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八)
2019-12-28 07:26:38 【

1、单选题  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中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
①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②列坐其次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⑤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⑥约为婚姻 ⑦然秦以区区之地 ⑧吾从而师之 ⑨流血漂
A、全不相同
B、①④⑦⑨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②③⑥⑧和现在的用法不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郭登,武定侯英孙。正统中,从沐斌征腾冲,迁署都指挥佥事。十四年,车驾北征,扈从至大同。朱勇等军覆,仓猝议旋师。登告学士曹鼐、张益曰“车驾宜入紫荆关”,王振不从,遂及于败。当是时,大同军士多战死,城门昼闭,人心汹汹。登慷慨奋励,修城堞,缮兵械拊慰士卒,吊死问伤,亲为裹创傅药。曰:“吾誓与此城共存亡,不令诸君独死也。”八月,也先拥帝北去,经大同,使袁彬入城索金币。登闭城门,以飞桥取彬入。登与侍郎沈固、给事中孙祥等出谒,伏地恸哭。以金二万余及宋瑛等家资进帝,以赐也先。是夕,敌营城西。登谋遣壮士劫营迎驾,不果。明日,也先拥帝去。
景帝监国。景泰元年春,侦知寇骑数千,自顺圣川入于营沙窝。登率兵蹑之,大破其军,边将自土木①败后,畏缩无敢与寇战。登以八百人破敌数千骑,军气为之一振。
四月,寇骑数千奄至,登出东门战。佯北,诱之入城。伏起,敌败走。六月,也先复以二千骑入寇,登再击却之。越数日,奉上皇至城外,声言送驾还。登与同守者设计,具朝服候驾月城内,伏兵于城上,俟上皇入,即下月城②闸。也先及门而觉,遂拥上皇去。
初,也先欲取大同为巢穴,故数来攻。及每至辄败,其气慑,始有还上皇意。上皇既还,二年,登以老疾乞休,登初至大同,士卒可战者才数百,马百余匹。及是马至万五千,精卒数万,屹然成巨镇。登去,大同人思之
初,英宗过大同,遣人谓登曰:“朕与登有姻,何拒朕若是?”登奏曰:“臣奉命守城,不知其他。”英宗衔之。及复辟,登惧不免,首陈八事,多迎合。寻命掌南京中府事。明年召还。言官劾登违召,鞫实论斩。宥死,降都督佥事。宪宗即位,诏复伯爵。
登无子以兄子嵩为子登谪甘肃留家京师嵩窘其衣食登妾缝纫自给几殆弗顾登还欲黜之以其婿于会昌侯尝活己隐忍不发及卒嵩遂袭爵。
  ?(节选自《明史·列传六十一》,有改动))
【注】①土木:即土木堡之变。正统十四年,英宗前往大同亲征瓦剌失败,在土木堡被瓦剌首领也先俘虏。②月城:围绕在城门外的半圆形小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硃勇等军覆,仓猝议师旋:快速
B.是夕,敌城西营:扎营
C.也先复以二千骑入寇:敌军
D.及复辟,登惧不免:逃脱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王振不从,遂及败自顺圣川入营沙窝
B.登闭城门,飞桥取彬入金二万余及宋瑛等家资进帝
C.军气之一振也先欲取大同巢穴
D.大破军及每至辄败,气慑
小题3: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郭登战功卓著的一项是(3分)
①登慷慨奋励,修城堞,缮兵械?②以金二万余及宋瑛等家资进帝,以赐也先
③登率兵蹑之,大破其军?④登以八百人破敌数千骑
⑤及是马至万五千,精卒数万?⑥登去,大同人思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④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统十四年,明英宗亲自率军北征,郭登奉命担任随从护卫,前往大同。由于战况危急,郭登建议让英宗进入紫荆关,但王振并未听从。
B.英宗被虏后,由景帝代理朝政。景泰元年春天,郭登侦察得知敌人行踪,于是率兵跟踪偷袭,大败敌军,极大地鼓舞了明朝军队的士气。
C.当初,元军统帅也先挟持英宗经过大同,派袁彬进城索要金币,郭登紧闭城门,但在当天晚上又密谋派人劫营救驾。
D.英宗重新即位后,将郭登定为斩首死罪,后来死罪虽被免除,但被降职为都督佥事。之后,英宗又下旨恢复郭登的伯爵之位。
