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1-13 17:58:2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篇访谈,完成下题。
慷慨的慈善家
——巴菲特访谈
记者:去年你作出了重大宣布:在有生之年将所有资产的85%捐献,请问你对这个决定是否后悔过,是否夜里曾醒过来问自己:“我到底做了什么?”
巴菲特:没有,我睡得像婴儿一样甜。这个决定对我而言非常坦然,在财富如何分配问题上这正是我想要做的,因此我不会改变这个决定。
记者:你已经决定不会将全部财富留给子女。
巴菲特:是的,我会留给他们足够的钱使他们还能做其他事情,但不是太多的钱让他们不会做任何事。
记者: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决定呢?是不是因为看到了其他富人的孩子的境况?
巴菲特:我认为这对社会不好,对孩子们也不好,不过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我的意思是我是个格外幸运的人,在合适的时代出生在合适的地方,要是我早出生几千年,我一定会成为某种动物的午餐,因为我既不比别人跑得快也不比别人跳得高;如果我出生在孟加拉国或者是其他地方,也不会成为现在的我。我能得到现在所拥有的,很大程度上说是这个社会的结果。和我的付出相比,我得到的物质财富多到不成比例。但是有很多人和我一样是良民,他们或者前往伊拉克战场服役,或者在自己的社区中辛勤服务,但是都不像我一样被“疯狂”回报,我已经拥有了生命中想要的一切。一想到巨额的回报不是回到社会而是仅给予少数几个人,原因是这几个人正是从我太太的子宫里钻出来,这个念头会让我发疯,我绝不相信某一个人的子宫具备这样的“神圣性”。
记者:你是否也认为把巨额财产留给孩子会造成“毁灭性”结果?
巴菲特:的确,有些时候会造成这样的后果,这并不是没有先例。我将给孩子们留一定的钱,他们有的优势是能接受最好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和我一样,他们在正确的时机出生在正确的地方,这样他们就有了一切优势。美国要在这个世界上竞争就必须相信机会平等的道理,如果有人因为自己的姓氏就能轻易得到几百亿美元,何来机会平等可言?
记者:赚钱和花钱之间,哪个更有乐趣?
巴菲特:赚钱非常有趣,就好像参与一个擅长的游戏,这样能保证腿脚灵活,耳聪目明。尽管这个游戏对我来说并不需要手眼的精密配合,像很多其他的工作那样,但是我想像不出更有趣的游戏了。当然,知道这些钱能帮助那些需要的人也是很不错的感觉,我经常收到人们的来信,不仅是感谢我的捐款,他们还在信里详细告诉我因为这些捐款,他们的生活如何被彻底改变。当想到可能有数百万人因为捐款而免于患上疟疾,或者站在小一点的角度,某个人的私人问题因为我的捐款而解决了,这都是非常美妙的感觉。
记者:从捐款角度说,你是世界上最慷慨的人;同时也是最贪婪的人,那是从赚钱角度说,如何看待这个矛盾?
巴菲特:我只是非常幸运而已,获得了疯狂的回报,但即便没有这么多回报,我还是会做我做过的一切,因为我喜欢投资。我不是那些赚到100万美元就高兴收手的投资人,赚得越多我越开心。
记者:你从来不将自己的名字贴在医院墙壁上,也不曾在慈善聚会上坐在最前排的显眼位子上,你是否觉得类似的东西很无聊,或者……
巴菲特:我的确觉得有点无聊。如果我的名字占据了某个医院墙壁上的位置,就不会有其他人为此捐款了。如果一家医院找我捐款,能获得的不会因为我的名字是否在墙上而有所不同,因此他们最好将这个机会“卖”一个更好的价钱。在慈善捐款方面也有一个市场体系,将自己的名字放在建筑物上有一定的价格,总有人愿意比我出更高价格。
记者:对于一个工薪阶层但是稍为富裕的人而言,如果他希望对慈善事业加以支持,你的建议是先投资然后捐献,这样能捐献更多,还是直接捐献但是金额有限?
