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八)
A.莫言在斯德哥尔摩发表的演讲启示中国作家,创作只有将古典小说传统与西方小说技术结合起来,才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B.在中国传统文体创作中,诗文出于文人士大夫之手,而与下层百姓同呼吸共命运的古典白话小说主要出自于说书人之口。 C.中国古典白话小说虽不像西方小说强调逻辑和理性,但采用绘画中的散点透视法却能够更加有效、更加轻松自如地展现本土化的生活。 D.中国传统小说比较倾向于对世俗性的挖掘和表现,有时借助于神仙鬼怪等投影凡间人世,进而达到劝诫世人向善的目的。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考生对“文学创造要重视古典传统原因”的筛选和归纳。
A项,第一段中“我国五四新文学以来的小说的观念、叙事方式、场景营造等,很多都来自对西方小说的“横”的移植,而非对中国传统小说的“纵”的继承。”一句表明中国新文学以来的创作,不重视对中国传统小说写法的借鉴。
B项,第四段中重点论及了中国传统小说的优点。
C项,张冠李戴,原文“小说运用平民百姓的口语,为百姓找到了幅员更为辽阔的新天地,以及表达他们内心渴望的新方式。”中“他们”指的是百姓,并不是“作者”。
D项,文本的第六段最后一句话。
小题2:A项曲解文意,承接第一段中的“这种“横”的移植终究还要和“纵”的继承相结合,才能使之根深而叶茂。”作者提及莫言发表获奖感言,只是想告诉读者,古典传统在当今文学创作中很重要。
小题3:C项扩大化,引用钱钟书的话,意在说明所有种族面对的是同一个世界、相同的问题、难题和主题。而“各民族有各自不同的方式和应对机制,没有必要千篇一律”属于离开引用语之外对“民族性”的理解,已经被扩大了。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贵在养成良好习惯
①一位已经卸任的哈佛大学校长告诉他的学生:“人,若是能养成每天读10分钟书的习惯,则二十年后,必判若两人。”这是一个十分有益的告诫,说明学习成才贵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②何谓习惯?字典的解释是:“在长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常常接触某种新情况而逐渐适应,也称为习惯。习惯有好坏之分。每天读10分钟书的习惯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是于人于己于社会皆有利的习惯。激励大师金克拉说:“良好的习惯是你能够拥有的最好的素质,尤其在事业上。”他总结了使他事业和人生皆臻化境的因素:自律,努力工作,判断力,诚实正直,守信,以及富有感染力的幽默感。这些素质是任何成功人士都必须具备的。
③有人说:“习惯是人的第二本性,是人后天的全部本性。”这是从生物学角度对习惯作出的更为本质的分析与判断。生物学家告诉人们,不断重复的习惯性行为,往往会转变为一种肌体的内在的机能和行为倾向,这是一种生物的内在本性。人们从小就接受这样一种教育、培养和训练,那就会使人每一天的神经系统的活动有利于人每一天的生活。因此,人们要做到尽可能地把一些有益的行为转变为习惯性的、自觉的行为,抵御和避免一些不利的行为。
④习惯可以帮助人们完成自己的职责,也可以引导人们走向深渊。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习惯决定命运。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曾对1200名失败人士进行过调查,当被问及他们失败的原因时,几乎95%的人都认为“不良的习惯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习惯就像地球的引力一样,无处不左右人们的生活。人们平时常说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⑤良好习惯需要培养。据说,柏拉图当年曾经因为某件小事责备过一个小孩。小孩委屈地说:“就因为这点小事,你就责备我吗?”柏拉图严肃地回答说:“如果养成了习惯,可就不是小事了。”每个人的所有行为,即便是极其小的细节,都会被一种我们觉察不到的东西记录下来,这东西便是我们自己所养成的习惯。比如,每天同一时刻开始读10分钟书,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现,每当这一时刻即使事先没有做好准备,你也会进入同样的精神状态,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人们习惯在早已习惯的轨道上滑行,习惯在习惯的人与事中穿梭。可以说,习惯是一种行为的本能。
⑥抑制坏的习惯,培养良好习惯,关键在于自我节制。正如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所说:“如果今天能做到有所节制,下次就容易做到,再下次就更容易做到。因为习惯能改变人的本性。它要么能阻止人性中的邪恶,要么使其更为放纵。”年轻人更需严格自制,不能放纵自己,不能养成懒散的习惯,贪玩好乐的习惯。而要积极进取,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培养良好的习惯需从规范自己的每一个细微的行为开始。(选自《成功之路》有删改)
1.选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
2.怎样理解第④段中“习惯就像地球的引力一样,无处不左右人们的生活”这句话?
