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四)
A.传统的中国医药学即东方医药学不光指汉族、藏族的医药学。 B.中医学使用青藏高原特有的药物治疗,有西药所不及的功效。 C.原来人体中免疫、神经、内分泌系统各自独立,没有联系。 D.现代西医学已经能够从分子水平阐述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要从文章中找到与“中医学与西医学”相关的语段,根据文段内容的论述,与选项进行辨识,做出判断。A说“中医解决了……问题”,而原文中用词是“缓解”“明显的改善作用”,可见不能说已“解决”;B中说中医能治疗“所有疑难杂症”,文中无此意,“西医学对这些病则感到束手无策”也是不符事实的;D中说的“全部”与“部分”,文中也没有依据。所以选C。
小题2:A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错在将中国医药学与东方医药学混同,前者应是后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从第一段第二个分句也可以看出;B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中将中医学(汉医学)与藏医学等同,与A是同一个错误的另一表现;C中说“免疫、神经、内分泌系统各自独立,没有联系”表述不正确,不符合客观事实。所以选D。
小题3:此题要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A中说“埃及、罗马、印度的传统医药学因特点相近,已被现代医药体系所取代”表述不正确。所以选A。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雏菊
(法)雨果
(1)前几天我经过文宪路,一座联结两处六层高楼的木栅栏引起我的注意。它投影在路面上,透过拼合得不严紧的木板,阳光在影上画线,吸引人的平行金色条纹,像文艺复兴时期的美丽的黑缎上所见的。我走近前去,往板缝里观看。
(2)这座栅栏今天所围住的,是两年前,一八三九年六月被焚毁的滑稽歌舞剧院的场地。
(3)午后两时,烈日炎炎,路上空无人迹。
(4)一扇灰色的门,大概是单扇门,两边隆起中间凹下,还带洛可可式的装饰,可能是百年前爱俏的年轻女子的闺门,正安装在栅栏上。只要稍稍提起插栓就开了。我走了进去。
(5)凄凄惨惨,无比荒凉。满地泥灰,到处是大石块,曾经加过粗工的被遗弃在那里等待,苍白如墓石,发霉像废墟。场里没有人。邻近的房屋墙上留有明显的火焰与浓烟的痕迹。
(6)可是,这块土地,火灾以后已遭受两个春天的连续毁坏,在它的梯形的一隅,在一块正在变绿的巨石下面,延伸着埋葬虫与蜈蚣的地下室。巨石后面的阴暗处,长出了一些小草。
(7)我坐在石上俯视这些植物。
(8)天啊!就在那里长出一棵世界上最美丽的小小的雏菊,一个可爱的、小小的飞虫绕着雏菊娇艳地来回飞舞。
(9)这朵草花安静地生长,并遵循大自然的美好规律,在泥土中,在巴黎中心,在两条街道之间,离王宫广场两步,离骑兵竞技场四步,在行人、店铺、出租马车、公共马车和国王的四轮华丽马车之间,这朵花,这朵临近街道的田野之花激起我无穷无尽的遐想。
(10)十年前,谁能预见日后有一天在那里会长出一朵雏菊!
(11)如果说在这原址上,就像旁边的地面上,从没有别的什么,只有许多房屋,就是说房产业主、房客和看门人,以及夜晚临睡前小心翼翼地灭烛熄火的居民,那么在这里绝对不会长出田野的花。
(12)这朵花凝结了多少事物,多少失败和成功的演出,多少破产的人家,多少意外的事故,多少奇遇,多少突然降临的灾难!对于每晚被吸引到这里来生活的我们这班人,如果两年前眼中出现这朵花,这帮人骇然,会把它当做幽灵!命运是多么作弄人的迷宫,多少神秘的安排,归根结底,终于化为这洁光四射的、悦目的小小黄太阳!
(13)必须先要有一座剧院和一场火灾,即一个城市的欢乐和一个城市的恐怖,一个是人类最优美的发明,一个是最可怕的天灾,三十年的狂笑和三十小时的滚滚火焰,才生长出这朵雏菊,赢得这飞虫的喜悦!