巴菲特:我有很多很多学生,有31个大学邀请我上课,其中大部分在美国,一些在加拿大,因此同样的问题我的学生们曾不止一次问过我。我的回答一贯是,做你自己想做的。从来没有人能断定苹果比梨好吃或者梨比苹果有营养,因此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想法。如果你想捐款,这完全是你个人的事情,应该自己体验,很多人在体验之后会改变想法,对于慈善事业,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忠实于自己的想法。
记者:很多时候慈善事业被认为是富人的奢侈品,富人才享有通过金钱改变他人命运的专利。
巴菲特:我不知道,但是在美国如果深入统计数据,你会发现国民生产总值的2%都进入了慈善领域,而中产阶级的捐款相对他们的收入其实比富豪更加慷慨。在大众关注和受益的领域,例如医学研究的投入上,中产阶级的捐款所占比重最大。总体而言美国人是非常慷慨的,如果按照收入衡量,在全球富豪榜前400名的人恰恰是最不慷慨的。
记者:很多人注意到你的仁慈和低调,你的生活非常俭朴,你经常以别人的名义捐款,对于你来说仁慈是轻而易举的还是你努力想做到的?毕竟在这样巨大的财富前,诱惑是难免的。
巴菲特:在这方面父亲对我的影响很大。很多人批评我说应该在更早的时候就捐款,但是我自己知道应该做什么,要如何做,因此不会受到困扰。对于公司所取得的业绩我从来都不谦虚,但是对于我的名字是否出现在捐款名册上或者某个纪念碑上,我认为毫无意义。这并不是谦虚或者仁慈的表现,而是从心里我根本就不在乎。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投资取得骄人财富是一项成就,但是利用这些财富在建筑物上刻上名字或者让别人感激你、赞美你则谈不上是成就,对我来说这些东西丝毫没有意义。
记者:能具体说说来自父亲的影响吗?
巴菲特:我总是以父亲的标准来衡量言行,做一件事情之前会想想父亲会给我打几分,我的所作所为一定要是父亲能够接受的。
(根据网上材料整理,有删改)
小题1:这篇访谈全文主要围绕着慈善问题展开,请问它谈了哪几个方面?(4分)
答:????????????????????????????????????????????????????????????????????????
小题2:除了慷慨以外,你觉得巴菲特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据材料回答。(5分)
答:??????????????????????????????????????????????????????????????????????????
小题3:人物访谈中的记者提问其实是很有技巧的。除了直接发问外,你觉得在这篇访谈的提问中有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试举两个例子加以评述。(6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围绕着慈善捐款这一问题,记者问了以下几个方面的


本题解析:
小题: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主要内容。
小题: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被访者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容。
小题: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探究文本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本题6分,每例3分,举例与方法明确1分,分析2分。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饮食文化蕴含生存之道
英国剑桥大学汉学教授胡司德在他本周出版的新书中指出,中国的饮食文化蕴含生存之道。他向记者披露了这份“隐藏的食谱”。
经过研究中国古代史的文字记载,他探讨了中国丰富的烹饪文化对古代和当代社会、政治与文化的重要性。据胡司德研究显示,许多为中国历代君主出谋划策的大臣、谋士和谏言者都是厨师或屠夫出身。他说:“厨师、屠夫和侍应这类职业将一些塑造领导力所需的才能具体化了。比如,为了不让任何一种味道太重而盖过另一种,所有烹饪调料都应该同比放入,这恰恰体现了我们常常所说的和谐、公正和平等。此外,切肉时等量下刀和送菜时恰当分配也表达了秩序和规范的观念。”
