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四)
2019-12-28 08:26:48 【

1、阅读题  家园如梦
唐书颖
  它不能改变日子的快慢进程,却把岁月凝聚成影集;它似乎只是一种礼仪,却让生活流淌着淡淡的温情。当我们和家被时空相隔时。
  人生的各个路口,感情至纯至真时,也许就是与亲友离别的那一刻了。时间和空间在那一瞬、那一站显示出跳跃前的热烈和沉郁。我常想,那古之长亭,今之站台、码头、机坪有知有觉的话,能承负起亲情、友情、恋情诸多的离愁别绪、远思长情吗?当秋雨缠绵时,当暮雪飘洒时,当晨风微拂时,当星云游移时,汽笛响了,那个温暖的天堂--家正一尺一寸地作着位移。
  许多人一别永难相逢,于是那个有形的家便成了永恒的伤痕,勾勒出斑驳记忆。许多人又会久别重逢,于是家便凝聚起了双倍的柔情。
  每当想起那些含泪微笑,挥手跟跑的人们,总觉得心头有什么被搅起。从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不知家在何方,到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不知家在何时;从荆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到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从王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到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家就成了思念和牵挂开始的地方,梦想和希望也从此起航。
  在那里有“衣带渐宽,为伊憔悴”的等待。在那里有“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的守望。在那里有“此行须珍重,不比阿娘边”的叮咛。在那里有“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的壮志。在那里有太多的情节……
  又一个春节将至,返乡的人群如蚂蚁般来回穿梭。我知道他们的目的地只有一个--家园。我也知道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是如此地让人魂牵梦绕;我知道那熟悉的乡音、那可口的饭菜是如此地让人牵念挂记。于是乎有了“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的偏执;有了“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的惆怅。
  现如今,亲人之间的心灵沟通不再为时空所阻隔。但每当我放下电话,擦干泪水;每当我接到家信,一目数行;我的思绪就被拉得很长很长。我不只是想听听声音,我也不只是想看看影像,我想亲手触摸父母那曾经熟悉而日渐淡忘的脸;品呷那随处可见却又难以寻觅的家乡菜。我想念家园;更想念家园里我那含莘茹苦的母亲和身挑重担、思儿念女的父亲。
  在儿时那堵不倒的竹篱笆上,我将自己攀援成了一株不忘的牵牛,紫色的喇叭始终朝向敞开的家门,芬芳屋里的每一个角落。
  家园是一件厚实的袄,温暖着每一个伶仃的流浪者;家园是一把恒新的伞,为风雨兼程的游子撑起无雨的星空;家园是一双不破的鞋,托起代代英才,同铸美好未来!
1、第一段中划线句子“它不能改变日子的快慢进程,却把岁月凝聚成影集”,这句话有怎样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生的各个路口,感情至纯至真时,也许就是与亲友离别的那一刻了。”,这是为什么?请结合全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第四段引用了不少古诗词,目的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现如今,亲人之间的心灵沟通不再为时空所阻隔。”,现在人们的思乡之情还像过去那样强烈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儿时那堵不倒的竹篱笆上,我将自己攀援成了一株不忘的牵牛”。是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对家园的思念不能改变时间的快慢,但能长久而清晰地留下对家园的印象。(意对即可)
2、离别时是彼此牵挂的开始;一别难相逢,有可能成为永恒的伤痕;离别后有亲人的等候与守望;离别后故乡有许多令人牵挂的物与景。(意对即可)
3、从多角度写出了人们在离别时的不同情景与情感。使内容的表达能借助前人的诗句而增添文学色彩,也能展示作者的博学。(意对即可)
4、(1)还像过去那样强烈。因为电话、通信不能替代与亲人相见,无法替代对家乡菜的品尝,无法替代对家乡景物的观赏。
  (2)修辞手法:比拟(拟物)
  表达作用:把人当作物来写,可以让读者通过对牵牛花攀援篱笆的形象的联想,感受作者极其强烈的思乡之情。 (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答题。(4分)
9月25日,是鲁迅130周年诞辰日。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他600多万字的著述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近现代以来最具社会影响力的作家、思想家和精神启蒙者。近年来,“去鲁迅化”的声潮始终甚嚣尘上,从鲁迅教材“撤退”,到炮轰鲁迅的“戾气”,再到“鲁迅过时了”的声调。这实在令人心疼!
