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八)
2019-12-28 08:00:27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共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晋军函陵?军:驻扎? B.行李之往来?行李:出使的人 C.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D.何厌之有?厌:厌烦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臣之壮也,又不如人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B.夜缒而出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因击沛公于坐 D.以乱易整使工以药淬之
| 小题3:请将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译文:?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译文:? 小题4:从文中看,烛之武主要是从哪一方面说服秦伯退兵的?这表现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概括作答。(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6分)(1)(您)怎么能用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就相对削弱了。 (2)借助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结交的盟友,是不明智的。 小题4:(3分)从秦国自身利益出发,分析秦晋利害关系(1分)。表现出烛之武是一个洞察世事与人心、机智精明的人(2分)。(语意相近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D(应为"满足") 点评:本题是检查课文中实词的掌握,这些词都是常见词,活用的比较多,容易记混,所以要加强记忆。 小题2:试题分析:D(均为介词,可译为"用"。A项"之"均为助词,前"之"用于主谓间,不译;后之"可译"为"的"。B项"而"均为连词,前"而"表修饰,可不译;后"而"表转接,可译为"却"。C项"于"均为介词,前"于"可译为"对",后"于"可译为"在") 点评: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小题3:试题分析:(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陪”指增加一分,句意完整2分。(2)这个句子中“与”是结交的意思,这个关键词占1分,句意完整2分。 点评: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这些都很容易被设置为得分点。第一个句子里有四个词是活用的,第二句里有一个省略句,这些都是得分点。 小题4:试题分析:从秦国自身利益出发,分析秦晋利害关系:“越国以鄙远,君知共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表现了烛之武的洞察世事和机智精明。 点评:对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确定了答题范围后,根据分值划分出相应的层次,尽量用原文当中的原句筛选整合出答案。如果原句太长,要加以概括总结,一定要体现出原文中的关键词语。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9小题。 余幼聘金沙于氏,八龄而夭。娶陈氏。陈名芸,字淑珍,舅氏心余先生女也,生而颖慧,学语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四龄失怙,母金氏,弟克昌,家徒壁立。芸既长,娴女红,三口仰其十指供给,克昌从师,修脯无缺。一日,于书簏中得《琵琶行》,挨字而认,始识字。刺绣之暇,渐通吟咏,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余年一十三,随母归宁,两小无嫌,得见所作,虽叹其才思隽秀,窃恐其福泽不深,然心注不能释,告母曰:“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母亦爱其柔和,即脱金约指缔姻焉。此乾隆乙末七月十六日也。 是年冬,值其堂姊出阁,余又随母往。芸与余同齿而长余十月,自幼姊弟相呼,故仍呼之曰淑姊。时但见满室鲜衣,芸独通体素淡,仅新其鞋而已。见其绣制精巧,询为己作,始知其慧心不仅在笔墨也。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索观诗稿,有仅一联,或三四句,多未成篇者,询其故,笑曰:“无师之作,愿得知己堪师者敲成之耳。”余戏题其签曰“锦囊佳句”。知夭寿之机此已伏矣。是夜送亲城外,返已漏三下,腹饥索饵,婢妪以枣脯进,余嫌其甜。芸暗牵余袖,随至其室,见藏有暖粥并小菜焉,余欣然举箸。忽闻芸堂兄玉衡呼曰:“淑妹速来!”芸急闭门曰:“已疲乏,将卧矣。”玉衡挤身而入,见余将吃粥,乃笑睨芸曰:“顷我索粥,汝曰‘尽矣’,乃藏此专待汝婿耶?”芸大窘避去上下哗笑之余亦负气挈老仆先归自吃粥被嘲再往芸即避匿余知其恐贻人笑也。 (节选自清代沈复的《浮生六记》) 5、对下面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年一十三,随母归宁?已嫁的女子回娘家省视父母 B、四龄失怙?失去父亲 C、芸既长,娴女红女孩化妆 D、见余将吃粥,乃笑睨芸曰斜眼看 6、下列划线字的意义用法均相同的一组是:() A、刺绣之暇,渐通吟咏 / 知寿夭之机此已伏矣 B、王衡挤身而入? / 芸与余同齿而长余十月 C、芸暗牵余袖,随至其室? /?婢妪以枣脯进,余嫌其甜 D、见余将吃粥,乃笑睨芸曰 / 乃藏此专待汝婿耶? 