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十)
2019-12-28 10:13:00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管子·轻重
国有十年之蓄,而民不足于食,皆以其技能望君之禄也。君有山海之金,而民不足于用,是皆以其事业交接于君上也。故人君挟其食,守其用,据有余而制不足,故民无不累于上也。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故善者执其通施,以御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功不成于周,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与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桓公即为百里之城,使人之楚买生鹿。楚生鹿当一而八万。管子即令桓公与民通轻重①,藏谷什之六②。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③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主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人即释其耕农而田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楚之男子居外,女子居涂。隰朋④教民藏粟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修谷。钱五倍,是楚强也。”桓公曰:“诺。”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果自得而修谷。谷不可二月而得也,楚籴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⑤之南,楚人降齐者十分之四。三年而楚服。
(节选自《管子·轻重》)
【注】①通轻重:这里指做买卖。②什之六,十分之六。③白徒:民伕。④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⑤芊:这里指齐楚交界的地方。
小题1:下列各句加点词语意义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过:胜过,这里指战胜。
B.兵弊于楚,功不成于周弊:困乏,这里指战败。
C.天且以齐私楚也私:这里是送给的意思。
D.谷不可二月而得也,楚籴四百籴:卖米。

小题2:《管仲·轻重》记载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管子的经济理论支持下,齐桓公打败了军事上比他强大的楚国。请对这一过程做简要评论,注意抓住问题的重点所在。(不超过200字)(3分)
小题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管 宁、华 歆 共 园 中 锄 菜,见 地 有 片 金 管 挥 锄 与 瓦 石 不 异 华 捉 而 掷 去 之 又 尝 同 席 读 书 有 乘 轩 冕 过 门 者 宁 读 如 故 歆 废 书 出 看宁 割 席 分 坐 曰 子 非 吾 友 也
(节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管宁,管仲之后,东汉末避居辽东三十多年,后还乡。入魏,屡征不就;华歆,汉桓帝时为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太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桓公即为百里之城,使人之楚买生鹿。楚生鹿当一而八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主之所以赏有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
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D、哀吾生之须臾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孔觊,字思远,会稽山阴人。觊少骨鲠有风力,以是非为己任。为人使酒仗气,每醉辄弥日不醒,僚类之间,多所凌忽,尤不能曲意权幸,莫不畏而疾之。不治产业,居常贫罄,有无丰约,未尝关怀。为二府长史,典签谘事,不呼不敢前,不令去不敢去。虽醉日居多,而明晓政事,醒时判决,未尝有壅。众咸云:“孔公一月二十九日醉,胜他人二十九日醒也。”世祖每欲引见,先遣人觇其醉醒。
性真素,不尚矫饰,遇得宝玩,服用不疑,而他物粗败,终不改易。觊弟道存,从弟徽,颇营产业。二弟请假东还,觊出渚迎之,辎重十余船,皆是绵绢纸席之属。觊见之,伪喜,谓曰:“我比困乏,得此甚要。”因命上置岸侧,既而正色谓道存等曰:“汝辈忝预士流,何至还东作贾客邪!”命左右取火烧之,烧尽乃去。
徙司徒左长史,道存代觊为后军长史、江夏内史。时东土大旱,都邑米贵,一斗将百钱。道存虑觊甚乏,遣吏载五百斛米饷之。觊呼吏谓之曰:“我在彼三载,去官之日,不办有路粮。二郎至彼未几,那能便得此米邪?可载米还彼。”吏曰:“自古以来,无有载米上水者,都下米贵,乞于此货之。”不听,吏乃载米而去。?
太宗即位,时上流反叛,上遣都水使者孔璪入东慰劳。璪至,说觊曰:“废帝侈费,仓储耗尽,都下罄匮,资用已竭。今南北并起,远近离叛,若拥五郡之锐,招动三吴,事无不克。”觊然其言,遂发兵驰檄。太宗遣建威将军沈怀明东讨。 会稽闻西军稍近,将士多奔亡,觊不能复制。上虞令王晏起兵攻郡,觊以东西交逼,忧遽不知所为。门生载以小船,窜于嵴山村。嵴山民缚觊送诣晏,晏谓之曰:“此事孔璪所为,无豫卿事。可作首辞,当相为申上。”觊曰:“江东处分,莫不由身,委罪求活,便是君辈行意耳!”晏乃斩之东阁外。临死求酒,曰:“此是平生所好。”时年五十一。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醉弥日不醒辄:总是
B.遇得宝玩,服用不疑:怀疑
C.乞于此之货 :卖出
D.嵴山民缚觊送晏诣: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都属于直接表现孔觊“不嗜财物,能明辨是非”的一组是(3分)(?)