鲁迅被脸谱化,大家都不陌生,鲁迅是战士,横眉冷对,一个都不宽恕……这是绝大多数人眼中的鲁迅。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鲁迅被贴上了各种令人不解的标签。身为鲁迅之子的周海婴,他更能体会到鲁迅被标签化的无奈、酸涩,甚至苦痛。其实,鲁迅是多性情的,是丰富的,这可从周海婴的记述中找到佐证。
先生曾说过,“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甚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我们现在已经在不断改革,革除体制性弊端,不断前进了。先生去世久矣,精神已经在时代的发展中体现!未来还会……
对于“去鲁迅化”的声潮,我们应该抱什么态度?请仔细阅读上文,请简要概括,不要超过15个字。


参考答案:记住鲁迅,还原鲁迅(实事求是、一分为二),传承鲁迅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第一节主要表达作者对鲁迅渐渐走出人们视野的心痛之情,显然,作者是要人们记住鲁迅;第二节围绕对鲁迅的各种评价和描述,指出,鲁迅的形象应该被还原成立体的,生活化的,而不是片面的;第三节的结尾说到了鲁迅的精神,在昨天、今天、明天都将滋养民族,所以我们应该传承这种精神。
点评:抓住语段的表达方式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概括,是此类题目的关键,难度中等。本题着重看每一节作者的情感倾向,再加以概括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夜游者
李雪峰
  ①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匆匆忙忙吃过了晚饭便熄灯睡觉,一盏盏晕黄的灯很快就接二连三地熄灭了。夜幕上银钉似的星粒显得越来越稠,越来越亮。只几支烟的工夫,村庄便沉进那寂寂的梦中去了。这时还没有彻底睡熟的,只有村庄里那几只余兴未尽的狗。它们把耳朵贴在地上,谛听从大地深处传来的更远的声音,些许的风吹草动,些许的云影飘移,它们就会狂叫起来。狗叫声飘出村巷,飘到庄外冥寂的田野里,瞬间便被夜色给湮灭得无声无息了。
  ②在给村庄看青的夜里,我喜欢提着长长的手电筒在庄里庄外踢踢踏踏地走来走去。在月光如水的深夜,在村庄外的野地里,或者在村头的大路上,我常常和一两个孤独的老人不期而遇。他们有的抄着手佝偻着腰身在夜晚里踟蹰而行;有的满腹心事的一个人拖着蹒跚的瘦弱影子,缓缓地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我遇到过村南大柳树下的四大爷,他总是在庄北的山脚旁晃荡,老迈瘦弱的身子甚至踏不出一丁点儿脚步声。还有那白发稀疏、一脸苍凉的六根爷,他总是在庄南的坟地旁,有时停下来抬头呆呆地仰望头顶的星星或月亮,有时轻轻地长叹几声或者轻轻地咳嗽。
  ③我想不明白这些老人为甚么喜欢这样一夜一夜地芜荡,但我并不打扰他们,只是蹲在守青的窝棚里,忍不住一个人反复地揣度:他们如此寂寞地在村庄里夜游,是在怀想曾经的年轻时光,还是在搜寻已逝岁月的影子?是人生暮年的一种不甘,还是灵魂对短暂生命的一种挣扎?是对自己以往生活场景的一种追溯,还是对流年碎影的一种拣拾?……
  ④生命的苍凉让我对夜晚深处形影相吊的蹒跚充满了怜悯。我知道,在所有的村庄里,在所有村庄冥寂空旷的深夜里,都有这样的老人在默默地夜游。他们在这村庄四周的田野里劳作了一辈子,生活了一辈子。他们曾经在这村庄里朗声大笑或者破声嚎啕过,也曾经在村庄里主宰过卑微过或屈服过,但一切都离他们远去了。他们曾经嗵嗵作响吓得鸡飞狗跳的脚步,现在甚至吓不息那些草丛中叽叽的虫鸣;他们曾经虎虎生生的腰板,现在甚至挟不动夜晚里的一丝微风。他们像一滴即将被泥土涸干的露珠,像一声转瞬就被冥寂消散的无奈叹息,除了在这空旷无人的深夜一个人静静地怀想,他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⑤然而,直到有一天夜晚,当我满腹心事下楼去街上散步时,我才蓦然清楚——夜游是一种多么幸福的寂寞啊。他们的前边,是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他们的身旁,是他们春种秋收了一辈子的小路和田塍;吹拂他们的,是他们熟稔了一辈子的乡野夜风。村庄、田野、山岗、河流,不但是他们细细咀嚼与回想的真实与熟悉的场景,而且是属于他们自己一个人的世界。月亮、星星、流萤、虫鸣,一直都是他们苍老心灵中永恒的生命天幕。
  ⑥而我们呢?浮萍一样被生活的风左右着,从一个小区到另一个小区,从一个街道到另一个街道,甚至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一块大陆到另一块遥远的大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拥有月夜里神定气闲地静静踱游,也不清楚有多少人还能拥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村庄,甚至不清楚还有多少人能让自己的思绪穿过小区、越过街道、飞过城市,在山野泥土间默默地踌躇。
  ⑦但我一直梦想着
1.文章写到了夜游时的寂寞,请问前两段是如何表现这种“寂寞”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夜游是一种多么幸福的寂寞”?请简要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行文自然,层次清晰,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以“但我一直梦想着”结尾,有人认为这样的结尾好,有人则认为这样的结尾不好。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第一段通过环境描写,写出了夜晚村庄的寂静,借此烘托出夜游时“寂寞”的氛围,第二段通过写夜游者在夜里拖着蹒跚瘦弱身影孤独而行的动作和情景,直接表现出夜游者的寂寞。(意对即可)
