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十)
①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②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 ③竟满其纸,气韵遒逸?④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 ⑤文长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⑥好奇计,谈兵多中 A.①②③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①②④ |
参考答案:
小题1:A(信,听凭,任凭;信心,听凭自己的心意,随心所欲。)
小题1:D(“恃才放旷”意即仗着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以约束,①②④皆是,③⑤⑥都是言徐文长才华出众,但并不能表现其“恃才放旷。)
小题1:C(“余不能书”并非作者无法用文字言尽它的美,而是作者说自己并不擅长书法)
小题1: (1)军人(畏惧他以至)跪着说话,匍匐着像蛇一样爬行,不敢抬头。(“介胄”“ 膝语蛇行”“ 举”各一分,句意完整通畅一分,括号内补充部分没有翻译出来不扣分)
(2)凡是胡宗宪所行的诱降汪直、徐海等盗寇的计谋,都和他慎密商议,然后付诸实行。(“所以”“饵”“者”各一分,句意完整通畅一分,其中“所以”译为“所用来”亦可,“饵”译为“引诱”即可。)
本题解析:译文:
文长是山阴的秀才,乡试多次未被录取。性格直爽,无拘无束。总督胡宗宪知晓他的才能,聘请他做幕客。文长与胡宗宪讲定:“如果要我做幕客的话,要按照接待宾客的礼节,不规定时间,自由进出。”胡宗宪都答应了他。文长于是穿葛布衣服,戴黑色头巾,拱手行礼入坐,放言畅谈天下大事,好像旁边没有人一样。胡宗宪非常高兴。那时胡宗宪统率着几个方面的兵将,威振东南一带,军人畏惧他以至跪着说话,匍匐在地像蛇一样爬行,不敢抬头;而文长作为部下一秀才而对他高傲自得,随心所欲地行事,任意谈论和他开玩笑,丝毫没有畏惧顾虑。正逢捕得一头白鹿,胡宗宪请文长代作贺表。表章上达,世宗皇帝看了很高兴。因此胡宗宪更加看重他,一切奏疏、公文等,都请他代作。
文长对自己的才能谋略看得很高,喜欢出奇谋妙计,谈论行军打仗的形势策略大多得其要领。凡是胡宗宪所行的诱降汪直、徐海等盗寇的计谋,都和他慎密商议,然后付诸实行。文长曾经在一座酒楼上喝酒,有几名军士也在楼下喝酒,酒后不肯付钱。文长暗暗写短函迅速告达胡宗宪,胡宗宪立刻命令将军士绑进衙门,全部斩首,全军都害怕得大腿发抖。有一个和尚依仗有钱财而行为不轨,文长在喝酒时偶尔提起,后来胡宗宪借其它事把和尚击毙在梃杖下。文长受到胡宗宪的信任多和这些相仿。
胡宗宪既然怜爱文长的才华,又哀叹他屡次考试不中,适逢乡试,凡是作考官的,都暗中嘱托说:“徐子是第一流才士,如在你的房里,希望不要遗漏。”考官都答应遵照他的话去办。有一个知县因有其它事耽搁,晚来了一些,到了考期才拜见胡宗宪。胡宗宪偶尔忘了嘱托他,试卷正好分发在他的房中,于是没有被取中。
文长既然科场失利,不为试官所取,于是纵意于饮酒,尽情地游山玩水,旅行于齐、鲁、燕、赵一带,遍历北方沙漠地区。他所见到的奔腾横亘的高山,呼啸汹涌的海水,迷漫遮天的黄沙,变幻不测的云彩,尖峭怒号的狂风,仰面倒地的大树,深曲幽静的山谷,繁华辐辏的都市,各种各样的人物鱼鸟,一切令人惊讶的形状,逐一在他的诗中表达出来。他的胸中又有一股磨灭不了的锐气,以及英雄茫然失路、无处可以安身的悲愤,导致他所作的诗,又像生气又像喜笑,好像水流过峡谷而发出巨大的声响,好像种子发芽出土无声无息,好像寡妇在晚上啼哭哀哀欲绝,好像游子作客他乡寒夜而起。当他放纵心意,犹如平坦的田野,一望千里;偶尔幽深峭拔,好像秋天坟地里的鬼魂,啾啾私语。文长眼界奇高,以为千古文人皆不足道,在当时诗坛上独树一帜。当时所谓的高官显贵、诗人文士,文长都大声地斥责,视作奴婢,以和他们结交为耻辱,因此他的名声没有流传出越地以外去。可悲啊!