小题5: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无子以兄子嵩为子登谪甘肃留家京师嵩窘其衣食登妾缝纫自给几殆弗顾登还欲黜之以其婿于会昌侯尝活己隐忍不发及卒嵩遂袭爵。
小题6: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拊慰士卒,吊死问伤,亲为裹创傅药。(3分)
②朕与登有姻,何拒朕若是?(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D
小题5:无子/以兄子嵩为子/登谪甘肃/留家京师/嵩窘其衣食/登妾缝纫自给/几殆/弗顾。登还/欲黜之/以其婿于会昌侯/尝活己/隐忍不发/及卒/嵩遂袭爵。
小题6:①安抚士兵,吊唁死者,慰问伤者,亲自为他们包上伤口扎敷上药。
②我和你结成了亲家,你为什么像这样拒绝我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撤回; C.侵略;D.被赦免。
小题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介词,到;B.介词,用/介词,拿; C.介词,因为/动词,作为;D.代词,他们的。
小题3: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①写郭登不放弃不妥协,努力准备战争的行动,②写郭登向也先交纳索金,⑥是间接表现。
小题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下旨恢复郭登伯爵之位的是宪宗。
小题5: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本题故事性较强,注意语意间的停顿。4分,每错、漏断3处扣1分;错、漏1-2处不扣分,错、漏3-5处扣1分,错、漏6-8处扣2分,错、漏9处及以上扣3分。扣完3分为止。
小题6:本小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①拊,安抚,1分;吊,吊唁、祭奠,1分;省略句,为他们,1分。②姻,儿女亲家,这里可译为“婚姻亲戚”,1分;何,为什么,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郭登,是武定侯郭英的孙子。正统年间,郭登,跟从沐斌征战腾冲,升为署都指挥佥事。十四年,皇帝亲征瓦剌,郭登奉命担任随从护卫。朱勇率领的军队全军覆没,仓促讨论回师。郭登告诉学士曹鼐、张益认为皇帝应该进入紫荆关,王振拒不听从,导致大败。这时候,大同的将士大都战死,大白天都是城门紧闭,人人惶恐不安。唯独郭登激昂振作,率领大家修筑城墙,修缮兵器;安抚士兵,吊唁死者,慰问伤者,亲自为他们包扎敷药。说:“我发誓和大同城共存亡,决不会只让你们赴死。”八月,明代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挟持英宗北去,经过大同时,指使袁彬入城索要金币。郭登临时搭建壕桥将袁彬运进城内。郭登与侍郎沈固、给事中孙祥等出城拜谒英宗,跪在地上,放声大哭。用两万多金币和宋瑛等人家中的财产献给英宗,用来交付也先的索金。当天晚上,敌人在城西扎营。郭登谋划派遣壮士劫营救主,没有成功。第二天,也先挟持英宗离开大同。
(英宗被虏后)景帝代理朝政。景泰元年春天,郭登侦察到敌人几千骑兵,从顺圣川进入营沙窝。边将自土木堡事变后,人人畏惧不敢与敌军交战。郭登率领八百人打败敌军几千骑兵,军队士气因此大振。
四月,敌军几千骑兵突然袭击,郭登出东门迎战。假装败退,诱使敌军进城。伏兵突然冲出,打得敌军大败而逃。六月,也先又派两千骑兵入侵,被郭登再次击退。过了几天,也先带着英宗到达大同城外,声言要将皇帝送回。郭登与同僚设计,都穿朝服在在城门外的小城候驾,同时,将伏兵安排在城上。等待英宗入城,就从小城的闸门冲下。也先到达门口就发现情况不妙,于是立即挟持英宗离开。
当初,也先欲攻下大同作为巢穴,所以数次来袭。等到后来每次入侵则败,有些害怕了,开始有意送回英宗。英宗送回之后,第二年郭登以年老疾病为由请求退休,郭登当初到达大同,可以打仗的士兵才几百人,战马百来匹。到这时战马已有一万五,精良的士兵几万人,大同简直成了一个大镇。郭登离开后,大同人非常想念他。
当年,英宗经过大同时,派人对郭登说:“我和你有姻亲关系,你为何这样拒我于城外”郭登禀奏说“我只知道奉命守城,其他事情一概不管。”英宗对他心怀怨恨。等到英宗重新登位,郭登害怕不能免罪,率先陈述八件事情,多数是迎合之言。不久命令他担任南京中府事。第二年召回。谏官弹劾郭登违背召令,审查定为斩首死罪。后来英宗又下旨免除郭登死罪,降为都督佥事。宪宗即位后,才下旨恢复郭登伯爵之位。
郭登没有儿子,把兄长之子郭嵩过继作儿子。郭登被贬到甘肃,把家室留在京都,郭嵩苛刻他们的生活用度。