2.夜游时孤独寂寞,无人相伴,但他们夜游时所见都是自己经历过的、熟悉的真实场景,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能够感受到永恒的生命。(意对即可)
3.①全文以“夜游者”为线索/围绕“夜游者”展开。②先描写寂静的村庄和孤独寂寞的夜游者③接着写我对夜游者认识的转变过程由不理解到同情怜悯再到理解他们的幸福④批判当下沉静生活及纯真心灵世界的丧失⑤最后抒发作者的追求与向往。(意对即可)
4.观点一:这样的结尾很好。文章以一个短句独立成段结尾,干脆利落,却使文章意味绵长,引发读者思考,并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夜游者能够享受宁静时光、拥有心灵世界的生活的向往。
  观点二:这样的结尾不好。因为这样的结尾太突兀,让人感觉话未说完,文意未尽。文章倒数第二段联系自身描绘目前的生活状态,之后用“我一直梦想着”将全文结束,而“梦想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作者并未有交代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化学制剂
地球上生命的历史也就是生物与它们的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动植物的形体和习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造成的,而反向作用,即生物对其所在环境的实际影响则相对较小。只有到了20世纪,作为物种之一的人类才获得了足够的力量,有效地改变他所在的世界——大自然。
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里,这种力量不仅增大到令人不安的程度,而且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人类对环境最可怕的破坏,是那些有害甚至致命的物质对空气、土地、河流、海洋造成的污染。在当今对环境的普遍污染中,化学药品和辐射线共同改变着生物的根本性质。喷洒在农田、森林或花园里的化学药品长期留在土壤中,进入活的生物体内,在一种毒害和死亡的连锁反应中从一个生物体传到另一个生物体。有时候,这些化学药品会随着地下溪流神秘地流淌,直到冒出地表,通过空气和阳光的化合作用构成新形式。植物毒死了,牲畜得病了,曾经一度纯净的井水,也给饮用它的人群造成了危害。
适应这些化学药品所需要的时间应该用大自然的尺度来衡量——人的一生太短暂,而它所要求的是若干个世纪。但即使经过漫长的时间,人们能够奇迹般地适应了它们,也无济于事,因为各个实验室还在源源不断地冒出新的化学药品,并投入使用。这些药品的数字实在令人震惊:每年有500种新的化学药品需要人和动物的身体以某种方式与之适应。其后果还不容易被我们所预料,因为它完全超出了我们对生物学的理解和经验。
40年代中期以来,为了杀死老鼠等啮齿动物以及害虫、杂草而研制出来的基本化学药品就超过200种。这些粉末、喷雾液、烟雾剂在农场、花园、森林和家庭中都普遍使用。它们不加选择地杀死任何昆虫,不管它是“好”是“坏”。这种剧毒物质覆盖在叶片表面上,或者滞留在土壤中,能使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邀游。可是,人们使用这些药品,其目的仅仅是消灭屈指可数的几种害虫、杂草或老鼠等。
药物喷洒的发展过程似乎卷入了一个永无终点的螺旋。自从滴滴涕被允许民用以后,杀虫剂便逐步升级。因为有的昆虫已演化出对某一杀虫药具有抗药性的新品种,于是,人们又发明一种更毒的药剂,接着,再发明一种比这种药剂还要毒的药剂。然而,难道有人会相信,可以向地球表面倾泻这么多毒物而又适宜于一切生物生长吗?
小题1:下列不属于人类对环境的直接影响的一项是(?)
A.动植物的形体和习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造成的,而生物对其所在环境的实际影响则相对较小。
B.自40年代中期以来,逾200种基本化学药品被研制出来,用于杀死老鼠等啮齿动物以及害虫、杂草。
C.喷雾液、花粉、烟雾剂等化学药品的普遍使用,能够不加选择地杀死任何昆虫,不管它是“好”是“坏”。
D.那些药品中的剧毒物质覆盖在叶片表面上,或者长期滞留在土壤中,能使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遨游。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地球上生命的历史也就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与它们所在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历史。
B.化学药品中那些有害甚至致命的物质严重污染了空气、土地、河流、海洋,这是对环境最可怕的破坏。
C.适应化学药品需要若干个世纪,而人生太短暂,所以人类能够适应化学药品的想法是根本行不通的。
D.无论化学药品的毒性有多大,有些害虫总有办法演化出具有抗药性的超级品种。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动植物的形体和习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造成的,人类也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动植物的质量。
B.化学药品和辐射线能够改变生物的根本性质,所以治理环境污染的首要任务就是控制化学药品和辐射线。
C.仅仅为了消灭屈指可数的几种害虫、杂草、老鼠等,可见人类研制化学药品是得不偿失。
D.药物喷洒的发展过程卷入了一个永无终点的螺旋,所以化学药品也将会永无止境地研制下去。


参考答案:
小题:A
小题:C?
