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十)
2019-12-28 07:42:19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谏论(下)?苏洵
夫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纳谏,非真能谏之臣;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欲君必纳乎,向之论备矣;欲臣必谏乎,吾其言之。
夫君之大,天也;其尊,神也;其威,雷霆也。人之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传曰“兴王赏谏臣”是也。犹惧其选耎阿谀,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书》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人之情非病风丧心,未有避赏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谏哉?赏与刑不设,则人之情又何苦而抗天、触神、忤雷霆哉?自非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谁欲以言博死者?人君又安能尽得性忠义者而任之?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君之难犯,犹渊谷之难越也。所谓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者,勇者也,故无不谏焉。悦赏者,勇怯半者也,故赏而后谏焉。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后谏焉。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赏为千金,以刑为猛虎,使其前有所趋,后有所避,其势不得不极言规失,此三代所以兴也。
末世不然,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间或贤君欲闻其过,亦不过赏之而已。呜呼!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渊谷乎?此无他,墨刑之废耳。三代之后,如霍光诛昌邑不谏之臣者,不亦鲜哉!
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诚如是,欲闻傥言而不获,吾不信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之论备矣备:完备
B.人君又安能安:怎么
C.要在以势驱之耳要:关键
D.不亦鲜矣鲜:新鲜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人之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
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
B.有与之临乎渊谷者
遂与之俱出
C.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
则或咎其欲出者
D.宜乎臣之噤口卷舌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
A.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
况忠直者乎!
B.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
C.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
忠直者乎!
D.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
忠直者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⑴自非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谁欲以言博死者?(4分)
译文:?
⑵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5分)
译文:?
⑶悦赏者,勇怯半者也,故赏而后谏焉。(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D(鲜:少)
小题2:D语气词,表感叹 /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A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均为介词,和;C均为指示代词,那)
小题3:B
小题4:(12分)(1)如果不是本性忠诚有节义、不追求奖赏,不畏惧刑罚的人,谁希翼为了进谏而冒死亡的危险呢。(“性”“悦”“博”各1分,句意通顺1分。)?(2)一会儿,回头看见猛虎突然向他逼近,那么,怯懦的人不等(别人)告诉,就跳过这条深谷去,好像(走过)平坦大道那样了。(“须臾”“顾”“越”“康庄” 各1分,句意通顺1分。)
