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二)
2019-12-28 08:36:48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
  使解扬如宋,使无降楚,曰:“晋师悉起,将至矣。”郑人囚而献诸楚。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不许。三而许之。登诸楼车,使呼宋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楚子将杀之,使与之言曰:“尔既许不谷而反之,何故?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对曰:“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君之赂臣,不知命也。受命以出,有死无寅,又可赂乎?臣之许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禄也。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又何求?”楚子舍之以归。
  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毋畏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答。申叔时仆,曰:“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从之。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1.下列语句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鞭之长,不马腹——及:到达。
B.使解扬如宋,使降楚——无:不要。
C.速尔刑——即:即使。
D.敝邑子而食——易:交换。
2.下列语句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虽晋强,能违天乎②楚子厚赂,使反其言
B.①君待之②遂致君命
C.①三许之②毋畏知死不敢废王命
D.①谋不失利,卫社稷②臣之许君,成命也
3.下列语句全都不属于楚国退兵原因的一项是(? )
①晋师悉起,将至矣
②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
③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
④寡君使元以病告
⑤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
⑥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A.②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④
D.①③⑤⑥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景公在宋国告急的情况下,听从了伯宗的劝告,没有出兵相救,只是派解扬前去告诉宋国不要投降。
B.解扬路过郑国时,郑国人扣住了他并把他献给楚国,楚国国君以利相诱,但解扬却趁机传达了晋国的命令。
C.楚国军队要撤离宋国时,申犀和正为楚王驾车的申叔时对楚国撤军表示反对,楚王听从了他们的意见。
D.宋人无奈之下,让华元夜入楚师,告诉了宋国城中困难的情况,请求楚师同情百姓的困苦,后退三十里。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之许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禄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出选文中出现的成语,并解释它们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D
3.C
4.D
5.(1)我之所以答应君主,是为了完成我的使命。我死了而能完成使命,这是我的福分。
  (2)即使如此,兵临城下被逼签订的盟约,就算让国家灭亡,也不能答应。
6.(1)“鞭长莫及”,原意是鞭子虽长,也不能打马肚子。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
  (2)“城下之盟”,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和约。
  (3)“尔虞我诈”,表示彼此互相欺骗。(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9分,每小题3分)
赵贵,字元贵,天水南安人也。贵少颖悟,有节概。魏孝昌中,天下兵起,贵率乡里避难南迁。属葛荣陷中山,遂被拘逼。荣败,尔朱荣以贵为别将。从讨元颢有功,赐爵燕乐县子,授伏波将军、武贲中郎将。从贺拔岳平关中,赐爵魏平县伯,邑五百户。累迁镇北将军、光禄大夫、都督。
及岳为侯莫陈悦所害,将吏奔散,莫有守者。贵谓其党曰:“吾等荷贺拔公国士之遇,宁可自同众人乎?”涕泣歔欷。于是从之者五十人。乃诣悦诈降,悦信之。因请收葬岳,言辞慷慨,悦壮而许之。贵乃收岳尸还,与寇洛等纠合其众,奔平凉,共图拒悦。贵首议迎太祖,语在《太祖纪》。太祖至,以贵为大都督,领府司马。悦平,以本将军、持节,行秦州事、当州大都督。为政清静,民吏怀之。
齐神武举兵向洛,使其都督韩轨,进据蒲坂。太祖以贵为行台,与梁御等讨之。未济河而魏孝武已西入关。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兼右卫将军。时曹泥据灵州拒守。以贵为大都督,与李弼等率众讨之。进爵为侯、增邑五百户。又以预立魏文帝勋,进爵为公,增邑通前一千五百户。寻授岐州刺史。时以军国多务,藉贵力用,遂不之部。仍领大丞相府左长史,加散骑常侍。梁仚定称乱河右。以贵为陇西行台,率众讨破之。从太祖复弘农,战沙苑,拜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中山郡公,除雍州刺史。从战河桥,贵与怡峰为左军,战不利,先还。又从援玉壁,齐神武遁去。高仲密以北豫州降,太祖率师迎之,与东魏人战于邙山。贵为左军,失律,诸军因此并溃。坐免官,以骠骑、大都督领本军。寻复官爵,拜御史中尉,加大将军。寻拜柱国大将军,赐姓乙弗氏。茹茹寇广武,贵击破之,斩首数千级,收其辎重,振旅而还。六官建,以贵为太保、大宗伯,改封南阳郡公。孝闵帝践阼,迁太傅、大冢宰,进封楚国公,邑万户。
初,贵与独孤信等皆与太祖等夷。及孝闵帝即位,晋公护摄政,贵自以元勋佐命,每怀怏怏,有不平之色,乃与信谋杀护。及期,贵欲发,信止之。寻为开府宇文盛所告,被诛。
(选处《周书?列传第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免官坐:因……而获罪
B.茹茹广武寇:侵犯
C.贵与独孤信等皆与太祖等夷:平等
D.贵欲,信止之发:出发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赵贵建立战功的一组是 (?)
