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登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站在山巅,可以饱览美景,可以思考人生。于丹教授登泰山的感悟是“山登绝顶我为峰”。易中天教授的感悟则是:“人生就像登山,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爬了就好;不一定每个人都要登到山顶,但要一步一个脚印。”
要求: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套作,不得抄袭,用规范汉字书写。
参考答案:
登山人的的心灵选择
有一座山,高耸入云,飞鸟难越,矗不知其几千万米。山前山后有两条路供攀登顶峰,一览天下大观。前山大路石级铺就,笔直坦荡;后山小路,荆榛丛生,蜿蜒曲折。
一天,父子三人到山脚。父亲举手遮阳,眺望峰顶,声如洪钟:“你俩比赛爬上这山;上山有两条路,大路夷以近,小路险而远——选择拿条路,你们自己裁夺。”哥俩思纣再三,各自凭着自己的选择,踏上征程。
时间过去了两个月,一个西装革履的身影出现在峰顶,哥哥走来了。他面色潮纪,略显发福,油光可鉴的额头下眼神明亮。他神采飞扬地掸了一下笔挺的襟袖,走向充满期待的父亲,气宇轩昂地朗声说:“我赢了,我赢了!这一路真是春风得意。在坦荡的大路上我只需向前,向前!舒缓的坡度让我走得从容,平整的石砌供我心旷神怡。这里没有岔道让我伤神,这里更有浓荫为我遮阳。我的心灵没有欺骗我,是英明的选择助我胜利。实践证明:在平坦和崎岖间,只有傻瓜才会放弃平坦,选择崎岖。聪明的选择使我有了多么得意的旅程啊。我获得了胜利,我理当获得胜利!”
父亲慈祥地看着他:“你选择得的确聪明,一路走得也十足风光——我的好儿子……”
这之后不知过了多久,再一个身影出现了:他步伐稳健,全身透出不尽的活力;尽管黑瘦削,衣衫褴楼,但双目炯炯有神,映射着青春光采。弟弟微笑着走向父亲和哥哥,从从容容地讲起路上的故事:“哦,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一次旅程!感谢您,父亲,感谢您给我选择的机会。一路上陡峭的山崖阻挡着我攀爬的脚步,丛生荆棘刺破我裸露的臂膊,疲惫的身心增添着孤独的酸楚。但我坚持住了,终于我学会了灵活与选择,学会了机敏与自护,学会了独立与坚忍。偶尔路边也会有美丽景色,这时我就会放慢脚步。在山脚下,我看见山花烂漫,彩蝶纷飞,于是我与山花同歌伴彩蝶共舞。在山腰,我看见绿草如茵,华木如盖,清澈的小溪静静流淌在林间,朝圣的百鸟尽情方支歌于林梢。我拥抱自然的和弦,追逐欢快的浪花。这些往往是我最快乐的时光。可的时候是阴冷浓雾的环抱,荆榛丛棘的阻隔。放眼望去,黄叶连天,衰草满路,但我在黄叶阵中看到丰硕的果实,从衰草丛内悟出新生的希望。在萧瑟的紧逼环绕中,我感觉自已在成熟,一寸寸地成熟。再往上,是没有一点生机的寒风和石砾,我曾想放弃,但曾经的艰辛温暖着我,启迪看我,给我力量,给我信心,使我忘掉比艰险更艰险的死寂,抛掉比痛苦更痛苦的迷茫!我最终到达了这里!一路上,我阅尽山间春色,也饱尝征途冷暖,为此,我感谢您,父亲,感谢您给我选择的全力,我从自己心灵的选择中懂得了很多很多……”
哥哥眼中露出不解,但旋即消失,他不无得意地说:“可是你输了!”
“是的,”父亲遗憾地说,“孩子,你输掉了比赛……”
弟弟极目远方,脸上露出平和的微笑:“但,我赢得了人生!”