(3)追求奖赏的人,如同那个勇敢、怯懦各半的人,所以听到有奖赏就会进谏。(“…者,…也”“故” 各1分,句意通顺1分。)


本题解析:

这里有三个人,一个人勇敢,一个人勇敢、怯懦各半,一个人怯懦。有个人把他们带到深渊前,告诉他们说:“能跃过深渊的人,才算勇敢,不然就是怯懦。”那个勇敢的人以怯懦为耻,一定会跃过深渊,那勇敢、怯懦各半的人和怯懦的人就做不到。这个人又说:“跃过深渊的人奖励千两黄金,不然就没有。”那个勇敢、怯懦各半的人追逐利益,一定会跃过深渊,那个怯懦的人还是做不到。不久,那个怯懦的人回头看到一头猛虎凶狠地逼近,那么那个怯懦的人不等别人跟他说什么,就赶紧跃过深渊,如同走过平整的大路一样。既然这样,那么人难道有勇敢、怯懦的区别吗?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形势驱赶他们。国君威严难以冒犯,如同深渊难以跳跃。本性忠诚有节义、不追求奖赏、?不畏惧刑罚的人就如同那个勇敢的人,所以没有什么不进谏的。追求奖赏的人,如同那个勇敢、怯懦各半的人,所以听到有奖赏就会进谏。畏惧刑罚的人,如同那个怯懦的人,所以看到有刑罚就会进谏。先王知道勇敢的人不可能经常获得,所以把奖赏用作(鼓励勇敢、怯懦各半者的)千金,把刑罚用作(激励怯懦者的)猛虎,让大臣前进时有追求的方向,后退时有躲避的目标,大臣们在这种形势下不能不尽力谏言规劝国君的过失,这是三代兴盛的原因。
末世就不是这样,对于不进谏者给予奖赏,却对进谏者施加刑罚,大臣们闭口不言就理所当然了,国政混乱、国家衰亡也就随后了。偶尔有贤明的国君想听听自己的过失,也不过是奖赏进谏者罢了。唉!如果没有猛虎,那怯懦的人肯跃过深渊吗?三代之后,像霍光杀昌邑王那些没有进谏(规劝昌邑王过失)的大臣的情况,不也太少了吧! lmhlu@hotma
现在奖赏进谏者的情况,偶尔还有,可是惩罚不进谏者的刑罚,已经完全废止了。如果增加对进谏者的奖赏,重新启用对于进谏者的惩罚,那么阿谀奉承的人就会变得正直,奸佞的人会变得忠诚,更何况本来就忠诚正直的人呢!如果真能这样,我不相信国君想听到正直的谏言还会听不到的。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大雪无言
王剑冰
中国作协罗阳事迹采访团到达的时候,中航工业沈飞集团(以下简称沈飞)是以一场雪的形式迎接了我们。
沈飞的大门还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的,这么多年没有改建,不是沈飞没有改建的资本和资格,是罗阳从来没有这个意识,沈飞的牌子是大,但不是靠门面来做大的。进入沈飞内部,会发现一切都是那么整洁、宏阔、气派。那是现代化的构建,也是现代化的需要。这才是大内涵,真排场,正如一个人。罗阳至今仍住在五楼,他年迈的母亲也住在五楼,都是老房子。沈飞最后一次福利建房,他没要。罗阳去世前参加航展穿的西装,还是十年前买的。戴的电子表,表带磨白了,用墨水涂成黑色继续戴。同事们都记得同罗总外出住过小旅店、吃过路边餐。生活中的罗阳是一个没有追求的人,但工作上却较真较劲。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看看罗阳最后的25天吧:2012年11月5日,主持两个必要的会议;6日,班子会;8日,立功总结会;9日,飞珠海航展;17日晚上返回,直接赶往基地;18日凌晨1点到达,5点起来乘直升机上舰;23日、24日歼—15试验着舰成功;24日晚身体出现不适症状;25日离世。那天下舰,罗阳的心血管已经发生了梗塞,胸部急剧疼痛。但是,他不愿扫大家的兴,让欢庆的场面变色,舰上有医生,还有直升机,而他只是忍着,忍着,忍到了离医院还有一百米的路上。
我总是猜想,罗阳倒下时,是觉得眯一会儿就会好,就一会儿,一会儿就起来,快到年底了,沈飞那么多的事情等着要做:
他要去试飞大队,机棚里那一架架新机,需要经过多次的试飞才能交付。去年李国恩大队长接到电话,说罗总要来看他,来了,看桌上有一盘围棋,就和他下起来。李国恩心里清楚,罗总哪有心思跟我下棋啊。罗总,你就放心吧,只要天气允许,试飞的事我们绝不耽误。
他要去军代表室,尽管来前已经去过,也要常沟通。那次军代表提出密封胶圈有些不合格,罗阳查出症结后,亲自主持现场会,销毁了价值两百多万的老旧生产标准的胶圈。
他要去部队一线,这是每年都必须做的,现场的反馈很重要。那次走访,恰遇一架飞机在机场上检修,寒冷的冬夜罗阳不听劝说,硬是陪着干到凌晨两点,直到排除了故障。
他要再次落实保健体系,去年安排了六千多职工体检,还提出专家骨干一年体检两次。然而,两年来其他人都体检了,就是他没去。
他还该去看看母亲,77岁的老人独守在五楼的房子里,罗阳有空就去,他怕母亲孤单。离开时罗阳会在楼下向母亲招手,母亲总在窗口送儿子远去。
他还该同妻子说说话,这么多年,他把沈飞当成了家,那个家成了客店。搞航空的保密性强,快乐不能与人分享,痛苦也不能与人诉说。妻子常常也是孤独的一个人啊。
……
罗阳去世的噩耗传遍了沈飞。那晚从大连出发,只有五辆车,沈飞人自发地去路上迎接他们的老总,渐渐变成了数十辆的车队。原准备送到龙岗殡仪馆,大家不同意,让罗总再回沈飞看看吧!
员工早排起了长队,寒风中等待着罗总,很多员工从下班的家里赶来,还有退休的老人。已经是晚上九点,罗阳回家了,灵车缓缓,哀痛漫漫,凛风呜咽。厂区后面的试飞跑道太暗,员工们开来自己的车,一千多辆车灯像无数泪眼,照亮亲爱的罗总走过的路。“报告总指挥,一切准备就绪,请指示!”“起飞!”熟悉的场景在闪现。
以前歌赞英雄,总是会发现他的豪言壮语,罗阳的豪言壮语是什么呢?或许就是那句:“起飞——”是啊,作为新型飞机的研制指挥员,罗阳期望的就是在首飞场上不断地喊出“起飞”,那是一次次责任与使命的起飞,是东方大国崭新形象的起飞!