①觊少骨鲠有风力,以是非为己任。
②世祖每欲引见,先遣人觇其醉醒。
③觊呼吏谓之曰:“我在彼三载,去官之日,不办有路粮。二郎至彼未几,那能便得此米邪?可载米还彼。”
④虽醉日居多,而明晓政事,醒时判决,未尝有壅。
⑤不治产业,居常贫罄,有无丰约,未尝关怀。
⑥临死求酒,曰:“此是平生所好。”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⑥
C.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觊曾先后担任过司徒左长史、后军长史、江夏内史等职,后因反叛而被处死。
B.孔觊平生不好宝玩只好酒,常常一个月要醉上二十九天,甚至要求皇帝等他酒醒才可召见。
C.孔觊从不置办产业,生活常常贫困不堪,却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甚至把弟弟道存的接济也一把火烧尽。
D.孔觊为人正派,不阿权贵,却听信都水使者孔璪的蛊惑而谋反,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每醉辄弥日不醒,僚类之间,多所凌忽,尤不能曲意权幸,莫不畏而疾之。(5分)
(2)我在彼三载,去官之日,不办有路粮。二郎至彼未几,那能便得此米邪?可载米还彼。(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1)孔觊每次喝醉总是整天不醒,对待身边的同事,常有些欺凌轻慢,尤其不愿违背自己的意愿去曲从侍奉那些权要得宠的人物,那些人无不对他又怕又恨。(翻译出“弥日”、“凌忽”、“疾”各1分,文通字顺2分。)(2)我在那里三年,离职的时候,连路上的口粮也没有备好。我二弟到那里不久,怎么就能得到这么多的米呢?你还是把这些米装上返回我二弟那里去吧。(翻译出“去”、“未及”、“便”各得1分,文通字顺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前句“性真素,不尚矫饰”的意思——“他性格真诚朴素,不喜文饰”,此处“疑”应为“迟疑、犹豫”之意。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小题2:②⑥都不是直接表现孔觊“不嗜财物,能明辨是非”。解答此题一定要审清楚题目要求,题目中是“直接”。
小题3:A项,司徒左长史一职应在另外两官职之后。B项,“要求皇帝等他酒醒才可召见”错,而是皇帝先派人看他酒醒了才召见。C项,一把火烧尽的不是资助他的财物。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小题4:翻译第一句时注意“弥日”解释为整天,“凌忽”解释为“侵犯、欺侮”,“疾”解释为“怨恨”;第二句时注意“去”解释为“离开”,“未几”解释为“不久,没多久”,“便”解释为“就”。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孔觊,字思远,会稽山阴人。少年时代就正直有气节,把明辨是非作为自己的责任。他性情急躁,酗酒任性,每次喝醉总是整天不醒,对同僚多有欺凌轻慢,尤其不愿曲意侍奉权要得宠的人物,那些人无不对他又怕又恨。他不置办产业,家里经常很贫困,财务无论多少,都不曾在意。他做二府长史,典签谘事时,(手下人都很畏惧他)他不叫上前他们不敢上前, 他不让离开他们不敢离开。虽然喝酒的日子居多,但他却清楚地了解政事,酒醒的时候判决,不曾有过阻滞。众人都说:“孔公一月二十九天醉,胜过世人二十九天醒。”世祖每次想引见他,总是先派人看他酒醒了没有。
他性格真诚朴素,不喜文饰,遇到宝玩,使用绝不迟疑,而其他东西即使粗破,也终不改换。孔觊的弟弟孔道存、堂弟孔徽,经营了很多家产,两个弟弟请假向东回家乡,孔觊前往江中的小沙洲上去迎接他们,(见他们随身携带)十多艘的货物,都是绵绢纸席之类。孔觊见了假装喜欢,对他们说:“我近来很贫困,很需要这些东西。”于是就吩咐把它们放在岸边,随后神情严厉地对他们说:“你们总也算是个读书人吧,为什么到了回家去做商人的地步呢?”命令手下人放火焚烧货物,直到烧尽才离去。
