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八)
2019-12-28 08:29:02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冯?云 2009年9月1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学家李崇银在重庆参加第11届科协年会作报告时提出,“女士的爱美之心,也导致全球变暖”。因为,化妆品中含有氟利昂,这种物质释放出来后上升平流层,如果没有强烈的光化学作用,就无法分解,从而破坏臭氧层,导致了紫外线辐射加强。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爱美之心也推动了全球变暖。 李先生的“女性爱美让全球变暖”其实就是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如果女性减少使用化妆品,就可以减少温室气体,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 低碳生活首先源自碳足迹,它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 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的碳足迹都可以分为第一碳足迹和第二碳足迹。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女性消费化妆品除了会有氟利昂排放增加温室气体外,还会因化妆品的包装、运输等增多第二碳足迹,因而会增加环境负担,甚至间接破坏环境。 所以,低碳生活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减低破足迹的行为方式,即在生活和生产中少排放二氧化碳。例如,通过一个专门设计的“碳足迹计算嚣”来测算,你用了100度电,就等于排放了大约78.5千克二氧化碳;你自驾年消耗了100公升汽油,也就等于排放了270千克二氧化碳。碳足迹越大,说明你是高碳生活,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碳足迹越小,说明你进入了低碳生活,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也大。 当然,人类的低碳生活并不只是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而是处处体现,尤其是人类的生产活动。人类的活动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在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已得到确认。可以说,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直接和间接加速全球变暖,只是我们对此并不在意而已。所以,所谓的低碳生活还包括减少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所有温室气体排放,而不仅仅是二氧化碳。 温室气体是指大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主要包括水汽、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臭氧、氟利昂或氯氟烃类化合物。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在产生和制造温室气体,如工业生产、使用石化燃料。甚至我们吃的粮食也是温室气体的重大来源之一。 例如,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气体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重要来源,排放量介于电热生产和尾气之间。中国是一个水稻生产大国,而水稻生产排出的温室气体可能并不被人们所知。水稻生长期间,植株及稻田会释放出大量氧化亚氮,每千克相当于296千克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量。全球农业生产中氧化亚氮的排放占全球氧化亚氮总排放量的84%。 尽管农作物生产和使用化石燃料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从而危及环境,但却不能因噎废食去禁止使用化石燃料,更不能禁止农业生产,相反,只能从其他方面来加以改善。例如,在我国种植氮素高效利用水稻不但可以减少氧花亚氮排放对环境的破坏,还可以节约资源和资金。同理,研发和使用生物燃料也可以节约资源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也就可以为减少全球变暖做出贡献。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用白炽灯,少开一盏灯等等,都是在为减缓全球变暖做贡献。具体到化妆品而言,也有两种方法。其一,像冰箱生产禁止加氟利昂一样寻找化妆品原料的替代品,减少或替代化妆品中的氟利昂。其次,无论是女性还是男性,减少化妆品的使用,就像每个月少开一次车一样,在不太重要或非正式的场合,就没有必要浓妆艳抹,素面朝天或许更好。 个人在尽力减低自己碳足迹方面还有许多可以采纳的方式。例如,减少不必要的家电消耗;购买商品时要首选当地产品;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来减少“碳足迹”。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甚至吃牛肉也要比吃猪肉排放的碳多,因此应减少吃牛肉。