一日,在县令家饮酒,县令指着席筵上一件小东西求他做诗题咏,暗地里叫小仆人把纸张连接成一丈多长呈上,想以此难倒他。文长取笔在手,当场作诗,写满了那张纸,意境和韵味刚健飘逸,那东西的神态被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场的人都大为惊叹。
文长喜欢书法,笔意奔放和他的诗一样,苍凉劲节中流露出婉美媚人的姿态。我字写得不好,胡说一句,我以为文长的字确实写得比王雅宜、文征仲要高明。不说书写的技法,而说字的神韵,先生确为不拘泥于八法而造诣极高的人,书法界异军突起的奇士。有时以他的余力,从事于绘摹花草竹石,都画得高远典雅,富有情趣。
他后来因猜忌而杀死他的续妻,被逮入狱,判处死刑。张阳和极力斡旋解救,才被释放。出狱后,倔强的脾气一如以往。晚年愤慨更深,颠狂更厉害。有名声地位的人登门拜访,他都拒不接待。本地官员来求他写字,连一个字也得不到。常常带钱到酒店,呼唤地位低贱的人一起饮酒。有时拿斧头砍破自己的头,以至血流满面,头骨折断,以手摩擦,发出响声;有时以锋利的锥子刺自己的双耳,锥深入达一寸多,居然没有死去。
石篑说:文长晚年诗文更为奇异,没有刻本、集子藏在家里。我所见到的,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而文长始终在当时不得志,心怀怨愤而死。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问 说(节选)
(清)刘 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学无以致疑致:招致,取得
B.忌之而不愿问焉忌:避免 戒除
C.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轻:轻视
D.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度:揣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问焉以求一得问之人以试其能
B.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C.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好学而不勤问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小题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勤问的重要性的一组是 ( )
①非问无以广识?②《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③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④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⑤智者千虚,必有一失?⑥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①②⑥
D.④⑤⑥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3分)
译文:??
(2)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3分)
译文:??
(3)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2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1)那种用义和理等问题互相询问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不多见了。(2)(用)非常难解答的事情,向别人询问,来穷究别人的短处。
(3))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或孔夫子、夫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或赏识他)。
本题解析:
小题1:B项:忌:妒忌。
点评: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推断方法如下:1.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2.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3.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4.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5.根据字形推断词义。6.语境分析推断。
小题2:A项:均为表目的的连词,用来;? B项:介词,比/介词,对;? C项:句末语气词/兼词;? D项:表转折关系连词,却/表并列关系,而且。
点评:比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考生多注重意义而忽略用法,这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因为“意义”是现代人按现代汉语的习惯所作的解释,同一意义,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翻译;而“用法”却不是这样,某一虚词在特定句子中的用法是有语法规则的,它具有稳定性。所以,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由“用法”产生的,我们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这样才能化繁为简,作出准确无误的辨析。
小题3:③④是作者所要批评的一种问;⑤是问的原因。
点评:“筛选文中的信息”解题思路 解题思路 1.审清题干,明确方向。题干是筛选信息的“纲”,明确题干要求是解题的前提。2.判明性质,识别错项。题干的要求往往是用抽象概念表述出来,而命题者所列选项,则又多为对具体事实的叙述,这就需要考生能够准确地判断“事实”的内涵、性质,由此判断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3.把握规律,辨明陷阱。了解高考文言文筛选信息题中干扰项的常见陷阱,把握命题,把握规律,辨明陷阱规律,有利于快速准确地排除错误,筛选正确答案。
小题4:注意得分点:(1) “以”用;“咨访”访问请教;“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两个宾语前置句。
(2)“事之至难解者”定语后置句、省略句;“穷”穷究。
(3) “耻”意动用法;“下问” 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贤”意动用法,认为道德学问高。
点评:这三个翻译句子考查知识点较全面,有词类活用,有宾语前置句式,省略句,同时还有课本中学过的词。在翻译句子之前,首先找准得分点,即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确保得分点准确无误,然后翻译时尽量直译,保持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何况世俗的人呢?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那么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
不这样(的话),就所问的(也)不是(他)所学的:(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经明白的(问题),(却故意拿它)问别人,来试试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别人,来逼使那人难堪。唉!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正)是由于这原因吗?