(14)最渺小的事物往往就是最重大的事物。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篇文章既描写雏菊,又寄托着作者的深沉的情感和思考,运用了典型的寓情于物的写作手法。
B.第(8)段中两个“小小的”修饰语的使用,写出强大的灾难之后自然界生命力的弱小和无奈。
C.第(13)段中“剧院”“火灾”与“最优美的发明”“最可怕的天灾”对应,流露出作者对文明被毁的痛惜。
D.作者借一朵临近街道的雏菊,表达了对都市喧嚣的极端厌恶和对宁静田园的喜爱、向往之情。
2.请谈谈第(5)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文中对雏菊的三种称谓分别表现了作者对雏菊怎样的感受?(每条答案不超过10个字)
①“这朵草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朵临近街道的田野之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洁光四射的、悦目的小小黄太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文末划横线句子的含义,并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渲染了凄惨、荒凉、冷清的氛围,反衬出雏菊的生命力之强和美丽可爱。(意对即可)
3.①平凡、普通
②生长地特殊
③美丽夺目、意义重大、内涵丰厚。(意对即可)
4.一朵平凡娇小的雏菊,凝结了城市的沧桑巨变(失败和成功的演出、破产的人家、意外的事故、奇遇、突然降临的灾难),反映出命运的变化无常、大自然的神秘安排。表现了作者对雏菊的惊叹赞美,寄寓了作者对自然、历史、生命的深沉思索。(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雪 豹
凌仕江
在喜马拉雅边缘的亚东河谷,我们这群之前没有深入过河谷的人,即刻表现出强烈的陌生和兴奋,沿着浓雾弥漫的河谷走了几个小时,依然没有走出河之影,这情形越来越容易让人产生假想:我们都希望尽快抵达河谷尽头,前面或许该出现一片草原,或是一片大海,抑或是彩色的湖泊,那样的话,我们会愈加陌生和兴奋。
事实上,我们是一群走不出喜马拉雅的人。
正是因为陌生,我们才在喜马拉雅徘徊。
谁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陌生的风景?只是我们注定了选择逃离。之所以在此刻表现出少有的陌生和兴奋,是因为我们一直被看不清的城市围困,被来自生活中的不可承受的轻重绑架,在没有走完一条河谷之前,我们的叹服和敬畏油然而生。在我看来,河谷的出现是疯狂的一种暗示,它在以这种方式强调陌生之于发现者的重要性,强调河与谷在喜马拉雅怀抱的珍贵意义。如同我们在一片疆域待久了,思想会在必要时与喜马拉雅发生战争,我们时刻想着如何才能走出喜马拉雅,走出被纵横的地理等高线包围的自我迷茫。
我们的陌生和兴奋一直延续到太阳西沉,霞光如散开的网撒在河面上。而遥远的河谷还在视野里向前延伸,延伸到似乎一点儿也不想让我们知道尽头的未来。
河边上到处都是垂钓者。他们的周围开满了鲜花。在我们提着免费的亚东鱼,迷失在米蓝色的卓玛花中时,有人突然叫喊说看到一只雪豹。很多人立即应声围过去,想看看那只雪豹长什么样。
有人说了一句:雪豹雪豹雪豹。感觉像是在唱摇滚,一下子断了气。
又有人说话了:干脆把它捉回去驯养起来。
就在我刚要跟着围过去看时,心海里突然塞满了久别的乡愁:抬头看不到天尽头,除了奔跑的雾,连一只鹰的影子也找不见,我这是身处在哪里?我在没有亲人的异乡徘徊了多少年?我数不清究竟有多少个日子没有回远在四川盆地的家了。
就是这点忧伤的小情绪,让我马上想到那只正被很多人围着、正被很多双眼睛盯着的雪豹。我停了下来,听见所有的脚步声都在雪豹的心脏上奔跑,那些垂钓者几乎在同一时间丢弃了手中的鱼竿。只有我愣在那里,我在想就在太阳即将沉落时,我站在一棵缠满了经幡与哈达的神树下,伸出右手把太阳托在波光粼粼的掌心,让他们为我和太阳还有水影留影的情景。身后是一条比思想更长的河谷。我还想到了,太阳走过天空时,雾气也将消融,雪花就将绽放所有的温暖,而卓玛花就将在万古不语的老月亮下渐渐枯逝,暗香只属于季节更替的万物,而在他乡奔走的人们除了永远的乡愁,有时思考并不能解决天地间的多少疑难。
“放了它!”我突然吼了一声,“天色已经不早了,就让它回家吧!”
