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
参考答案:(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局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其他题 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9分)
(1)王如知此,?。(《寡人之于国也》)
(2)故木受绳则直,?。(《劝学》)
(3)?,而倔起阡陌之中。(《过秦论》)
(4)西当太白有鸟道,?。(《蜀道难》)
(5)?,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6)寒衣处处催刀尺,?。(《秋兴八首》其一)
(7)?,生长明妃尚有村。(《咏怀古迹》)
(8)夜深忽梦少年事,?。(《琵琶行》)
(9)吾所以为此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参考答案:(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金就砺则利(3)蹑足行伍之间?(4)可以横绝峨眉巅?(5)艰难苦恨繁霜鬓?(6)白帝城高急暮砧?(7)群山万壑赴荆门?(8)梦啼妆泪红阑干 (9)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本题解析:此类“名句默写”题目要注意通假字与较难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答题时,要先默背一遍,然后再把答案写出来。此题中易出错的字有:砺、蹑、鬓、砧、阑干、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小题1:杜诗特讲究“炼字”。请你从“炼字”的角度对本诗第七句“终”字作一些分析品味。(4分)
小题2:本诗意蕴丰富。从开头两句,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遭际与情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句中的“终”是“最终”“终归”之意。(2分)像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人物,最终不也都掩埋于一抔黄土之中吗?无论贤愚,最终都不免一死。这是诗人面对家国苦难却无能为力的自我宽解。(2分)
小题1:“岁暮阴阳催短景”表现了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感慨,一个“催”字,极写时光逼人。(2分)“天涯霜雪霁寒宵”写出诗人飘泊天涯的凄寒。(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炼字就是说明此字的本意是什么,然后写出其引申意,即此意使得诗句的语意更生动或更含蕴。终是最终,无论谁都是最终成为黄土,一个最终表达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卧龙”二句,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东南的白帝庙,而引出无限感慨。卧龙,指诸葛亮。跃马,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杜甫曾屡次咏到他:“公孙初据险,跃马意何长?”(《白帝城》)“勇略今何在?当年亦壮哉!”(《上白帝城二首》)。一世之雄,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末尾一句说,人事与音书,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结尾二句,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清代沈德潜说:“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唐诗别裁》)像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了。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有死亡,作者眼前这点寂寥孤独,根本算不了什么。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
小题1:天涯霜雪是遭遇,岁暮阴阳是感受。催字给人以急迫之感。所以答题时可从诗句中找出与之有关的诗句。开首二句点明时间。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之意。在霜雪刚停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着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统摄全词,“别来”与“断肠”二语,直抒离愁别恨。
B.下片抒情主人公不胜翘首远望之苦的形象隐现于字里行间。
C.结句以春草为喻,贴切而生动地描摹出离恨之绵远、浩渺。
D.全词语言委婉深沉,创造寂寥苍凉之意境,给人审美感受。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词的思想内容和词的意象意境鉴赏,解题思路是选项D中“创造寂寥苍凉之意境”中的“苍凉”一词有误,词人借“梅”“雁”等意象,主要营造了孤寂的氛围,表达诗人的愁苦。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唐·严维丹
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1)“一别心知两地秋”这句诗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结尾有什么特点?试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两地秋”使用了双关的手法。“秋”字,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情绪。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作者还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意对即可)
(2)以景结诗。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飞尽”,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了作者的悠悠情思,含蓄蕴藉,回味无穷。(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