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作题 作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1年2月28日傍晚,随着最后一班载客的过江索道到达终点站,29岁零两个月的嘉陵江索道,终于和山城重庆告别。索道运营的最后一天,1.2万人带着对嘉陵江索道的记忆、怀念、体验等各种心情,来到索道运营处,买上一张票,从此岸驶向彼岸,以这种方式和这位老朋友说再见。坐索道的乘客,多数都是带着对索道的特殊感情来的。在嘉陵江索道站台的一面墙上,很多乘客用贴纸写上了自己对索道的怀念,然后一张一张地贴上墙。其中一名市民表示:“生在江边,长在江边的人,怎么能对索道没有感情呢?”还有市民建议,修建交通历史博物馆,把告别城市舞台的电车、缆车、车渡等都纳入其中,供大家追寻山城的回忆。?
拆迁是时下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之一。但在拆迁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些历史与文化的破坏,甚至出现一些影响人民生产和生活的不良现象,对此你是如何思考的。请自选一角度,作文。
要求: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套作,不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酒绿灯红,车水马龙——城市,注定与繁华共生。然而,当北京的古城墙转眼成灰,当重庆的索道成为山城人的记忆,是否会有人呐喊:繁华,成了城市与文化了断的利刃!此素材适用于“拆迁”“文化记忆”“敬畏文化”“尊重与责任”“良知”“传承”等相关的话题、材料和命题作文。
【角度一】
阐述与“文化与责任”“传承”等相关的话题。抚过兵马俑,才能感知一个朝代的兴衰荣辱;走过四合院,才会理解北京的味道;划过西塘,才能体会东方明珠由内而外的魅力。一个真正的城市,有其特有的标志,而这些标志不仅是文化,更是一种责任——我们,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分子,完全有理由,有义务去传播与传承!
【角度二】
城市文化被毁的背后是利欲熏心。许许多多的人走进圆明园的废墟时都悲愤不已,看到敦煌古籍的灰烬时都扼腕叹息。可是为什么,当我们看到那些还能挽回的古迹被碾碎在挖土机下时,却无动于衷?相反,贪婪的人却将这些文化通通变成了肮脏的金钱。所谓的开发,不过是将城市最具意义的建筑变为摩天大楼,然后以世俗的眼光对其大肆吹捧;所谓的资源利用,不过是将一群群古迹变成废墟,然后装潢为城市的“象征”。
【角度三】
阐述与“良知”“责任”等相关的话题。真正的良知,真正的责任,应该像朱丽娅?希尔一样,为了保护一棵红杉树免遭厄运,在树上生活了738天;应该像青岛政府一样,将老舍故居修复并成立专题博物馆;更应该像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说的一样,去发掘自己城市的文化底蕴,并且加以保护。我们需要民族文化,我们需要自己的记号,宁做最独特的玉石,不做满天繁星中的一颗。
【角度四】
拆迁不应是城市的悲歌。我们相信经典在人们心中永远不会拆迁,那是一座丰碑,丰碑是不倒的!面对北京日新月异的变化,舒乙先生说,如果绝大部分的胡同和四合院都消逝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高楼大厦,还能找到北京三千多年建城史和一千多年建都史吗?是啊,当一座城市的根被活生生地拔掉,这样的城市还具有生命吗?充其量只是一座繁华的躯壳!
