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七)
2019-12-28 07:27:00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道。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的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脂粉气浓烈的祟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
到了宋代,通过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的重大突破,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尽管词在语言上受到了文人诗作的影响,而典雅雕琢的风尚并没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间风格。而词的长短句形式更便于抒发感情,所以“诗言志,词抒情”的这种说法还是具有一定根据的。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柔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放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象“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词有词牌。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相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词发端于梁代,唱歌的人“杂用胡夷里巷之曲”,加工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
B.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注重汲取民歌艺术,朴素自然,生活气息浓厚,仍被视为诗余小道,原因很简单,民间的词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C.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有了重大突破,他们的词在语言上具有典雅雕琢的风尚,但是仍然具备通俗的民间风格。
D.词牌刚产生时,有的来源于古乐府乐曲,有的来源于名人诗词,有的出自典故,到了宋词时代词牌与音乐分离后,词成了独立文体。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作者在文中所持观点的一项是(?)
A.词来自民间,都市里的优伶乐师,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
B.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的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但是就其感染力而言,远比不上南唐后主李煜的词风。
C.词句长短参差,源于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词的长短句形式更便于抒发感情,所以“词抒情”的说法有一定根据。
D.今天的读者更易于接受“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词,原因之一是这类词把词解放出来,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对“词”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是诗的一种样式,是“诗之余”,因此注重文辞,工于雕琢,具有艺术感染力。
B.词用长短句形式有利于表现音乐节拍,更便于抒发感情。
C.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从艺术或题材上看各有长处。
D.词牌沿用到后世,多数与所写内容无关,也与音乐脱离开来。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抽象
夏华博
  我是个作家,一个已经闯出些名头追求时尚的作家,一个力求把抽象方法融入写作之中的作家。就在三个月前,一个画家朋友约我到他的画室,他告诉我有一幅杰作,一幅抽象艺术的杰作要让我开开眼
  “就是这幅画!”是自豪还是骄傲,我分辨不出来,也许两者兼有。
  我很惭愧,真的,我一点儿也不懂画,尤其是抽象画。我对画的评价只是好看和不好看,这是一种极为原始的欣赏能力。我只看到一个黑色的大方块在画幅中央。
  “能不能给我解释一下?”我抱歉地说。
  “你看这些线条,这些色彩,”他用手比划着,“线条多么优美,粗犷,色彩多么绚烂。”
  我随声应和着,怀疑我是不是色盲和近视。
  “所谓抽象就是将画面抽象为基本要素——线条和色彩,这样就可以留给人们最大的想象空间。”他开始给我普及绘画知识。
  灵机一动,我不是一直在追求和探索抽象的写作方法?我入门了,开始认真思考,我注意到简约不是抽象。我们说,鸟儿在林间嬉闹,风儿送来了花的芬芳,简约的说法就是鸟语花香,这是古人的说法,如果说这就是抽象,哪里有现代派呢?
  电话响了,原来是杂志社D编的约稿,而且是急茬。好吧,对抽象的思考先放放。我摊开一张纸,铅笔上的橡皮头几乎被我咬烂了,还是没有思路。
  第二天,起床穿衣服时,准确地讲,正在系衬衣第二个扣子的时候,我终于悟出了写作中的抽象。抽象就是大道无形,这太抽象,举例来说,就是大师们的带功录音带中的气,就是老和尚们开过光的东西中的灵。对一个小说家来说,真正的抽象不是通篇不分段,不是去掉所有的标点符号;不是把字体排得一会儿大一会儿小,一会儿粗一会儿细;不是话都说不利索,一会儿跳到东,一会儿跑到西;不是语法错误百出,让读者不知就里,不明所云。那都是左道旁门,不是真正的抽象。真正的抽象就是无形,抽象到极致就是什么都不写。
  我把一张白纸叠好放在信封里,郑重其事地给D编写了一封信,告诉他这是一部用抽象方法写成的三卷本小说,当然注明了字数,因为稿费是按字数计算的。
  信寄出几天后,D编的电话来了,他说已经接到了我的信,可至今没收到我的小说手稿,是不是寄丢了?我告诉他书稿就在信里,又给他详细解释了我的抽象方法,我的天才创造,至少在小说界这是独一份的。虽然看不到D编的脸,但我敢肯定他一定是目瞪口呆,因为最后他在电话里话都说不出来了。
  杂志出版后,D编照例给我寄来一本,粗粗一翻,发现杂志中加有一张白页,那一定是我的连载小说了。好了,我就等稿费了。几天后接到了杂志社的一封信,打开一看,只有一张如信封大小的白纸。我看看背面,也是空白,这是什么意思?
  我拨通了D编的电话。
  D编一听是我,马上开始恭维,“您的抽象方法对我们的启发太大了,您真是天才!”