另外,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是低碳生活,后者是高碳生活。例如,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 (选自《百科知识》,2009年第12期,有删节) 小题1:本文开头举出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学家李崇银在重庆参加第11届科协年会的具体事例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5分) 小题3:既然“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直接和间接加速全球变暖”,而我们又“不能因噎废食去禁止使用化石燃料,更不能禁止农业生产”,那人类又该如何有效地减少碳排放,防止全球变暖?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此问题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小题: ?(1)以具体事例开题,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这样写能自然地引出本文的主要话题——低碳生活。 小题:本文的主要内容:(1)什么是低碳生活,并自然引出碳足迹的概念(2)低碳生活如何可行,即个人和社会如何尽量减少碳排量,来保护地球环境。 本文的主要观点:(1)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直接或间接加速全球变暖。(2)解决问题的途径:从日常生活开始,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小题: 1、所谓的低碳生活还包括降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所有温室气体,而不仅仅是一二氧化碳,因此我们还应该尽量减少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 2、提高科技研发能力,加快科技进步与革新,利用科技的力量来减少和改善碳排放。例如在我国推广种植氮素高效利用水稻,研发和使用生物燃料等。 3、个人尽量选择低碳生活方式,来弥补和抵消其他领域的碳排放量,也可以为减少全球变暖做出贡献。
本题解析: 小题: 无 小题:两个方面皆要答到,前一部分3分,后一部分2分。 小题: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刘文典:世上已无真狂徒 徐百柯 2005年岁末,红学界颇不安宁,于是遥想当年,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这样讲《红楼梦》: 其时天已近晚,讲台上燃起烛光。不久,刘文典身着长衫,缓步走上讲台,坐定。一位女生站在桌边用热水瓶为他斟茶。先生从容饮尽一盏茶后,霍然站起,有板有眼地念出开场白:“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满筐!仙桃只要一口就行了啊……我讲《红楼梦》嘛,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今天给你们讲四个字就够了。”于是他拿起笔,转身在旁边架着的小黑板上写下“蓼汀花溆”四个大字。 这次讲座原定在一间小教室开讲,后因听者甚众,改为大教室,还是容不下,只好改在联大教室区的广场上,学生席地而坐,洗耳恭听刘教授高论。 刘氏在西南联大开《文选》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别开生面。上课前,先由校役提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就一边吸着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有一次,他却只上了半小时的课,就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一篇。有学生追忆:届时,在校园里月光下摆下一圈座位,他老人家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 刘文典讲课时,同样是守旧派人物的吴宓也会前去听讲,而且总是坐在最后一排。刘教授闭目讲课,每讲到得意处,便抬头张目向后排望,然后问道:“雨僧(吴宓的字)兄以为如何?”每当这时,吴教授照例起立,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回答:“高见甚是。高见甚是。”两位名教授一问一答之状,惹得全场为之暗笑。 一日,日机空袭,警报响起,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四下散开躲避。刘文典跑到中途,忽然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羸弱且目力衰竭,于是便率几个学生折回来搀扶着陈往城外跑去。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嚷着:“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让学生们搀着陈先走。这时,只见他平素藐视的新文学作家沈从文也在人流中,便顾不得自己气喘如牛,转身呵斥道:“你跑什么跑?我刘某人是在替庄子跑,我要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你替谁跑?” 刘文典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陈寅恪为之作序,推崇备至。