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二)
A.夫五霸何以独盛于春秋也苟以天下之大 B.而其实则父母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徒知羡三王之盛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区区褒贬,何足齿及其间旦暮闻何物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诸 侯 又 不 能 为 五 霸 之 事 者/ 于 是 有 志 在 吞 周/心 图 混 一 /如 齐 宣之 所 欲 为 者 焉/ 晋 氏 为 三 /吕 氏 为 田 /诸 侯 亦 莫 之 正 也。(6处停顿,错1到2处扣1分,错3处扣2分,错4处以上扣3分)
小题5:(1)像这样,不能用春秋时期治理国家的措施和办法来治理战国时期的政治,是很显然的呀。
(2)那么怎能不演变为战国的局面,而纷纷在千里之外招纳有谋略的臣子和有计策的士人呢!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D项“而不知战国之宜”,对“宜”的解释错误,从这句的上句“徒知羡三王之盛”具体语境来看,“宜”与“盛”相对应,故应为适宜。所以,应选D。
小题2: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A两个“以”都翻译“凭”,介词;B 第一个“则”,副词,“是”;第二个“则”,连词,表转折关系“却”;C第一个“之”,结构助词“的”;第二个是定语后置的标志;D第一个“何”,哪里,怎么;第二个“何”,什么。所以,选A。
小题3: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宋代曾巩”有误,原文是刘向的观点。
小题4:对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也可以通过辨别句式来判断。需要注意的文言虚词“者”、焉;需要注意的人名姓氏“晋 氏”、“ 吕 氏”;名词做主语的“诸侯”、“周”都是需要考虑断句的地方。
小题5: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重点实词、虚词意义、特殊句式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翻译时要注意的关键词和句式:“治”、“明” “安……哉”、“为”、“致”和状语后置句式。
【参考译文】
我阅读了《战国策》就知道刘子政浅薄无知。春秋之后就是战国,已经是战国了,就自然有战国时期的治道谋略。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其道理必然如此。像这样,不能用春秋时期治理国家的措施和办法来治理战国时期的政治,是很显然的呀。何况夏禹、商汤、周用文王武干更古的时代呢!
齐桓公、晋文公等五个诸侯先后称霸,是春秋时期的事。五霸为什么唯独在春秋时期强盛呢?因为当时周王室已经衰弱,天子不能掌握政治军事大权,来指挥诸侯各国,所以诸侯当中有不服从王室命令的国家,诸侯当中的大小首领方伯、连帅,就率领诸侯当中的其他国家去讨伐他,?起尊奉周天子,使诸侯同盟协调一致,然后天下的形势又趋于联合统一。这好比父母患病在床,不能做事,儿女辈互相争斗,没有谁能够禁止,这时其中有一个贤能的儿子白告奋勇担任家庭的主持者,于是代行父母的权力。因此他在名义上是其他人的兄弟,但实际上却像他们的父母一一样。虽然似乎侵夺了父母的权力,但实际上,父母依靠他得到了安宁,兄弟依靠他而能够和睦,左右僮仆等人依靠他能各安其位,各执其事,因此他对这个家庭的功劳很大啊。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就是第一个承担这种事的人。从此,五霸一个接一个地兴起,互相接替着称霸,拱卫辅佐周王室,率领诸侯作周王朝的屏障。如俗话所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周王朝仍能延续到二百四十年,这都是管仲的功劳,五霸的业绩啊。诸侯当中又有不能像春秋五霸那样建立霸业的,于是就一心想吞并用室,统一天下,如战国时齐宣王想要做的那样。晋国的卿大夫把晋国分为赵、韩、魏三国,吕氏的齐国也被田氏所取代,诸侯中也没有谁能纠正这种事情。那么怎能不演变为战国的局面,而纷纷在千里之外招纳有谋略的臣和有计策的士人呢!其发展趋势是不到全国统一时,一定不会终止。刘子政处于西汉末期,痛感王室即将毁灭,只晓得羡慕禹、汤、文、武往古的盛世,而不懂得战国的时宜,他的见解本来就已经乖僻。那鲍彪、吴师道两人生于宋末和元末,胸中充满着儒家教条,两耳听到的都是仁义之道,他们对《战国策》的褒贬,不值得一提。而曾子固倒是很自负,声称自己的文章都是本于儒家《六经》,反而讥刺刘向被流俗的见解所迷惑,不能坚持自己尊王贱霸的观点,邪说应当纠正,他也不知道《六经》为何物,而只会窃取《春秋》褒“王道”、贬“霸道”的滥条来衡量世人,那么拿他跟鲍彪和吴师道相比,也就没有什么差别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与孙季逑书
(清)洪亮吉
季逑足下:日来用力何如?亮吉三千里外,每有著述,手未握管,心悬此人。虽才分素定,亦契慕有独至也!
