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言运用题 下面图案是“中国节能产品认证标志”,请从两个角度、用简明的文字解说该标志的创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答:“中国节能产品认证标志”由“energy”的第一个字母“e”构成一个圆形图案,中间包含了一个变形的汉字“节”,寓意为节能。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10分)
上海胶州路728号那场不该发生的大火,终于还是发生了。无论怎样努力的救援,都不能让滚滚烈焰中的同胞逃出生天。紧接着,是河南中平能化集团矿难,贵州大坡煤矿透水事故,总共49名矿工兄弟死亡。最新消息则是,11月30日,湘潭县谊德煤矿透水,至少7人被困井下。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没了,发展还有什么意义》,人民日报这篇时评标题,就显得特别振聋发聩。
是的,是到讨论生命与发展的优先排序的时候了。这是因为,生命权利与发展的冲突,已经太多,由此引爆的生命悲剧,也实在让人应接不暇。矿难,血拆,火灾,泥石流,石化爆炸,工业污染……几乎每天都有突发灾难,几乎每天都有同胞遇难,仿佛一场连绵不绝的冷战争,不知伊于胡底。
所有这一切,据说都是发展的代价。发展是硬道理,往往被曲解为一切为发展让路,包括生命。正是出于这样的曲解,怎样的灾难,怎样的悲剧,都不能打动某些人的铁石心肠,发展往往蜕变成排他性的发展,不顾一切的发展,亦即冷酷的发展。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些革命战争年代的理念,被广泛沿用到和平发展时期,成为某些人的主导思维。所以业主自焚的熊熊大火无法动摇他们强拆的决心,他们会镇定地指挥强拆队伍继续推进;所以在业主因强拆不幸遇难之后,他们可以毫无愧疚地振振有词地为自己辩护;所以当宜黄血拆震惊中外之时,宜黄部分官员竟会有着迥异于舆论的判断,不是同情死伤累累的钟家,而是同情仅仅被免职的宜黄主官。
那些主张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主张发展可以不计代价的人,相信也并不愿见到悲剧的发生,相信也曾阻止悲剧的发生。不愿死人,人同此心,他们不会例外,这毋庸置疑。但更毋庸置疑的是,他们不愿见到悲剧的发生,但也不怕悲剧发生。他们不愿死人,但也不怕死人。所以,尽管他们也曾阻止悲剧,但他们没有尽到全力,不肯望自焚而止步,不肯望跳楼而止步。发展,就这样往往成了嗜血图腾,而凌驾于生命权利之上。
不怕死人,这正是导致一切生命悲剧的终极原因。这种心理反映到体制层面、公共政策层面,就是死得起人。只是因强大舆论,才从宜黄事件起,将导致血拆悲剧的责任人免职,而在此前如媒体报道,拆出人命的地方官员个个都在,这咄咄怪事无疑披露着一个荒诞的逻辑,那就是,GDP少了是要丢官的,但为了GDP逼死人,则可以不丢官。生命和发展优先排序的本末颠倒,至此昭然若揭。
不仅体现于仕途安排上,死得起人更体现于经济安排上。因为生命的无辜夭亡,责任人不仅要丢官坐大牢,更要在经济上赔得倾家荡产,如果能这样明定刑典,就会让所有无良企业和无良官员,哪怕仅仅出于盈亏算计,也不敢对生命轻慢。但是惩罚性赔偿的缺位,使得生命的价值可以很轻松地换算成责任人容易承受的数目字,甚至可以将这数目字事先就摊入成本预算之中。人可以死企业不能倒,生命赔偿要服从企业盈利或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生命和发展优先排序的本末颠倒,在这里再次得到无情的印证。
是时候了,是时候对传统发展逻辑全面反思了,是时候对生命和发展的关系拨乱反正了。现在不是倡导包容性增长吗?这里的包容,首先应当包含生命。“发展为了人,安全第一位。我们要安全发展,不要血淋淋的发展。”《人民日报》时评这一振臂之呼,理当升级为全民共识,升级为发展方式转型的指南。
回顾一下前不久的智利矿难吧。整个国家都被矿难动员起来,整个国家都为救援行动起来,他们事实上是把矿难当做了国难。这才是对待生命的正确的态度。不仅矿难即国难,而且每次灾难都应是国难。因为,国不是别的什么,国是由一个一个具体的国民,一个一个鲜活的生命组成的。国是所有国民的生命共同体,所以,每一次生命悲剧都不可能是孤立的事件,每个同胞的生命权利都攸关所有同胞的生命权利。无分贵贱,无分穷富,无分老幼,每个国民的生命安全都应受到国家的同等保护。
在这点上,没什么口子可开,没什么条件可讲,发展也不可以!如果让发展蜕变成吞噬生命的黑洞,发展不只对遇难者毫无意义,对所有幸存者也没有意义,因为,生命悲剧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可能是主角——纵然生命悲剧都是小概率事件,但谁又能担保,那样的小概率不会有一天轮到自己头上,今天的幸存者不会是明天的遇难者?