曾有人向刘氏问起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他大发感慨,口出狂言道:“在中国真正懂得《庄子》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某人。”狂则狂矣,当下不少见,但其背后那股子傲骨嶙峋的气度,却是今人学不来的。 1928年,蒋介石掌握大权不久,想提高自己的声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刘文典主持校务的安徽大学去视察,但刘拒绝其到校“训话”。后来,蒋虽如愿以偿,可是在他视察时,校园到处冷冷清清,并没有他所希望的那种隆重而热烈的欢迎场面。一切皆因为刘文典冷冷掷出的一句话:“大学不是衙门。” 后来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之前刘氏曾有豪言:“我刘叔雅(”叔雅“为刘文典的字)并非贩夫走卒,即是高官也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手而去。蒋介石一介武夫耳,其奈我何!”见面时,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蒋很是不满。进而两人冲突升级,刘文典指着蒋介石说:“你就是军阀!”蒋介石则以“治学不严”为由,将刘当场羁押,说要枪毙。后来多亏蔡元培等人说情,关了一个月才获释。 后人赞曰:“好个刘文典,名士风流,还是狷介狂人?我不知道,我能知道的是,今天,这样的知识分子已无处寻觅,所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本文选自徐百柯《民国那些人》)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刘文典在西南联大易时易地给学生讲授《月赋》,将学生带进人生与自然交融的境界,这番别出心裁之举,体现出他个性中的“魏晋风度”。 B.在一次躲避日机空袭的过程中,刘文典呵斥亦在人流之中的作家沈从文,是因为他一向看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 C.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去见刘文典,见面时因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蒋介石很是不满。进而两人冲突升级,蒋将其当场羁押。 D.文末引用辛弃疾“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句,表明了作者对这位拥有大学问、真性情的学者的追怀与赞慕之情,以及对当今社会缺乏像刘文典这样的学者的叹惋。
| E.本文通过对刘文典在西南联大、安徽大学等校任教时生活片段的记述,夹叙夹议,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等手法,勾勒出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者形象。 小题2:刘文典作为一位“真狂徒”,他的“狂”在文中主要体现为哪些方面?(6分) 小题3:刘文典在学界享有“活庄子”的美誉,根据传记内容,概括他被称作“活庄子”的原因。(6分) 小题4:怎样理解刘文典说“大学不是衙门”这句话的含义?结合个人理解,谈谈你心目中理想的大学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D。(答对一项给3分,两项都答对给5分) 小题2:①授课不拘常规、乘兴随意。如讲课得意处,边吸旱烟,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如易时易地,专门在月下讲《月赋》、课上提问吴宓等。(2分)②做学问自视甚高。如认为自己对《红楼梦》的理解是“仙桃一口”;认为天下懂庄子的除了庄子本人外只有自己;跑警报时自己是在替庄子跑,自己死了就无人懂庄子等。(2分)③面对强权有傲骨。如主持安徽大学校务期间拒绝蒋介石前去“训话”;学潮事件后与蒋介石发生冲突等。(2分)(每点任举一例即可。) 小题3:①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陈寅恪为之作序,推崇备至;②与人谈论古今治庄子者得失,认为天下懂庄子者,除庄子本人只有自己;③为人不拘常规、乘兴随意、有名士气度;狷介狂放、傲骨嶙峋,大有庄子之风。(每点2分,共6分) 小题4:大学是做学问的文化殿堂,是知识精英谈经论道的地方,是教师们教书育人、塑造灵魂的地方。大学不应为政治权力服务,不应成为车马喧嚣、迎来送往之地。(2分)这句话有力地表明了旧时中国知识分子在权势面前,勇敢地扞卫学校的独立和知识分子的尊严,扞卫这所神圣殿堂的纯净的伟大精神。(2分)(第一问4分,其中阐释句意2分,答出内涵2分;第二问4分,如从学术独立、治学氛围、教师的个性和才华等方面谈均可,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表述不当、条理不清者酌情扣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AD。(B项涉及的原文为“他平素藐视的新文学作家沈从文”,这并不代表“他一向看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本项属于无中生有;C项是“召见”而不是“去见”;E项写作手法表述错误,文中没有夹叙夹议。) 点评:五选二的题最容易出错,所以应该仔细阅读选项中的内容。本题中B、E两项都可以在原文中找到依据,证明这两句话不准确。 小题2:试题分析:刘文典的形象——“狂”,要从文章中找出他“狂”的表现,然后再加以筛选整合。 点评:筛选文中信息时,要注意找准相关的内容和相关的事例,最好用原文中的原句作答,要是原句太长,加以概括,最起码要有关键词。 