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四)
2019-12-28 07:26:38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题。
涉务

? 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典掌机要。其余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至于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
?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②,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
?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薅锄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而渡江,本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坺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 (选自《颜氏家训》,有删节)
? 注:①涉务:涉及,从事实际事务。②果下马:一种矮小的马,可在果树下行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高谈虚论?徒:只是。
B.及有试用,多无所?堪:胜任。
C.至乃尚书郎乘马,则劾之?纠:纠正。
D.本为羁旅?羁旅:寄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当时士大夫“崇尚空谈”和“养尊处优“的不良习气的一组是(?)
A.品藻古今,若指诸掌
出则车舆,入则扶持
B.肤脆骨柔,不堪行步
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
C.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
晋朝南渡,优借土族
D.体赢气弱,不耐寒暑
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主张士大夫要应世经务,不要白白浪费君王的俸禄。
B.这些士大夫缺乏自知之明,都怨恨梁武帝父子偏爱中下层官史。
C.作者以周弘正骑果下马受到朝廷官员的称赞为例来批评时风。
D.重视农耕是立国的根本,士大夫只有了解农民的辛劳,才能做好其他事务。提示:意在批评当时士大夫养尊处优的风气及带来的不良后果。



参考答案:1.C
2.A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纲,字文纪。仕周为齐王宪参军事。宣帝将杀宪,召僚属诬左其罪,纲矢死无挠辞。及宪诛,露车载尸,故吏奔匿,纲抚棺号恸,为瘗(yì,埋葬)讫,乃去。
  事隋为太子洗马。太子勇宴宫臣,左庶子唐令则奏琵琶,又歌《媚娘曲》。纲曰:“令则官调护,乃自比倡优,进淫声,惑视听,诫使上闻之,岂不为殿下累乎?臣请正其罪。”勇曰:“置之,我欲为乐耳!”后勇废,文帝切让,官属无敢对,纲独曰:“陛下不素教,故太子至此。太子资中人,得贤者辅而善,得不肖导而恶,奈何歌舞鹰犬纤儿使日侍侧?何特太子罪邪?”帝曰:“朕过矣!”擢尚书右丞。
  高祖受禅,拜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齐王元吉为并州总管,纵左右攘夺,民愁苦,宇文歆谏,不听。刘武周入太原,元吉惧,弃军奔京师,并州陷。帝怒,谓纲曰:“王年少,不习事,故以歆及窦诞佐之。太原,兴王地,兵十万,粟支十年,奈何一旦弃去?歆建此计,我当斩于军。”纲曰:“王过恶,诞养成之。歆事王浅,有阙必诤。今赖歆计,使陛下不失爱子,且有功,又可加罪乎?”翌日,帝悟,引纲升御榻,劳曰:“卿不言,我几滥罚。”于是释歆。
  太子建成浸狎亡赖,猜间朝廷。纲频谏不见听,遂乞骸骨。帝怒曰:“卿羞朕尚书邪?”纲顿首曰:“陛下功成,厚自伐,臣言如持水内石,敢久为尚书乎?且臣事东宫,东宫又与臣忤,是以上印绶。”帝谢曰:“知公直士,幸卒辅吾儿。”乃拜太子少保,尚书、詹事如故。纲上书太子曰:“纲老矣,幸未就木,备位保傅,冀得效愚鄙。凡为人子,务孝谨,以慰上心,不宜听受邪说,与朝廷生猜间。”太子览书不怿,所为益纵。纲悒悒不自赖,固请老,优诏解尚书。
  贞观四年,复为少师。以足疾赐步舆,听乘至阁,问以政事。诣东宫,太子承乾为拜。每听政,必诏纲与房玄龄、王珪侍坐。纲发言陈事,毅然不可夺。及疾,帝遣玄龄至家存问。明年卒,年八十五。(选自《新唐书》第九十九卷,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勇废,文帝切——让:责备
B.卿朕尚书邪——羞:羞辱
C.知公直士,卒辅吾儿——幸:希望
D.发言陈事,毅然不可——夺:改变
2.以下句子中,全部表现季纲为官刚正的一组是(? )
①纲矢死无挠辞
②臣请正其罪
③陛下不素教
④优诏解尚书
⑤不宜听受邪说,与朝廷生猜间
⑥发言陈事,毅然不可夺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纲在隋朝时曾任太子洗马,后来太子杨勇被废,面对文帝切责,李纲据理力争,被提拔为尚书右丞。
B.刘武周攻入太原,齐王元吉不战而逃,致使并州陷落,唐高祖追究责任,李纲进言使齐王的属下宇文歆没有被错杀。
C.因不满太子所为,李纲多次进言劝说,太子不但不接受,反而很不高兴。无奈之下,李纲只好辞官归乡了。
D.唐太宗对李纲非常尊重,赐给他轿子,每次讨论政事一定下诏让李纲与房玄龄、王琏一起参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资中人,得贤者辅而善,得不肖导而恶,奈何歌舞鹰犬纤儿使日侍侧?何特太子罪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陛下功成,厚自伐,臣言如持水内石,敢久为尚书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D
3.C
4.(1)太子的天资很普通,得到贤者辅佐就会有善德,受到坏人影响就会有恶行,为什么让只会歌舞的飞鹰走狗卑鄙小人整日陪在太子身旁?哪里只是太子的错误呢?
