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章(15分)
读 柳 永
梁衡
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为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柳永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总是把从政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其实这也有一定
的道理,人生一世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光热?有职才能有权,才能施展抱负,改造世界,名垂后世,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在从政大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人。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而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
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①他跳进了一个社会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这再次证明
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
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坚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种子有灵,让它选择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把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然活就要活出个样子
,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出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这时它想到多亏我留在了这里,要是生在山下将平庸一世。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作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②在逆境下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而顺境下,时时天随人愿,你心里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理想中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徒增马齿,虚掷一生了。
呜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贵贱无分。只要其心不死,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助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摘自《跨越百年的美丽:十年文化散文精粹》)
小题1:中国古代文人从政的例子有很多,情况也不尽相同,柳永与文章第二段中提到的那些例子有什么不同?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2:文章划线句子①中的“辩证道理”是什么?请结合柳永的经历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3:文章划线句子②的说法你是否同意?有人说逆境容易成才,还有人说顺境容易成才,你赞成哪种说法?请结合自己的感受说说你的认识。(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小题1:
小题1: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语言运用题
赏析下面这段话的语言艺术特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答案]“泻”本指液体快速地流,这里从“月光如流水一般”的比喻而来,非常精工,加上“静静地”这一修饰语,使静态的月光流动起来,但又绝无声响,准确地写出了静穆的景象。能“浮”的物体是轻柔的,“浮”的动态是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用“浮”写“雾”,便突出了“薄薄的青雾”的形态。“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喻月光下的花叶,既突出了它们特有的色调和实感,又从侧面写了月光的柔和。以“笼着轻纱的梦”非常形象地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飘忽虚幻的姿态,传达出作者此时无限的惬意与陶醉。(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20分)
灯影书香
许寿裳在一篇记述鲁迅居京生活的文字里,提到西三条胡同寓所的壁上,挂着一副乔大壮所书的《离骚》句对联,文云:“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他说这是鲁迅先生“表明格外及时努力,用以自励之意”。?
这对联挂得很有意思,但要像鲁迅那样的人挂起来才能名副其实,如果让我辈来用,就不免僭妄了。
多年前我也动过一会心念,拟请能写好字的朋友给我写一副对联。当时选定的联语是这么说的:“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这好像是陆剑南的诗句吧!但那意境的确是完全符合自己当时的生活趣味。斗室中,书刊杂乱,上下堆积。每到天黑,就埋头书堆,对着不怎样明亮的灯光,常常一泡就泡到了深夜里。
要说一灯如豆。当然是极其夸张的,但由于夜深了,灯色也深了,日间浮动的心境,至此也显得分外的深沉。临案读书,那灯豆的情味,拟之红豆的惹人相思,恐怕也不为过。就这样,自己觉得个中天地异常广阔,毫不遗憾地安于一段相当长久的时间。
后来呢,虽然终于给现实轰了出来,不再困守于昔日的书堆了,但对那深灯之下,一卷在手的情思,仿佛总有点“剪不断”的余绪似的。
本来,只要还有时间的余裕,广读点书也是好事。问题在对书籍必须知所取舍。黄山谷云:“擘书覆瓿,裂史黏窗,谁不惜之?”我看未必尽然,天下有许多坏书,劣史,擘以覆瓿,裂以黏窗,可惜的是在瓿在窗,而不在书在史。因为它其实是玷污了瓿,亵渎了窗的。至于如赵季仁所持的平生三愿:一愿识尽世间好人,二愿读尽世间好书,三愿看尽世间好山水。只要他对“好”字义下的允当,则陈眉公所称“读书者当作此观”云云,也还是可加首肯的。
正因为世界上好书甚多,读之难尽,而劳生有涯,便觉得有时偷得一时半刻,局促在斗室之中,埋头于深灯底下,那种乐趣是无穷的,那种辛苦也是值得的。
注: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集自《离骚》。崦嵫,神话中太阳所入之山,鹈鴂,即杜鹃,鸣时百花皆谢,这两句诗有抓紧时光,及时之意。
