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十)
2019-12-28 08:42:09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杨愔,字遵彦,弘农华阴人。愔风度深敏,容止可观。人士见之,莫不敬异,有识者多以远大许之
  孝昌初愔惜随父之定州。以军功除羽林监,赐爵魏昌男,不拜。及中山为杜洛周陷,全家被囚絷。未几,洛周灭,又没葛荣。荣欲以女妻之,又逼以伪职。情乃托疾,密含牛血数合,于众中吐之,仍佯喑不语。荣以为信然,乃止。永安初,还洛,拜通直散骑侍郎,时年十八。元颢入洛,时愔从父兄侃为北中郎将,镇河梁。愔适至侃处,便属乘舆失守,夜至河。侃虽奉迎车驾北渡,而潜欲南奔,愔固谏止之。遂相与扈从达建州,除通直散骑常侍。孝庄幽崩,愔潜窜累载。属神武至信都,遂投刺辕门,便蒙引见,即署行台郎中。时邺未下,神武命惜作祭天文,燎①毕而城陷。由是转大行台右丞。于时霸图草创,军国务广,文檄教令,皆自愔出。遭离家难,以丧礼自居,所食唯盐米而已,哀毁骨立。神武愍之,恒相开慰。及韩陵之战,愔每阵先登,朋僚咸共怪叹曰:“杨氏儒生,今遂为武士,仁者必勇,定非虚论。”
  愔从兄幼卿为岐州刺史,以直言忤旨见诛。愔闻之悲惧,因哀感发疾,后取急就雁门温汤疗痰。郭秀,素害其能,因致书恐之,劝其逃亡。愔遂弃衣冠于水滨若自沉者,变易名姓,潜之光州,因东入田横岛,以讲诵为业。神武知愔存,遣愔从兄宝猗赍书慰喻。仍遣光州刺史奚思业令搜访,以礼发遣。神武见之悦,委以重任,妻以庶女。孝静帝武定末,以望实之美,超拜吏部尚书。济南②嗣业,任遇益隆,朝章国命,一人而已,推诚体道,时无异议。频遭追厄,冒履艰危,一餐之惠,酬答必重,性命之仇,舍而不问。
  乾明元年二月,为孝昭帝所诛,时年五十。(节选自《北齐书·杨愔传》,有改动)
  [注]①燎:祭祀的名称。②济南:即济南王高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潜欲南奔,愔谏止之——固:坚决
B.以直言旨见诛——忤:违背
C.遣愔从兄宝猗书慰喻——赍:礼物
D.以实之美,超拜吏部尚书——望:声名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明杨愔机敏、有才干的一组是(? )
①密含牛血数合,于众中吐之②孝庄幽崩,情潜窜累载 ③遂投刺辕门,便蒙引见
④遂弃衣冠于水滨若自沉者 ⑤朝章国命,一人而已⑥性命之仇,舍而不问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愔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好设法骗过葛荣,没有娶葛荣的女儿,也没有出任叛军的伪职,保全了自己的名节。
B.杨愔遭受了家祸,就自行按礼制守丧,只吃加盐的米饭,以致骨瘦如柴。神武帝很哀怜他,经常对他进行开导。
C.杨愔能文能武,不仅为神武帝撰写各类公文,而且每次作战都冲在前面,令人刮目相看,受到朋友和同僚们称赞。
D.杨愔被孝昭帝诛杀前一直受到帝王信任和亲待,他们有的将女儿嫁给他,有的越级提拔他,有的委之以国事大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士见之,莫不敬异,有识者多以远大许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郭秀,素害其能,因致书恐之,劝其逃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C
4.(1)有名望的人见了他,无不敬重诧异,有见识的人都用前途无量来赞许他。
  (2)郭秀平时就嫉妒杨愔的才能,趁机写信恐吓他,并劝他逃走。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②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①。”(《论语·公冶长》)
③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
【注】①怨是用希:是用,因此;希,通“稀”。
小题1:孔子提出了哪些“远怨”的方法?请简要概括。(2分)
答:?
小题2:在品德修养上,孔、孟为什么都主张“反求诸己”,请简要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严以律己,宽以待人;②不计较过去的仇怨。(每点1分)
小题2:“反求诸己”,就是自我反省。因为孔子认为多责备自己就可以大大减少别人对自己的怨恨,孟子认为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从自身找原因。(孔、孟的理由各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要反复品读,感知文段内容大意,在疏通文意基础上,找到孔子言行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如“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根据大意可概括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念旧恶”可概括为不计较过去的仇怨。
小题2:分析题时,要首先弄明白“反求诸己”的意思,然后再从孔子和孟子主张“反求诸己”的理由上分析作答。如孔子认为,严以律己能减少别人对自己的怨恨,孟子认为“行有不得者”也就是行为有得不到预期效果的要从自身找原因。所以,二人在品德修养上,都主张“反求诸己”。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②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人家过去的仇恨,(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也就少了。”
③孟子说:“爱别人,别人不来亲近,就要反问自己仁的程度;治理别人却治理不好,就要反问自己智的程度;礼貌待人,别人却不理睬,就要反问自己恭敬的程度。行为有得不到预期效果的,都要反过来求问自己。”