  他喋喋不休地赞美,诸如我极有可能是下次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天才中的天才,使我都不好意思问他那张白纸的意思了,一个天才居然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弄不懂。脸儿红红的,鼓足勇气,我还是厚着脸皮问了一句:
  “那封信中的白纸是……?”
  “那是您的稿费。”
  “我的稿费?”
  “不好意思,我们根据您的抽象理论对稿酬作了一系列改进,您的稿费当然是最优的。”D编在电话那头优雅地说。“这是按照您的抽象理论,抽象到极致的稿费。”(选自《小说选刊》2009年第7期)
1.小说开头的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以怎样的故事和手法,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表现了什么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回答下面的题。
洞庭一角
余秋雨
  ⑴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这次去洞庭湖,一见岳阳楼,心中便想:又是它了。一零四六年,范仲淹倡导变革被贬,恰逢另一位贬在岳阳的朋友腾子京重修岳阳楼罢,要他写一篇楼记,他便借楼写湖,凭湖抒怀,写出了那篇著名的《岳阳楼记》。直到今天,大多数游客都是先从这篇文章中知道有这么一个楼的。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已成为一般中国人都能随口吐出的熟语。
  ⑵不知哪年哪月,此景此楼,已被这篇文章重新构建。文章开头曾称颂此楼“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于是,人们在楼的南北两方各立一个门坊,上刻这两句话。进得楼内,巨幅木刻中堂,既是这篇文章。书法厚重畅丽,洒以绿粉,古色古香。其他后人题咏,心思全围着这篇文章。
  ⑶这也算是个有趣的奇事,借之现代用语,或许可说,是文化和自然的互相生成吧。在这里,中国文学的力量倒显得特别强大。
  ⑷范仲淹确实是文章好?手,他用与洞庭湖波涛差不多的节奏,把写景的文势张扬得滚滚滔滔。游人仰头读完《岳阳楼记》的中堂,转过身来,眼前就会翻卷出两层浪涛,耳边的轰鸣也更加响亮。范仲淹趁势突进,猛地递出一句“先忧后乐”的哲言,让人们在气势的卷带中完全吞纳。于是,浩淼的洞庭湖,一下子成了文人骚客胸襟的替身。人们对着它,想人生,思荣辱,知使命,游历一次,便是一次修身养性。
  ⑸胸襟大了,洞庭湖小了
  ⑹但是,洞庭湖没有这般小
  ⑺范仲淹从洞庭湖讲到天下,还小吗?比之心胸狭隘的文人学子,他的气概确也令人惊叹,但他所说的天下,毕竟只是他胸中的天下。
  ⑻大一统的天下,再大也是小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于是,忧耶乐耶,也是丹墀金銮的有限度延伸,大不到哪里去。在这里,儒家的天下意识,比之于中国文化本来具有的宇宙,逼仄得多了。
  ⑼而洞庭湖,则是一个小小的宇宙。
  ⑽你看,正这么想着呢,范仲淹身后就闪出了吕洞宾。岳阳楼旁侧,躲着一座三醉亭,说是这位虑仙人老来这儿,弄弄鹤,喝喝酒,可借人们都不认识他,他便写下一首诗在岳阳楼上:“朝游北海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他是唐人,题诗当然比范仲淹早。但范文一出,把他的行迹掩盖了,后人不平,另建三醉亭,祭祀这位道家始祖。若把范文、吕诗放在一起读,直是有点“秀才遇到兵”的味道,端庄与顽泼,执着与旷达,悲壮与滑稽,格格不入。但是,对着这么大个洞庭湖,难道就许范仲淹的朗声悲抒,就不许吕洞宾的先风道骨?中国文化,本不只是一种音符!