一曲悲歌,在古迹的灰烬中唱出,在空虚的城市回响,一个“拆”字,拆下了几代人的回忆,丢弃了几千年传承的责任,我们的良知应该苏醒,在感叹痛心后,更应用行动,带着满满的责任,肩并肩站成一座围墙,守住那些过去的记忆。
本题难度:简单
2、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必修课,与“选修课”相对,是指必须学习的课程。从小到大,从校内到校外,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一门又一门的必修课。有的是按规定必须学习的,有的是你自觉完成的;有的费时不多,有的需终生研习……
请以“必修课”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金克木先生在《说“边”》一文里,对“边”有过相当精彩的辨析,他指出:“现在的人喜欢讲中心,不大讲边,其实边上大有文章可做。没有边,何来中心?中心是从边上量出来的。”任何事物都有中心,有边缘。处在中心固然辉煌荣耀,处于边缘未必黯淡无光。
请以“中心与边缘”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示例:
玫瑰与野百合
花朵因对称和谐而美丽,花朵有中心,中心是花蕊;花朵也有边缘.边缘是花瓣。中心与边缘的完美结合组成了让人们惊羡的花之美。
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梳着两个小辫子,童稚红润的脸上嵌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似乎能够穿越空间距离的障碍寻访到真正美的风景。她迈着轻盈的步子,跳着,舞着,在落满花瓣的芬芳花园中展示着优美的舞姿,沉浸在美丽的花海中,她成了这百花园的中心,是美的主角,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百花园中的玫瑰,昂着她盛气凌人的头颅,因为她是园中最娇艳的花朵,是园中的核心风景。很快,小女孩来到了她的面前,嗅着玫瑰散发的芬芳,沉迷中露出并不满足的微笑。女孩悄悄地离开了,依旧是寻找的眼神,对美的渴望牵动着女孩的心,令她走向了另一处美的画境。
玫瑰固然耀眼,它被植于园中心,成为百花的核心,辉煌荣耀,但终究是太过于世俗和娇艳。受了世人的惊扰,世俗不免占去了它大部分的威望。还有什么能比清新更令人赏心悦目呢?感觉,一开始就是醉人的。
小女孩蹦蹦跳跳地来到了百花园的边缘地段。边缘地段是无人精心照料的,或许是因为边界太荒芜了。于是,在这里随意开着许多充满生机的野百合,含苞待放的,开花的,一个一个争抢着组成美丽的画面,带给人清新安静的美的感受。小女孩扑了过去,在花的地毯上尽情玩耍。采摘下来一朵,细细端详,突然发现精致的美就在眼前。这开在边缘的美更令人赞叹,它们象征着脱俗、清幽,以至于完美。
思绪在女孩的头脑中突然萌生。细看一朵花,整个花园仿佛融入其中。玫瑰伸着脖颈站成花蕊,而野百合在它的周围铺散着,成为一片片花瓣。
把花瓣都折下来,花心似乎已凋零、枯萎,显不出一丝的美。
海洋的中心是水,边缘还是水,中段可能暗藏着旋涡;沙漠的中心是沙,边缘还是沙,中段可能会有狂猛的沙尘暴。
但中心与边缘和谐而生美。花因完整而美,花园因和谐而美。我也用小女孩那般的智慧塑造着自我的美,我习惯于站在边缘或中心,或许有一天会站在极点看世界。
中心固然荣耀,边缘也必不可少。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中心”与“边缘”可以是事物或问题的两个部分,也可以是人的两种处境。对此,我们可以谈边缘与中心同样重要、要善于把边缘做成中心的问题,两个方面不必平均用力,可以以某方面为重点。如果从人的两种处境出发,我们还可以阐述人如何正确处理身处中心和边缘两种不同的处境的问题,当然也可以通过事例阐述对二者的辩证认识,如果能结合当今多元化的社会去谈会更好。在文体上,记叙文或议论文均可。
要明确的是,话题作文题目中的材料虽然不是我们写作的中心(写作中只要扣住话题即可),但毕竟是一种参考,不是可有可无的部分,题中的“处在中心固然辉煌荣耀”与“处于边缘未必黯淡无光”应引起考生的注意,因为这里也传达出了写作话题作文的一定导向,可以成为写作的视角之一。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当前,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被称作“90后”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的关注。有人对他们赞扬嘉许,有人对他们表示担忧,也有人认为他们是在以自己的方式诠释自己的青春……不管怎样,“90后”终将担当起社会和历史赋予的重任。
请你联系个人或社会实际,以“我说90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写作题 歌德的《叙事谣曲》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耶稣带着他们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就让彼得捡起来,不料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耶稣没说什么,自己弯腰捡起了马蹄铁,又用它在铁匠铺那儿换了3文钱,并用这些钱买了18颗樱桃。出了城,师徒继续赶路,二人经过了茫茫荒野。耶稣猜到彼得一定会很渴,就让藏在袖子里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粒,彼得一见,赶忙捡起来吃。耶稣边走边丢,彼得也就狼狈地弯了18次腰。于是,耶稣笑着对彼得说:“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就不会后来没完没了地弯了那么多次腰了。小事不干,将在更小的事情上受操劳。”
