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十)
2019-12-28 08:17:01 【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参考答案:1.不是同一时间的事情,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酒醉后诗人睡着了),是为了强化送别的感情,酒醒之后,才意识到朋友已经离开很远很远,倍感凄凉孤独。(意对即可)
2.前者写红叶青山的美景,是衬托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烘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王羲之《兰亭集序》)
②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
?,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陆游《书愤》)
?,烟光凝而暮山紫。?,访风景于崇阿。(王勃《滕王阁序》)


参考答案: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②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③楼船夜雪瓜洲渡?镜中衰鬓已先斑?④潦水尽而寒潭清?俨骖騑于上路


本题解析:此类“名句默写”题目要注意通假字与较难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答题时,要先默背一遍,然后再把答案写出来。此题中易出错的字有:嘈、渡、鬓、斑、潦、俨、骖、騑。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小题1:这首的颈联精妙传神,试分析其妙处。(5分)
答:?
小题2:诗眼是一首诗写景抒情的关键所在,请找出这首诗的诗眼,并加以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颈联采用了比喻的写法,对仗工整,音韵和谐;(1分)将风吹古木的所发出的声响比喻成雨点打在树叶上所发出的声音,将月光照在沙滩上的景象比喻成寒霜落在沙滩上的景象;(2分)“晴天雨”和“夏夜霜”形象生动,富有意趣,此联写尽了江楼夕景的美妙,诗人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充溢其中。(2分)
小题2:“望”字是诗眼,它统领全诗,双关景物和情感两义。(2分)首联东望,海天一色,山势开阔绵延;颈联远眺,万家灯火,水面渔火点点;颈联近望,风吹古木,月照平沙,所有这些景象都是由“望”字领起的。(2分)“望”字不仅关涉美景,同时也有“盼望”之意,江楼有如此美景,诗人觉得独赏无味,所以急切盼望朋友能来此和自己一块欣赏美景。(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诗的颈联则使人产生凉爽之感。风吹古树,月照平沙,意境何等清新,而诗人用“晴天雨”、“夏夜霜”加以修饰,更可谓别致、新颖。风吹古木之声音可比雨声,古木落叶状如雨点。虽然实际并无风雨,而身临其境,已然有暑气顿消之感。同样,铺洒在大地上的月光,皎洁晶莹,宛如霜雪,更增添了夏夜的凉爽。因此诗人在诗歌的末句自问自答,请他的朋友来江楼消暑。
小题2:如果把此诗比作一幅江楼夕望的画图,那么,诗的构思则是作画的顺序。诗人从远眺起笔,粗线条地勾勒余杭的山水,进而环顾杭城的灯光并由与灯影相辉的星河,自然收到江楼所在的湖水之上,从而慢慢将笔从旷远的天际转向楼阁四围的描写,再从风声月色见出消暑的人物形象,景色由远而近,而感觉则愈来愈细,真可谓“坐驰可以役万景”,既有眼力,又有笔力。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诗的颔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和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颔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松茂鹤多和来访者少的对比,写出了山居环境的幽静。
(2)后四句写了炊烟升起,嫰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拟岘台
陆游
层台缥缈压城堙,倚杖来观浩荡春。
放尽樽前千里目,洗空衣上十年尘。
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
更喜机心无复在,沙边鸥鹭亦相亲。
(1)这首诗颔联中的“洗”字十分生动传神,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后两联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洗”字将浩荡春意喻为无边绿水,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地写出了春意之深之广;而且“洗”字写出了诗人内心强烈的情感变化:无边春意征服了诗人,使之尘虑一空,心灵进入了一个澄明之境,从而凸现了春色给诗人的心灵震撼,极为传神。(意对即可)
(2)颈联写景,情景交融,物我合一;尾联表达诗人心醉于美景,浑然忘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登临拟岘台的所见所感,生动地写出了诗人深深陶醉于浩荡春意的心旷神怡之感与冲淡平和的心境。
 (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1、阅读题  

阅读古代诗歌,完成1-2题
注:劳歌?,送别之歌。
1.前两句和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有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