?
3.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4.有的同学认为:“人无完人,有点毛病没什么大不了的。”这种看法对吗?为什么?
?
参考答案:1.学习成才贵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或:贵在养成良好习惯。)
2.习惯时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巨大。(意思对即可)
3.道理论证,充分有力证明了“抑制坏的习惯,培养良好习惯,关键在于自我节制”这个观点。
4.这种看法不对。不严格要求自己,容易养成坏习惯,导致失败,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造就成功的人生。(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之道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未来发展方向,也是中国赶超世界的契机。”日前,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与中国企业家探讨中国低碳型经济的发展之道时如此认为。
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
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能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有资料显示,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美国以世界6%的人口消耗了世界30%的能源。而中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人口是美国的好几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我们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实行节能节排,实现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
斯特恩指出,走向低碳经济可以有各种发展方向,如开放风能、潮汐能、太阳能和核能等,或者发展碳搜集和埋藏技术,具体选择可以由各国根据国情做出。目前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尚未有可资借鉴的成熟模式,但也为中国提供了一个跨越式赶超世界的契机。他建议,提高能效、对电力等能源部门“去碳”,同时建立强有力的价格机制,如对碳排放征税和进行碳排放交易,以及全球联合对高新去碳技术进行研发和部署等。
斯特恩称,估计减少排放只需花费占全球GDP1%的成本,但不行动导致的损失将达到全球GDP的5%~20%。因此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完成温室气体的减排行动。他同时呼吁,中国应在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方面起到大国表率作用。他预测,中国要在2050年之前削减5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年经济增长率(GDP)可能下降2%~3%个百分点。但是,这不会削弱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导向型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摘自《中国信息报》,有删改)
1.下列不属于发展“低碳经济”具体措施的一项是(? )
A.开发包括风能、潮汐能、太阳能和核能等在内的新能源。
B.根据各国国情选择合适的低碳经济发展方向。
C.建立对碳排征税、进行碳排放交易等强有力的价格机制。
D.联合全球力量研发部署碳搜集和埋藏等高新去碳技术。
2.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斯特恩在与中国企业家探讨低碳经济问题时,不仅指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同时也指明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
B.发展低碳经济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操作性诠释。
C.传统型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我国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这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
D.斯特恩认为中国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可能会下降年经济增长率(GDP),但是,并不会削弱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3.结合全文,简述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阐释“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未来发展方向,也是中国赶超世界的契机”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一是能源的短缺、环境的污染,二是减少排放所需花费比不行动导致的损失要少,三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意对即可)
4.①发展低碳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途径,能促使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②在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尚未有可资借鉴的成熟模式,中国有可能在这一新兴领域超越其他国家。