7、下面句子中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同类的一项是:(?) A、余戏题其签曰“锦囊佳句”B、愿得知己堪师者敲成之耳 C、此乾隆乙未七月十六日也 D、是夜送亲城外,返已漏三下 8、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复幼年先与金沙于氏订婚,于氏八岁夭折,所以陈芸是第二位与沈复缔结婚约的女子。 B、沈复十一岁时,因堂姐出嫁而随母归宁,第一次见到比自己长十个月的表姐陈芸,为其娴雅聪慧所吸引,一见倾心,并对母亲誓言:“非淑姊不娶。” C、文中“窃恐其福泽不深”“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以及“余戏题其签曰’锦囊佳句’,知寿夭之机此已伏矣”等句,似意在暗示陈芸今后之命途多舛。 D、文中“藏粥待婿”一事,既写出了陈芸的体察入微与善解人意,也写出了沈陈二人的两情相悦与纯真无嫌,充满生活意趣。 9、断句与翻译。(共11分) (1)用“/”给文言文段最后一句断句。(4分) 芸大窘避去上下哗笑之余亦负气挈老仆先归自吃粥被嘲再往芸即避匿余知其恐贻人笑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 .母亦爱其柔和,即脱金约指缔姻焉。(3分) 2 .见其绣制精巧,询为己作,始知其慧心不仅在笔墨也。(4分)
参考答案: 5、C 6、A 7、B 8、B 9、(1)芸大窘/避去/上下哗笑之/余亦负气/挈老仆先归/自吃粥被嘲/再往/芸即避匿/余知其恐贻人笑也。 (2)母亲也喜欢她的温柔平和,就脱下金戒指缔结了婚约。 (3)我见他的鞋绣得很精巧,一问,原来是她自己做的,才知道她的聪慧不仅仅在写字吟诗上呀。
本题解析: 5、C(“女红”应指妇女所做的刺绣、纺织活计)。 6、A(A、两个“之”均为助词“的”;B表修饰/连词,并且;C代词“她的”/代词“它”,代“枣脯”;D副词、就/副,竟然)。 7、B(B句与例句都为定语后置句;A为陈述句,C为判断句,D为省略句。 8、B(“因堂姐出嫁而随母归宁”不对,沈复此前曾随母归宁,第一次见到芸;此为第二次)。 9、(1)每处1分,扣完为止。 (2)关键词:爱 (3)关键词:慧 文言文翻译:我自幼与金沙的于氏订亲,她八岁就死了,我于是娶了陈氏。她叫陈芸,宇淑珍,是我舅舅陈心余先生的女儿。她天性聪慧,牙牙学语时,教她《琵琶行》,就能背诵。她四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姓金,弟弟叫克昌,家里一贫如洗。芸长大后,会做针线活,一家三口全靠她做针线的收入过日子。克昌上学,送给老师的礼物从未缺少过。有一天,芸从书箱里翻出长诗《琵琶行》,一个字一个字挨着认,就开始学会了认字。在刺绣的空暇中,又渐渐学会了作诗,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句子。 我十三岁那年,随着母亲回姥姥家去,看芸的诗作,虽然感叹她的才思隽秀,心中又暗自担心她的福分不深,但心中十分爱她不能自释。就对母亲说:“如果为我挑媳妇,非芸姐我不娶”。母亲也爱她的柔和温顺,就脱下金戒指为我们订了亲。这是乾隆乙未年(1775)七月十六日的事情。 这年冬天,适逢芸的堂姐出嫁,我又随着母亲到她家去。芸和我同年而比我大十个月,我俩从小就姐弟相称,所以这时仍然叫她芸姐。 去时看到满屋的人都穿得很鲜艳,唯独芸姐一个人衣衫素淡,只有一双鞋是新的。我见她的鞋绣得很精巧,一问,原来是她自己做的。这才知道她的慧心不仅在写字吟诗上。 芸姐生得削肩长颈,瘦不露骨,眉弯目秀,神采飞扬。只有两个门牙微微露出,似非佳相。她有一种温柔缠绵的神情,令人为之销魂荡魄。 我看她的诗稿,有的只有一联,有的只有三四句,大多数是没有写成的。问其原因,芸笑着说:“这都是无师之作,但愿能得到知已而又堪称为老师的人来最后敲定”。我开玩笑地在她的诗稿上题了“锦囊佳句”四个字,不知此时已隐藏着芸姐寿命不长的征兆。 这天夜里我送客到城外,回来已是三更时分,我肚中饥饿想找点吃的,女仆们送来了枣脯,我嫌它太甜。芸姐暗地里牵了我的衣袖,我就随着她到她屋里,看到藏的有热粥和小菜,我欣然举筷,忽然听到芸姐的堂兄玉衡喊道:“淑妹快来!”芸姐急忙关了门说:“我已经累了,正准备睡觉”。玉衡从门外挤了进来,看到我正准备吃粥,就笑着斜着眼对芸说:“刚才我要吃粥,你说没了,原来藏在这里专门留给你的女婿吃啊!”芸姐大为窘迫,躲到一边去了,上上下下的人都笑话她。我也赌气地带了一个老仆先回去了。 自打吃粥一事被人嘲笑后,我再到芸家去,芸就躲开,我知道她是恐怕再被人笑话。)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13.名句默写及文学常识填空(每空0.5分,共8分)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②她是有???,??,?,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戴望舒《雨巷》)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④又前而为歌曰:“?,?!”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⑤《小狗包弟》一文的作者是??,他的“激流三部曲”包括《?》《春》《?》,《雾》《雨》《电》合称“?”。
参考答案: ①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②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③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 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⑤巴金?《家》?《秋》?爱情三部曲