①尔朱荣以贵为别将,从讨元颢有功?②为政清静,民吏怀之
③以贵为陇西行台率众讨破之?④从战河桥,贵与怡峰为左军
⑤贵击破之,斩首数千级?⑥有不平之色,乃与信谋杀护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贵一生先后被赐封燕乐县子、魏平县伯、侯、中山郡公、南阳郡公、楚国公等爵位。
B.贺拔岳对赵贵有恩,后来贺拔岳被陈悦杀死,赵贵发誓要为死者报仇,最后如愿以偿。
C.赵贵为北周政权的建立曾经立下汗马功劳,在太祖麾下鞍前马后疆场拼搏,曾获赐姓。
D.一个人功劳再大,也不可居功自傲。赵贵就是因心中不平及蓄意谋杀晋公护而被杀。
小题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贵谓其党曰:“吾等荷贺拔公国士之遇,宁可自同众人乎?”(5分)
(2)乃诣悦作降,悦信之。因请收葬岳,言辞慷慨,悦壮而许之(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1)赵贵对他的党羽说:“何况我们承蒙贺拔公以国士相待,怎能像一般的人那样?(2)赵贵就到侯莫陈悦那里假装投降,侯莫陈悦相信了他。趟贵趁机请求收葬贺拔岳,言辞慷慨,侯莫陈悦看他是个好汉就同意了。


本题解析:
小题1:发:发动,动手。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此题的答案A即为词类活用。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选项D对应的原文“乃与信谋杀护。及期,贵欲发,信止之”说的是“贵要杀护,信制止”,“出发”显然不和语境。
小题2: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对象是“赵贵”性格特征是“建立战功”,②说的是赵贵的政绩,④和战功无关,⑥说的是杀晋公护的事,和题干无关,排除这三项可以达到答案。
小题3: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原文没有“发誓要为死者报仇的说法”,事件错误。
小题4: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1)荷——承蒙,遇——相待,宁可——怎能。(2)诣——到,作——假装,因——趁机,壮——认为他是个好汉,许——答应。
【参考译文】
赵贵字元贵,是天水南安人。、他的曾祖叫趟达,是北魏的库部尚书、临晋子。他的祖父叫趟仁,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去镇守武川,就此在那里安家.赵贵从小聪颖有悟性,有操节气概。北魏孝昌年问,天下兵祸兴起,趟贵率领同乡的人向南迁徙逃避战难.、碰仁葛荣攻陷中山,趟贵被拘留在葛荣.水中。葛荣失败后,尔朱荣任命趟贵为别将,跟随讨伐元颢有功,被赐爵为燕乐县子,授任伏波将军、武贲中郎将.他随贺拔岳平定关中,被赐甬为魏乎县伯,食邑五白.户。几次升遭为镇北将军、光禄大夫、都督.
到贺拔岳被侯莫陈悦杀害时,他手下的将领官吏奔敞,没有留守的人。赵贵对他的党羽说:“何况我们承蒙贺拔公以国士相待,怎能像一般的人那样?“说着哭泣抽咽.于是有五十丫固人跟从他.赵贵就到侯莫陈悦那里假装投降,侯莫陈悦相信了他。趟贵趁机请求收葬贺拔岳,言辞慷慨,侯莫陈悦看他是个好汉就同意了。趟贵于是收了贺拔岳的尸体回来,和寇洛等人集合部众,跑到平凉,共同设法抵抗侯莫陈悦.,赵贵首先提议迎立太祖,此事记在《太祖纪》中。太祖抵达后,任命趟贵为大都督,领府司马。侯莫陈悦被平定后,赵贵以本将军、持节的身份,行秦州事、当州大都督。他为政沾静,百姓和官吏都人心归附。
齐神武起兵进逼洛阳,派他的都督韩轨进据蒲坂。太祖任命赵贵为行台,和梁御等人去讨伐他。还没有渡过黄河而魏孝武帝已西迁入关。赵贵被拜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兼任右卫将军。当时曹泥占据灵州拒守,朝廷任命赵贵为大都督,和李弼等人率众讨伐他。晋爵为侯,增加食邑五百户。又因为他参与拥立魏文帝的功劳,晋爵为公,食邑增至一千石百户。不久任岐州刺史。当时因为军国大事多,要藉助趟贵的力量,就不叫他去州部。并让他领大丞相府左长史,加授散骑常侍。梁企定在河西作乱,朝廷任命赵贵为陇西行台,率兵把他打败。趟贵跟随太祖收复至递,征战逆殖,任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晋爵为中山郡公,授雍州刺史。跟随太担征战强,圭遗和:鲢为左军,作战失利,首先退回。又跟随太祖去支援玉壁,齐神武逃走。高仲密献出韭辽州投降,左担率军去迎接他,和塞塑的军队在逃山作战。叠遗为左军,失利,各军因此一齐溃败。赵贵因此事获罪免官,以骠骑、大都督的身份统领本军。不久恢复了官职爵位,任御史中尉,加授大将军。束魏将领高岳、慕容绍宗等在题川围困王墨座,塑岂率军支援他,东南各州的军队也受赵贵指挥。束魏人堵住适丞来灌颍川城,走遗的军队无法到达,王思政于是被束魏俘虏。赵贵也就班师。不久任柱国大将军,赐姓为互叠压。堑茎人入侵卢达,赵岂击败了他们,斩杀了几千人,收缴了他们的军事装备,整顿部队返回。六官制度建立时,任命赵贵为太保、大宗伯,改封为南阳郡公。孝闵帝即位,他升为太傅、大冢宰,晋封楚国公,食邑一万户。