  (2)陛下您的功业已成,很是自傲,我进言就像端着水要灌入石头,哪敢长时间作尚书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向杲字初旦,太原人,与庶兄晟友于①最敦。晟狎波斯②,有割臂之盟③,其母取直奢,晟竭资聘波斯以归。庄闻,怒夺所好,途中偶逢,大加诟骂;晟不服,遂嗾从人折棰④笞之,垂毙乃去。杲闻奔视,则兄已死,不胜哀愤,具造赴郡。庄广行贿赂,使其理不得伸。
杲隐忿中结,莫可控诉,惟思要路刺杀庄,日怀利刃,伏于山径之莽。久之,机渐泄。庄知其谋,出则戒备甚严。闻汾州有焦桐者,勇而善射,以多金聘为卫。杲无计可施,然犹日伺之。一日方伏,雨暴作,上下沾濡,寒战颇苦。既而烈风四塞,冰雹继至,身忽然痛痒不能复觉。岭上旧有山神祠,强起奔赴。既入庙,则所识道士在内焉。先是,道士尝行乞村中,杲辄饭之,道士以故识杲。见杲衣服濡湿,乃以布袍授之,曰:“姑易此。”杲易衣,忍冻蹲若犬,自视则毛革顿生,身化为虎。道士已失所在。心中惊恨,转念:得仇人而食其肉,计亦良得。下山伏旧处,见己尸卧丛莽中,始悟前身已死,犹恐葬于乌鸢,时时逻守之。越日,庄始经此,虎暴出,于马上扑庄落,龁其首,咽之。焦桐返马而射,中虎腹,蹶然遂毙。
杲在错楚中,恍若梦醒;又经宵,始能行步,厌厌以归。家人以其连夕不返,方共骇疑,见之,喜相慰问。杲但卧,蹇涩不能语。少间,闻庄信,争即床头庆告之。杲乃自言:“虎即我也。”遂述其异,由此传播。庄子痛父之死甚惨,闻而恶之,因讼杲。官以其诞而无据,置不理焉。
异史氏曰:“壮士志酬,必不生返,此千古所悼恨也。借人之杀以为生,仙人之术亦神哉!然天下事足发指者多矣。使怨者常为人,恨不令暂作虎!”