那晚过后,就有了一场雪,雪越下越密,雪花也越来越大,雪花黏合着,形成更大的雪,仿佛无数的纸花从天空撒下。
雪是有声音的,雪的声音你听不见,雪不是呼喊而降,不是喧嚣而鸣,在你还没有完全认识雪的时候,雪已经覆盖大地。雪是群体的形象。
罗阳走后,我来采访的时候,又看到了一架架战机飞向蓝天,罗阳“起飞”的声音依然在高空震响。每一个航空人都明白,发扬罗阳精神,践行航空报国使命,就是对罗阳最好的告慰。
飞机飞上高空,我看到了茫茫的雪原,这是东北最美的景观。我向罗阳告别,对于罗阳,我没有那么多绚丽的词汇,罗阳本来就是一个普通的人,真实的人,那么,我就把他比作一片雪吧——罗阳此刻,就像一片雪花,同众多的雪一起,默默地,将大好河山装点。
(文字有删改)
小题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罗阳的精神品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本文没有选择罗阳的豪言壮语和卓越功绩,而是将他的平凡言行作为写作重点,试简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这篇文章为什么要以“大雪无言”为标题?试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
(1)生活上,崇尚简朴,不追求物质享受;
(2)工作上,爱岗敬业,求真务实,无私奉献,为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为人处世上,关爱同事,舍己为人,平易近人。
小题2:
(1)平凡言行拉近了读者与英雄之间的距离,使其形象真实可信、可亲可近,更能引发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2)平凡言行于细微处彰显罗阳精神的伟大,能更好地衬托出其功绩的卓越不凡,易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和感召力;
(3)平凡言行人人皆可为之、皆能为之,使得文章本身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小题3:
(1)无声的大雪是作者采访时的背景,营造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能更好地烘托出人们对罗阳的痛悼敬仰之情。
(2)大雪无言而平凡纯洁,象征着罗阳低调内敛却崇高伟大的精神境界。
(3)雪是群体形象的象征,象征着以罗阳为代表的所有航天人为了航天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分析人物精神品质,应该先在文中对其描写、议论、抒情的语言进行定位,然后一一概括综合得出答案。
小题2:此题考查了考生对选材效果的把握情况,思考时应从选材对人物塑造、对主旨表达和选材的阅读效果等角度进行思考。
小题3:理解语句尤其是理解题目,应从其表层和深层含意的角度去思考,深层含意要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有时答案不止一个。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选做题)
把甲骨文搬上网络的美国老头
付雁南
(一)
  在家乡美国田纳西州,理查德·希尔斯是个完完全全的小人物。离婚、失业、独居,甚至过去的一个月里,因为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他一度陷入深深的绝望。
  可在过去的半个月,在地球另一端的中国,这位头发花白的美国老人,突然成为被网友们讨论的热门人物。他所创办的汉字字源网站,在网络上被广为传播。
  在这个界面简陋的网站上,随便输入任何一个汉字,人们都能找到它的字形在历史上如何演变——小篆、金文,甚至还包括回溯到几千年,它被刻在甲骨上的模样。
  “这个外国人的工作让每个中国人汗颜。”一位网友评价说。
(二)
  60岁的希尔斯可从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一个“名人”,事实上,尽管为了创建那个网站,他花费了20年的时间和全部的存款,可身边的朋友和家人却几乎没有人觉得,那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38年前,当希尔斯突发奇想开始学中文时,这个物理系的大学生只是希望了解,那些说别的语言的人会如何思考、交流。他来到了台湾,在街头拼命跟人聊天,并且在那里结识了自己后来的妻子。