本题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及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对优秀诗文作品及名句进行考查,意在让学生重视诵读、培养语感,强化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悟与熏陶,提高人文素质。默写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注意正确规范书写汉字。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祖逖字士稚,范阳道人也。逖性豁荡,不修仪检,年十四五犹未知书,诸元每忧之。然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每至田舍,辄称兄意散谷帛以赈贫乏,乡党宗族以是重之。后乃博览书记,广涉古今,往来京师,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侨居阳平。年二十四,阳平辟察孝廉,司隶再辟举秀才,皆不行。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就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以所乘车马载同行老疾,躬身徒步,药物衣粮与众共之,又多权略,是以少长咸宗之,推逖为行主。达泗口,元帝逆用为徐州刺史,寻征军谘祭酒,居丹徒之京口。 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宾客义徒皆暴桀勇士,逖遇之如子弟。时扬土大饥,此辈多为盗窃,攻剽富室。或为吏所绳,逖辄拥护救解之。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藩王争权,自相诛灭,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原。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则郡国豪杰必因风向赴,沉溺之士欣于来苏,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圈之。”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也壮烈,众皆慨叹。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阳平辟察孝廉——辟:征召。 B、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赞:称赞。 C、元帝逆用为徐州刺史——逆:迎接。 D、中流击楫而誓曰——楫:船桨。 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司隶再辟举秀才,皆不行 B、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 C、逖辄拥护救解之 D、沉溺之士欣于来苏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时曹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 B、后乃博览书记——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脱过 C、此非恶声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D、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祖逖轻财好侠特点的一组是 [? ]
①逖性豁荡,不修仪检 ②每至田舍,辄称兄意散谷帛以赈贫乏 ③躬身徒步,药物衣粮与众共之 ④宾客义徒皆暴桀勇士,逖遇之如子弟 ⑤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 ⑥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①④⑤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祖逖从少年时代起就闻鸡起舞,博览书记,乡党宗族都说他有治理国家的才能。 B、京师发生大乱,祖逖率领亲属宗党数百家避难途中,将自己的车马让给老人和病人,自己步行。 C、祖逖认为晋朝发生大乱不是因为皇帝昏庸导致老百姓怨声载道,而是由于藩王争权,自相残杀,使戎狄乘机占领中原。 D、晋元帝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并提供了粮食、布匹,但不提供武器,并让他自己招募士兵。 6、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乡党宗族以是重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以少长咸宗之,推逖为行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B 3、D 4、B 5、A 6、(1)乡里和宗族的人因此都敬重他。 (2)半夜听到野外的鸡啼叫,祖逖用脚把刘琨踢醒说:“这不是坏声音呀!” (3)因此老少都敬重他,推举他做流民首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 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荀子·劝学》) 羁鸟恋旧林,?。?,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 ⑵?,渚清沙白鸟飞回。?,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杜甫《登高》) ?,荒于嬉;行成于思,?。(韩愈《进学解》)
参考答案: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功在不舍。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⑵风急天高猿啸哀 无边落木萧萧下,潦倒新停浊酒杯。业精于勤,毁于随。
本题解析:选材有两个特点:一是内外组合,课内与课外均有,以内为主;二是基本上出自基本篇目的要求背诵篇目。故对2010年高考备考有明显指导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