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宋代诗人苏舜钦有一首哲理诗:
题花山寺壁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诗了这首诗,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请以“?的魅力”为题写一篇文章。(60分)
要求:(1)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把标题补充完整。
(2)文体自选,立意自定。可以展开想象,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等等。
(3)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审题提示:记叙、议论均可。在横线上可填上“科学”“艺术”“文学”“建筑”“自然风光”等。但是范围仍较大,可以继续限制,或者选择一个具体的小角度。如在“艺术”之下,可选写“音乐的魅力”“美术的魅力”“雕塑的魅力”“舞蹈的魅力”等。要是有人爱好自然风光,那么尽可以写“山的魅力”“水的魅力”“草原的魅力”“丛林的魅力”“深谷的魅力”,甚至写“沙漠的魅力”,来抒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2007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全文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题目先给材料,而材料由两部分组成:一联唐诗和对它的五种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次作文的写作要求:根据自己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作文。在作文要求中,题目限制了不能写作的文体,没有给话题,其他跟话题作文要求差不多。
面对这个作文题目,首先要读懂材料。 “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重点应该是“品格”,而不应该是毫无顾忌地谈论“春天的美好”;“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重点则不是“境界”,而是“恬淡地做人”,其实就是对“品格”的具体化,假如海阔天空地阐述做人的境界,则又离题万里了;“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你当然可以谈“寂寞”,但准确地讲,这里的寂寞应该是具备恬淡地做人品格的人所必须面对的处境;再看“‘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则是面对寂寞处境时所导致的结果,可简单理解为不在寂寞中平庸,就在寂寞中伟大吧;至于“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是从另一个角度去谈论同一个问题而已。
接着再“展开联想”,谈“自己的体会”。你当然可以对提供的五个“有人说”进行体会,也可以另辟蹊径。细读诗的意境,那种独处寂寞的滋味会一点点滋生,烟雨朦胧的江南细雨中,独自黯然感怀,衣衫已浸湿,却全然不觉,心已经完全沉浸在那伤感的惜别中。假如你是多愁善感的人,在自己的世界里坚守着一份恬淡的品格,浑然不知世界之外的人对你心生悲哀和怜惜,读这句诗,你会陷进去难以自拔;假如你是体贴细腻的人,能用心把亲情、友情滋润,因而也会得到更多的爱的回报,读这句诗,你会读出一种人间至情;假如你是闲散无求的人,虽然平凡,但懂得生活,你的世界也许并不宽广,但足以让自己舒心开怀,读这句诗,你会顿然领悟那种无欲的境界……可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综上所述,就用这个题目的内容进行立意,至少有以下几种思考:
1.春天般的品格(和风渐染、润物无声,引申出人间的各种真情);
2.恬淡也是一种美德、一种气度、一种境界等;
3.面对寂寞需要一种超然的心态,需要忍耐与执著等;
4.大音无声,大爱无言,默默无语并非无所作为,多一些默默奉献,少一些哗众取宠等;
5.追求功利导致社会的浮躁,缺少淡定做人将会失衡等。
点评:命题者给了几点简洁的写作提示,要求考生围绕“春夜细雨”另拟题目,各尽其“能”。这不仅给了考生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同时阅卷时也不难判断考生作文水平的高下。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於陵子·人间》中有一个故事说:中州有一只蜗牛,想振奋起来干一番事业,却又时时责备自己软弱无能。想向东去攀登泰山,计算一下要走三千多年;又想向南去涉长江和汉水,计算一下也要走三千多年。再想想自己的寿命,不过朝暮之间就要死去。于是不胜悲愤,“枯”死在蓬蒿杆上,而被蚂蚁嘲笑。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自定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优秀例文一:精神可以到达?
雨果曾经说过:“脚不能到达的地方,眼睛可以到达;眼睛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到达。”在强大的自然伟力面前,人有时显得非常渺小。然而人之所以每个征服自然,是因为人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正是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支撑,才使得人类具有非凡的创造力和不可战胜的顽强意志力。?
人们在嘲笑“蚍蜉撼大树”不自量力的同时,却忘了蚍蜉所具有的强大的精神信念。也许人们会同情那只蜗牛的枯死在蓬蒿杆上的不幸命运,可是我们要知道,我们之所以为蜗牛的悲剧所深深触动,是因为我们不愿意看到蜗牛面对强大的困境而轻易地放弃了自己的精神追求。事实上,蜗牛缺乏的恰恰就是冲破困难束缚去取得成功的精神信念。尽管登泰山、涉汉江的宏伟目标对一只蜗牛来说,简直比登天还难,但是因为它有着自己的目标,有着自己的理想,它就拥有了强大的对取得成功的精神信念。遗憾的是,那只蜗牛最终失去了克服困难的决心,所以也就免不了落得个在众人的嘲笑下枯死于蓬蒿杆上的悲剧结局。也许有人会反驳说,难道有了精神信念,蜗牛就可以用三千年时间走到汉水、登上泰山?其实不然,虽然目标难以实现,但只要拥有这种精神信念,它就会朝着目标一直努力,即使达不到预期效果,它也会在实现目标的努力过程中获得满足,会在短暂的生命中拥有挑战的乐趣。这也是值得人们推崇的一种精神力量。?