  口语练好了,希尔斯又开始张罗着学认字。可是那些毫无逻辑的汉字笔画总是让他一头雾水。于是,这个已经步入中年的男人再一次“突发奇想”,研究起了古汉字。
  可在英文书籍里,关于汉字古文字的书籍只有一本。并且,关于词源的解释,不同的书籍也不相同。希尔斯又琢磨着把不同的解释都输入电脑,这样自己就可以很方便地从中挑选出最符合自己的词源。为此,他先开发了一个小程序,到了2003年,又把它们搬上了互联网。
  几十年过去了,这位美国人已经能够顺利地用中文阅读、写作,可关于说中文的人“如何思考、交流”,他仍然没有完全理解。
  希尔斯曾经向中国的朋友展示自己的网站,可很少有人真的感兴趣。有些人会“出于礼貌”地赞扬几句,还有人直截了当地评价他“浪费时间”。15年前,当他来到中国拜访一些古文专家时,这些专家甚至觉得,眼前的这位美国人在“异想天开”。
  “那些古旧、愚蠢的甲骨文,我们早就不用了。”一位中国朋友告诉他,“这个网站根本挣不来钱的。”
  希尔斯一次又一次地发现,金钱似乎才是人们的兴趣所在。这让这个美国老人在十几年后还连连叹气:“中国人总是忙着挣钱,可总有些东西比金钱更加重要。”
  现实里的希尔斯,是一位电脑工程师。年轻的时候,他在硅谷的一家IT公司拿着一份不错的薪水,也就是那个时候,他雇用了一位中国妇女,教她用电脑,并且从几百本书里把汉字不同的字形扫描到电脑里。
  但现在,这个曾经满身黝黑肌肉的帅小伙儿,已经身材发福、头发花白,失业三年。
  “也许是因为那些公司不想雇用一个像我这样上了年纪的人,何况,我也并没有那么认真地去找工作。”希尔斯笑了笑说,“我喜欢学习,我觉得这比工作有趣多了。”
  为了寻找那些古代的汉字字形,他跑遍了中国大陆和台湾几乎所有大学的图书馆,查阅了几百本书。看得多了,他甚至还能提出自己的解释。比如汉字“金”,说文解字形容它字形的来源是“金在土中”,可希尔斯觉得,它的象形文字应该来源于“钟”的形状,因为这样才能让人立刻明白“金属”的概念。
  身边的人们几乎没人能理解他的坚持,其中也包括他最终选择离婚的妻子。只有网上一些学习中文的人会写信给他,夸赞他做了一项“伟大的工作”。这些人并不知道,希尔斯已经连租用服务器所需要的每年47美元都快付不出来了。
  但现在,来自中国的关注总算给他带来了一点好消息。当来自中国网友的鼓励和赞扬突然间蜂拥而至的时候,希尔斯正在加利福尼亚州给自己92岁的母亲过生日。这个两年前才退休的中学数学老师,是唯一没有抱怨过希尔斯工作的家人。
(三)
  1月24日,坐在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市自己租来的小房间里,这位美国老人觉得内心又一次充满了希望。“感谢上帝。这么多年过后,那些中国的朋友终于让我的母亲相信,我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他笑着说。(选自2011年1月26日《中国青年报》)
1.文章第一部分属于新闻的什么部分?它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查德·希尔斯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联系全文归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探究这则通讯报道的新闻价值。 这让这个美国老人在十几年后还连连叹气:“中国人总是忙着挣钱,可总有些东西比金钱更加重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导语。交代了新闻的主要内容,反映了理查德·希尔斯创办汉字字源网站的艰辛、不易以及中国人对他的敬意。
2.(1)浓厚的兴趣;(2)执著的精神与坚持不懈的努力;(3)亲人的默默支持;(4)能够忍受物质匮乏带来的困难以及亲人朋友的各种不理解。
3.(1)交代一个事实:甲骨文被搬上了网络,表现了一个人的坚忍和坚持。
  (2)传达一些观念:①无论物质文明多么发达,总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②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需要付出很多。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夜幕降临,金字塔开始说话
罗芳国
  ①初来埃及的人,或者蜻蜓点水式的旅游者,有一部分会期待而来,败兴而归。因为他们兴冲冲地背着行李相机来到开罗,却看到一个黄沙漫天灰尘遍地的肮脏城市。