当初,趟岂与独巫值等人和赴旦的地位资历相等。到孝闵帝即位,置么宇文护代理国政,产瞳自以为是元勋佐命,常常心中不服,有不平的神色,就同周巫信策划杀死宇文护。到了约定的时间,趟贵准备动手,独孤信制止了他。不久被开府宇文盛告发,他被诛杀。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列《论语》《孟子》选段,回答后面问题(6分)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第13章)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
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第4章)
小题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抗认为孔子有私心,伯鱼应该从他那学到了很高深奇异的学问。
B陈抗通过与伯鱼交谈,知道孔子没有私心,不偏爱自己的儿子。
C咸丘蒙觉得“诗”中所说并不能完全解释现实中的实际情况。
D孟子认为咸丘蒙拘泥于文字而曲解了“诗”的意思。
小题2:对于“诗”,孔子和孟子的观点有什么不同?(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孔子认为行事说话要以《诗》中的内容为依据,1要以《诗》中的内容来规范自己,提升自己;1孟子认为读《诗》不能望文生义,机械理解,需要自己去领悟。1(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并非高深奇异的学问,而是不一样的学问。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译文】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 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诗人的本意。要通过自己读作品的感受去推测诗人的本意,这样才能真正读懂诗。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列《孟子·滕文公下》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注】①载不胜:战国时宋国的大夫。②庄岳:齐国一人闹市区的名称。③薛居州:人名。
小题1:下列对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学习语言,如果一个人教他,而其他人在一旁干扰,就无法学好。
B.孟子认为,如果把一个人放在适合学习语言的环境中,就能够学得好。
C.孟子认为学习语言需要好的环境,一国之君也应该重用善士,一个薛居州这样的善士就可以导正宋王。
D.这段文字孟子是以学习语言为喻,说明环境对人影响的深远。
小题2:三字经中提到孟母“择邻处”,荀子《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请结合选文并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孟子、孟母、荀子都谈到了环境之于人的重要,无论是学习还是修德。因此,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与品学兼优的学生多接触,从而使自己的学习、品德都有提升。


本题解析:
小题1:“一个薛居州这样的善士就可以导正宋王”错,孟子认为只有所有的人都像薛居州一样,那么就可以导正宋王了。
小题2:孟子、孟母、荀子的共同之处在于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所以答题时要围绕这一中心来答。但本题还是可以从“近墨者未必黑”的角度来回答。
点评:本题的突破在于不是考查文言知识,而是考查对文章的深层次理解。尤其是第二小题,既是考查对文章的理解,更是自己观点的表达,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不全是古今异义词的一组是(  )
①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③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⑤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⑦所以游目骋怀
⑧望美人兮天一方
⑨仰观宇宙之大
⑩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A.①②③④⑨     
B.⑤⑥⑦⑧⑩
C.①③⑥⑦⑨
D.②④⑤⑥⑧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⑨和⑩不是古今异义词,①“十一”古义即十分之一,②“至于”古义为“到”,③“非常”古义为“不同寻常”,④“学者”古义为“求学的人”,⑤“白露”在文中指白茫茫的水气,⑥“夫人”在文中“夫”属无义的句首发语词,⑦“所以”在文中表凭借,⑧“美人”在文中指思慕的人。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