【注】①友于:兄弟之情。②波斯,人名,晟与庄争聘的女子。③割臂之盟:男女秘订婚约。④折棰:折断策马的杖,意谓短棍,泛指棍棒。?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母取直奢?直,通“值”,钱财
B.具造赴郡?具,通“俱”,都
C.惟思要路刺杀庄?要,通“腰”,要路,半道上
D.寒战颇苦?战,通“颤”,发抖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多金聘为卫?家人以其连夕不返
B.遂嗾从人折棰笞之?久之,机渐泄
C.遂述其异?使其理不得伸
D.伏于山径之莽?犹恐葬于乌鸢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向杲化虎复仇的直接原因的一组是
①与庶兄晟友于最敦?②不胜哀愤,具造赴郡?③庄广行贿赂,使其理不得伸
④杲隐忿中结,莫可控诉?⑤庄知其谋,出则戒备甚严?⑥官以其诞而无据,置不理焉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晟为娶波斯不惜倾其所有,是因为对波斯一往情深;庄公子怒夺所好,便致人于死地,实在是恶霸行径。
B.向杲听说哥哥被活活打死,悲痛万分,先告官府,官府不能伸张正义,向杲这才铤而走险,一心要刺杀仇人。
C.道士感激乐善好施的向杲,拿出布袍让浑身湿透的向杲换上,不料竟把向杲变成猛虎,使向杲得以完成复仇的心愿。
D.作者通过向杲复仇“志酬”而“生返”的神奇故事,揭露了当时社会弱肉强食的黑暗现实,表达了下层人民以暴抗暴的强烈愿望。
13.翻译句子(10分)
①先是,道士尝行乞村中,杲辄饭之,道士以故识杲。(3分)
②庄子痛父之死甚惨,闻而恶之,因讼杲。官以其诞而无据,置不理焉。(4分)
③壮士志酬,必不生返,此千古所悼恨也。(3分)


参考答案:
9.B
11.C
12.C
13. ①当初,那个道士曾经到村子里乞讨,向杲总要给他饭吃,道士因此认识了向杲。(“先是”1分,“饭”1分,全句大意1分。)
②庄公子的儿子正为父亲死得很惨而悲痛,听到向杲变虎的事,非常痛恨他,就告发了向杲。官府认为他的控告荒诞离奇,没有根据,也放下这事,没再处理了。(“痛”1分,“置”1分,全句大意2分。)
③壮士完成了自己的志愿,一定不能活着回来,这是千古以来人们所痛惜和遗憾的。(“酬”1分,“悼恨”1分,全句大意1分。)


本题解析:9.B(具:陈述,写状纸。)? 10.D(介词,在。用/因为;B代词,他/形容词词尾,无义;C那/他。)?
11.C(①不是“化虎”的原因,②是希望依靠官府复仇,⑥是当时未曾想到的结果。)
12.C(“不料”错,道士是有意帮助向杲。)
【参考译文】?
向杲,字初旦,太原人,跟他的异母哥哥向晟,兄弟情谊最为深厚。向晟恋着波斯,两人私下里订了婚约。波斯阿母要的钱财太多,向晟便竭尽自己的财力把她娶回了家。庄公子听说后,认为向晟夺走了他所爱的人,非常气愤。有一天在路上偶然遇到了向晟,就对他破口大骂。向晟不服软,庄公子便嗾使他的仆从,用棍棒猛打向晟,打得快要死了,他们才离开。向杲听到消息,赶忙跑去看望,发现哥哥已经被打死了,向杲悲愤不已。写了状纸到府衙里去告状。庄公子到处行贿送礼,使向杲无法为他的哥哥申冤。
向杲满怀悲愤,郁结难解,又没有一个控诉的地方,一心想在半路上刺杀庄公子。他天天揣着锋利的刀子,埋伏在山路边的莽草丛里。时间长了,他的秘密泄露了。庄公子知道向杲的图谋,出门更严加戒备了。他听说汾州有个焦桐,既勇敢,又有很好的箭法,便不惜重金请来做他的侍卫。向杲想不出别的办法,但仍然天天寻找着下手的机会。有一天,向杲正在那里埋伏着,忽然下起雨来,浑身上下都被淋湿了,冷得发抖,非常痛苦。接着狂风肆虐,冰雹接踵而至,向杲全身麻木,连痛痒都感觉不到了。山岭上原来有座山神庙,他便强打精神往山神庙里跑。进庙后,只见他所认识的那个道士也在那里。当初,那个道士曾经到村子里乞讨,向杲总要给他饭吃,道士因此认识了向杲。道士看到他的衣服都湿透了,就拿了一件布袍给他,说:“暂且换上这个吧。”向杲换上布袍,忍着冷冻,像狗一样地蹲在地上,看了看自己,就发现原来自己一下子长出了毛皮,变作一只老虎,道士也不知道哪里去了。向杲又惊异,又懊恼,但一转念:能够抓住仇人,吃了他的肉,也是一个好办法。便下了山,埋伏在原来的那个地方,看见自己的尸体躺在野草丛中,这才醒悟自己的前身已经死了,还担心尸体被老鹰吃掉了,时时在周围看守着。过了一天,庄公子才从这里经过,老虎突然窜了出来,从马上把庄公子抓了下来,一口咬断他的脑袋,吞了下去。焦桐回过马来,一箭射中了老虎的肚子,那老虎歪歪倒倒地便死了。