③指明了我国实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必要性和现实性。(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文化的当代处境
王岳川
处在千纪年转换的历史节点上,我们有可能检视一个世纪学术文化中的种种问题,并进
而从新的层面上追问:中国文化精神向何处去7
二十世纪中国与传统中国相比,一个根本性的不同就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百年间受到
西方之化体系的奎面冲击。总体上说,西方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起码三次重大
文化转型,即从古希腊的两希(古希腊与希伯莱)精神,到文艺复兴以后的理性精神,再
到二十世纪的反理性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精神。而中国却延续了二千余年汉语文化形态
的相对稳定的时代精神,这一文化精神在二十世纪初为西方现代文化所中断。这就使得中国
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现代与后现代之间面临总体危机。
这一总体危机不仅意味着终极美怀的失落,同时也是一种价值符号的错位:儒家、道
家、佛家三套符号系统,固在时间上与当代人失却了时代的同步性,不能准确地反映当代中
国人的生存状态和信仰要求;而西方基督神学的符号系统,在空间上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存
在着某种隔膜,因而难以成为中国人的信仰核心。因此,当代中国文化只能从东西方文化的
全新整合噩当代特型中,创造新的价值体系,重建新的语言符号系统,才有可能使其所面临
的文化危机逐渐减轻以至于消除。
百余年来,中国一直在文化的各个层面,即器物层、制度层、观念层、价值层受世界上
占主导地位的西方文化体系的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事实上是向西方学习的进程。然而问
题在于“西方”这一概念本身的复杂性不易把握。一方面,“西方"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
指从古希腊、希伯菜、古罗马、文艺复兴 -直到现代和后现代的欧美文化;另一方面.“西
方”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政治地理概念,指不同于东方地域的欧美地区即发达的“第一世
界”国家。这种概念含义的复杂性导致中国话语图景中的“西方”成为一个自由阐释的对
象,并使学“西方”的中国知识界面对成堆的问题:百年中国学西方是学古希腊文明中的
民主、科学精神呢,还是希伯莱文明的基督神学精神?是古罗马的法律精神呢,还是启蒙主
义以来的理性精神?是反理性的现代主义呢,还是反现代反形而上学的后现代主义?这些历
时态的“西方”文化精神在百年间尤其是近十几年共时态地“涌入”中国,以中国知识分
子为代表的汉语思想界究竟该接受谁?可以说,现代人在现代或后现代社会所遭遇到的主要
不是器物层和制度层的问题,而是观念价值层面上的迷失与失落。选择对象的复杂性和选择
主体多层性,使中国知识分子心境极为彷徨苦涩。如今叉迭加上经济热潮和市民文化对精英
文化的冲击,从而导致了中国文化转型时期的世纪末国境。
这种世纪末困境的文化表征是,中国文化面临从“五四”的“古今”之争到夸天的“东
西”之争、“南北”之争、“灵内”之争,从而构成当代文化冲突的多元景观和杂色纷呈色调。“古今”之争是价值冲突问题,核心是反传统价值;“东西”之争是文明冲突问题,核心是否定东方;“南北”之争是后殖民问题,核心是发达地区时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文化渗透;“灵肉”之争是个人与群体、升华与沉沦问趣,梧心是沉重的肉身对沉重的精神的颠覆。这四种文化论争使今日知识精英与大众对话倍感失语和受阻,同时面对西力强大的后殖民主义话语,中西时话也十分艰难。
面对中国文化的当代处境并寻求解决之策,已成为跨世纪中国学术文化研究的新视界。
这包括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在世界全球化中保持民族精神,清醒地分析和选择西方文化中的
精华部分,为中国现代化展示其前景;二是中国传统文化转型性创造与批判性重建问题,只.
有通过转型性创造,才能在批判的反思中发现新世纪中国文化的曙光。
(选自《(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文化随笔大系)总序》,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西方文化是在不断变化、不断转型中发展的;传统中国的文化则沿袭了二千多年的汉语文化形态,相对稳定地发展。
B.中国传统文化在近百年间遭受西方文化的两希精神、理性精神、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精神的全面冲击,面临总体危机。
C.西方基督神学的符号系统在时间上与当代中国人不同步,无法满足中国人的心理需求,因此中国文化必须重建新的语言符号系统。
D.中国文化出现了选择对象的复杂性和选择主体的多层性,主要是因为百多年来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受到西方文化体系的影响n
F.古今、东西、南北、灵肉这四种文化的论争,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化冲突的多元性,也带来丁当今中、西文化交流的困难。
小题2:属于导致中国知识界在学习西方时出现困惑的主要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西方文化体系对中国文化各层面的影响和冲击
B.“西方”选一概念含义的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