1.第四段中加粗的“两层浪涛”分别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段中的“有趣的奇事”具体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第五、六段,结合上下文分析。
(1)作者为什么说:“洞庭湖没有这般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先说“洞庭湖小了”,然后又说“洞庭湖没有这般小”。这样说是不是自相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范仲淹散文名篇《岳阳楼记》,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具体有哪些评价?请分条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757年(至德二载)9月,唐军收复了长安,不久洛阳也跟着克复。肃宗还京,杜甫也和他的家属一起回到长安。
  从757年11月到758年6月,是杜甫在长安最后一次的居留。他仍旧做皇帝的供奉官左拾遗,这时贾至任中书舍人,王维任太子中允,岑参任右补阙,严武为京兆少尹兼御史中丞,这些人并肩出入,互相唱和,在“禁掖”里值夜时也常常写诗传递,过着闲散的官吏生活。但是那些唱和诗和朝谒诗在杜甫的诗集里毫无光彩,事实上也不能有什么光彩,里边充满了初唐以来的应制诗、奉和诗一向惯用的辞藻,缺乏充实的内容。在这时期杜甫的诗中,我们只能从“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避人焚谏草” 这样的诗句中想象杜甫不过是一个小心谨慎的官吏。此外他若从北城下朝回来,必定去春风荡漾的曲江头典衣买酒。他这时也写了一些关于曲江的诗,但这些诗与从前的曲江诗相比,既没有天宝末年的《曲江三章》那样的凄苦,也没有《哀江头》那样的沉痛,他在一片花飞的暮春天气,只感到一个庸俗的道理:“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像“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桃花细逐扬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这些信手拈来、歌咏自然的诗句,若是在一般唐人的诗集里也许是很好的名句,可是在杜甫许多瑰丽而沉郁的诗篇中,只显得轻飘而悠扬,没有分量。
  他终日只是供奉皇帝,伺察皇帝的颜色,他说,“天颜有喜近臣知”。他4月里陪着肃宗祭祀九庙,5月端午得到皇帝的赐衣,都看做是无上的光荣。他有时局促到这种地步:官马送回官家,自己又没有马,因此有十天之久不能去看望想去看望的邻近的友人,他说,这既不是爱惜身体,也不是脚力太弱,只怕在街上徒步走路时遇见官长,遭到官长的申斥。
  可是在这狭窄的天地里,他偶然走到东郊,遇见一匹被士兵遗弃在路旁的瘦马,他也曾联想到人世的困顿,写成一篇《瘦马行》,对瘦马表示无限的同情;他在城南潏水滨听樵夫讲述几只小鹰被白蛇咬死,一只鹘鸟飞来报仇的故事,他也写出一首充满热情的寓言诗《义鹘行》,来激励壮士的肝胆。
  虽然如此,杜甫在长安的官吏生活事实上是一天一天地变得狭窄了,若是长此下去,没有一点变动,我们真担心他六七年来开辟的诗的国土会断送在左拾遗的职位上。幸而不久他的生活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动。
  肃宗回到长安后,许多官吏都或多或少地得到奖励,房琯也被任命为金紫光禄大夫。可是房琯依然是结交宾客,车马盈门,常常称病请假;他空疏而放肆的言论有时传入肃宗耳中,引起肃宗的不满,致使他在6月里被贬为邠州刺史。他的许多朋友也受到牵连。杜甫也离开了皇帝周围的“氤氲香气”,被派到华州去做司功参军。从此他再也没有回到长安。
  他离开时,心境是很凄凉的。他不能“从容陪笑语”供奉皇帝,觉得好像是一个被遗弃的人,他当时只认为这对于他的政治前途是一个打击,但他并没有意识到,他从那狭窄的天地里解放出来了,对于他的诗的发展却是一个大的恩惠。他由此才得到机会,又接近战乱中的人民,认清时代的苦难,因此而恢复并且扩展了他的广大的诗的国土,从一个皇帝的侍奉官回到了人民诗人的岗位上。
1.如何理解“幸而不久他的生活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动”这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长安居留期间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这些对他的诗歌风格有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四自然段在全文中起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作者对长安时期的杜甫的描述体现了传记的哪个方面的特点?请举例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爱人者,人恒爱之
——从口碑看杨善洲
姜洁 宣宇才 徐元锋
  在保山,在云南,提起杨善洲的名字,人们会说:“他就是一个普通的老人,很亲切,很和蔼,每一个认识他的人都会喜欢他!”爱人者,人恒爱之。人们给予杨善洲这么高的评价,就是因为他这一辈子一直坚持行善,把爱传播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他爱家人,用他自己独特的方式
  很多人认为,杨善洲为了大家舍了小家,对家人有点“冷血”。
  太多的例子似乎可以证明这一观点:他从不让家人搭顺风车,不给任何亲戚开后门托关系……
  这样一个“不念亲情”的人,一定寒透了家人的心吧?