孔觊后来做了司徒左长史,孔道存接替孔觊任后军长史、江夏内史。当时东部大旱,京城米贵,一斗将近一百钱。孔道存担心孔觊生活非常困难,就派下属官员运了五百斛米送给他。孔觊叫来那个官员对他说:“我在那里(江夏)三年,离职的时候,连路上的口粮也没有备好。我二弟到那里不久,怎么就能得到这么多的米呢?你可以载上米再回到那里去。”那官员说:“自古以来没有载米逆水而上的,京城米贵,请求你就在这里卖掉吧。” 孔觊不答应,官员只好把米再运回去。
太宗即位,当时上游反叛。皇上派遣都水使者孔璪到东部去慰劳。孔璪到了以后,劝告孔觊说:“废帝奢侈浪费,仓库的储蓄已经耗尽,京城财物空虚,用品已经用完,现在南北并起,远近叛离,如果率领五郡的精锐,在三吴招兵买马,事情没有不成功的。” 孔觊认为他说得对。于是就发兵起事,传送讨伐的檄文。太宗派遣建威将军沈怀明向东讨伐。会稽听说西军越来越近,将士有很多逃亡,孔觊不能再加以控制。上虞令王晏起兵攻郡城,孔觊因为东西同时逼迫,很忧虑,不知道该怎么办。一个随从用一条小船载着他,逃窜到嵴山村。村里的人把他捆起来送给王晏,王晏对他说:“这事是孔璪干的,不关你的事,你可以写一封自首书,我会替你向上申报的。” 孔觊说:“江东的事情没有不是我本人策划的,把罪过推给别人以求活命,只有像您这样的人才会去做。” 王晏于是在东门外将他斩首。临死的时候他要喝酒,说:“这是我平生的爱好。”死时五十一岁。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孔道辅,字原鲁,孔子四十五代孙也。道辅幼端重,举进士第,为宁州军事推官,数与州将争事。有蛇出真武殿中,一郡以为神,州将帅官属往奠拜之。道辅径前以笏击蛇,碎其首,观者初惊,后莫不叹服。迁大理寺丞,主孔子祠事。孔氏故多放纵者,道辅一绳以法。章献太后临朝,召为左正言。受命日,论奏枢密使曹利用窃弄威柄,宜早斥去,以清朝廷。太后可其言,乃退。奉使契丹,道除龙图阁待制。契丹晏使者,优人以文宣王为戏,道辅艴然①径出。契丹使主客者邀道辅还坐,且令谢之。道辅正色曰:“中国与北朝通好,以礼文相接。今俳优之徒,慢侮先圣而不之禁,北朝之过也。道辅何谢!”既还,言者以为生事,且开争端。仁宗问其故,对曰:“契丹比为黑水所破,势甚蹙。平时汉使至契丹,辄为所侮,若不较,恐益慢中国。”帝然之。明道二年,召为右谏议大夫。会郭皇后废,道辅诣垂拱殿伏奏:“皇后天下之母,不当轻议绌废。”帝使内侍谕道辅至中书,令宰相吕夷简以皇后当废状告之。道辅语夷简曰:“大臣之于帝后,犹子事父母也;父母不和,可以谏止,奈何顺父出母乎?”夷简曰:“废后有汉、唐故事。”道辅复曰:“人臣当道君以尧、舜,岂得引汉、唐失德为法邪?”道辅性鲠挺,遇事弹劾无所避,出入风采肃然,及再执宪,权贵益忌之。初,道辅僦②郭贽旧宅居之,有言于帝者曰:“道辅家近太庙,出入传呼,非所以尊神明。”即诏道辅他徙。集贤校理张宗古上言:“国朝以来,庙垣下皆有官私第舍,谓不须避。”帝出宗古通判莱州。会受诏鞠冯士元狱,事连参知政事程琳。宰相张士逊雅恶琳,而疾道辅不附己,将逐之。察帝有不悦琳意,即谓道辅:“上顾程公厚,今为小人所诬,见上,为辨之。”道辅入对,言琳罪薄不足深治。帝果怒,以道辅朋党大臣,出知郓州。时大寒上道,行至韦城,发病卒。
(节选自《宋史·孔道辅》)
【注】①艴然:生气的样子。②僦:租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契丹晏使者晏:宴请。
B.契丹比为黑水所破,势甚蹙蹙:紧迫。
C.帝然之然:答应。
D.会受诏鞠冯士元狱鞠:审讯。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孔道辅性格耿直的一组是(3分)
①道辅径前以笏击蛇,碎其首?②论奏枢密使曹利用窃弄威柄,宜早斥去?
③皇后天下之母,不当轻议绌废?④父母不和,可以谏止,奈何顺父出母乎?