向杲在纵横交错的荆棘丛中,恍恍惚惚像从梦中醒来。又过了一晚,才能行走,萎靡不振地回到家里。家里的人因为他连着几夜没回来,正在惊骇怀疑,一见到他,都高兴地问候他。向杲只是睡在床上,呆呆地说不出话来。不久,家里人听到庄公子被老虎吃掉的消息,争着到床头来告诉他。向杲才自言自语地说:“那老虎就是我呀!”于是把自己变成老虎的经过说了一遍,事情便传播出去了。庄公子的儿子正为父亲死得很惨而悲痛,听到向杲变虎的事,非常痛恨他,就告发了向杲。官府认为他的控告荒诞离奇,没有根据,也放下这事,没再处理了。
异史氏说:“壮士完成了自己的志愿,一定不能活着回来,这是千古以来人们所痛惜和遗憾的。借虎去杀人,让人能活着,神仙的办法也太妙了。不过天下的事,令人发指的很多。使受屈的总是做人,恨不能让他们暂时去做虎的好。”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也。好读书,善击剑。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袁绍数遣使招命,又即授将军印绶,皆距不受。绍死,其子尚又辟焉,畴终不行。
畴常忿乌丸昔多贼杀其郡冠盖,有欲讨之意而力未能。建安十二年,太祖北征乌丸,未至,先遣使辟畴,又命田豫喻指。畴戒其门下趣治严。门人谓曰:“昔袁公慕君,礼命五至,君义不屈;今曹公使一来而君若恐弗及者,何也?”畴笑而应之曰:“此非君所识也。”遂随使者到军,署司空户曹掾,引见谘议。明日出令曰:“田子泰非吾所宜吏者。”即举茂才,拜为蓨令,不之官,随军次无终。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虏亦遮守蹊要,军不得进。太祖患之,以问畴。
畴曰:“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为难久矣。旧北平郡治在平冈,道出卢龙,达于柳城;自建武以来,陷坏断绝,垂二百载,而尚有微径可从。今虏将以大军当由无终,不得进而退,懈弛无备。若默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备,蹋顿①之首可不战而禽也。”太祖曰:“善。”乃引军还,虏候骑见之,诚以为大军去也。太祖令畴将其众为乡导,上徐无山,出卢龙,历平冈,登白狼堆,去柳城二百余里,虏乃惊觉。单子身自临阵,太祖与交战,遂大斩获,追奔逐北,至柳城。军还入塞,论功行封,封畴亭侯,邑五百户。畴固让。太祖知其至心,许而不夺。
辽东斩送袁尚首,令“三军敢有哭之者斩”。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太祖亦不问。畴尽将其家属及宗人三百余家居邺。太祖赐畴车马谷帛,皆散之宗族知旧。从征荆州还,太祖追念畴功殊美,恨前听畴之让,曰:“是成一人之志,而亏王法大制也。”于是乃复以前爵封畴。畴上疏陈诚,以死自誓。太祖知不可屈,乃拜为议郎。年四十六卒。
(节选自《三国志·田畴传))
[注]①蹋顿:三郡乌丸部族的首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3分)
A.深险平敞地而居营:驻扎
B.畴常忿乌丸昔多杀其郡冠盖贼:残忍
C.不战而禽:捉住
D.太祖知其至心,许而不夺:使改变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田畴“有政治远见”的一组是(3分)
①袁绍数遣使招命,又即授将军印绶,皆距不受? ②其子尚又辟焉,畴终不行
③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 ④畴戒其门下趣治严
⑤太祖赐畴车马谷帛,皆散之宗族知旧? ⑥畴上疏陈诚,以死自誓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畴率领整个家族以及归附他的人员共几百人进入徐无山,亲自耕种来养活自己的父母。因为百姓归附他,所以几年间就达到了五千多户。
B.太祖北征乌丸的时候,自己还未到,就先派遣使者征召田畴,又命令田豫委婉说明意图。田畴欣然从命,告诉他的门客赶快整治行装。
C.田畴欲借曹军之力消灭乌丸,当时盛夏霪雨不停,道路泥泞,敌扼守险要。他于是献妙策,做向导,出其不意擒蹋顿、胜乌丸。
D.为报答袁尚征召赏识之恩,田畴冒着生命危险,吊祭袁尚,太祖并未责难。太祖所赐之物,田畴都分发给宗族知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日出令曰:“田子泰非吾所宜吏者。”即举茂才,拜为蓨令,不之官,随军次无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祖追念畴功殊美,恨前听畴之让,曰:“是成一人之志,而亏王法大制也。”(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A ?
