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以玉避邪
早在远古时期,我国先民便开始了制玉探索。在先人心目中,自然万物本身皆蕴涵着固有的生命潜能,皆有着与人类相同的灵性。这就是所谓“万物有灵”的观念。而作为生命本源的“灵性”和神秘的生命力量,则弥漫于各类物质之中,通过与人类的接触、感应与人相互渗透。于是,原始宗教信仰应运而生。在这种宗教情结的驱使下,先民们努力营造出一种充满灵性的神秘氛围,其具体体现便是将各种形象通过文身、佩饰等方式,与人类自身以外的各种神秘对象进行沟通,从而获得万物身上的灵性和生命力。最早的佩饰大多为取自动物身上的实物,诸如动物骨骼、牙、皮、羽毛等。他们认为佩戴此物,便可具有该种动物的灵性与力量。
到新石器时代,由佩戴实物逐渐发展到佩戴各种动物实物的替代品,于是,原始雕塑初露端倪。在雕塑过程中,先民们逐渐认识到,在各种石质材料中有色美而质优者,并命名为“玉”。“玉”字,乃我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甲骨文中便已出现,属象形字,初意为将三块横玉用一条玉贯连起来,乃玉制以器也。玉的雕琢和制作技术发展迅速,在原始社会阶段就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就目前已获得的考古发掘实物而论,辽宁阜新胡头沟红山文化遗址发现的龟形玉饰、辽宁凌源牛河粱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猪龙、陕西神禾石峁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蚕等,皆可证明先民已能熟练运用切、割、凿、挖、钻、磨、抛光等工艺技术制作玉器。在原始巫术盛行的文化环境中,这些佩饰一般被认为是可避邪禳灾之护符瑞玉。?
在历史上,殷人信鬼,尤尚美玉,在这个时期,玉器制作以会聚西部所产玉材和东部琢玉技术之双重优势而蔚为大观。在殷墟妇好墓中,随葬玉器多达755件,贵族尚玉之风可见一斑,而动物类玉饰为其主流。随着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汇与融合,玉器制作工艺亦逐渐在相互借鉴和整合过程中走向成熟,这使玉器的品类大增。因此对玉石质量与品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质地坚韧、光泽莹润、色彩绚丽、组织细密而透明、声色舒扬而致远之美石,方可得玉之美名。而产于新疆和田的角闪石,因白如羊脂,光泽温润,被奉为正宗玉材而价值连城。古代巫师赋予美玉以驱邪禳灾的功能,所以社会普遍认为,玉刻龙凤,可永平安;玉雕神兽,可镇邪除灾。此类制品也理所当然地成为玉器主流。?(原文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对“以玉避邪”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始宗教产生后,先民们起初经常佩戴动物身上的实物作装饰等方式营造出一种充满灵性的神秘氛围。
B.在原始巫术盛行的文化环境中,玉制的佩饰一般被认为是可避邪禳灾之护符瑞玉。
C.殷人信鬼,而美玉又有避邪作用,因此那个时代的贵族是十分崇尚美玉的。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大量玉器就可证明这一点。
D.“以玉避邪”观念的形成与发展,跟古代巫师赋予美玉以驱邪的功能有直接关系。?
2.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万物有灵”的观念就是指在先人心目中,自然万物本身皆蕴涵着固有的生命潜能,皆有着与人类相同的灵性。
B.到新石器时代,先民们不再佩戴实物,而是佩戴各种动物实物的替代品,原始雕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
C.殷商时期,西部所产玉材之优良和东部琢玉技术之高超,标志着这个时期玉文化的发达。
D.社会普遍认为,玉刻龙凤,可永平安;玉雕神兽,可镇邪除灾。因此,古代巫师赋予美玉以驱邪禳灾的功能。?
3.下列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早在远古时期,我国先民就通过文身、佩饰等方式,与人类自身以外的各种神秘对象进行沟通。这种对自然的浅显认识促进了原始宗教的产生。
B.大量玉器的考古发现表明,我国先民早在新石器时代就熟练掌握了切、割、凿、挖、钻、磨、抛光等各种制玉的技巧。
C.受原始宗教的影响,殷商时期的贵族中有尚玉之风,并且他们只对动物类的玉器情有独钟。
D.玉文化的繁荣与先民们的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随着原始宗教的逐渐衰落,玉文化也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参考答案:1.A
2.D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新年的故事
向伟明
不知不觉中走到了一年的尽头,新年悄悄地来临。除夕的夜空被五彩缤纷的烟花点缀着,一整个夜里都充斥着爆竹的噼里啪啦声,小儿们在欢呼过年,各种辞旧岁迎新春的声音响成一片。?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老人们的这句话里,我似乎听出了一丝伤感。?