郭登的妾靠做针线活维持生活,差不多陷入危险,郭嵩都不管不顾。郭登回来想废除他,但因为他作了会昌侯的女婿,会昌侯曾经救过郭登,所以忍住没有发作。郭登死后,郭嵩就承袭了他的爵位。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遒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过梁,欲见犀首。犀首者,魏之阳晋人也,与张仪不善。犀首谢弗见。轸曰:“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曰。”犀首见之。陈轸曰:“公何好饮也?”犀首曰:“无事也。”曰:“吾请令公厌事可乎?”曰:“奈何?”曰:“田需约诸侯从亲,楚王疑之,未信也。公谓于王曰:‘臣与燕、赵之王有故,数使人来,曰“无事何不相见”,愿谒行于王。’王虽许公,公请毋多车,以车三十乘,可陈之于庭,明言之燕,赵。”燕、赵客闻之,驰车告其王,使人迎犀首。楚王闻之大怒,曰:“田需与寡人约,而犀首之燕、赵,是欺我也。”怒而不听其事,齐闻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犀首遂行,三国相事皆断于犀首。轸遂至秦。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今楚不加善于秦善轸者②廉君宣恶言,君畏匿之
B.①犀首见②齐闻犀首
C.①愿渴行王②此所谓战胜朝廷
D.①吾事来②会其怒,不敢献,公我献之
小题2:下列各项中全都表现陈轸游说才能的一项是(3分)?(?)
①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②“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
③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④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⑤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⑥“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日。”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轸面对秦王的质问,肯定张仪的看法,是以退为进,体现了游说之士的权谋机变。
B.陈轸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取譬设喻,言之成理,使秦惠王深信不疑,并进而善待他。
C.陈轸、张仪、犀首都是能够倾邦覆国的说客,相互之间争宠妒能,挑起了许多纷争。
D.经过陈轸的精心策划,使本无所事事的犀首一时垄断了燕、赵、齐三国的相国事务。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
(2)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①(我)有忠心尚且被抛弃,我不到楚国又投奔(到)哪里呢? ②楚国没有重用他,却派他出使(到)秦国。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 B:“他”;“到”C:“到”;“在”D:“因为”“替”
小题2: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 ①写二人之间的矛盾,②写张仪的诬告,⑤是楚王的做法。
小题3:此题要在回读全文,整体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分析比较,然后做出判断。犀首并非说客,他与陈轸之间也无纷争。
小题4:文言翻译题通常涉及若干文言现象,重点是把握好关键词及特殊句式,了解阅读材料所涉及的文言现象。本题得分点分析:(1)抓住被动句,宾语前置句两个句式特点,动词“之”的翻译;(2)抓住宾语前置句,转折连词“而”的用法,两个“使”的不同意义。
【参考译文】
陈轸,是个游说的辩士。跟张仪一起侍奉秦惠王,都受到敬重,因而互争宠幸。张仪在秦王面前诋毁陈轸说:“陈轸用丰厚的礼物屡次来往,于秦国和楚国之间,本该为国家的外交事务出力。现在楚国对秦国不友好而对陈轸很好的原因,就在于陈轸为自己打算多而替大王着想少。况且陈轸想要离开秦国到楚国去,大王为什么不随他的便呢?”秦惠王对陈轸说:“我听说您想离开秦国到楚国去,有这回事吗?”陈轸说:“有。”秦惠王说:“张仪的话果然可信了!”陈轸说:“不仅张仪知道这回事,而且路过的人都知道这回事。从前伍子胥忠于他的国君,天下的君主便都争着要他做臣子;曾参孝敬他的父母,天下的父母便都希望要他做儿子。所以被贩卖的奴仆、侍妾,不出里巷就卖掉了的,是好奴仆、好侍妾;被遗弃的妇女能嫁在本乡本土的,是好妇女。如果陈轸不忠于他的君主,楚国又凭什么认为陈轸是忠臣呢?忠于国君还要被摈弃,我陈轸不到楚国去到哪里去呢?”秦惠王认为陈轸的话是对的,就友好地对侍他。