大伙听到我的吼声,不动声色地打量着对方。就在那一瞬间,他们忽然明白了什么,马上作鸟兽散了,此时雪豹已被捉住它的人放回到了河谷的独木桥上。这时候,我拥有了几分欣赏雪豹的心情,拨开撩人的卓玛花,远远地看着它,只见它像个战争中被抓获的小战俘似的,一跳,再轻轻回头,再一跳,再使劲一跳,然后就一点一点地变小,最后隐入河岸深处。
此时的河水,浑浊不堪,就像天空突然变了一张脸。但愿刚才所受的惊扰没有让它六神无主,没有让它的内心结构发生崩溃的危险,没有让它迷失回家的方向。
有时,在离家很远的地方走了很远,我就会停下来,望着家的方向,想想那只在喜马拉雅边缘游荡的雪豹,它有点像不分季节游荡在苍茫西藏的我,也有点像走不出喜马拉雅的我们。
(节选自《散文》2011年第1期《西藏时间》)
小题1:解释下面的语句在文中的含意。
(1)有人说了一句:雪豹雪豹雪豹。感觉像是在唱摇滚,一下子断了气。
答:?
?
(2)身后是一条比思想更长的河谷。
答:?
?
小题2:散文的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文章以“雪豹”为题,在内容上却用很少的篇幅来写雪豹。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小题3:试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小题4:文章第4自然段写道:我们一直被看不清的城市围困,被来自生活中的不可承受的轻重绑架。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引发了你对生活怎样的思考。
参考答案:
小题1:(1)连用了三个“雪豹”而且中间没有停顿,表达了有人看见雪豹时的惊讶、惊奇的瞬间情态。接着用一个比喻更加形象地表达出那种瞬间爆发的“惊讶、惊奇”声。
(2)9、10两自然段写“我”看到雪豹后的思绪,即“思想”。“一条比思想更长的河谷”是指人类不仅要爱护雪豹,更要关注自然,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小题2:文章前5个自然段写“我们”活动的环境和“我”的思绪,意在突出喜马拉雅山环境的神秘与神圣,为雪豹的出场作铺垫。6、7、8、11、12自然段直接写雪豹,而中间9、10两自然段写“我”的思绪,来点明关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最后两自然段使主题进一步得到升华。文中直接描写雪豹的内容虽少,但全文始终紧扣“雪豹”来写,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
小题3:文章通过写“雪豹”,揭示人类要爱护大自然并与之和谐相处的主题,在最后一自然段回归到人类的生活,暗示人类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使文章的主题由关注“雪豹”的遭遇升华到关注人类生活与命运的高度。
小题4: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诱惑繁多,欲望不止,追求不止。我们不应被不需要的追求与贪欲所迷惑。生活中的“雪豹”比比皆是,我们是否考虑过我们真的需要拥有“雪豹”?实际上,我们更需要的是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生活中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答案只要符合文意,观点或看法言之有理即可,不必强求一致)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体会文学作品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能力层级为D。(1)的解答关键是如何理解连用了三个“雪豹”和比喻的表达效果。(2)的解答关键是如何理解“一条更长的河谷”的含义。阅读文章时,对每句话含意的理解体会,都必须以整体把握全篇的主旨为前提,准确解读其字面意思,进而领悟其深刻含意。
小题2:此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对作品主题的理解,能力层级为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把握理解文章的主题,进而围绕主题来分析“形散而神不散”的文学特征。
小题3:此题考查分析作品的结构,能力层级为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文章由写“雪豹”最后回归到写“人类”的生存的用意。
小题4:此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F。这句话语调沉重,内涵深刻,兼容了各种社会生活现实。此题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的特点,谈感受时务必结合文章内容。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题目。
登月第一人
周有恒
1930年阿姆斯特朗出生在美国东部。六岁时第一次乘坐飞机,开始迷恋航空,期盼自己能早日插上飞行的翅膀。有一次下大雨,穿着新衣的小阿姆斯特朗突然跑到外面疯玩起来,在雨地里打滚、嬉闹,新衣转眼间就沾满了泥巴。他边跳边开心地对妈妈说:“妈妈,我要跳到月球上去!”妈妈没有责怪他,只说了一句:“好啊,只是你别忘了从月球上跳回来,回家吃晚饭!”