小题3:试题分析:“刘文典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陈寅恪为之作序,推崇备至”; 他大发感慨,口出狂言道:“在中国真正懂得《庄子》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某人。”;再加上他狂士的性格,大有庄子之风。 点评:概括他被称作“活庄子”的原因,必须找出刘文典与庄子相关的信息,找出相似点,再加以归纳总结。 小题4:试题分析:我们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借鉴文章中的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单纯的道理论证。选一种观点作答、意思对即可,要注意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分析充分。 点评:此题是一道开放题,分值也比较高,但是一定要先亮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再加以评论。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文章的内容说出相应的理由。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从形而上的层面上讲,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我们知道,人的独立意识,产生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历史性分裂。这种分裂是文明的结果,同时也带来了文明的问题。于是,生的孤独、爱的寂寞、死的烦恼,便成为一切文明社会中所不可避免的精神疾患。为了解除这些疾患,人们不仅追求物质的满足,而且需要精神的慰藉,这也便是“终极关怀”的动因所在。 大致说来,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给多样的现实世界以统一之本体存在的哲学承诺,一种是给有限的个体生命以无限之价值意义的宗教承诺,一种是给异化的现实人生以多样之审美观照的艺术承诺。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哲学之本体论和宗教之形而上学纷纷面临着学理上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艺术便需要自觉地承担起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的历史使命。 一般认为,艺术的价值是多重要,这其中既有认识论的内容,也有伦理学的成分。而在我们看来,认识内容的多少并不是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否则,徐悲鸿笔下那幅不太合乎解剖学原理的《奔马》便不会价值连城了;伦理成分的强弱也不是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否则,贝多芬谱写的那首不太具有道德色彩的《月光》便不会被千古称颂了。说到底,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于认识,不在于教化,而在于给人想象的空间和情感的慰藉,是对遭受异化痛苦的人们所进行的精神关怀。相对而言,我们可以将这种精神关怀分为初级和终极两种类型。所谓“初级关怀”,是对人们生活情绪的放松、抚慰、宣泄,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恢复到健康状态。比如我们在一天的辛苦劳作之后,到影院中去观赏一部惊心动魄的美国大片,到歌厅里去唱几首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虽然没有什么强烈的精神波澜、深刻的灵魂触动,但总归是一种精神享受。所谓“终极关怀”,则是对人们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追问,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比如我们在孤独、寂寞或遇到情感危机的时候去音乐厅欣赏一部交响乐,去歌剧院观看一部悲剧,虽然不见得开心、解闷儿,但常常会有一种心灵的触动、情感的慰藉。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状态、不同境遇中的欣赏者来说,这两种艺术各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是,就艺术自身的价值而言,后者显然要比前者更有意义。 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哪怕是写平平常常的事物,也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加以理解。譬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年轻时写的那首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从字面上看,通俗易懂,仿佛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但它之所以被人们千古传颂,自有其“终极关怀”的重要意义。那“一岁一枯荣”的生命历程,就像代代不息的人生一样,在宿命的轮回中不断燃起新的希望。一首40个汉字的短诗如此,一场戏剧、一部电影、一篇小说更是如此。古今中外凡是超越民族和地域从而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品,无不具有形而上的“终极关怀”。 与西方社会相比,中国古代的哲学本体论并不发达,宗教也并不占据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因此古人的“终极关怀”往往是通过审美活动加以实现的,这种“代偿功能”也正是中国古典艺术特别发达的原因所在。