吾辈好尚既符,嗜欲又寡。幼不随搔首弄姿顾影促步①之客,以求一时之怜;长实思研精蓄神忘寝与食,以希一得之获。惟吾年差长,忧患频集,坐此不逮足下耳。然犬马之齿三十有四,距强仕之日,尚复六年。上亦冀展尺寸之效,竭志力以报先人;下庶几垂竹帛之声,传姓名以无惭生我。
每览子桓②之论:“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及长沙③所述:“佚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感此数语,掩卷而悲,并日而学。
又佣力之暇,余晷尚富,疏野之质,本乏知交,鸡胶胶则随暗影以披衣,烛就跋④则携素册以到枕。衣上落虱,多而不嫌;凝尘浮冠,日以积寸。非门外入刺,巷侧过车,不知所处在京邑之内,所居界公卿之间也。
夫人之知力有限,今世之所谓名士,或悬心于贵势,或役志于高名,在人者未来,在己者已失。又或放情于博奕之趣,毕命于花鸟之妍,劳瘁⑤既同,岁月共尽,若此皆巧者之失也。间尝自思:使扬子云移研经之术以媚世,未必胜汉廷诸人,而坐废深沉之思。韦宏嗣舍著史之长以事棋,未必充吴国上选,而并亡渐渍之效。二子者专其所独至,而弃其所不能,为足妒耳。每以自慰,亦惟敢告足下也。
注:①顾影促步:形容风流自赏。 ?②子桓:魏文帝曹丕的字。
③长沙:东晋长沙郡公陶侃。 ④烛就跋:蜡烛将尽。⑤劳瘁:劳苦而精疲力竭。
9.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求一时之怜怜:爱慕
B.惟吾年差长差:差别
C.非门外入刺刺:名片
D.间常自思间:有时
10.小题2: 文中“ 坐此不逮足下耳” 的“坐”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坐“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停车坐爱枫林晚
B.项王、项伯东向坐
C.坐法而去官
D.侯嬴直上坐,不让。
11.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洪亮吉“平生志向”和“并日而学”的一组是 (?)
好尚既符,嗜欲又寡?
手未握管,心悬此人?
上亦冀展尺寸之效,竭志力以报先人
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劳瘁既同,岁月共尽?
衣上落虱,多而不嫌;凝尘浮冠,日以积寸
下庶几垂竹帛之声
鸡胶胶则随暗影以披衣
12.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表达了作者对孙季逑的思念与倾慕,然而摆脱了一般书信的客套,表明自己所关注的唯在学问之事。
B.作者引述曹丕和陶侃的话,不仅以古论今,说明光阴宜惜的道理,同时借古人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感慨。
C.第三段末尾以门外车马往来之声以及公卿所居之地与作者的孤寂落寞形成鲜明对照,表明了作者对不善于迎合世俗的苦恼。
D.文章末段引征扬子云和韦宏嗣两个历史人物,用以证明学问之事可以不朽,远胜于媚世取荣和徒损精力于游戏。
13.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长实思研精蓄神忘寝与食,以希一得之获。(4分)
译文:?
(2)或悬心于贵势,或役志于高名。(2分)
译文:?
(3)二子者专其所独至,而弃其所不能,为足妒耳。(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1)长大后认真思考、聚精会神、废寝忘食,来寻求一点学问上的收获。
(2)有的人对富贵权势用尽心思,有的人为求取功名而操劳心志,
(3)这两个人,把心思放在他们的特长上,抛弃他们所不擅长的东西,(这)是值得人羡慕的啊。
本题解析:
小题1:因为
小题2:A第二句表明作者对孙季逑的思念, B第二句是陶侃的话,C第一句是说世之所谓
高士的行为。
小题3:最后一句与文意不符,实际上是表现作者不与世俗为伍的气节。
小题4:无
参考译文:
季逑阁下:近来用功如何?我在数千里之外,每有著述,还未提笔之时,心里就挂念着你啊。虽然你我才能、天赋早已注定,然而我也深深地仰慕你啊!