本题解析:材料作文是近两年高考出现的一种不同于话题作文的题型。要写好材料作文,必须对材料进行深人、仔细、全面的分析,透过材料中的词语,分析挖掘它所包含的深层意蕴。这则材料虽没有给我们提供现成的话题,但这并不等于什么都可以写。因为材料中实际上仍然包含着一个隐蔽性的关系型话题——心态与行为(注意此处所说的“心态”,是指材料中所指出的“两种心态”,而不能随意延伸)。所以,只有在这样一个范围内谈自己的认识,阐明各自的内涵和两者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找到事例加以佐证,才应该说是正确理解了材料。就文体而言,习惯议论的,可以剖析事理缘由;喜欢描写的,可以记述动人故事;擅长散文的,可以自由挥洒……总之,关键是要让读者了解你对生活中的“心态与行为”是如何看待的。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美丽小鸟飞去无踪影∕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王洛宾《青春舞曲》
小时候我想为母亲做很多事∕结果每次都以“以后”结束∕但那时我不知道,其实没有“以后”
——李明博(韩国前总统)《母亲》
读了以上两则材料,你有什么感受和认识?请选好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自拟题目;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莺啼婉转,花落无声。
六月的日光已消褪了四月的倾城色,有些晒人,但却并不黯淡。还未正式毕业,然17号下午的大雨过后,历经雨水洗涤的校园便已不复旧时的喧嚣。没有彩虹,瓢泼大雨依然有着倾盆之势,暮色便已四合。二十五弦弹夜月,只可惜那晚并没有皎洁的月色笼罩,几许惆怅就这样在夜幕的阴霾下悄无声息地靡散开去……
有多少人还记得,刚分班时那或多或少的抱怨,自然,新的班集体总是不及原先有了感情的。然而,幸运的是,分班却使我们聚在了一起,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缘分呢?相处了一段时间后,怨言渐渐的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对分到了五班的庆幸,每个人都逐渐融入了新的环境中去,有了新的朋友、新的小团体。我们真的都是幸运的,虽并非每一个同学都同心同德、互引知己,但至少大部分同学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密友;虽比一些差班更忙碌一些,但至少在校园中的生活更为充实;虽不是样样第一,但至少可以昂首挺胸地说:“我们班是全年级最强的”。志愿者、欢送会、运动会、艺术节、大小考、春秋游……每一个活动、每一次经历都弥足珍贵,就像久经历练的沙一般,终究是能化为珍珠的。一幕幕、一声声,那些过往都将随着荏苒时光,随着我们的成长,一点一滴地沉淀到我们的心灵最深处,待得苍颜白发时再细细追忆,也不失为一个典藏。
曾经的曾经,或有争执,或有打闹,或有口角,或有欢笑,但在最后的最后,都会发现一切都并不重要,不过是是我们年少轻狂的印记罢了。最重要的是,我们从来都不是孤身一人。纵然是对手、是我们内心中的“敌人”,但也是因为身边有了他们,我们才学得更有动力,成长得更快。更不要说自始至终陪伴在我们身边分享我们喜怒哀乐的挚友,含辛茹苦予我们以殷殷期盼的良师了。我们是幸运的,因为即使我们内心时常觉得寂寞,但其实从未真正孤独。或许,这就是辛夷坞文中腐朽但并不真正腐朽的青春吧。
三年后的这时,又将是离别的时节,而那时,陪伴在我们身边的又会是谁呢?今日的我们不得而知。即便我们都口口声声说着:“要常联系”,但能真正保持联系、时常来往的又能有几个呢?这就是分别,是现实中残酷却也美好的生离。当然,并不是诀别。
此时此刻,再忆及这一年的种种,可还会心怀怨愤?世人总是如此,非得到了快要失去的时候,方才懂得珍惜。然时光不待,往事不再。
人生在世不称意,总有那么一些人只能够陪我们走过一段旅程。但倘若我们的初中生涯就是一场即将落幕的舞台剧,但至少曾经共同上演过一段无与伦比的只属于我们自己的传奇,至少曾有你们。
我们都仍在生命的旅途中。
诗人说,青春是天边的虹,转瞬即逝,却又柔美异常;青春是清晨的雾,朦胧含蓄,却又适合徜徉;青春是山涧的溪,清丽柔和,却又时常飘荡。其实,青春就是一只鸟,不管我们这辈子长成参天大树,还是永远弱不禁风,但它总会在一个时间过来停歇,驻足在一根枝桠上面纵情歌唱,给我们快乐和力量,然而只是一阵风功夫,它就飞走了,而且永远不再回来……
本题解析:两则材料都是力图把考生引导到生活中去,使他们对当下的现实生活进行关注、思考和感悟,行文可以围绕着珍惜青春,时间一去不复返,抓住机会,不要等待……来写,可以记叙,可以抒情,也可以议论。建议切入分为49分。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按要求作文。
人生是个大舞台,一个人在一生中可能扮演多种角色。每一种角色,都意味着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亲爱的同学,你在人生的舞台上,也在扮演着多种角色,有时你是学生;有时你是公民;有时你是儿子(女儿);……你扮演得怎么样呢?
