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八)
2019-12-28 08:06:04 【

1、语言运用题  扩写
阅读下面一首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这首诗的意境,字数150-200。(15分)
书事
王维?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参考答案:意境描绘中要突出环境的宁谧清幽以及诗人的恬淡娴雅。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途中见杏花
吴 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小题1: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
小题2: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或触景生情,且言之成理,也可)(2分。)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3分)
小题1:(1)惜春之情。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无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
(2)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
(3)故国之思。诗人由眼前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作者深情怀念着的长安生活,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每点2分,其中答出情感给1分,分析给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首先回答本诗的手法:反衬,再结合诗句分析,最后回答作者的忧愁、苦涩之情。答出手法给2分,分析3分。
小题1:首先确立情感:惜春之情、流离之苦、故国之思,再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情感各1分,分析各1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下面的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有人认为诗的五、六句扣“古原”,七、八句扣“送别”,虽然写得也工整,但并不出奇。为此有的选本就单选前四句,改题为《草》,请你说说前四句“奇”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首联点出野草的茂盛和顽强的生命力;每年虽有“枯”时,但又必有“荣”时。更脍炙人口的是三、四两句:野火肆虐,能把枯草一下子烧光,但它烧不去的是深埋在土中的根!于是春风一到,它又是一片“离离”!白居易借野草象征性地揭示了人生的哲理:任何用暴力摧残生命的企图,都是徒劳无益的。即奇在景中寓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题画
李唐①
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②画牡丹。
【注】①李唐:南宋画家,工于淡墨山水,初到杭州无人赏识,靠卖纸画糊口,生活十分艰难。②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染料。
【小题1】本诗为“题画诗”,但写画只有第一句,分析该句在全诗中的作用。(5分)
【小题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画面上是云烟缭绕的村庄和雨水滂沱的河滩,山村隐约,滩水湍急。(2分)营造了深远的意境;间接地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为后文的抒情做铺垫;照应题目。(答出两点即得3分)
【小题2】诗人的画作貌似容易,但却凝结了自己的心血,却无人欣赏。表达了对自己的艺术作品和才华无人赏识的感慨和愤然不平;另一方面,时人只爱浓墨重彩,大富大贵的牡丹,而不留心这淡墨山水,也讽刺(反讽)了当时人们醉心于声色犬马,贪图荣华富贵的社会风气。另外也表现诗人不迎合世俗的清高。(三点答出两点即可得分的。每点2分,情感1分,结合诗句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诗名为“题画”,而实际上涉及到画本身的只有第一句;其余三句,都是借题发挥,用以抒发个人的感慨和不平。它的弦外之音,是耐人寻味的。
“云里烟村雨里滩”才七个字,就把一幅生动的画境形象地凸现出来。画面层次分明,很有立体感:上方是云烟缭绕的山村,下方是雨水滂沱的河滩,一静一动,相互映衬。画中的景色是朦胧的,但画面是清晰的,山村隐约可见,滩声仿佛可闻,不给人任何晦涩的感觉。这幅画是经过艰辛的精神劳动才创造出来的。因此下句说:“看之容易作之难。”俗话说的好:“看人挑担不吃力,事非经过不知难。”这是常人都懂的生活哲理。但常人往往醉心声色犬马,贪图富贵荣华,缺少真正的审美能力。对这种意境高妙的花看不上眼。诗人写道:“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画牡丹。”意思是说如果画牡丹花,施以浓色重彩,定会大受时人欢迎。这自然是反话,这种既饱含着带泪的幽默,又喷射出愤世的怒火。亦庄,亦谐,痛快,淋漓。这种风格,为后世许多题画诗所效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作者通过对一副烟雨滩图的评论和感慨中,表达自己清高的品性,不愿意做迎合别人的事情。 作者在感叹画清高意境感叹的同时,不禁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诗句表面上说要迎合时人,实际上却是对时人只重浮华富贵(浓色重彩的牡丹)、不识人才(眼前高妙的意境)的愤怒和讽刺,也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之叹。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面的问题。
●蝶恋花
王诜
小雨初睛迴晚照。金翠楼台,倒影芙蓉沼。杨柳垂垂风袅袅。嫩荷无数青钿小。
似此园林无限好。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坐到黄昏人悄悄。更应添得朱颜老。
(1)“园林无限好”,为什么词人却“心情少”?并进一步赏析其中的艺术技巧。(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阙重在抒情,请结合有关的句子,分析景中蕴含的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流落”二字,写尽迁谪生涯所包蕴的无穷辛酸。重到了旧时园林,已物是人非,园林纵好,也只能是“心情少”了。“少”字由极写富丽之景一变而为极写悲哀之情。词人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的艺术手法。初晴晚照,金翠楼台,杨柳袅袅,嫩荷无数,皆可喜之景,亦皆可慰人心。然而词人却只是“心情少”,无法摆脱悲哀。而写景设色愈富丽,则愈反衬出其伤心怀抱之黯淡。
(2)此词借景抒怀,表达了词人流落异地之悲、老大无成之慨,以及无幸遭贬的苦闷、压抑,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惆怅和凄苦之情。


本题解析:十七、无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