  ②是的,埃及曾经神话一样金光灿灿的文明似乎透支了宇宙的力量,油尽灯枯,暗淡了下来。散落在角落的残骸,被考古学家小心翼翼地围起来,掌心轻合,古老的文明只能透出淡淡的光。然而,你如果不去计较那些零碎的声音和细节,那些棱角分明、扎手扎眼的东西,就会变成美丽的星光和五彩的色块。
  ③就如白天来金字塔,耳畔不断的“一美元、一美元”的小贩旅游纪念品叫卖声像橡皮糖一样粘扯,游人扎堆照相,黄色的三角堆,黄色的大石头,似乎就是全部的金字塔。
  ④但在金字塔的大门吱呀一声关闭之后,沙漠才开始说话。繁华退尽,冰凉的石头矗立,赤裸的微风吟叹,那逐渐暗淡下来且絮满云朵的蓝色天空底下,灵魂开始在这些庞大的石头间游走。
  ⑤那些眷恋、咒怨,伴随着灵魂开始滋长,你完全相信眼前这一片寸草不生的地方曾经热闹非凡。眼前就是诗人在街道上大声朗读,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在法老后院的房间里苦心钻研,女人珠光宝气浓妆艳抹衣衫鲜亮,在金光闪闪灯火跳跃的大厅里跳舞,男人健硕伟岸的身躯上隐隐透出刀剑的伤痕……
  ⑥夜晚的时候,金字塔脚底下会有声光表演,低沉的声音模拟法老的对白,讲述曾经的历史。五彩艳丽的灯光打在远近不同的三座金字塔上。狮身人面像旁边的石墙上,暗暗的彩色灯光打出一幅幅古埃及的画卷,行云流水般在墙上掠过。熙熙攘攘万人推车拉绳滚轴运送巨石的场景,法老祭祀众生云集或沿尼罗河列队欢呼的场景,象形文字、各时期重要法老图像和展现生活的图片、精美的浮雕图,都伴随着声音和光影展现在世人面前。
  ⑦此时抬头看到的天空,已经是深蓝,月亮栖身云朵后。大地一片寂静。没有白天的喧嚣和嘈杂,没有时间空间的阻隔,人们赤裸裸地站在宏伟的巨石垒砌而成的墙壁和金字塔面前,站在历史面前,肃然起敬。
  ⑧沙漠的温暖,在于任由人的精神世界伸向无限远。在黑夜里,你闭上眼睛,整个世界就会回归,那些奢华的装饰与美丽的脸庞,你全部看不清。你能感到的只是带着沙子干涩气息的风,空旷的沙漠里阴凉的空气,低沉的声音和绚烂的色彩。你浑身的细胞都在兴奋与感动。
  ⑨而这些兴奋与感动,没有站在有灵气的土地上,你是不会感觉到的。(选自《环球》2010年第6期)
1.文章以“夜幕降临,金字塔开始说话”为题,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概括作者参观金字塔的情感变化的四个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天的金字塔和夜晚的金字塔有什么差异,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答案示例:题目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引发读者阅读兴趣。(意思对即可)
2.答案示例:作者的情感经历了败兴而归、眷恋联想、肃然起敬、兴奋感动四个过程。(意思对即可)
3.答案示例:白天的景色令人扫兴,夜晚的景色令人震撼;作者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突显了夜幕下的金字塔所再现的古埃及的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令人震撼。(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永不庸俗
王安忆
  ①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城市,鲁迅先生生活与终年的地方。他和许广平先生在这里建设了他的大家庭之外的小家庭,生下了海婴。他们一家几经迁移,最终定居在虹口区山阴路,一条规模甚大的新式里弄里的一幢房子,身前身后,簇拥着无数同样格式的房型,里面的中等人家,以及他们为柴米油盐所忙碌的生计。鲁迅先生病中,夜里,要许广平先生开了灯,看来看去看看的,就是这里,为烟火气熏暖的四壁墙。先生,一个思想者,在这温饱的市民群里,却将他思想的力度磨砺得更为尖锐、强大,在务实与短见的风气里,不免会走向孤愤。可正是这孤愤,在这庸常人生的头顶上,开拓了一片高远广阔的精神天空。先生在夜里,病中,开了灯,看来看去看看的,一定不只是这四壁墙。他的目光,穿透出去,抵到这暗夜中水泥世界的何处?我们平凡的眼睛,真的是追不上的。