陈轸在秦国逗留了一年,秦惠王终于让张仪做宰相,而陈轸就投到楚国。楚国没有重用他,却派遣陈轸出使秦国。陈轸经过魏国,想要会见犀首,犀首谢绝不见。陈轸说:“我有事而来,您不愿见我,我就要走了,不能等到另一日。”犀首只好见了他。陈轸说:“您为什么喜欢喝酒呢?”犀首说:“没有事情。”陈轸说:“我请您多做事可以吗?”犀首说:“怎么办?”陈轸说:“田需(魏相)约定诸侯合纵相亲,楚王疑心他,不相信。您对魏王说:‘我跟燕、赵两国的国王有交情,他们多次派人来说:“您没有事为什么咱们不彼此见见面?”希望拜见大王以后能让我成行。’魏王即使允许您前去,也请您不要多用车辆,只用三十辆车,可以摆在庭院里,公开说要到燕国和赵国。”燕国和赵国的宾客听到了消息,驱车回国告诉他们的国君,派人迎接犀首。楚王听到这件事以后非常愤怒,说:“田需跟我约定,而犀首前往燕国和赵国,这是骗我。”楚王发怒,不听信田需合纵的事。齐国听说犀首到北方去,便派人把国家大事委托给他。犀首终于成行,齐、燕、赵三国宰相职任的事务都由犀首决断。陈轸这才到秦国去。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①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②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慴③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喻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注:①部勒;组织,调度。②眴;使眼色.。③慴;因怕而屈服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书不成。书:识字,写字
B.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竟:完毕
C.力能扛鼎扛:用手举
D.是时桓楚亡在泽中亡:死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的词类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例:此亦天亡秦之时也。
A.皆白衣冠以送之。
B.项伯杀人,臣活之。
C.常以身翼蔽沛公。
D.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后则为人所制。
B.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梁以此奇籍
C.与籍避仇于吴中
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
D.其季父项梁。
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
小题4: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少时学书法、剑法、兵法,什么都学,但学啥啥不成,没耐性,半途而废,让他的叔父项梁非常生气。而项羽却还在他的叔父面前为自己辩解,以表明自己志在高远。
B.在秦王朝最强大之时,面对秦始皇巡游时的威仪,项羽宣称“彼可取而代之”,透露出他非凡的气魄、志向以及直率的性格。
C.“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所反映的土著子弟敬畏项羽的事实,证明项羽的力量和才能都超过一般人。
D.剑杀殷通,夺了会稽的军政权利,表现了项羽叔侄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行事心理,反映了二人残酷暴虐的性格。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阴以兵法部勒①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3分)
?
(2)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2分)
?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分)
?