学生时代,与飞行相关的内容都成为阿姆斯特朗的最爱。小学期间,他开始学习制作飞机模型。上中学时,又尝试自制风洞试验设备。他十五岁参加飞行课程培训,十六岁生日当天,还没有达到法定许可驾车年龄的阿姆斯特朗,就已经拿到了飞行员执照。十七岁的阿姆斯特朗高中毕业后本已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但他选择了普度大学,学习航空工程专业。后来还在南加州大学获得了航空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在完成本科学业的当年,阿姆斯特朗即加入美国太空总署,成为一名非军职的高速试飞员。在七年的试飞员生涯中,他曾参与测试二百多种机型,完成了超过九百架次的飞行任务。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提出“阿波罗计划”,美国航空航天局开始选择第二批宇航员。经过层层选拔,阿姆斯特朗最终脱颖而出。他不仅技术高超,而且敬业精神极强,对工作的痴迷程度在同事中素来闻名。某次试飞事故中险些丧命,但逃生后他立即返回办公室填写报告,“因为那里有没完成的事等着我做”。
命运之神似乎很青睐阿姆斯特朗。在他登月之前,已有美国宇航员环月球飞行,但他们均没有登陆月球。1969年5月“阿波罗10号”飞船首次将登月舱带入月球轨道测试,这是人类登月最后的“彩排”。此时,阿姆斯特朗已被任命为“阿波罗11号”飞船指令长。
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冲向太空。7月21日凌晨2点56分,身穿白色宇航服的阿姆斯特朗率先跨出登月舱,走下舷梯,左脚踏上月球那荒凉而沉寂的土地,在月球表面上留下了那著名的脚印,成为人类历史上登陆月球第一人。当时他说出了此后在无数场合常被引用的名言:“这是个人迈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据说,美国政府要他说的原话是:我每前进一步,都是美利坚共和国的领土延伸。当阿姆斯特朗从月球返回地球与媒体见面时,有位记者采访他:“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阿姆斯特朗似乎想起了当年那个调皮的小男孩,回答说:“我想对妈妈说,我从月球上回来了,我想回家吃晚饭!”
在整个阿波罗计划中,美国共诞生了十二位登月英雄。阿姆斯特朗不愿意站在聚光灯下,他拒绝所有电视台的采访邀请,也没有像其他航天英雄一样撰写自传。有人问,对他的脚印可能在月球表面存留数千年有什么想法,阿姆斯特朗回答:“我希望某个人上去把它们擦掉。”
2012年8月25日,阿姆斯特朗因心脏手术并发症去世,享年八十二岁。美国总统奥巴马给予他的评价是:“美国最伟大的英雄之一——不单是他的时代,而是所有时代的英雄。”
(有删改)
小题1:从文中看,哪些因素使阿姆斯特朗成为登月第一人?(6分)
答:? ? ?
小题2:文中画线句有哪两层含义?(6分)
答:? ? ?
小题3:阿姆斯特朗的“伟大”表现在哪里?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6分)
答:? ? ?
参考答案:
小题1:童年的兴趣,母亲的激励,学生时代对航空的热爱,高超技术,敬业精神,历史机遇。(6分,每点1分)
小题2:?希望别人忘记自己的登月壮举;希望航天事业有新的突破。(6分,每点3分)
小题3:?登月第一人,将人类梦想变为现实;盛名之下,谦逊低调;超越国界,从人类进步的角度来看待航空事业。(6分,每点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传记类文本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考查使阿姆斯特朗成为登月第一人的因素,其实就是要从内因和外因来考虑。首先他具有成为登月第一人的素质,如:从小就有登月的理想;学生时代对航空的热爱;高超的技术;敬业的精神;这些都可以从文本的实例中概括出来。其次还有外因,如:来自母亲的鼓励;历史的机遇。
小题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语句的理解和把握,“我希望某个人上去”表明他希望还有后继者能够踏上月球,“把它们擦掉”表明他不居功自傲,对自己取得的成就不炫耀,并希望后继者能在登月上有新的突破。要解答此题就要联系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来进行解答。
小题3:此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然后分析人物的言行举止,找出体现他“伟大”的方面,他取得的成就,他具有的精神品质等。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