小题1:这篇文章中,作者所阐述的核心主张是什么?(4分)
小题2:文章标题为“灯影书香”,第4自然段写出了作者在“灯影”下读书的什么样的美好感受?(5分)
小题3:文章前面几个自然段记叙,后两个自然段议论,你觉得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6分)
小题4:请就本文某一方面(开头的特色、大量的引用、语言的风格)作简要的分析(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应多读书,但“对书籍必须有所取舍”
小题1:(1)夜深人静,“日间浮动的心境”也会变得“分外的深沉”。
(2)当此之际,更能书中宽阔、自由的天地。
小题1:前五段叙述,抒发自己热爱挑灯夜读的感受,动之以情;后两段议论,阐述对书籍必须知道有所取舍的道理,晓之以理。这种先叙后议的、叙议结合的安排和写法,既激发读者伴灯影,味书香的热情,又提醒读者对书籍必须之所取舍的道理,真是入情入理。
小题1:开头:从鲁迅先生选用的对联起笔,既自然地引出了自己多年前拟用的对联,以展开下文,又强化了下文所要表达的及时努力阅读好书的意思。
引用:这篇散文多出引用前人的诗文掌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添了文章的文采,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语言:文雅脱俗,与文章要强调的多读书,读好书;伴灯影,味书香的内容相得益彰。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教育目标不是教学生如何执行别人为自己制定的规范,而是帮助他们了解规范应该如何形成,自己如何参与创造合理的社会规范。换句话说,我们不应该教他们如何听话,而是教他们学会如何自己管理自己,如何挑战不合理的社会规范,创造新的制度。
这段文字最可能批判的是(?)。
A.阻碍学生进行创新
B.一味地要求学生循规蹈矩
C.不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
D.不注重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析:
题干一破一立,破的是“一位要求学生循规蹈矩”,立的是“学会如何管理自己”,尽管选项D的理解是正确的,但是它既不是破的内容也不是立的内容,而是推理的内容,故B优于D; AC错误明显。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庄子的翅膀
人到中年,活着感觉越来越沉重。这种沉重就像一个人陷入沼泽,你拼命想挣脱泥水的围困,想让自己的身体变得轻盈,从而从泥沼的吸引中脱颖而出,但是你似乎越挣扎,陷得越深。
我感觉自己正陷入这种恐惧。我周围的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泥沼,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时候我想到了庄子,想到了那个贫穷而中年丧妻的庄子。这只蝴蝶,或者大鹏。这是长翅膀的庄子,从人世的巨大泥沼中超脱出来从而变得轻盈无比的庄子。比起我生活的时代,庄子的周围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泥沼,一个恐怖的陷阱。庄子,包括和庄子一样地位卑微的“士”以及比庄子地位更加卑微也更多数的“庶”,他们只是君主的猎物,被围困在君主的苑囿里,君主什么时候高兴了或者不高兴了,就宰杀一只,纯粹为了娱乐。那是一个毫无生命尊严的时代,那是一个人命低于芥草的时代。
庄子也是一只猎物呀,被君主围捕,但却冲破君主的包围圈,胜利大逃亡了。对于“士”,君主不是纯粹用刀剑来对付,他们还用蜂蜜和甜酒,用玉帛和铜币。他们要让一部分猎物成为自己的宠物,供自己取乐,同时也会为自己充当爪牙,去猎杀更加低级的“庶”。
庄子被诱惑。楚王派使者持千金来了。楚王要降服这一只桀骜不驯的猎物。温柔的大网张开了,暗藏杀机。但庄子就是不入其彀中。庄子选择了突围。庄子冲天而起。庄子就是这样被逼出了一双翅膀。
庄子从此不再是一只猎物。庄子完成了自己。因为有了翅膀。因为舍弃。庄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自由是什么?自由是你一无所有之后,还能自信地对所有的人说:“我富甲天下。”我们有这种气魄吗?没有。所以我们成不了庄子。
庄子曾经向监河侯贷粟。因为庄子家贫。庄子从来不是迂腐的伯夷叔齐,庄子知道生命的可贵。但庄子从来不向君主摇尾乞怜,像那些君主豢养的哈巴狗。庄子是有翅膀的人。庄子的灵魂在天上,在与天地精神相往还的浩渺宇宙间。庄子是能够吞吐宇宙的人,“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宁愿在污泥中曳尾,因为曳尾污泥,那是在与大自然肌肤相亲。
庄子就这样拔地而起。庄子在我们灵魂的仰望中翩翩起舞。庄子是雄浑的,庄子也是妩媚的。庄子一会儿是大鹏,力拔山兮气盖世;一会儿是蝴蝶,流连戏蝶时时舞。庄子让当时的社会吃惊,更让后人吃惊。这个长着翅膀的怪物,滑过阴暗的宫廷,滑过君主的刀丛,竟然毫发无损。凭什么?凭他的一对翅膀。
人到中年,我感到生命的沉重。因为我没有庄子的翅膀。说到底我没有庄子那样彻底的思想。思想使人轻盈。金钱使人沉重。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被捆缚在欲望的战车上,每个人都在冲锋陷阵,都在拼命拼杀。这是另一个尸横遍野的战场,没有硝烟,但比起战国的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丝毫也不逊色。我们没有翅膀,我们只有欲望。
沉重是自找的。
庄子是战国时最伟大的散文家。因为庄子的散文也有一双翅膀。能够飞翔的散文才是好散文,而能够在飞翔中不被大风刮散架的散文才是散文中的珍品。庄子的散文在历史的大风中飞翔了两千多年,不仅没有散架,没有像羽毛一样被刮得无影无踪,反而在风沙的打磨中日益铮亮,这得益于庄子翅膀的轻盈,还有坚实。
我飞不起来。因为我的沉重。这种沉重是污浊的,散发着生活的枯枝败叶的腐朽气息。我的生活中堆积着那么多腐朽的枯枝败叶,但我一点也不舍得丢弃,反而视若珍宝,所以我注定无法轻盈。
还是不要胡言乱语了。让我们的心,老老实实地在股票与基金的浮沉中,飞翔一生吧。
1.分别指出“猎物”“宠物”在文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庄子的翅膀”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倒数第三段写到庄子的散文,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文章的最后一段表现出一种绝望而消极的情绪,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猎物”是指在君王的统治之下,被君王任意宰杀,毫无生命尊严的百姓。“宠物”是指在君王统治之下,接受君王豢养,供君王取乐同时充当其爪牙的臣子。
2.“庄子的翅膀”是指庄子摆脱名利等束缚的彻底(或自由)的思想。
3.进一步说明庄子思想的伟大和历史影响的深远,与“我”为欲望所绑缚而无法自拔的沉重形成鲜明对比。
4.最后一段从表层意义上看,确实表现出一种绝望消极的情绪,但是综观全文,它实际上是愤激之词,表现了作者因陷入生活困境而不能自拔的深切无奈,更深刻的表达了对庄子思想的崇敬,对理想人生状态的强烈渴望。(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