(4)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A
小题1:(1)暗中用兵法调度宾客和吴中青年,根据这个了解他们的能力。
(2)我打算起兵,让您和桓楚统率军队


本题解析:参考译文: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开始起兵反秦的时候,年龄二十四岁。他的小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的将领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戮的那个人。项氏好几辈子
做楚国的将领,被封在项地(原为西周时的一个小诸侯国,后为楚邑),所以姓项。项籍少年时,学习认字写字没有完成,便放弃了;又学习击剑等武艺,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一个人就可以抵挡,不值得学。要学习成千上万人才能抵挡的本领(即兵法)。”于是项梁就传授项籍军事学知识。项籍非常高兴,大致了解兵法的意思,又不肯完成学业。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被栎阳县逮捕入狱,他就请蕲县狱掾曹咎写了说情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事情才得以了结。项梁杀了人,跟项籍跑到吴地去
躲避仇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东莞莒人,世居京口。少好《书》、《传》,博览多通,为济阳江敳所知。敳为建武将军、琅邪内史,以为府主簿。
及高祖克京城,问何无忌曰:“急须一府主簿,何由得之?”无忌曰:“无过刘道民。”高祖曰:“吾亦识之。”即驰信召焉。时穆之闻京城有叫噪之声,晨起出陌头,属与信会。穆之直视不言者久之。既而反室,坏布裳为绔,往见高祖。高祖谓之曰:“我始举大义,方造艰难,须一军吏甚急,卿谓谁堪其选?”穆之曰:“贵府始建,军吏实须其才,仓卒之际,当略无见逾者。”高祖笑曰:“卿能自屈,吾事济矣。”即于坐受署。
穆之常居幕中画策,决断众事。刘毅等疾穆之见亲,每从容言其权重,高祖愈信仗之。高祖举止施为,穆之皆下节度。高祖书素拙,穆之曰:“此虽小事,然宣彼四远,愿公小复留意。”高祖既不能厝意,又禀分有在。穆之乃曰:“便纵笔为大字,一字径尺,无嫌。大既足有所包,且其势亦美。”高祖从之,一纸不过六七字便满。
高祖西讨刘毅,以诸葛长民监留府,总摄后事。高祖疑长民难独任,留穆之以辅之。加建威将军,置佐吏,配给实力。长民果有异谋,而犹豫不能发,乃屏人谓穆之曰:“悠悠之言,皆云太尉与我不平,何以至此?”穆之曰:“公溯流远伐,而以老母稚子委节下,若一毫不尽,岂容如此邪?”意乃小安。高祖还,长民伏诛。
穆 之 内 总 朝 政 外 供 军 旅 决 断 如 流 事 无 拥 滞 宾 客 辐 辏 求 诉 百 端 内 外 咨 禀 盈 阶 满 室目 览 辞 讼 手 答 笺 书 耳 行 听 受 口 并 酬 应 不 相 参 涉 皆 悉 赡举。又数客昵宾,言谈赏笑,引日亘时,未尝倦苦。裁有闲暇,自手写书,寻览篇章,校定坟籍。性奢豪,食必方丈,旦辄为十人馔。穆之既好宾客,未尝独餐,每至食时,客止十人以还者,帐下依常下食,以此为常。尝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贫贱,瞻生多阙。自叨忝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负公。”十三年,疾笃;十一月卒,时年五十八。高祖在长安,闻问惊恸,哀惋者数日。
(选自《宋书》)
小题1: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卿能自屈,吾事济矣屈:委屈
B.晨起出陌头,属与信会属:恰逢
C.长民果有异谋异谋:阴谋
D.穆之常居幕中画策画策:谋划决策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卿谓谁堪其选 / 贵府始建,军吏实须其才
B.刘毅等疾穆之见亲 /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高祖从之,一纸不过六七字便满 / 急须一府主簿,何由得之
D.以诸葛长民监留府,总摄后事 / 皆云太尉与我不平,何以至此
小题3:最能体现刘穆之“内端谋猷”的一组是
①常居幕中画策,决断众事
②少好《书》、《传》,博览多通
③一毫不以负公
④便纵笔为大字,一字径尺,无嫌。
⑤仓卒之际,当略无见逾者
⑥若一毫不尽,岂容如此邪?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攻下京城后,高祖急需一名府主簿来帮他,刘穆之听到后毛遂自荐,他极高的才华得到了高祖赏识,并立刻展开工作。
B.高祖限于天资,虽努力苦练书法,无奈效果不佳,刘穆之建议把字尽可能写得大些,这样可以掩盖某些缺陷,高祖接受了这一建议。
C.从诸葛长民意图谋反一事来看,高祖对刘穆之的才华是了然于胸的。后来事态的发展果然证实了高祖的安排是非常有必要的。
D.刘穆之才华过人,学识造诣很深,但性格豪奢,动不动就喜欢大摆筵席,他自己也说,除了这一缺点外,他就再也没有什么地方对不住高祖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A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