小题2:C ?
小题3:C
小题4:?(1)太祖第二天下达命令:“田子泰不是我所应该使用的官吏。”当即推举他为茂才,任命他为蓨县县令,但不用到官任上,而是随军队驻扎在无终。
(2)太祖回想起田畴功劳很大,后悔之前听任田畴谦让,说道:“这是成全了个人的意愿,却破坏了国家的法令制度呀!”


本题解析:
小题1:营:谋求。文中可译为“选择”
小题2:③田畴违曹操之命吊祭袁尚,是因袁尚曾经想征他为官,这能表现其“义”;⑤田畴把太祖所赐的车马谷帛,皆分给宗族知旧,表现出轻财好义的品德;⑥田畴以死拒赏,可见其重名节,不慕荣利爵禄
小题3:“擒蹋顿”文中未提及
小题4:?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
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1) “宜”译为“应该”,“之”译为“到”,“次”译为“驻扎”。 (2) “恨”译为“后悔”,“是”译为“这”,“亏”译为“破坏”。
【参考译文】
田畴字子泰,是右北平郡的无终县人。喜好读书,善于击剑。他率领整个家族以及归附他的人员共几百入进入徐无山,选择在地势险要而又平坦宽敞的土地上居住,亲自耕种来养活自己的父母。百姓归附他,几年间就达到了五千多户。袁绍多次派人召请他,又随即授予他将军的印绶,田畴都拒绝不接受。袁绍死了以后,他的儿子袁尚又征召田畴,田畴始终没有应召。
田畴常愤恨乌丸过去多次残忍杀害右北平郡的官员,有讨伐他们的想法而力量不足。建安十二年,太祖(曹操)北征乌丸,自己还未到,就先派遣使者征召田畴,又命令田豫委婉说明意图。田畴告诉他的门客赶快整治行装。门客对他说:“过去袁公仰慕您,以礼征召您五次,您坚守节操不屈从;如今曹公的使者一来而您好像害怕赶不上似的,为什么呢?”田畴笑着回答说:“这不是您能明白的。”于是跟随使者来到军营,被任命为司空户曹掾,太祖邀他相见并与他讨论对策。太祖第二天下达命令:“田子泰不是我所应该使用的官吏。”当即推举他为茂才,任命他为蓨县县令,但不用到官任上,而是随军队驻扎在无终。当时正是夏天,大雨不止,而滨海一带又因地势低下积了水,泥泞难行,而乌丸又扼守在险要之处,曹军不能前进。太祖为此忧虑,就拿此询问田畴。田畴说:“这条路秋夏常常有积水,说它浅但不能使车马通行,说它深又不能使船浮起来,难以通行很久了。过去北平郡的郡治在平冈,可以穿越卢龙,抵达柳城;自建武以来,此路毁坏断绝,将近二百年了,可还有隐蔽小路可走。如今敌将认为我军困于无终,不能进而只得退,松懈无防备。若偷偷调转军队,从卢龙口越过险峻的白檀,专走无人之境,此路又近又方便,乘其不备,突然袭击,蹋顿的头可不战而擒来。”太祖说:“好。”于是率领军队撤退,敌侦察的骑兵见此,真以为曹军离开了。太祖命令田畴带领他的部下做军队的向导,上徐无山,出卢龙,历经平冈,登上白狼堆,距柳城二百多里,敌人才惊觉。单于亲自压阵,太祖与之交战,于是大获成功,追杀败逃的敌军,直至柳城。曹军凯旋,入塞,论功行赏,封田畴为亭侯,邑五百户。田畴坚决推辞。太祖了解他的至诚之心,答应他的要求而不强迫他改变。
辽东军杀了袁尚,把首级送到太祖处,太祖下令:“三军之中,谁敢哭袁尚的就处斩!”田畴因为曾经受到袁尚的征召(而感恩),就前往吊祭。太祖也没有责问。田畴全部带他的家属和宗族共三百余人居住在邺郡。太祖赐给田畴车、马、谷、帛,他都分发给宗族和知旧。田畴跟从太祖征讨荆州回来后,左太祖回想起田畴功劳很大,后悔之前听任田畴谦让,说道:“这是成全了个人的意愿,却破坏了国家的法令制度呀!”于是就又用以前的爵位封赏田畴。田畴上疏陈述心中的愿望,甚至用死来盟誓。太祖知道不可以使他屈从,就任命他为议郎。田畴四十六岁去世。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豫人张氏者,其先齐人。明末齐大乱,妻为北兵掠去。张常客豫,遂家焉。娶于豫,生子讷。无何,妻卒,又娶继室牛氏,生子诚。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且使之樵,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诟谇,不可堪。隐蓄甘脆饵诚,使从塾师读。