⑤出入风采肃然,及再执宪,权贵益忌之?⑥国朝以来,庙垣下皆有官私第舍,谓不须避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道辅不畏神灵,执法不徇私舞弊。当蛇出现在真武殿的时候,全郡的人都认为是神灵,唯独他毫不畏惧,将其打死;孔家后代不守礼法,他严格执法,不留情面。
B.孔道辅坚持国家立场,毫不动摇。契丹在接待孔道辅的时候,侮辱先王,孔道辅愤而离开,直到契丹主持招待的人道歉后才肯罢休,回国后向皇上解释,得到皇上的认可。
C.孔道辅性格耿直,遭权贵忌恨。他遇到看不惯的事情就要弹劾,权贵因此很是忌恨他,借他居住的地方大做文章;张宗古极力为其辩护,也遭到了朝廷的贬谪。
D.孔道辅受人误导,遭到朝廷处罚。张士逊明知皇帝要治罪于程琳,却又假惺惺地让孔道辅为其求情;皇帝认为孔道辅是朋党大臣,将其贬出京城,最终他旧病复发而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道辅幼端重,举进士第,为宁州军事推官,数与州将争事。(5分)
⑵宰相张士逊雅恶琳,而疾道辅不附己,将逐之。(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1) 孔道辅自幼端庄大方,考中了进士,做了宁州军事推官,多次和宁州的将军争议事情。(2) 宰相张士逊素来就讨厌程琳,也憎恶孔道辅不依附自己,想要把孔道辅驱逐出去。


本题解析:
小题1: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C选项中 “帝然之”应译为“皇帝认为这是正确的。”然:认为……正确。此类试题要注意结合语境处理判断。
小题2:①说孔道辅击蛇,与耿直无关。⑤说孔道辅遭到权贵的嫉恨,属于间接表明孔道辅的耿直性格。⑥说的是张宗古,与孔道辅没有关系。
小题3: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B应该是契丹要求孔道辅道歉。
小题4:
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1) 举:考中。为:担任。数:多次。(2) 雅:也。疾:憎恶。附:依附。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2013·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龙洞山记
[元]张养浩
历下多名山水,龙洞为尤胜。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①尝封其神曰灵惠公。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流居之。由锦屏抵佛刹山,巉岩环合,飞鸟劣②及其半。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像甚夥。世兵,逃乱者多此焉。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望之窅然。
窃欲偕同来数人入观。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燃束茭前导。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磐折③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会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心骇乱恐甚,自谓命当尽死此,不复出矣。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余适居前,倏得微明,意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焉者,始获脱然以出。如是,仅里所。既会,有泣者,恚者,诟者,相讥笑者,顿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额者,免冠科首具陈其狼狈状者。惟导者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慑力殆。其宴于外者,即举酒酌穴者,人二杯。虽雅不酒,必使之酹,名曰定心饮。
余因默忆,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不能返,号咷连日。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尝疑许事未必有。由今观之,则韩文公之号为非妄矣。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④,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⑤。其为戒,讵止殁身不可忘。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游洞中者七,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凡十有一人。时延祐龙集丁巳八月也。
(选自《钦定四库全书·归田类稿》)
【注】 ①胜国:前朝。②劣:仅仅,才。③磐折:弯腰。④较然:明显的样子。⑤吊:悲伤。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导火灭      会:适逢