我们这些人的爱好和崇尚相符合,嗜好和欲望又少。年轻时不随从那些装模作样卖弄姿态,自我欣赏(边走边回顾自己的影子)之人,以求得世人一时的爱慕;长大后认真思考、聚精会神、废寝忘食,来寻求一点学问上的收获。只是我略微年长一些,忧虑又多,因为这个缘故不及足下。然而三十四岁的年龄,距离强仕之年,还又有六年。向上也希望能竭尽自己的智力,展示微薄的力量,来报恩于先人;向下希望留名声于史册,传布我的姓名于天下而使生我的父母不惭愧。
每每读到曹丕的观点:“日月在天上消逝,形体相貌在人间衰亡,忽然与万物化而为一。”以及陶侃的论述:“沉溺游乐,饮酒无度,活着的时候无益于当时,死了以后不能留名于后世,这是自暴自弃啊。”感念这些话,掩卷而悲,于是把一天作两天用,勤奋学习。
又加上受雇于人的余暇时间,还有富余的空闲时间,由于我粗野的本性,原本就缺乏知心的朋友,(因此得以)鸡叫时就随着黑影披衣起床,蜡烛烧完了就带着书卷睡觉。衣上落满了虱子,虽多却不嫌;浮尘凝集,每日都有一寸厚。不是门外来客人,巷侧有车辆经过,不知自己处在京邑之内,住的地方界于公卿之间啦。
人的智慧和力量有限,当今的所谓的名士,有的人对富贵权势用尽心思,有的人为求取功名而操劳心志,富贵高名(操纵于别人之手的东西)还没有得到,自己的身体精力就已经衰竭了。又有人放纵个人的情感爱好于棋类游戏的乐趣之中,消磨生命于花鸟的钻研之中,劳苦相同,岁月也都荒废了。像这样都是浮华不实的人的过失啊。我有时想,假使扬雄改变研究经学而来讨好世俗的人,未必可以胜过汉朝朝廷的那些人,将失去深沉的思考。韦昭放弃写作的特长去下棋,未必能成为吴国的头等人才,而一并丢掉了逐渐熏陶的作用。这两个人,把心思放在他们的特长上,抛弃他们所不擅长的东西,(这)是值得人羡慕的啊。每每以此来宽慰自己,也只敢告诉阁下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送石昌言北使引①
苏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②,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苦,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③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④,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⑤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大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⑥。今之匈奴⑦,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⑧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注】①石昌言,苏洵的同乡,也是苏洵的亲戚。“引”,就是“序”。②及第第四人:科举考试中被录取,排名第四。③折冲:使敌人的战车后撤,即制敢取胜。④彭任,蜀入,曾跟随富弼出使契丹;富公,指富弼,北宋大臣。⑤中国:中原。⑥奉春君,刘邦的大臣刘敬。冒顿,秦末匈奴单于名。刘邦派人出使匈奴,匈奴给使者看到的都是老弱的兵和瘦弱的马,使者回来对刘邦说“匈奴可击”。刘邦又派刘敬出使匈奴,他回来说,匈奴故意示弱,是为了引诱我们进攻,不能上当。但是刘邦不听,结果被匈奴出奇兵围困在平城达七天之久。⑦今之匈奴:指契丹。⑧说:游说。
1.下列各项中,对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始数岁——始:才
B.又以亲戚故,甚狎——狎:亲近,亲昵
C.昌言甚喜称善——善:友好,亲近
D.尚心掉不自禁——掉:颤动,振动
2.下面的六个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明苏洵和石昌言昔日有友好关系的一组是(? )
①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
②昌言举进士,日有名
③相与劳苦,如平生欢
④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
⑤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⑥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①④⑥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昌言年长于苏洵,两人家住得很近,又是亲戚,所以交情很好。文章开篇从叙旧说起,情真意挚,亲切动人。
B.苏洵写本文是为给石昌言送行。当时石昌言奉皇帝的命令出使契丹。苏洵认为,大丈夫不但要在外交场合有作为,也要能做将军,在军事上建立功绩。
C.苏洵回顾了彭任在出使契丹返回后对自己说的话,感慨中原之人没有经过认真思考,轻易就被胡虏炫耀的武力给吓唬住,以致被夷狄耻笑。
D.本文结尾部分,苏洵把“今之匈奴”和汉朝时的匈奴作了对比,并引用孟子的话,激励石昌言要不畏强暴,要长自己的志气和威风,保持民族和国家的尊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B
4.(1)我很晚(才)读书,也没有老师,虽然天天写文章,但自己内心很惭愧。等到听了昌言的话,才略有自喜。
(2)出了国境之后,住宿在驿亭,听到数万匹披甲的战马奔驰而过,剑和槊互相摩擦撞击,整夜声音不断,跟从的人(闻之都)惊恐变色。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填空题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字的含义,有活用现象的写出活用类型。
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外”、“内”:_______________)
②臣具以表闻(“闻”:_______________)
③则刘病日笃(“日”:_______________)
④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名词作状语,在门外,在家里。
②使动用法,使……听说。
③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