大厅上,流泪的红烛一截截地变短,最后终于化为一堆灰烬。夜空中,明艳的烟花释放着它们短暂的美丽。拿着打火机,我去引爆那一串鞭炮,它们会在一刹那间化作满地的碎屑…… ?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日渐缩短的生命,满头的青丝转瞬间变成了雪片,往日的红颜终将老去,心里蓦地滋生着一种莫名的忧郁和悲伤。叹生命短暂如斯,叹命运浅薄如纸。岁月如水,某一天,我也将青春不再。这个新年的钟声,一个声响就是一把铁锤,重重地敲打着我的心。?
站在院子里,看满地纸屑纷纷乱乱,看小孩们天真无邪的笑容。明媚的阳光下,他们在谱写着新年的故事。我是在该看风景的时候看人,情不自禁编故事。流年似水,似水的流年,诗一样的情怀。一副红艳艳的春联,一对高高而挂的大红灯笼,都曾寄托着我们五彩斑斓的梦和美好的祝愿。然而,终究会有这么一天,岁月会无情地把我们变老,最后走到生命的终点。?
伴随着新年的钟声,回想起了我无忧无虑的童年,漫长曲折的少年时代,从看似遥遥无期的翘首以待,到飞逝如电的光阴走到了这个新年。从前一直都盼着自己快快长大,如今却又开始害怕,我希望自己永远不要长大才好。?
记得那年的除夕之夜,我与好友并肩而坐听钟声,在她天真无邪的脸上我看到了春天,那个新年的故事便有了新的起点。于是,我不再有黑夜来临的恐慌和寂寞,一切死寂都与我无缘。可是,岁月最终还是把我们分开,天各一方,许多年来都不曾相见。重游当年那条小巷,环绕我的是无边的黑暗,回首往事,不禁黯然。我们的这条小巷,是否承载过同样的故事?
沉淀所有的心情,回到纯真的最初,离别并不代表永诀,离别只是新的追求的开始。春夏秋冬的轮回,流转青春善变的容颜,注定会将长发飞扬的女孩、神采奕奕的少年和曾经稚气的笑脸,全部留在日渐远去的昨天。?
少年时代的梦想,在少年们的怀中依然是沉甸甸,孕育着酸甜苦辣。历经现实的风霜雨露后,残酷的显得那样困乏无助,柔顺的而又那样轻松得意,唯一相同的是每一个梦终究都会醒。?
人生的开始也是迈向死亡的第一步,走得快的就早熟早衰竭,我们能做到的只是能走多远是多远,并且尽量使脚步不那么凌乱。我们还年轻,我们还有许多新的梦想新的故事,需要我们去努力去拼搏,我们无须为生命短暂道路崎岖而叹息,我相信这个新年的故事将比以前的更美丽。?
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青春的价值不在持久而在闪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写道:“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生命真的太短暂也太脆弱,青春韶光很快就会离我远去,但我要走的路依旧很长,在许多事情上我必须明白无悔。?
新的一年仍会慢慢临近。我要去买许多鞭炮和烟花来放,我已经有足够的勇气去将它们点燃。我不再恐惧,随时我都可以坦然接受生命的终结。
1.文中的划线部分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相信“这个新年的故事将比以前的更美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哪些人生感悟?对你的人生有怎样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手法:拟人(象征)。
作用:表现“我”由看到红烛变短、烟花鞭炮化作碎屑而滋生的忧郁和悲伤(或: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短暂、命运浅薄的感慨)。为结尾“我”有足够的勇气燃放鞭炮和烟花做铺垫(和结尾处的乐观情绪形成了对比)。
2.作者先是从蜡烛和烟花鞭炮中仿佛看到了自己日渐缩短的生命,滋生了忧郁和悲伤的情绪。接下来通过理性思考,认识到了生命的意义和青春的价值。坚信我们还年轻,还有许多新的梦想和故事需要去努力拼搏。
3.作者感悟:①离别并不代表永诀,离别只是新的追求的开始。②生命太短暂也太脆弱,青春韶光很快就会远去。③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青春的价值在于闪光。④人生要走的路很长,无须为生命短暂道路崎岖而叹息。(任答3点即可。)? 作为中学生,我们要正确认识人生,要努力拼搏,让自己的人生无怨无悔。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古罗马与汉长安
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汉帝国崛起于亚洲东部,而古罗马也在欧洲逐渐走向繁荣。但是长安和罗马有着很不相同的城市发展脉络。长安是平地起城,其选址经过缜密论证,考虑的是管辖辽阔疆域的安全需要,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和整个民族的根本利益,“先政治军事,后经济文化”的脉络十分清楚。对比之下,罗马城是自然形成的都城,早在公元前753年就已建城,早已有相当的经济文化基础,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终于变成了古罗马之都,并在帝国之初达到全盛,其发展脉络刚好与长安相反。
因为城市发展脉络的不同,他们的文化发展脉络也不同。长安文化在很短的时间里依靠强大的国家力量快速崛起,而罗马文化则是继承了希腊文化甚至埃及文化发展而来,发展过程有几百年之久。
长安文化带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这是由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决定的。但是长安文化又有包容和吸纳的一面,其他思想流派只要和最高统治者意愿相合,就能得到快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长安文化以周秦文化为基础,广泛吸取了楚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甚至少数民族文化及域外文化的成分,从而形成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特色。它既代表了本国甚至本大洲文化的最高水平,又带动了周围广大区域内的文明进程,而且它还促成了世界最大的单一民族-- 汉族正式形成。