B.其穴竟于是意:料想
C.亦阳力殆慑:害怕
D.窃嗣至者或不知虞:欺骗
小题2:下列四组中,全都间接表现龙洞艰险的一组是(  )
①是中极暗 ②烟郁勃满洞中 ③心骇乱恐甚 ④如是,仅里所 ⑤有泣者,恚者,诟者 ⑥喜幸生手其额者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龙洞山自古以来就是名胜,山势险峻,有上下两个山洞,位于下方的一个叫龙洞。
B.龙洞深邃,里面越来越低矮狭窄。作者与同游者备受惊恐,好不容易才得以出洞。
C.按照当地的风俗,在洞外饮酒的人要为入洞游玩的人喝两大杯酒,名为“定心饮”。
D.作者游历龙洞后,想起“不登高,不临深”的前圣之训,为告诫后人写了这篇“记”。
小题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焉,若高阔可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济南有很多有名的山水,龙洞山尤其突出。龙洞山距离城东南三十里,以前的名称是禹登山。按照《九域志》里的记载,大禹治水来到这座山上,因此得名。洞中有潭,有时冒出云气,天旱的时候祈祷就能降雨,前朝曾经封它的神为灵惠公。洞的前面,山峰层峦,耸立云端,有锦屏,有独秀,有三秀,佛家一类的人居住在此处。从锦屏到佛刹山,陡峭的岩石环绕相合,飞鸟仅仅能飞到它的半山腰。登上山有佛龛屋子,深广可容下十多人,周围镌刻着很多佛像。世上发生战乱,逃乱的人大多来到这个地方。依傍山势有上下两个洞穴,下边的洞穴在旁边,可蜿蜒向东,被称作龙洞的就是这个洞穴,望去幽深遥远。
(我)私下里想和一同前来的几个人进去观看。有人说这里面特别黑暗,没有火炬是不能前往的,于是吩咐仆从点燃干草在前面引路。起初,(洞)似乎高大宽敞,可以行走;不一会儿,就只能低头前行了;又过了一会儿,就只能弯腰前行了;又过了一会儿,只能屈膝前行了;又过了一会儿,就只能匍匐前行了;又过了一会儿,就只能全身趴在地上像蛇一样前行了。正赶上引路的火种熄灭了,烟雾弥漫在整个洞里。想要退出,身体不允许;想要前行,前面更加狭小,并且烟雾也更浓,于是闭口不说话,抑制鼻子呼吸,屏气。内心十分害怕恐惧,自认为性命就要了结在此处,不能再出去了。我大声疾呼奋力前行,大家因为烟雾的缘故,没有出声回应我的,我内心里更加恐惧。我正好在队伍前面,忽然看见些许光亮,料想这洞穴就到这里为止,(于是)极力使身体奋勇向前,像鱼儿纵身一跃,终于脱险出来了。像这样行走,仅仅走了一里多路。等到大家相聚,有哭泣的,有生气的,有大声辱骂的,有相互讥笑的,有跺脚说后悔的,有耸肩不停喘息的,有庆幸自己生还用手拂试额头的,有摘下帽子露出头展现自己狼狈不堪的样子的。只有引导的人年纪尚小,形体瘦弱,先出来了,好像没有受什么苦,看到众人都困苦不堪,也假装害怕,身体疲惫。那些在外边饮酒的人,就举起酒杯敬进入洞穴的人每人两杯。即使儒雅不喝酒之人,也一定让他把酒洒在地上,称其为定心饮。
我因此暗地里回忆原先韩文公登华山,登上绝顶,道路阻塞不能返回,一连几天都放声大哭。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我曾经怀疑这件事情未必有过。从今天的情形来看,韩文公放声大哭也不是荒诞不合理的了。唉,不登高山,不临深渊,古代圣贤的训诫(虽然)明显,我等众人却认为是娱乐,让父母给我们的身体几乎被埋没也不(知道)悲伤。这作为警诫,岂止是身体死亡不可忘记。(我)私下里担心后代的子孙来到这个地方或许不知道情形,误入此地,所以记下这件事情来告诫他们。到洞中游览的有七人,是做什么官的某人;在洞外坐着饮酒的有四人,也是做什么官的某人,共有十一人。当时是延祐龙集丁巳八月。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1)起初,(洞)似乎高大宽敞,可以行走。(2)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A.“会”可联想“会天大雨”,推测其意义为“适逢”。B.“意”可联想“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推测其意义为“料想”“考虑”。C.“慑”可联想“威慑”一词,推测其意义为“害怕”。D.“虞”可联想“无冻馁之虞”,推测其意义为“忧虑”“担忧”。
小题2:本题从文章的思想内容角度考查信息筛选。①句说洞中光线暗,是直接写龙洞的艰险;②句说洞中烟雾弥漫,这是由火种熄灭造成的。①②两句都不符合题目要求,采用排除法,可排除A、B、C三项。
小题3:本题从无中生有、曲解词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按照当地的风俗”在原文中没有依据。“其宴于外者……名曰定心饮”是说那些在洞外饮酒的人敬进入洞穴的人每人两杯。这里曲解了词义。
小题4: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双音节词、语气词、词类活用和省略句。翻译文言句子要注意抓取关键点。(1)句中“焉”(语气词,可不翻译)、“高阔”(双音节词,高大宽敞)、“步”(名词用作动词,行走)等是关键点。(2)句中“为”(替)、“白”(报告)、“遂”(于是)等是关键点;“闻者为白县吏”是省略句,即“闻者为韩文公白县吏”。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