本题难度:一般



3、填空题  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义。
(1)攻城地(?)?
(2)无慕艳意(?)
(3)燕赵之君,始有远(?)?
(4)今操芟荑大难,已平矣(?)


参考答案:(1)夺占?
(2)丝毫?
(3)谋划?
(4)大致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句中加粗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B.汝岂得自由
C.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D.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晏子之暑,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负刍,患于逾侧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于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父者也。”晏子曰:“何为至此?”曰:“吾为人臣,仆于中牟,见使料归。”晏子曰:“何为为仆?”对曰:“不免冻饿之切吾身,是以为仆也。”晏子曰:“为仆几何?”对曰:“三年矣。”晏子曰:“可得赎乎?”对曰:“可。”遂解左骖以赠①之,因载而与之俱归。
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晏于使人应之曰:“吾来尝得交夫子也,子为仆三年,吾乃今日赌而赎之,吾于子尚未可乎?子何绝载之暴也。”
越石父对之曰:“臣闻之,士者诎乎不知已,而中乎知已,故君子不以功轻人之身,不为彼功诎身之理。吾三年为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于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我者同矣。我犹且为臣,请鬻于世。”
晏子出,见之曰:“向者见客之容,而今也见客之意。婴闻之,省行者不引其过,寝实者不讥其辞,婴可以辞而弃乎!婴诚率之。”乃令粪洒②政席,尊残③而扎之。
越石父曰:“吾闻之,至恭不修途,尊扎不受摈④。夫子扎之,仆不敢当也。”晏子遂以为上客。
君了曰:“俗人之有功则德,德则骈,晏子有功,免人于厄,而反读下之,其去俗亦远矣。此全功之道也。”
(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赠:自作“赎”。②粪洒:扫除清洗。③骖:古代嘉礼中的一种仅节。④摈:道“傧”,傧相。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何绝我之暴也暴:暴躁
B.士者诎乎不知已诎:屈从
C.请鬻于世鬻:卖
D.免人于厄厄:困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因载而与之俱妇
②以其求患之深而无不在也

B.①吾乃今日睹而赎之
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C.①而申乎知已
②胡为乎迎迎欲何之

D.①故君子不以功轻人之身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前往晋国,在途中遇到了越石父,替他赎身,可见晏子善于识别人才,爱护人才。
B.越石父认为晏子对自己失礼,仍把他当奴仆,十分生气,说明他态度偏激,心脑狭窄。
C.晏子听了越石父的一番话后,深感愧疚,就以直礼相待,这使越石父颇受感动。
D.君子认为,晏子能运离世俗的偏见,礼贤下士,不居功自散,这样就可以保全功德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