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一)
2019-12-28 09:33:30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吴起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公叔曰:“奈何?”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强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武侯即曰:‘奈何?’群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子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吴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纵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者七十余家。(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侯西河而下——浮:泛舟
B.公叔为相,魏公主——尚:崇尚
C.吴起见公主之君也——贱:轻视
D.坐射起而宗者七十余家——夷:诛杀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起用兵如神,所以魏文侯任命他为西河太守来抗拒秦、韩,结果大败秦军,夺秦五座城池。
B.吴起认为君王治理国家不能只靠国家险峻的地势,而要依靠德行,不修德义,国家终究要灭亡。
C.公叔依计设下圈套,使吴起谢绝娶公主而令魏武侯不再信任他,为避祸患,吴起只好离开魏国。
D.吴起在楚国受到了楚悼王的重用,他的军事才华得到了施展,树立了赫赫战功,但却没有善终。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与孙司封书(节选)
曾 巩
运使司封阁下:窃闻侬智高未反时,已夺邕邑地而有之,为吏者不能御,因不以告。皇祐三年,邕有白气起廷中,江水横溢,司户孔宗旦以为兵象,策智高必反,以书告其将陈拱。拱不听,宗旦言不已。拱怒,诋之曰:“司户狂邪!”四年,智高出横山,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宗旦又告曰:“事急矣,不可以不戒。”拱又不从。凡宗旦之于拱,以书告者七,以口告者多至不可数。度拱终不可得意,即载其家走桂州,曰:“吾有官守不得去,吾亲毋为与死此。”既行之二日,智高果反,城中皆应之。宗旦犹力守南门,为书召邻兵,欲拒之。城亡,智高得宗旦喜,欲用之。宗旦怒曰贼汝今立死吾岂可污邪骂不绝口智高度终不可下乃杀之
当其初,使宗旦言不废,则邕之祸必不发。发而吾有以待之,则必无事。使独有此一善,固不可不旌,况其死节堂堂如是,而其事未白于天下。
宗旦事祖母尽心,贫几不能自存,好议论,喜功名。巩尝与之接,故颇知之。则其所立,亦非一时偶然发也。世多非其在京东时不能自重,至为世所指目,此固一眚。今其所立,亦可赎矣。巩初闻其死之事,未敢决然信也。前后得言者甚众,又得其弟自言,而闻祖袁州在广东亦为之言,然后知其事,使虽有小差,要其大概不诬也。况陈拱以下皆覆其家,而宗旦独先以其亲遁,则其有先知之效可知也。以其性之喜事,则其有先言之效亦可知也。以阁下好古力学,志乐天下之善,又方使南方,以赏罚善恶为职,故敢以告。其亦何惜须臾之听,尺纸之议,博问而极陈之。使其事白,固有补于天下,不独一时为宗旦发也。伏惟少留意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策智高必反,以书告其将陈拱    策:预计
B.智高出横山,略其寨人略:掠去,掠夺
C.至为世所指目,此固一眚目:用眼睛看着
D.使虽有小差,要其大概不诬也要:要领,关键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侬智高还没有^造**时,孔宗旦就已经有所察觉,并且多次向上级官吏陈述自己的主张,认为“不可以不戒”;但他的观点始终没有被接受。
B.作者曾与孔宗旦有交往,认为宗旦这一次立功,并不是一时的表现、偶然的行为,凭着他好管事的性格,可推知他会在事前说话。
C.作者追叙了孔宗旦生平轶事,进一步证明其“先告”、“死节”的真实可信。最后点明致书意图——白宗旦之事,补天下之失。
D.全文有叙述,有描写,有议论,纵横反复,语调哀婉,措辞恳切,言近旨远,在为孔宗旦讼冤的同时,陈说了天下治乱得失之理。
小题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宗旦怒曰贼汝今立死吾岂可污邪骂不绝口智高度终不可下乃杀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当其初,使宗旦言不废,则邕之祸必不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其事白,固有补于天下,不独一时为宗旦发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单选题  为加粗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
[? ]
虽有槁,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
A.欺凌,损害?
B.晒?
C.又猛又急的?