  ②1936年6月23日,鲁迅先生逝世前大约四个月的时间,先生已是“连拿一张纸的力量也没有”,由他口授,许广平先生笔录的《序》中,有这样几句:“这一个月来,每天发热,发热中也有时记起了版画。我觉得这些作者,没有一个是潇洒,飘逸,伶俐,玲珑的。他们个个如广大的黑土的化身,有时简直显得笨重……”在那个市民阶层兴起,报业发达,大小副刊充斥了轻佻的花边文字,“蔷薇蔷薇处处开”的摩登年代,先生颂扬的是“如广大的黑土的化身,有时简直显得笨重……”这样沉重与深刻的品质。这品质的由来其实是一个义务,担当人类的不平,苦痛,开凿未来。这也是先生自承于肩,终其一生的文和行所实践的。在这利己的享乐的都市空气中,这声音自然是孤愤的了。
  ③可是,倘若没有先生,忙碌的衣食生计中没有先生的这一份思想的劳作,这城市会是如何的面貌?那挤挨着水泥块垒,因而阴影憧憧,然后又被风月蒙上一层微明的不夜天,先生的“笨重”的思想,投下巨大的黑暗,将悉数琐碎笼罩住,于是,一些狗肚鸡肠的哭笑偃止了声色,收拢与集合起,增积体积与重量,化为蜕变的生机。
  ④这个城市,从先生身后,走过许多艰涩滞重的时日,人世在渐渐地变好。先生看前苏联红场上游行的纪录片时,对海婴说的“我看不到,你可看到”的情景,已经演过,红场亦已谢幕。许多尖锐的冲突缓解了,或者说换了方式,世界在走向协调,和平,共同进步。同时,又产生出新的差异和问题,向人们提着更高的要求。生活仍然是严峻的,不容思想者懈怠努力。在现今的经济结构转型阶段,市场的兴起推我们追赶上现代化的脚步,却也带给我们困扰。文化市场为追求最大效益,不惜迎合庸俗的趣味;创造者迎合市场,写下规避现实的粉饰文字。“潇洒,飘逸,伶俐,玲珑的”写作者迅速产生,壅塞了这个城市,为这个城市披上一件轻薄亮丽的外衣。现在,三十年代的“摩登上海”又登上舞台,靡丽的声音不绝于耳,而我情不自禁地,要在其中追寻先生的身影,那笨重的,巨大的身影,因有了他,“三十年代”便不止是摩登,风月,夜夜笙歌,还有铁流,呐喊,堡垒。
  ⑤我禁不住要想起先生,揣测先生,在今天会发出怎样的声音?而我又似乎已经听见了先生的声音,他的六十年前的声音,在今天依然有声响,依然铿锵有力,依然有针对性。这孤寂的声音,穿透了多少年周而复始的时尚,潮流,至今还是声音嘹亮。那些与先生故居相似的旧里房子,大多已成为推土机下的瓦砾,碾碎了再起高楼。在那壁缝里,还响着先生的沉重的足音,警示我们,不可堕落庸俗。我们切不可使器重后辈的先生失望。
1.第①段所提到的鲁迅先生的“大家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说明第①段两处画线句所表达的意思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强调鲁迅先生“连拿一张纸的力量也没有”,用意是_______________。
4.文中多处用到“笨重”一词,下列对这个词语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序》中所说的“笨重”,具有特殊意义,属于贬词褒用。
B.“笨重”既是指市民阶层生活负担的沉重,也指农民劳动负担的沉重。
C.鲁迅“笨重”的思想是与所谓“飘逸”“玲珑”的写作者截然对立的。
D.作者认为,鲁迅思想的“笨重”与其主动担当的社会义务的沉重有关。
E.“笨重”折射了现实生活的严峻,也预示了中国面临着艰涩滞重的时日。
F.“笨重”呼应了先生沉重的足音,强调了鲁迅思想对当代社会的警示性。
5.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说:“我禁不住要想起先生,揣测先生,在今天会发出怎样的声音?”根据文意,你认为鲁迅先生“在今天会发出怎样的声音”?(8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与他生活密不可分的事业(与他有共同理想与追求的同志)
2.前一句说鲁迅看的是“烟火气熏暖的四壁墙”,表明先生所处的现实物质环境,以及他所关注的普通市民的平凡生计;后句中的“一定不只是这四壁墙”,则侧重于鲁迅的目光(思想)对物质生活的超越。
3.一方面如实交代了他的身体状况;另一方面,鲁迅先生的体力之弱与其精神的强大形成对比,展现了他生命不息战斗(思想)不止的坚韧品格。
4.BE
5.(运用了比拟、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那些规避现实的文字所起到的掩盖矛盾、粉饰太平的效果,表达了作者对文化市场迎合庸俗的趣味,一味追求市场效益之风的否定。
6.答题要点:⑴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也产生出新的差异和问题,生活仍然严峻;⑵当下的社会文化风气与三十年代的“摩登上海”类似;⑶社会不应被庸俗之风所壅塞。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