  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①。阴劝母,母弗听。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饥火烧心,入室僵卧。诚自塾中归,见讷嗒然,问:“病平?”曰:“饿耳。”问其故,以情告。诚愀然便去。移时,怀饼来食兄。兄问其所自来,曰:“余窃面倩邻妇为者,但食勿言也。”讷食之,嘱曰:“后勿复然,事发累弟。且日一啖,饥当不死。”诚曰:“兄故弱,恶能多樵!”次日食后,窃赴山,至兄樵处。兄见之,惊问:“将何作?”答曰:“将助采樵。”问:“谁之使?”曰:“我自来耳。”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诚不听,以手足断柴助兄,且曰:“明日当以斧来。”兄近止之,见其指已破,履已穿,悲曰:“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诚乃归。兄送之半途,方回复樵。既归,诣塾嘱其师曰:“吾弟年幼,宜闲之。山中虎狼恶。”师言:“午前不如何往,业夏②楚之。”归谓诚曰:“不听吾言,遭师责矣!”诚笑曰:“无之。”明日,怀斧又去。兄骇曰:“我固谓子勿来,何复尔?”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约足一束,不辞而还。师笞之,乃实告焉。师叹其贤,遂不之禁。兄屡止之,终不听。
  一日,与数人樵山中,欻③有虎至,众惧而伏。虎竟衔诚去。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讷力斧之,中胯。虎负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众慰解之,哭益悲,曰:“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众急救之,入肉者巳寸许.血溢如涌,眩暓(mào)殒绝。众骇,裂其衣而束之,群扶以归。母哭骂曰:“汝杀吾儿,欲劙④颈以塞责耶!”讷呻云:“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置榻上,创痛不能眠,惟昼夜倚壁而哭。父恐其亦死,时就榻少哺之.牛辄诟责。讷遂不食,三日而毙。(节选自《聊斋志异·张诚》,有改动)
  注:①劬(qú):劳苦。②夏:亦作“木夏”,木名。③欻(xū):忽然。④劙(lí):割。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隐蓄甘脆诚——饵:给……吃
B.大风雨,避身岩下——值;遇到
C.兄故弱,恶能多樵——恶:不
D.汗交不少休——颐:脸颊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张讷、张诚兄弟情深的一组是
[? ]

①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
②移时,怀饼来食兄
③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
④师叹其贤,遂不之禁
⑤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
⑥置榻上,创痛不能眠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氏的妻子被北方的兵士掠走后,他在豫又先后娶了两位妻子。牛氏经常虐待张讷,对张诚却疼爱有加。
B.张讷由于大风雨没有砍下足够的柴。牛氏就不给他饭吃,张诚知道后从邻居家偷了面做成饼给张讷吃。
C.张诚偷偷上山帮张讷砍柴,遭到了私塾先生两次责罚,张讷也多次劝阻张诚.但张诚始终不听。
D.张诚被老虎叼走后,张讷自杀,被人救起,回家后受到继母责骂,加之心情悲痛,绝食三日而死。


参考答案:1.C
2.D?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