小题:A
小题:B


本题解析:
小题:(B、C、D选项中的化学药品均由人类直接所为)?
小题:(说法太绝对)?
小题:(B项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C项与作者的观点不相符,D项“永无止境地研制下去”是以偏概全)
小题:(差:稍)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炮兽》的片段,完成小题。(共11分)
老头儿转向布瓦斯贝特洛伯爵,把他身上的圣路易十字勋章取下来,系在炮手的短衫上。
“乌拉!”水手们欢呼起来。
海军陆战队的兵士们举枪致敬。
那个年老的乘客用手指指着受宠若惊的炮手,继续说:
“现在,把这个人拉去枪毙。”
惊惶代替了欢呼。
于是在坟墓般的静寂中,老人抬高了嗓音。他说:
“一个疏忽危害了这只船。到了现在,这只船也许已经没法挽救。在海上,就是面对着敌人。一只渡海的船就是一支作战的军队。风暴隐藏着,可是并没有消失。整个大海就是一个陷阱。面对着敌人的时候,犯了任何过失都要处以死刑。没有任何过失是可以补救的。勇敢必须奖励,疏忽必须惩罚。”
这些话,一句一句说出来,缓慢地,严肃地,带着一种毫不变动的节奏,仿佛斧子砍在橡树上。
老头儿望着兵士们,加上一句:
“执行。”
那个胸前闪耀着圣路易十字勋章的汉字低下了头。
布瓦斯贝特洛伯爵做了一个手势,两个水手走下中甲板,然后带着裹尸布回来。船上的随军神甫从开船起一直在军官们的饭厅里祈祷,也跟着两个水手来了。一个曹长从排列着的海军陆战队中喊出了十二个兵士,把他们排成两行,六个一行。炮手一句话也不说,走到两行兵士中间。随军神甫手里拿着十字架,走上前,战在炮手旁边。“开步走。”曹长说。两排兵士用慢步向船头走去,两个水手拿着裹尸布跟在后面。
一种阴郁的静寂笼罩着全船。远远的飓风在呼啸。
过了几分钟,黑暗中响起了枪声,闪过一道亮光,然后一切复归静寂,再听见尸首跌落海里的声音。
那个年老的乘客始终靠着主桅杆立着,他双手交叉在胸前,沉思着。
布瓦斯贝特洛用左手食指指着他,低声对拉·维厄维尔说:
“旺代有领袖了。”
小题1:“这些话,一句一句说出来,缓慢地,严肃地,带着一种毫不变动的节奏,仿佛斧子砍在橡树上。”联系前文来看,老人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说话?作者详细描写老人说话的方式有何作用?(4分)
小题2:布瓦斯贝特洛伯爵说“旺代有领袖了”,联系课文内容,你认为他有什么根据吗?(4分)
小题3:多用“对照法”使雨果的场景创作十分成功,显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瑰丽特色,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试从所选片段中选出一处加以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因为当时突然宣布要枪毙这个有功之人,处在欢呼中的人们是不能接受的,老人采用这种缓慢、严肃而斩钉截铁的说话方式,他要让在场的人信服他的决定并能清楚地意识到错误造成的危急情况。(2分)
(2)详细描写他的说话方式,既能表现老人冷峻、严厉的性格特征以及对在场人的震慑力,又能渲染出当时紧张、肃穆的氛围。(2分)
小题2:他看到了老人应对危机时的勇敢冷静和富有谋略,也看到了对炮手赏功罚过时的果断严正,以及对在场人的威慑力,这些都是作为一个领导人的应该具备的品质、能力,所以他们认为“旺代有领袖了”
小题3:比如老人在短时间内对同一个人的赏罚,凸显了一个冷峻、严厉、赏罚分明的铁腕将军形象。再如写炮手、在场人们前后反应的对比,侧面衬托出老人的冷峻以及对他人的震慑力。


本题解析:
小题1:语言描写要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及说话时的气氛。
小题2:从课文内容看,就不能忽略老人制伏炮兽时的细节,老人在两个场景中的表现各1分,对在场人的“震慑力”1分,表达流畅1分,共4分。
小题3:指出对比处1分,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2分,共3分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