根据材料,自己确定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联系实际,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话题自定类话题作文同其他类别的话题作文相比,差别在哪里?答案很简单:后者规定了话题,而前者没有规定话题,需要自己分析材料,提炼出一个话题。如果自己能顺利地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适当的话题,那同完成其他类别的话题作文就没有什么区别了,所以完成此类话题作文的关键是提炼话题。
如何提炼话题?首先,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关键句来确定。体现材料主旨的句子无疑是关键句,例如材料中耶酥训导弟子的一席话:“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就不会后来没完没了地弯了那么多次腰了。小事不干,将在更小的事情上受操劳。”这句话点破了故事的寓意,揭示了小事与大事的的关系,可以确立“小事与大事”这样一个话题;材料中与主旨相关的体现对人物褒贬或评价的句子也可算关键句,例如“不料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这一句,说明在故事作者歌德眼里,彼得不愿意干小事的原因是懒得弯腰,由此可以确立第二个话题:“懒惰”。
其次,可以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或行状来确定。从彼得角度来看, 他“懒得弯腰”,主动放弃了捡马蹄铁卖钱换樱桃这一 “机遇”,从而导致他“后来没完没了地弯了那么多次腰”的结果,由此提炼出“机不可失”的观点,可确立第三个话题:“机遇”;从耶酥角度来看,他高瞻远瞩,不是简单粗暴地强制彼得捡起马蹄铁,而是让彼得自己去承受 “懒得弯腰”带来的不良后果,用事实深刻地教育了彼得,表现了他高超的教育艺术,由此可以确立第四个话题:“教育方法”。
前面讲了确立话题的几种方法,但审题时不必面面俱到,不必担心有所遗漏,即使遗漏了也丝毫没有关系。当通过分析确立了几个话题后,还需要做出适当的选择。选择的依据是四个字:出新、易写,即看它们的角度是否新颖,自己是否熟悉,自己是否较多地把握了相关材料,据此可选定一个话题来写。
这里只是以故事类的材料为例来提示引导的,其实无论什么类别的材料,确立话题的窍门都可以归纳为三个字:抓主旨。只要抓住了材料的主旨,就能准确地提炼出话题。如果是议论文,则抓其论点;如果是诗歌,则抓其诗眼;如果是漫画,则抓其题目和作者意图。
自己确定话题最容易犯的毛病有二: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例如有的同学因彼得“狼狈地弯了18次腰”,而认为彼得缺少气节,大丈夫当不食嗟来之食,从而提炼出“气节”的话题,殊不知材料中这句话是用来说明“小事不干,将在更小的事情上受操劳”的,“气节”游离于材料主旨之外;二是主观臆断,穿凿附会。例如有的同学看到 “彼得懒得弯腰”,便脱离材料,认定他这样做是“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心理作怪,让人莫名其妙。
例 文?炼就一双慧眼
耶稣带着他的弟子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便让彼得捡起来,不料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耶稣便自己弯腰捡了起来,又将它换了3文钱,并用这些钱买了18颗樱桃,在路上让口渴的彼得不得不弯腰18次,用事实使彼得明白了“小事不干,将在更小的事情上受操劳”的道理。
掩卷沉思,彼得“懒得弯腰”去捡“破烂的马蹄铁”,难道真的是因为懒吗?试想:彼得要是同耶稣一样知道破烂的马蹄铁能够变卖后换18颗樱桃,而路途又会经过茫茫荒野口渴难耐,他还会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吗?我想绝对不会,除非是傻冒儿。他当初之所以懒得弯腰,是因为没有看到破烂的马蹄铁潜在的价值。
现实生活中类似彼得的人并不少见。同样是一个空饮料瓶子,有人将它一脚踢进垃圾堆,有人却用它编织成一个漂亮的篮子,拿到市场上去卖,并由此给自己创造了二次就业的机会;同样是一道数学题,几个单词,一道作文,有的人看到它们就烦,懒得去做,去记,去写,而有的人却看到做这些小事同积累自己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改变自己将来命运的关系,所以以苦为乐,乐此不疲……
勤奋的人往往是因为他们拥有一双慧眼。因为他们看到的不是破烂的马蹄铁,而是能交换成红樱桃的等价物;不是废弃的饮料瓶,而是能编制工艺品的原料;不是烦琐的学习任务,而是通往美好前程的必经桥梁。
拥有一双慧眼才能抓住问题的要害和实质。我的一位老师发现自己的孩子做作业时定错了一个小数点,便要求他重新检查。可是孩子只瞟了一眼便强说无误,老师指出了他错在哪里。对于孩子不能检查出简单错误的问题,许多家长可能会责骂孩子懒惰,而我的老师却是批评孩子自以为是,正因为自以为是,才不去认真检查,所以对简单的错误视而不见。孩子口服心服,从此改正了这个表面上看似懒惰的错误。
综上所述,要想把握事物的本质,要想把事情做成功,要想拥有一个辉煌的人生,就必须炼就一双慧眼,从而把握成功的机遇,否则就会像彼得一样,连可换来18颗樱桃的马蹄铁也懒得弯腰。
点 评:这篇作文的写法比较常规,语言也很平实,但并不影响其获得高分。它的最大亮点是审题准确,透过彼得“懒得弯腰”的表象,看到他其实是缺少一双“慧眼”的实质,提出“炼就一双慧眼”的话题,观点新颖而深刻,超出了大多数考生的立意,不仅达到“基础等级”中一类卷“切合题意”的要求,也满足了“发展等级”中“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的标准。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