我们知道,文明的人类之所以陷入异化的痛苦,乃是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利刃斩断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原始纽带。因此作为治疗异化痛苦的古典艺术,最常用的方式是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断裂重新弥合起来,从而将短暂的现实人生与永恒的自然存在联系起来,将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无限的族类生活联系起来。 (选自《中国审美文化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终极关怀”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具有终极关怀的艺术作品,能使欣赏者得到精神升华。 B.艺术品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来加以理解。 C.欣赏一部歌剧比看一部美国大片更具价值,因此更能得到终极关怀。 D.只有超越民族和地域限制而承担起终极关怀的艺术才具有永恒的价值。
|
E.文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包含对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与追问。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艺术价值表现在情感慰藉方面,并不表现在伦理教化方面。
B.遭受异化痛苦的人更需要具有初极关怀的艺术作品。
C.《赋得古草原送别》语言通俗易懂,所以被人们传颂至今。
D.中国古典艺术能给异化的显示人生以审美观照,给人以情感的慰藉。
小题3:如果一个时代的艺术与哲学不发达,那么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会以什么形式实现呢?为什么?(4分)
小题4: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4分)
荷兰画家凡·高的名画《星夜》所描绘的景象与现实世界的星夜不同,画面上11颗星星聚集在月亮周围翻滚着,像炽热燃烧的火球。评论家说,这幅画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精神。
参考答案:
小题1:AE
小题2:D
小题3:往往是通过审美活动加以实现的。原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利刃斩断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原始纽带。
小题4:认识内容的多少并不是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而在于给人想象的空间和情感的慰藉,是对遭受异化痛苦的人们所进行的精神关怀。古今中外凡是超越民族和地域从而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品,无不具有形而上的“终极关怀”。凡·高的名画《星夜》给遭受异化痛苦的人们以精神关怀和情感的慰藉,表现了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精神。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可根据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带入原文进行比较做出判断取舍。B项,“艺术品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来加以理解”表述不正确,由原文“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哪怕是写平平常常的事物,也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加以理解”可知,B项过于绝对化。C项,“欣赏一部歌剧比看一部美国大片更具价值,因此更能得到终极关怀”表述不正确,属于强加因果。D项,“只有…才…”表述错误,答题区间在第四段,原文是“古今中外凡是超越民族和地域从而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品,无不具有形而上的“终极关怀”。”所以选AE。
小题2:试题分析:可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带入原文,找出与原文细微的差别。A项,“并不表现在伦理教化方面”不符合文意,过于绝对化,原文是“伦理成分的强弱也不是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B项,“更需要具有初极关怀的艺术作品”表述不正确,答题区间在第三段,原文是“所谓“终极关怀”,则是对人们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追问”。C项,“语言通俗易懂,所以被人们传颂至今”表述不正确,强加因果,原文是“它之所以被人们千古传颂,自有其“终极关怀”的重要意义”。所以选D。
小题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到答题区间最后一段,第一问可根据“因此古人的“终极关怀”往往是通过审美活动加以实现的,”这句概括出来即可。第二问,可根据“文明的人类之所以陷入异化的痛苦,乃是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利刃斩断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原始纽带。”来概括。