而且那些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真理不是只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要学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会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高适,字达夫,沧州渤海人。适少落魄,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天宝中,海内事干进者注意文词。适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数年之间,体格渐变,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称诵。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①科中第,调封丘尉,不得志。去。客河西,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表为左骁卫兵曹参军,掌书记。禄山乱,召翰讨贼,即拜适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翰守潼关。翰败,帝问群臣策安出,适请竭禁藏募死士抗贼,未为晚。不省。天子西幸,适走间道及帝于河池,因言:“翰忠义有素,而病夺其明,乃至荒踣。监军诸将不恤军务,以倡优相娱乐,浑、陇武士饭粝米日不厌,而责死战,其败固宜。臣数为杨国忠言之,不肯听。故陛下有今日行,未足深耻。”帝颔之。俄迁侍御史,擢谏议大夫,负气敢言,权近侧目。帝以诸王分镇,适盛言不可,俄而永王叛。肃宗雅闻之,召与计事,因判言王且败,不足忧。帝奇之,除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诏与江东韦陟、淮西来王真率师会安陆,方济师而王败。
未几蜀乱,出为蜀、彭二州刺史。始,上皇东还,分剑南为两节度,百姓敝于调度。适上疏曰:“剑南虽名东、西川,其实一道。……濒边诸城,皆仰给剑南。可税赋者,独成都、彭、蜀、汉四州而已,以四州耗残当十州之役,其弊可见。又关中比饥,士人流入蜀者道路相系,地入有讫。而科敛无涯,为蜀计者,不亦难哉!又平戎以西数城,皆穷山之颠,蹊隧险绝,运粮束马之路,坐甲②无人之乡。为戎狄言,不足利戎狄;为国家言,不足广土宇。奈何以弹丸地而困全蜀太平之人哉?若谓已戍之城不可废,已屯之兵不可收,愿罢东川,以一剑南并力从事。不尔,非陛下洗荡关东清逆乱之意也。蜀人又扰,则贻朝廷忧。”帝不纳。
梓屯将段子璋反,适从崔光远讨斩之。而光远兵不戢③,遂大掠,天子怒,罢光运,以适代为西川节度使。广德元年,吐蕃取陇右,适率兵出南鄙,欲牵制其力,既无力,遂亡松、维二州及云山城。召还,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永泰元年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
适尚节义,语王霸衮衮不厌。遭时多难,以功名自许,而言浮其术,不为缙绅所推。然政宽简,所莅,人便之。(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六十八》有删改)
[注释]①有道:古代选举科目之一,始于汉代。②坐甲:战士披甲不卧,坐以待敌。③而光远兵不戢:戢,约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表为左骁卫兵曹参军——表:上表奏请
B.转监察御史——转:转任,平级调动
C.所莅,人便之——便:认为……便利
D.帝颔之——颔:下巴
2.以下分别说明高适“负气敢言”、有奇才的一项是(? )
A.①帝以诸王分镇,适盛言不可②因判言王且败,不足忧
B.①语王霸衮衮不厌②适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以气质自高
C.①上皇分剑南为两节度,百姓敝于调度。适上疏②然政宽简,所莅,人便之
D.①臣数为杨国忠言之,不肯听②故陛下有今日行,未足深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禄山叛乱,皇帝让哥舒翰率兵讨伐,高适辅佐哥舒翰镇守潼关。哥舒翰兵败。高适向皇帝进言,要求拿出宫中的珍宝招募敢死之士抗击敌人,皇帝却未采纳。
B.高适率性敢言,那些权贵近臣都很看不起他。再加上他经常夸夸其谈论国事,言过其实,所以那些官员们更看不起他。
C.玄宗要分剑南为两节度,高适上疏,从国家利益出发,围绕税赋、地理环境、军事等方面进言,极言不可。皇帝未采纳他的建议。
D.高适的诗歌创作大器晚成。他的诗歌贵在以气质取胜,每有所作,即被传诵。
参考答案:1.D
2.A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六王毕,四海一/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合纵缔交,相与为一
B.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秦爱纷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士大夫之族/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
D.奈何取之尽锱铢/青,取之于蓝/秦以攻取之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