(1)请概括材料的内容。(3分)
答:
(2)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7分)
答:
参考答案:(1)(3分)生命不该为发展让路。
(2)(7分)(观点1分,理由阐述6分;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有理亦可。)
本题解析:(1)此类题考查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即要求考生具有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表述能力。概括时,能围绕“生命的重要性”即可。(2)综合性学习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这种题要求学生读题要细,明确要求,参透材料,创意要新,能展开美妙的想象,在表述上要明确,表达准确,得体并富有层次感。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随着中央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大,特别是实行限批制度后,许多中小型造纸厂被迫关闭,一时间洛阳纸贵,很多大型企业纷纷抢购。
B.蒙古民歌浩如烟海,种类繁多,但若以节奏形态划分,可归纳为两大类,即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
C.今年的洪水造成的灾害面积大,受灾人口多。但是,请你们相信,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老百姓的损失,我们一定会鼎力相助。
D.国庆过后,随着气温持续偏高,气候干燥,源南乡高度重视森林防火工作,曲突徙薪,加强防火宣传,以期将火险扼杀在摇篮中。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洛阳纸贵:形容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B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这里属于用错对象;C鼎力相助:敬辞,用于请托或表示感谢对方的帮助。此处不符合语境;D曲突徙薪:曲:弯;突:烟囱;徙:迁移;薪:柴草。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用在此处合适。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列各项,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阂 hé 隔阂涸 hé 干涸貉 hé 一丘之貉
B.壑 hè 沟壑褐 hè 褐色讧 hòng 内讧
C.怙 hù 怙恶不悛踝 guǒ 踝骨徊 huái 徘徊
D.豢 huàn 豢养浣 huàn 浣衣肓 huāng 病入膏肓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踝 huái 踝骨
本题难度:简单
5、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列一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李某,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自小父母就对其娇生惯养,以至于形成了自私狭隘,蛮横粗暴的性格,从小学到中学,同学都对他避而远之。升高三后,李某因多次逃课上网,被班主任赵老师严厉批评,李某对此竟怀恨在心。在一次晚自习时,掏出预先准备好的尖刀,刺向没有防备的赵老师。后虽经医院全力抢救,赵老师终因伤势过重而身亡。据悉,到目前为止,类似的案件在全国已发生数起。
日前,××法院已对此案做出判决,判处19岁的李某死刑。
此类事件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许多媒体纷纷进行专题报道。但不同的媒体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报道的重点和倾向有所不同。请试为下面两家报纸所做的相关报道各拟一个标题,力求体现不同的报道倾向。(每一标题不超过20字)(6分)
《中国教育报》:?▲?
《中国法制报》:?▲?
参考答案:《中国教育报》:杀师悲剧频发,教改路在何方?《中国法制报》:法制教育缺失,酿成杀师悲剧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注意标题的特点:简洁、生动。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