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十)
2019-12-28 09:33:10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小题。(8分)
少年游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小题1:诗题为“早行”,诗人是如何表现“早”的,请具体说明。(4分)
小题2:词的下片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一】描写特征性的景物表现“早”:早霞已散,晓月犹明,残星未落,寒霜犹重。前几句的意思为雨后的霞光弥散在拂晓的天空上,月亮依然亮着。稀疏的树木枝头孤零零的挂着几点残星。这都说明了早。
【小题一】描写了词人的心境上轻松愉悦的,有直接表现,尽管霜重天冷,但词人的心情轻松,便觉马行轻快。间接表现:以景写情,心情愉悦,便觉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


本题解析:
【小题一】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小题一】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对下列诗句的内容、表现手法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诗中的“天鸡”,是古代传说里的一种鸡,这两句诗是诗人登山的开始,从飞度静湖到登上天姥山顶,一路写来,景物一步步变幻,梦境一步步展开,色彩也一步步加浓。
B.“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这几句诗用了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一个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梦幻世界,起到了烘托下文的作用。
C.“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呼应上文的“邀相见”,可见琵琶女出场是不得已。“半遮面”的肖像描写表现了她由于身世低微,怕人瞧不起,不好意思,不愿见人的心理。
D.“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沉吟”的神态与询问有关,反映了琵琶女欲说还羞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起”“敛容”,一系列动作和表情表现了她内心障碍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诗中哪一联“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试作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尾联与杜牧“白云生处有人家”(《山行》)、王维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终南山》)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颈联互文见意,写“山行”所见动景。“熊升树”“鹿饮溪”未受任何惊扰,见其除“幽径”的“独行”者之外,四野无人,一片幽静,而“独行”者看了“熊升树”,又看“鹿饮溪”,其心情之闲静愉悦,见于言外。(意对即可)
(2)杜牧诗句是看见了人家,王维诗句是看不见人家,才问樵夫,梅尧臣诗句则是另一番情景:望近处,只见 “熊升树”“鹿饮溪”,没有人家;望远方,只见白云浮动,也不见人家,于是自问:“人家在何许?”恰在这时,云外传来鸡叫,仿佛有意回答诗人的提问。两句诗,写“山行”者望云闻鸡的神态及其喜悦心情,跃然纸上。(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西江月·秋兴
程馞
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山翁招我坐桥边。笑指菊花开遍。
隔岸重重竹树,近溪点点潭烟。滩头流下小鱼船。转过芦花不见。
[注]程馞:字墨仙,明朝休宁人。
(1)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通过“山翁”的形象寄托的思想情感。
?
(2)词的下阕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简要分析。
?


参考答案:(1)①山翁是一个怡然自安,超然自处的隐逸者的形象。②通过“招”与“笑”二字,可以看出作者与山翁关系的亲密,从“笑指菊花开遍”中,可以看出二人共同的高雅的情趣。作者正是通过山翁这一形象的塑造,传递出自己向往田园山水的隐逸情怀,高洁的品性。
(2)叠词:“重重”写出竹树浓密蓊郁之态;“点点”营造潭烟轻盈迷蒙之境。对偶:“隔岸”“近溪”远近对举,“重重”“点点”叠词增韵,“竹树”“潭烟”相对,写出景色清幽静谧之美。远近结合:“隔岸”远观,“近溪”体察,更显景物的和谐有致,幽美雅静。动静结合:“竹树”“潭烟”属静景,“渔船下滩”属动景,一动一静显出静谧,引人遐思。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日见范蠡①,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1)“六朝文物草连空”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首联寄遇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借代,夸张。②六朝的遗迹已渺不可寻,唯有连天的草色依旧;天淡云闲的景象,自古至今从未变化。寄寓了六朝兴废、自然永恒的感慨。
2.①对隐逸古人的缅怀仰慕之情,②厌倦官场、纵情山水的逍遥之念,③无法像范蠡那样泛舟五湖的惆怅之意。(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