  “你错了,他爱家人,只不过是用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小女婿杨江勇否讥了记者的猜测,“我们都一直能感受到他对家人浓浓的爱。”
  提起丈夫,83岁的张玉珍老人眼里噙满泪花。在别人眼里,杨善洲常年在外工作,夫妻俩聚少离多,按说老人应该对丈夫充满了抱怨。可张玉珍却只记着丈夫的好:两次住院丈夫都一直守在身边,每天早早地买好早点端到床前,一直守到夜里很晚才回去。
  杨善洲是出了名的孝子。“奶奶在世的时候经常念叨,说保山的万金油比老家的好用,其实是想让他多回来看看她。爹爹信以为真,每次托人带东西给奶奶,都一定不忘放一盒保山的万金油。”杨善洲的大女儿杨惠菊说。
  尽管杨善洲的儿女子孙没沾到他的“光”,却没有一丝抱怨。大女儿杨惠菊已经60岁了,在老家当了一辈子的农民。她从药箱里掏出一大摞胃药,哽咽着说:“这是爹爹去年住院,我去看他时拿给我的。他说,知道我胃不好,就给我买了,本想托人带给我。那时他已经病得下不了床了,却还想着我……”
他爱同事,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在杨善洲住院的最后几十天里,一直陪伴着他的除了家人,还有两位特殊的“亲人”:一位是大亮山林场原场长自学洪,一位是他以前的秘书苏加祥。
  “如果不是老书记,我一定不可能坚持在大亮山干这么多年。”自学洪坦诚地说,“十多年的交往,他拿我当家人一样,我觉得有义务陪他走到最后,这也是全体林场人的共同心愿。”
  朱家兴,曾是大亮山林场的职工。1997年7月,他突然昏迷不醒,医院发了病危通知书。家人六神无主地痛哭着。杨善洲闻讯找到主治医生:“只要对病人有用,要什么药尽快去调,医药费我负责!”两个多月后,朱家兴的命捡回来了。2.6万余元的医药费,全部是杨善洲一人掏的腰包。
  受到过杨善洲关心的同事太多了:他自己住油毛毡房,把砖瓦房让给新来的技术员;他把工资偷偷拿出来安排炊事员为大家改善伙食;他不肯为自己的家人农转非,却主动为家在农村的科技干部家属转了城镇户口……
  “我的对象也是老书记给我落实的。”苏加祥忘不了,1986年5月29日晚上,市委正在开常委会,杨善洲却说:“现在休会15分钟,大家去后院参加一下小苏的婚礼。”原来,苏加祥参加工作四五年了,一直找不着对象。作为直接领导,杨善洲托人给苏加祥介绍了一位姑娘,帮他解决了终身大事。
他爱百姓,永远把别人放在自己前面
  杨惠菊很少看到父亲流泪,除了奶奶过世,她印象中父亲还流过一次泪。那是2007年的除夕夜,坐在堂屋椅子上的,杨善洲默默地抹着眼泪。大女儿杨惠菊赶忙凑上前去,问父亲是不是哪里不舒服。老人轻轻摇了摇头:“这大过年的,那老两口也没人照顾。我要是死了,他们可该怎么办啊!”
  2005年冬天,两位老人到大亮山林场找活干。60多岁的人还来找活干,杨善洲感到很奇怪,就仔细询问老人家里的情况。得知两位老人家因为子女不孝生活无着后,杨善洲一边想办法做他们子女的工作,一边开始接济两位老人。每年除夕,他都要把老人接到自己家来过年,逢年过节还要托人给老人送去礼品。
  2007年,保山市一位市民段某的一只眼睛被人无故打瞎,多方求助,却迟迟得不到合理的赔偿,最终找到了杨善洲。“把人眼睛打瞎了还能不管?”气愤不已的杨善洲出面主持公道正义,帮受害人讨回了7万元的医药费和伤害赔偿。杨善洲过世后,段某在他的灵堂整整守候了一夜。
  “老书记住院的时候,我们都管他叫‘爷爷’。他就像爷爷一样慈祥,凡事都先为我们着想。”保山市人民医院呼吸科护士李毓奕说,“他本来可以住高干病房,可他不想麻烦人,就直接住选了普通病房。住院时,癌细胞已经扩散了,可他从来不大声呻吟,实在疼得受不了,就叫我们给他打一针止疼针,还会抱歉地说麻烦了。半夜家属给他熬粥,他每次都先分给我们护士吃一点。”
  没有人知道,84载春秋中,杨善洲帮助过多少普通的老百姓。我们只是听医护人员说,在他生病住院期间,每天总有老百姓挤满了病房,只为了问候一声,看他一眼;我们只是听当地百姓说,在他去世的那天,人们的哭声撼动了保山城。(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错误的两项是(? )
A.“爱人者,人恒爱之”这个题目恰当地概括了全文的内容,文章正是写了杨善洲是如何爱人和自己又是如何为人所爱的。
B.杨善洲“从不让家人搭顺风车,不给任何亲戚开后门托关系……”,从文中的叙述可知,杨家人一直都过着清贫的普通人生活。
C.杨善洲与大亮山林场有着不解之缘,在这里他帮助过一个个普通的干部职工。
D.文章安排的事例繁杂,但安排详略得当,杂而有序,没有给人记流水账的感觉。
E.由文章内容可知,杨善洲是一个在普通岗位上切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好干部的典型,作为一篇报告文学,本文语言朴实感人,具有很强的感召力。
(2)文章三个小标题有怎样的作用?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要通过别人的叙述,侧面来写杨善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杨善洲的事迹深刻诠释了爱的真谛,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