C. 不同历史时期的西方文化精神不断地涌人中国
D中国文化遭受冲击而陷入转型期的世纪末困境?
小题3: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提出“中国文化精神向何处去”的问题?(4分)
小题4:本文认为,中国文化精神应向何处去?
参考答案:
小题1:CD
小题2:B
小题3:因为在百年间,西方文化体系的全面冲击,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终极关怀失落和价值符号错位;在中国文化转型过程中,遭遇古今、东西、南北、灵肉之争的困惑。
[4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小题4:中国文化精神的发展应该:⑴在世界全球化中保持民族精神,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⑵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整合与转型中,创造新的价值话语体系。
[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回家的花朵
李雪峰
四月的时候,星星点点的蒲公英便绽开了,它们像细碎的阳光,金黄在春天氤氲着丝丝缕缕乳白地气的田塍上,印满牛羊蹄印的纷乱村间小道两侧,甚至在山坳背阴处那些还没有融化的一片一片的残雪里,甚至村庄生满幽绿苔藓的墙基或台阶缝隙里,或者那些泥土斑驳墙头生满了蓬草的残墙败垣上。
蒲公英开花了,它从草长莺飞的春天,绽开过长长的夏天,它那微小鹅黄的花盏,甚至金黄到秋天的深处,满山遍野的野菊染尽乡村山野的时候,还有三三两两的蒲公英开着呢,它们或瑟瑟地开在一个风霜落不到的岩石下,或开在一蓬枯白得如同旧白线的枯草蓬子里,像一簇簇微微燃烧的火苗。它们黄茸茸地亮着,泥土就还醒着,村庄就还醒着,鸟儿和虫子就还醒着,直到一场漫天漫地的鹅毛大雪之后,它们在白皑皑的雪层下沉睡了,泥土就也沉沉地睡去了,村庄以及世界上的一切也都沉沉睡去了。
蒲公英是春天最早醒来的,它醒了,大地就醒了,村庄的春天就醒了,村庄新一轮的岁月就醒了。村庄的女人们在乍暖还寒的初春就早早把它们带进邻近的城市里,那时它们有的刚刚冒芽,有的刚刚鼓起三五个青豆般嫩嫩的蕾,有的刚刚绽开了黄茸茸的一两朵花。它们被摆放在城市拐角处的冰冷马路上,但更多的是被放在简陋的竹筐里,在村庄女人高一声低一声的胆怯叫卖声中,流浪在城市的喧嚣声或那一条条仄斜而沉寂的幽长小巷里。
它们是到城市寻找它们的亲戚的。
那些从乡村走进城市的人,那些在城市里生活了多年,但根须还没有从乡间泥土里全部拔出来的人,那些在市声里沉睡,但梦的脚趾还常常粘满泥土的人,他们都是蒲公英的亲戚,他们常常会买几小扎的蒲公英,把它晾干了冲茶,或把它冼净剁碎了掺杂着作为食物,败火祛毒,给身心重新赋予乡野的清爽之气和生活的自然气息。
我也是蒲公英的一个亲戚,从120多里远的乡下老家到这小城里来生活,20余年了,从一个乡间的木讷青年,成了小城市井中的一个临近不惑的人。我也常常买三五扎蒲公英冲茶,或者剁碎了摊几张饼子吃。去年深秋时,我又买回了十几扎蒲公英,那是些十分新鲜的蒲公英,叶子虽然已经被霜蜇得有些灰黑了,但褐色的根茎却饱满丰盈,粘着些温漉漉的泥土,许多蒲公英已经鼓了些米粒大小的青蕾。我把它们淘洗干净,摊放在竹筛里静静地晾晒。有一个午后,我发现已经晾晒了几天的蒲公英,有几朵竟然又开花了,那金黄色的花朵,在根叶已经被晒得一片灰黑的竹筛里分外地耀眼,它们在秋天的阳光里闪着金黄的光泽,像一粒粒淡定的阳光,又像一粒粒金色的星星。
又过了许多天,我发觉那些蒲公英已经彻底风干了,而许许多多的花蕾都已绽开过,花朵早谢了,然后成了一朵朵绒球,当晚风轻轻一吹,那些绒球便沸沸扬扬成一朵一朵的白絮飘起来,像一片片飞扬的微雪,从竹筛里飞扬到阳台上,然后飘过高高的楼顶,飞进了远远的天空里,随着一缕一缕的风飞走了。
它们是要飞成天上的白云,是要随着那些流浪的云朵,飞回到遥远的乡间的田塍上、山坳里,是要迢迢地回到自己的乡野老家吗?
花朵是植物的心灵,是一棵草或一棵树的灵魂,而蒲公英的灵魂已跟着一缕晚风或流云迢迢回到了它的老家去。来年,它们将又会在河畔、在山涧萌芽,展叶,开花,重新点燃自己的乡野或田园。而一个辗转离乡的人,一个为生计而漂泊游离了自己故园的人,他们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心灵回到自己的老家,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灵魂回到那生育和养育我们生命的那一片泥土上呢?
灵魂是不会流落的,它已注定永远属于某一粒土。不管岁月多么的苍凉,不管脚步多么的遥远,不管回家的路是多么的漫长,不管生命是多么的沉重,它们都是一定要飞回去的,回到那一粒熟稔温热的泥土上,回到那一缕低低盘旋的炊烟里,回到那一条歪歪的田塍上,回到那一声苍老的召唤里……(选自《散文百家》)
1.从全文看,作者笔下的蒲公英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它们是到城市寻找它们的亲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灵魂是不会流落的,它已注定永远属于某一粒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第二自然两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简述标题的含意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花开得早,随处绽放。
②花色金黄鲜亮,花期长。
③可食用,能败火祛毒。
④生命力强。
⑤种子回归乡野。(答出4个即可。)
2.(1)新鲜的蒲公英运到城里,被那些从乡间走进城市的人们买走。
(2)漂泊在外的人对故土和亲情有着永久的眷恋归依。(意思对即可)
3.运用比喻。“微微燃烧的火苗”形象地写出了花开的形态、色泽和动感。运用拟人,“醒着”“沉睡”等,赋予泥土、村庄、鸟、虫以人的神态,生动写出了蒲公英和时令的关系、时令对村庄的影响。(意对即可)
4.含意:蒲公英无论在哪里都要飞回乡野;漂泊在外的人无论游离多久,灵魂终会回到故乡亲人中间。作用:点明文章中心,抒发对故土的眷念和热爱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