈从文作品文学成就的批评和总结,又鲜明地勾勒出不同时期文艺批评视角的转移轨迹。
D.门户之见、学术争鸣的纠结使文人之间的关系逐渐恶化,终于导致了沈从文与丁玲、萧乾永久的恩怨沧桑。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门上挂把钥匙
陈凤群
一场交通事故让我的婚礼变成了丧礼。处理完丧事后,我没留下只言片语,从A城消失了,我发誓再也不回这座让我痛彻心扉的城市。我痛恨这座交通拥堵的城市,痛恨宝马轿车,痛恨开宝马轿车的有钱人。那天,我挽着美丽的玉儿下了婚车,一辆狂飙的宝马把前行几步的玉儿撞飞,把我的心撞得粉碎。我的玉儿,正一脸幸福地望着我。那一刻,我和玉儿便生生世世阴阳相隔。
我来到B城,在码头当了一名搬运工,在城中村租了间小屋。
好……好……儿……活!玉儿在我怀里香销玉殒时粲然一笑说的这句话,让我泪如泉涌。斯人已去,生有何恋?了却一桩事后,我希望死亡穿着黑夜的袍氅不期而至,让我在天国和玉儿相会永不分离。
我每天早出晚归。白天玩命似的干活,晚上在烂醉如泥中不省人事。我独来独往,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我活在自己封闭的世界里,唯一和我有关联的是房东。
房东是位70多岁的跛脚老人,每月第一天打车来收房租。租房那天,素昧平生的老人慈祥地对着我微笑,笑里荡着暖意,我顿时两眼一热,脱口而出,奶奶……我抑制着悲伤,向老人诉说了我的悲惨遭遇。
日子如水般流去。那天晚上,我披着寒霜满怀疲惫地回到小窝。一进门,一股浓郁的菜香直沁我的心脾。啊,桌子上赫然摆着热气腾腾的饭菜。眼泪倏地下来了,在这座城市里,我是游魂野鬼,没有人和我来往,一定是我的玉儿显灵了,看我来了。我绕着屋子,凄切地喊着玉儿,任凭我喊哑了嗓子,玉儿,我的爱妻,香魂不见丝缕。
我和着泪,风卷残云般吃下了这顿饭菜,这是我来到B城以来吃的第一顿热饭。屋外,寒风打着呼哨拍打着窗儿。屋内,一枚如豆的灯光在我心里莹亮。我不相信神鬼之说,人死不能复生,一定是房东可怜我这个未亡人。奶奶,玉儿……我呢呢喃喃,在酒酣中睡去。
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
此后每晚回来,桌上总有可口的饭菜,脏衣服臭袜子总被洗得干干净净,屋里拾掇得窗明几净。渐渐地,我有了渴望,渴望回到这个小窝。每天下班后,我不再在街上浪荡,总是急急赶回小窝。
转眼换月,一见房东老人,我抑制不住激动,上前紧紧抱住了老人,一叠声地谢谢。
老人听完我的讲述,和蔼地说,小伙子,俺这把老骨头行动不便,是其他好心人照顾你的。
任凭老人怎么解释我都不相信,我执意要加房租感谢老人。
老人把我领到屋外,指着门楣上挂着的一把钥匙说,我们B城有个不成文的约定,凡是外来有困难的住户只要在门上挂把钥匙,就会得到B城人的帮助。小伙子,你租房第二天,我便托人配了钥匙挂在门上。还贴了张字条在门边,大意是租户是个孤独的打工者,每天早出晚归三餐不定……
次日清晨上班,我在桌上放了留言条。感谢到我小窝给予我关怀的B城人,末了请他们留下姓名地址电话,改日登门拜访云云。
当天晚上,我心急火燎地回到小窝。一看留言条上的签名竟然清一色是“感恩一代”。
我要找寻帮助我的“感恩一代”。每每入夜,我胸前挂着牌,站在B城最繁华的大街上。无数B城人从我眼前走过,他们看完“寻人启事”后,笑着对我说,小伙子,我们B城每一个人都是“感恩一代”,不用寻找了。
我不想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我固执地继续寻找。最后,一位老人告诉我,30年前B城发生了百年一遇的8级地震,遭受灭顶之灾的B城人得到了外界源源不断的援助。为了方便与外界沟通,B城人在门上挂上钥匙,让支援者志愿者随时可以进来援助。废墟重建城市后,B城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守望相助成为B城人的心心相约,有困难在门上挂把钥匙代代相传……
离开B城前夕,我从床底密码箱里取出一个大包,来到公安局,把大包递给了门卫,说,请把这些炸药交给局长吧,原本是用来开山采石的,现在用不着了。言毕,我转身大踏步离开,踏上了奔往A城的特快。
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玉儿和房东老人的话,充满我整个心房。我的脑子不再有宝马轿车连同它的有钱主人一起被炸飞的臆想。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9年第13期,略有删节)
小题1:请分析小说题目中“钥匙”的多重含义。(4分)
小题2:小说开篇写“我”发誓不再回到令我痛彻心扉的A城,结尾又写“我”急切踏上奔往A城的特快,这样写是否矛盾,说说你的看法。(4分)
小题3:请简要概括小说中“我”这一人物形象。(4分)
小题4: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开头写一场交通事故改变了我的幸福生活,文章笼罩在一种低沉哀婉的气氛中,使读者带着一种同情的心理去阅读这篇小说。
B.在“我”最孤独无助的时候,出租小屋内香气四溢的饭菜改变了我的心境,让我看到了生活中的亮色,在精神中也给了我莫大的安慰。
C.小说中多次使用省略号,都属于引文的省略。这是小说中经常使用的“留白”艺术方法,无须赘述,使文章显现一种含蓄而得体的美。
D.B城人不成文的约定,凡是外来有困难的住户,在门前挂钥匙就会得到B城人的帮助,突出了B城人民风淳朴,没有排外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