小题3:试题分析:答题时,先从文章中找到与这段话相符合的观点,如第三段“识内容的多少并不是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而在于给人想象的空间和情感的慰藉,是对遭受异化痛苦的人们所进行的精神关怀。”第四段“古今中外凡是超越民族和地域从而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品,无不具有形而上的‘终极关怀’”。然后结合着这些观点,根据自己对凡·高的名画《星夜》的理解概括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碉楼内外
林?雨
①对于一个陌生的地方,我们总想搜索出一些熟悉的印记,以此来拉近彼此的距离,正像没有了儿时旧屋的故乡就不像故乡一样。
②开平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从读书的时候就有过一番想象。当时,有一个外系的男生向我递纸条,而他就是开平人,从他清清秀秀的外貌上,我莫名其妙地联想到开平就是一个地灵水秀的地方。由于知道那里是一个侨乡,故而也把这名男生划入“坐吃山空,游手好闲”之辈。
③后来在作家张碧云的小说《水边街》上建立起来的开平形象,就有了一些情绪上的改变,像是一层水雾笼罩着,有点忧郁有点朦胧。
④到开平碉楼村参观之前,便听说碉楼是居民,并不是电影里面打仗时出现的那种碉堡。恰好最近看了电视剧《围屋里的女人》,于是想象中的碉楼便找到了它落到实处的载体。
⑤《围》剧里把众多寡妇幽禁其中的“清洁堂”就是一个像碉堡一样高耸,而外观让人有“水泄不通”之感的楼房。正因为围墙和观念的双重禁锢,外面的男人进不去,里面的女人出不来,寡妇们就在里面日复一日做着一把把一捆捆的油纸伞,却永远也没有用得着它们的时候。于是,碉楼在我的心目中又多了一份无奈和悲凉。
⑥直到看到笑容灿烂的碧云向我们迎来,才仿佛看到了开平生动活泼的一面。一路看来,开平是一个适合居住的小城市,她没有广州的喧嚣和浮华,这里让人活得恬淡。特别是看到停泊在水面上横七竖入的渔船,一份闲适和懒散的情绪便飘浮了上来。
⑦而碧云笔下鲜活迷人的水边街出现在面前的时候,我有一刹那的惊愕,就像回到了久违的老家,一样的河,一样的桥,一样屏立两岸的骑楼,一样的街道,只是骑楼的建筑风格有点不一样。相对于揭阳古典的骑楼来说,开平的骑楼显得更高大洋气,欧陆风情充斥其间。外墙的黄泥已有不同程度的剥蚀,而楼房也因为久无人烟而发出一种迫人的沉寂,我的心竟有点隐隐的痛。
⑧到了碉楼村,矗立在田野和绿竹丛中的碉楼伟岸而苍劲,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铁窗下斑驳的锈迹,五六层高的围楼上,每一层都散布着排列整齐的窗口,而与古时的木扇和与现代的玻璃屏不同的是,窗扇全部是一式的铁皮,风吹日晒使铁皮完全氧化成褚红的锈色,墙体也濡染了像钟乳石一样或长或短的锈斑。
⑨铁窗是为了禁铟什么?里面有和“清洁堂”相似的故事吗?听了解说才知道,原来这是为了防外而不是为了禁内,这些碉楼的主人都是漂洋过海创业的商人,成功后纷纷回老家置曰建屋。因为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开平,治安相当混乱,为了保护家产和家人,他们想尽了一切办法,墙体是用糯米混合石灰等作为粘连剂的(想不到他们居然用了古代建造长城的方法),窗扇自然用了被认为最坚固的铁皮,而建筑风格则糅合了主人在外国所看到的各种欧式风格,西式的圆穹和王冠式的顶部,有的还有一根像避雷针一样高插入云的水泥柱。我好奇地问,是不是用来升旗的啊,旁边的老哥笑说,只是装饰用的,你想像力也太丰富了吧。
⑩与外观的警备意识相反,屋里的一切却是一派安居祥瑞的景象。围墙之内,主楼之外一字列开着灶间、食厅等平房,虽久无烟火,但也可想像出人丁兴旺时的迹象。进入主楼,每层都有小客厅和三四个房间,房间里雕床妆镜衣橱一应俱全,纯粹的中式古典摆设。而厅里墙上的玻璃镜框内陈列着屋主那些年代久远的家庭合照,虽然岁月在各式物体上蒙上了古铜色的色彩,却不显凄清之意,反是让人想起了四代同堂的热闹和儿孝孙贤的安乐场面。甚至在恍惚间,我曰到了奶奶的身旁。物体本无生命,而人对天伦之乐和幸福生活的怀念是相通的,这些记忆里熟悉的一床一桌,一瓢一镜,也因为有了情感的寄托,而散发出无比的温暖。
小题1:到开平之前,想像中的开平是何模样?(4分)
小题2:《围屋里的女人》中的围屋与开平碉楼各有何不同?(6分)
小题3:第九段括号里说“想不到他们居然用了古代建造长城的方法”,为什么要这样说?(4分)
小题4:本文在写作手法上最大特点是什么?文中有不少具体例子,请概括两个例子并分析其作用。(4分)
参考答案:
小题:是一个地灵水秀的地方(2分);像是一层水雾笼罩着,有点忧郁有点朦胧(2分)。
小题:围屋像碉堡一样高耸,外观让人有“水泄不通”之感(1分),禁外又禁内(1分),无奈和悲凉(1分);碉楼伟岸、苍劲(1分),防外而不禁内(1分),屋里安居祥瑞而散发温馨(1分)。
小题:赞叹碉楼主人保护家产和家人的决心(2分);更突出碉楼主人为保护家产和家人想尽一切办法(2分)。
小题:对比(1分)。未到开平前与到了开平后对开平的印象对比;开平骑楼与老家骑楼对比;碉楼内外环境对比等(可任举2例,一例1分,满分2分)。通过对比,使开平碉楼的形象更加具体清晰。(1分)
本题解析: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简答题。(100字左右)(5分)
简述《三国演义》中张飞遇害的过程
参考答案:关羽与东吴大将吕蒙在荆州交战,大败,退守麦城。由于兵少粮尽,关羽不得不放弃麦城向西川撤退。关羽想走小路,部下担心有埋伏,可是关羽自恃勇力.不听劝告:果然遇到伏兵。寡不敌众,关羽父子遭擒被杀。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