请你以“角色”为题写一篇文章,记录下你扮演某种角色的经历及感悟;或者谈一谈你对“角色扮演”的看法。问题不限。
要求:(1)篇幅在600-800字。(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输在起跑线上”是所有家长最担心的事情。在早教专家面向家长们侃侃而谈的课堂上,在街头发放的各种培训班的宣传页上,在电视、广播里专门给孩子们“健脑”、“增智”的保健品广告中,所有的轰炸性信息都在宣扬这样的理念:如果不在0到6岁时抓紧时间开发智力,如果不在上学之前就初步掌握心算和外语,如果不用古典音乐天天抚摩孩子的耳朵,孩子就不能成为聪明快乐、大有前途的“花骨朵”。“专家”们甚至试图让人们相信:如果“胎教”工作没做好,这个孩子在娘胎里就已经被淘汰出局了。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但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揠苗助长还是尽木之天?
对孩子的殷切期望,对落后的深切恐惧,这都成了父母们头上无形的线,而那些“专家”之流,正是深谙操纵这线的原理,乘机赚得盆满钵满,而孩子们,被剥夺了原该自由快乐的童年,甚至不能成长为心理健康发展的人,何等可悲!
揠苗助长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熟悉,家长们也应该都熟悉,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在重演农夫的错误,却还执意坚持这是为了小苗能更快更好地成长呢?估计是因为爱之太深罢。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于是不可避免的,一家人所有的爱和期望都倾注到了这一个孩子身上,却不知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的道理。电影《功夫梦》中,黑人小孩德瑞去找自己的中国小伙伴玩,而她却因为要练习小提琴准备比赛而拒绝了他,当黑人小孩用口齿不清的中文说出:“物极必反”时,这是一个孩子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爱和压力的反抗。
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中很好地诠释了一个道理:种树的秘诀在于“尽木之天”。所谓尽木之天,也就是顺应树木自然生长的本性,“勿动勿虑”,而像那些失败的种树人“已去而反顾,旦去而暮抚”,终究种不出郭橐驼那样的树。当然,对孩子的教育不全然能够类比于种树,适当的引导还是必要的。随着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让孩子参加一些课外培训陶治其情操,开阔其眼界本也是件好事。但问题就在于出发点并没有这么单纯。更多家长的出发点过于功利。我认识这样的家长,送孩子去学琴学奥数学英语,只因邻居家孩子参加了这些课程,家长都不愿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都时刻注意人家孩子的新动向,回家又督促自己的孩子跑步跟上,咱可不能落后了呀!同时每个家长又试图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于是孩子们身上的负担只能越来越重。
其实在孩子成长中,有很多因素比早教更重要,比如对问题的好奇、与人相处等等,只有还孩子们一个更加自由、更加快乐的童年,才能使他们更健康地成长、更全面地发展。而社会上普遍呈现的这种盲目竞争攀比的功利主义也应该库以正确的引导,使家长之爱正直成为促进小树苗茁壮成长的阳光雨露,而不是化身摧花之辣手,剥夺了孩子的乐趣。
揠苗助长还是尽木之天,我只愿选择后者的人多一点。
本题解析:首先要认真地阅读所给的材料,把握所给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梳理出与材料含意相符合的立意,并考虑哪些是切合题意的。在具体梳理和分析的过程中,可根据材料,从材料中所涉及的相关对象,从不同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1.从个人的成长过程来看:一个人(孩子、学生)可能输在起跑线上,但也可能赢在终点上;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此地输,彼地赢;此时输,将来赢;人是在成长的、发展的,人生要善始,更要善终,开头固然重要;人生的精彩不仅仅是开头,更包括精彩的过程;人生漫长,一时一地的得失不可能完全决定人的一生;2.从家庭来看:早教是应该的,但不能盲目攀比,要尊重科学,家长愿望是好的,但不能急功近利;让孩子过早接受所谓的“教育”其实就是拔苗助长,违背人的发展规律;无休止的“早教”和“抢跑”,扼杀了童真和天性,也许扼杀了天才;3.从社会来看:各类商家、机构的商业炒作,误导公众,缺乏职业操守;它是社会就业压力在家庭教育上的折射,许多人也是无奈为之;社会的整体浮躁病在教育中的具体表现。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我们周围,“标准”无处不在,如国际食品安全质量体系标准、环境空气质量PM2.5浓度标准等。“标准”使我们对事物的判断有了依据,也减少了许多争议。
然而,最近某市公布的“和谐家庭”评选标准却引发了市民的广泛争议。评选标准包含了“家庭主要成员要经常上网”、“家庭藏书量300册以上”、“经常有旅游、聚餐、购物等家庭活动等内容。
读了上述材料,你对“标准”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