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四)
2019-12-28 08:58:46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湖上晚归
蒋士铨
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
败叶存秋气,寒钟过雨声。
半檐群鸟入,深树一灯明。
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
1、“寒钟过雨声”一句中“过”字很见工力,请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尾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过”,动词,穿过(超过,盖过);这句写远处野寺的钟声穿过秋雨而来,仿佛带上了阵阵寒意。点明了钟声寒的原因,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具体地传达出了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意思对即可)
2、尾句写归来时的景象,诗人选取西风、湖心月等意象,描绘了猎猎秋风一扫阴雨,令人清爽;明月新生,月华与水光交相辉映,营造了皎洁幽静(清爽开阔)的美妙境界表达了作者回家时的喜悦与兴奋(或表达了诗人为壮美的景象而惊奇、赞美之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2分)
(2)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3分)


参考答案:(1)梅子、芭蕉、柳花
(2)闲。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诗中用一个“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本题解析:本诗共写了三种景物,梅子,分绿的芭蕉和柳花,这些都是初夏特有的景物。最能体诗人情感的当是诗中的“闲”字。题干要求作简要赏析。一是赏其表层意,即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二是要赏其深层意,即情境意。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情怀也同有景物一样清新闲适,童趣横生。儿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无限童心,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
点评:诗歌的语言、饱含着思想和情感,也必然会透露出思想和情感。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品中内在的思想感情。从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角度看,品析语言的重点是:①抓题眼,抠住题目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眼。如《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中的“闲居”;②抓诗眼,特别是那些集中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和诗句③从景语中感受情。④从情语中体会情。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未,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②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4分)
[仙吕]?寄生草·祥林嫂
似木刻尚未有机灵性,似飘篷尚未进尘芥堆。一支竹竿撑不起你大山压着的单薄背,半弯竹篮装不下你平生受过的牛马罪,满头白发挥不去你奴隶流出的辛酸泪。饥寒交迫颤巍巍,风狂雪猛这世界那有你穷人的容身地!
①、散曲是浓缩的艺术,它往往只截取人物生活中的某个片断来反映深刻的主题。请具体说说这支散曲所表现的内容。? (2分)
②、散曲中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2分)


参考答案:①散曲着重凸现了祥林嫂在风雪中沿街乞讨的悲惨情景,揭示了旧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
②?比喻 1分,通感1分


本题解析:(1)“ 风狂雪猛”表明天气是在风雪中,“竹竿”,“竹篮”点名了乞讨的工具,“牛马罪”,“奴隶”,“辛酸泪”,“饥寒交迫”等揭示了旧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
(2)通感,“半弯竹篮装不下你平生受过的牛马罪,”将视觉转化为心里感受;?“似木刻尚未有机灵性,似飘篷尚未进尘芥堆”是?比喻。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闺思?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1)、诗中两组叠音词的运用有何妙处?分别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分析。(4分)
(2)、这首诗中抓取了哪一细节?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内涵?(4分)


参考答案:
(1)“袅袅”写柳枝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曳之态(1分),“青青”绘桑叶葱茏青翠之色(1分),这两个叠词渲染出一种充满生机、令人沉迷的无尽春意(1分),同时又增添了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美(1分)。
(2)、抓取了“提笼忘采叶”这一细节(1分):和众多的采桑女一样,本来是到郊外采桑叶喂春蚕的女主人公,却倚树凝思,一动不动,手里提着个空空的竹篮(1分)。这一特写镜头表明了她虽身在桑下却心不在“桑”,而是心事重重、不断思念自己远在渔阳从军的丈夫。(2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