实际上,人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遭逢主观愿望与客观事实之间的一定程度的反差。比如我们这些身在高三学习的学生,谁能保证自己就能考上自己所期望的好的大学?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在学校里苦苦求学呢?其原因就在于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不可能轻易承认自己在冥冥不可知的命运面前伏输的心理。换句话说,即便我们认同只要勤奋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但是谁又能承认勤奋与成功之间就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联呢?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的真理就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规避理想与现实之间发身冲突的必然宿命。但是我们又有谁因为勘破了这一点就轻易放弃了呢?这样看来,不断地追求,每个人不可回避的命题。尽管追求必然存在着成功与失败两种结局,但是造化的必然是,你不可能只为着结果去追求。因为追求只是人们向自身命运叫板的一种必然结果。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逃脱向自身命运挑战的宿命。对那只蜗牛来说,它的宿命就是,不论爬越泰山、横渡汉水需要多少年,哪怕是刚刚爬了几步就倒毙在地,它也只能认这个“死理”。因为它别无选择。向命运挑战是造化播弄的永恒法则,谁也别想逃离它的规束。?
因此,支撑人类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更多的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明知道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却偏偏要去“为之”,这正是人类的伟大之处。人类正是在“愚公移山”这种看似糊涂的行为实则蕴涵着深刻的思想洞见的精神感召下,才一代一代前仆后继与大自然抗争着,才创造了今天辉煌的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说,蜗牛东攀泰山与南渡汉水的宏伟抱负,其意义不在于它能不能到达,而在于它的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舍身取义,不外乎是在实现人类共同追求的一种精神与价值。屈原自沉汨罗江,不外乎是要向世人昭示他的信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不外乎是要实现他所崇尚的节操。正是这些信仰与节操等虚无飘渺的东西,才使得后人获得精神的启迪与感染,那就是只有不向命运低头,才能使人们摆脱一切懦弱与卑怯的枷锁,从而获得超越自我超越自然的伟大力量。
本题解析:1.材料解读
首先要理解好《於陵子?人间》这则寓言所蕴涵的寓意。寓言所揭示的问题具有普遍意义,即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之间的不“对称”。在永恒的自然面前,个人的努力往往显得微不足道。换句话说,在强大的自然规律面前,人类许多行为往往显得非常渺小和不堪一击。比如,在永恒存在和不断流走的时间面前,人类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因为谁也不能挽住时间的车轮,并回到过去,青春易逝人易老的感叹就是这种心迹的一种反映。面对这种无可奈何的局面,古往今来,就引发了许多人的遐思。在庄子眼里,以有涯的人生去求无涯的知识是一种糊涂行为。许多问人墨客也由此感叹人生如梦。在今天看来,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消极遁世思想。积极的态度如毛泽东的“一万年只争朝夕”,则是人类在明知不可为的强大的自然宿命面前奋力一搏的思想代表。正是这种积极进取的思想主宰,才使得人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前不断挑战自身的极限,以一种宏伟的气魄与自然抗争。所以中国许多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等都是这种思想的具体反映。《於陵子?人间》所提供的正是这种思想的一种蕴涵。它是假借蜗牛的行为从反面向我们提供了人在不可抗拒的命运前面的一种态度。蜗牛采取了一种消极与退避的态度,放弃了自己的拼搏与抗争。这种思想实际就是庄子消极无为思想的一种具体呈现。?
在明确话题所蕴涵的基本命意基础上,就要尽量拓展思考的空间,尽力将人类在强大的自然面前所显示的坚忍不拔的抗争精神挖掘出来,使网罗的材料具有基本相同的“色调”,即努力将人类在强悍的宿命面前永不妥协的不屈精神表现出来,从而揭示出话题所包含的本质性认识。?
2. 立意点拨
①从自我力量与强大的自然关系上:积极进取,永不言败,永不妥协。
②从蜗牛对自己的认识上:发现自我力量,挖掘自我潜力
③从蜗牛考虑自己的寿命上:只争朝夕,实现价值
④从蜗牛的开始思考到最后结局:有梦想,就行动,不必在意是否到达。(既然选择远方,就只顾风雨兼程)
⑤从蜗牛的理想不断变化,最终放弃上:理想要始终如一,要切实可行,不可好高骛远。
点评:本题是一道材料题,所给的材料整体看,可供分析的角度较多,学生在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先要把握好大方向,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整个材料的不同侧面的理解,确定自己的立意。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个晚上,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见星空晴朗,便在草地上观察星星。他一边仰头看着天空,一边慢慢地走着。不料前面有个深坑,一脚踩空,人便像石头般掉了下去,待他明白过来,身子已泡在水里了,水虽淹及胸部,离路面却有二三米,出不来上不去,只有高呼救命。泰勒斯被路人救出了水坑,他抚摸着摔痛了的身体,对那路人说:“明天会下雨!”那路人笑着摇摇头走了,将泰勒斯的预言当作笑话讲给别人听。第二天,果真下了雨,人们对泰勒斯十分钦佩。有的人却不以为然,他们说:“泰勒斯知道天上的事情,却看不见脚下的东西。”
两千年后,德国的哲学家黑格尔听到了泰勒斯的这个故事,说了一句名言:“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底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