长安文化作为一种集大成的新兴文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愿意探求和吸纳其他文化来充实自己。张骞在西方人之前最早开通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中国人对自己以外世界的一次大探求。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博望”二字恰如其分地道出了长安文化的探求性。
罗马文化中没有一支像儒家思想那样独大的至尊核心,奥古斯都称帝,但共和思想和法则依然深入人心,即使是逐渐兴起的基督教文化也没有改变罗马文化多元的特质。罗马帝国广阔疆域内,大大小小的诸多城市都被允许按照首都的模式去建设和发展,而在中国,地方城市的建设是不能同首都平起平坐的,同时罗马城中众多的公共活动场所也是长安城中不可能有的。只是到公元392年,基督教才发展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成为至尊一元的宗教文化,但这时距罗马帝国的解体已只有几年时间了。
长安文化和罗马文化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非宗教性。长安文化中有多神信仰的倾向,但是按照儒家“敬鬼神而远之”的理念,长安文化中的宗教元素始终没有上升到
主导地位,而儒家的。在这种人文精神的推动下诞生的《史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罗马文化继承了古希腊开明而松散的多神信仰,充满科学探索精神和人文精神。这种强烈的人文精神在蛰伏数百年后又成为文艺复兴能在意大利发端的历史渊源。罗马帝国晚期,基督教逐渐强大,罗马甚至成为基督教教廷所在地
,这与宽容而多元的罗马文化背道而驰。
(1)下列选项不属于长安文化范畴的一项是(? )
A.
长安是平地起城,其选址考虑的是安全,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先政治军事,后经济文化”的脉络十分清楚。
B.长安文化中有多神信仰的倾向,但这些宗教因素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始终没有上升到主导地位。
C.长安文化具有包容和吸纳的一面。它广泛地吸取了长安以外的异地及少数民族文化乃至域外文化,具有一定的探求性。
D.长安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带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洋溢着强烈的人文精神。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罗马帝国时代,罗马文化没有一支像儒家思想那样独大的至尊核心,而是呈现文化多元的特质。
B.长安文化崛起时间短、速度快、内容少、空间大,所以才广泛吸取楚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甚至少数民族文化及域外文化的成分。
C.罗马文化继承了历史文化传统发展而来,而长安文化则没有,只是包容和吸纳其他思想流派及域外文化快速崛起。
D.汉帝国与古罗马都是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兴起的,其文化有共同的特色,就是非宗教性并具有人文精神。
(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汉帝国中,没有一个城市在规模上与汉长安城同样大或者超过汉长安城。
B.在欧洲,如果没有基督教的兴起和发展为国教,没有至尊一元的宗教统治欧洲,没有中世纪宗教神学时代,让罗马的多元文化与人文精神一直发展下去,那么,就可能不会产生文艺复兴运动。
C.罗马城的形成发展之所以漫长而缓慢,是因为罗马城的政治军事早于其经济文化的发展。
D.汉族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兼收包容其他思想流派乃至域外文化,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特色。
参考答案:(1)A
(2)D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建安四年,袁绍率兵十余万南下攻打曹操。两军相峙于官渡。袁绍不听许攸分兵袭击许都的建议,许攸便弃袁绍而投降曹操。曹操采纳许攸的计谋,领兵烧了袁绍在乌巢积屯的粮草。(《三国演义》)
B.葛朗台太太去世后,葛朗台的财产面临着被女儿欧也妮瓜分的危险。于是,葛朗台通过公证人,让欧也妮签署了一份放弃母亲遗产继承权的文书,从而把全部家产总揽在自己手里。(《欧也妮·葛朗台》)
C.到了这时,瑞钰的最后一道防线被攻破了。她收拾起假的笑容,伏在桌上低声哭起来。
听到“血光之灾”的鬼话后,瑞钰哭了,拒绝到城外分娩。觉新认为“担当不起那不孝的罪名”,只好依从;觉民态度坚决,主张反抗。(《家》)
D.玛丝洛娃在一个雨夜赶到涅赫留朵夫途经的车站去见他。她看到他正坐在车厢内喝酒找乐。她举起冻僵的手敲打火车车窗,追赶开动的列车。列车走了,伤心的她决定卧轨自杀,后来经过扳道工的劝说,才平静下来。(《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