D.暴躁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下列各项中,对下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语录体,记述的大都是三言两语,而上述选段不仅有时间的推移、有子路等人活动场所的变换,而且具备了一定的情节,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情节、通过有关人物的言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人生观和政治观。
B.丈人语带讽刺的话语,说罢便“植其杖而芸”的行动,在倨傲的态度中,表现出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不理解;另一方面,他留子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又表现出他对孔子师徒风餐露宿周游列国的同情。
C.子路认为自己对隐者恭敬有礼,隐者便款待自己,并让儿子出来相见,这说明隐者没有废弃“长幼之节”;但他不出仕,放弃了臣子对君主应尽的责任,即君臣之义,这又是他所不能认可的。
D.在周游列国却得不到重用的背景下,孔子叫子路回去看丈人的举动,表现出他对像丈人一样过隐居生活的向往,对丈人人生态度的赞赏,而对丈人“不仕无义”、逃避现实的处世态度,却给予直截了当的批评。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曾被讥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明你对他的处世态度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维右丞,年未弱冠,文章得名。性娴音律,妙能琵琶,游历诸贵之间,尤为岐王之所眷重。时进士张九皋,声称籍甚。客有出入于公主之门者,为其致公主邑司①牒京兆试官,令以九皋为解头②。维方将应举,具其事言于岐王,求庇借。岐王曰:“贵主之强,不可力争,吾为子画焉。子之旧诗清越者,可录十篇。琵琶之新声怨切者,可度一曲。后五日当诣此。”
维即依命,如期而至。岐王谓曰:“子以文士,请谒贵主,何门可见哉?子能如吾之教乎?”维曰:“谨奉命。”岐王则出锦绣衣服,鲜华奇异,遣维衣之,仍令赍琵琶,同至公主之第。岐王入曰:“承贵主出内,故携酒乐奉宴。”即令张筵。诸伶旅进。维妙年洁白,风姿都美,立于前行。公主顾之,谓岐王曰:“斯何人哉?”答曰:“知音者也。”即令独奏新曲,声调哀切,满座动容。公主自询曰:“此曲何名?”维起曰:“号《郁轮袍》。”公主大奇之。岐王曰:“此生非止音律,至于词学,无出其右。”公主尤异之,则曰:“子有所为文乎?”维即出献怀中诗卷。公主览读惊骇,曰:“皆我素所诵习者。常谓古人佳作,乃子之为乎?”因令更衣,升之客右。维风流蕴藉,语言谐戏,大为诸贵之所钦瞩。岐王因曰:“若使京兆今年得此生为解头,诚为国华矣。”公主乃曰:“何不遣其应举?”岐王曰:“此生不得首荐,义不就试。然已承贵主论托张九皋矣。”公主笑曰:“何预儿事,本为他人所托。”顾谓维曰:“子诚取解,当为子力。”维起谦谢。公主则召试官至第,遣宫婢传教。维遂作解头,而一举登第矣。
天宝末,禄山初陷西京。维及郑虔、张通等皆处贼庭。洎克复,俱囚于宣阳里杨国忠旧宅。崔圆因召于私第,令画数壁。当时以圆勋贵无二,望其救解,故运思精巧,颇绝其艺。
后由此事皆从宽典至于贬黜亦获善地维累为给事中禄山授以伪官及贼平兄缙为北都副留守请以己官爵赎之由是免死
累为尚书右丞。於蓝田置别业,留心释典焉。 ?(选自《集异记·王维》,有删改。)
注①邑司:唐代为公主管理财货和封地租税收入的官员。②解头:唐代州郡保举士子到京城应考叫“解”,被保举的第一名叫“解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性娴音律娴:熟习
B.仍令赍琵琶赍:携带
C.洎克复洎:等到
D.留心释典焉释:解释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吾为子画焉留心释典焉
B.令以九皋为解头子以文士,请谒贵主
C.岐王则出锦绣衣服公主则召试官至第
D.本为他人所托子诚取解,当为子力
小题3:以下各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尤为岐王之所眷重
B.岐王谓曰
C.即令独奏新曲
D.令画数壁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与王维同年参加考试的张九皋名气很大,有个经常出入公主府上的客人,请公主给京兆府的考官写了一封信,让京兆府推荐张九皋做第一名。
B.王维按照岐王的吩咐,准备了自己写的诗歌和琵琶曲《郁轮袍》,并和众乐工一起来到公主府上,他的风姿和弹奏琵琶引起了公主的注意。
C.岐王在酒席间向公主推荐王维做京兆府的第一名,公主表示愿意帮忙,她派人向考官传达自己的命令,最终王维以第一名被推荐并考中进士。
D.“安史之乱”中,王维曾经做了安禄山手下的官员。叛乱平定后,他被崔圆召到府中作画,他发挥了所有的绘画才能,后来得到了宽大处理。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线为文中加波浪线的文字断句。(4分)
后 由 此 事 皆 从 宽 典 至 于 贬 黜 亦 获 善 地 维 累 为 给 事 中 禄 山 授以 伪 官 及 贼 平 兄 缙 为 北 都 副 留守 请 以 己 官 爵 赎 之 由 是 免 死。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维方将应举,具其事言于岐王,求庇借。(3分)
②维风流蕴藉,语言谐戏,大为诸贵之所钦瞩。(3分)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古代诗歌鉴赏..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