商朝的开国大臣伊尹是有史书记载以来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贤佐。他本是一位烹饪技术高超的御厨,但有一段时间,给商汤王做的饭总是太淡或太咸。问及此事,他在解释时借机阐述了自己的治国主张:“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调好作料才行。治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自此他得到了提拔重用。胡教授以伊尹为例,讲述了他是如何从一代名厨成为一朝贤相,并以自己的厨艺启发商汤王执政的。
与许多西方人不同,胡教授对中国饭局酒桌上的“哲学”十分了解,他说,“许多正式的晚餐或宴会,它的重点并不是吃饭或消费本身,而是以互动交流、了解对方、交换意见或介绍彼此为主”。“在中国,餐桌上座位的安排要体现宾客的身份地位;夹菜的时候也要按尊卑分先后顺序;无论是敬酒还是回敬,都要遵循来宾的贵贱等级;此外,贵宾与普通客人使用的餐具器皿也会有所不同”。胡教授介绍说,中国古代的宴会同样也是个社交场所,人们在用餐之余互相交换诗作、文章和乐谱。中国的饭局让这位英国教授不由地联想到剑桥大学的正式高桌晚宴,他认为这和中国的宴会很相像:“在当代社会里,如果你想与人沟通交流,最好的方式通常都是邀请他们吃饭。在餐桌上,‘礼’非常重要。如何在宴会中表现得体代表一个人的修养。带学生们参加这类正式晚宴,本身也是一种教育方式。”
“吃不言、睡不语”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一句古训,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食不厌精”、粗茶淡饭的饮食哲学给胡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我自己也喜爱粗茶淡饭,因为粗茶淡饭本身就体现了中国圣贤的理念,不暴饮暴食也体现了节制有度的概念”。“此外,中国的大思想家孔子是根据政治环境而调整自己饮食结构的典型例子。他在重要的官方场合,十分懂得把握饮酒分寸。虽然在宫廷中常常需要出席各类酒宴,但孔子从未让自己喝醉过”。
胡教授还相信,从食物中摄取的营养会影响一个人的道德品性。他表示,“有很多医学史书记载,未出生的胎儿会受到母亲饮食习惯的影响。这就是中国人现在也在提倡的‘胎教’”。
小题1:下列有关“中国饮食文化蕴含生存之道”观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英国剑桥大学汉学教授胡司德在他的新书中指出中国的饮食文化中蕴含着生存之道,并将这种生存之道生动地比喻为 “隐藏的食谱”。
B.中国丰富的烹饪文化对古代和当代社会、政治与文化十分重要。许多为中国历代君主出谋划策的大臣、谋士和谏言者都是厨师或屠夫出身。
C.宴会上的重点并不是吃饭或消费本身,而是以互动交流、了解对方、交换意见或介绍彼此为主,体现了一种酒桌上的“哲学”。
D.“有很多医学史书记载,未出生的胎儿会受到母亲饮食习惯的影响”。胡教授相信这种影响包括对道德品性的影响。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所有烹饪调料都应该同比放入、切肉时等量下刀和送菜时恰当分配等做法能具体体现和谐、公正、平等、秩序和规范的观念。
B.商朝的开国大臣伊尹本是一位烹饪技术高超的御厨,他借做菜的道理阐述了自己的治国主张,自此他得到了提拔重用,成为一朝贤相。
C.在餐桌上,“礼”非常重要,如何在宴会中表现得体代表一个人的修养。胡司德认为在这些方面剑桥大学的正式高桌晚宴和中国的宴会很相像。
D.孔子“吃不言、睡不语”、“食不厌精”、粗茶淡饭、不暴饮暴食的饮食习惯都能够体现中国的饮食哲学,胡教授也喜欢这样做。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有一段时间大臣伊尹总是有意把商汤王的饭做得太淡或太咸,目的是引起商汤的疑问,借此机会启发商汤王执政。
B.在中国,餐桌上座位的安排、夹菜的先后顺序、敬酒和回敬的规则、使用的餐具器皿,都与来宾的贵贱有关,胡教授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这都体现了严格等级观念。
C.中国古代的宴会上,人们在用餐之余互相交换诗作、文章和乐谱,体现了中国饭局的社会交往功能。
D.孔子能根据政治环境而调整自己饮食结构,在重要的官方场合十分懂得把握饮酒分寸,在宫廷酒宴中从未让自己喝醉过,是圣贤理念的体现。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文中第四段说“许多正式的晚餐或宴会”,所以“宴会”应为“许多正式的晚餐或宴会”。
小题2:
试题分析:作者只说“自己也喜爱粗茶淡饭、不暴饮暴食”,其他没有根据。
小题3:
试题分析:“不以为然”错,作者无此意。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真的,现在我越加仔细地看着它,就越发觉得好似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我体会到一种令人心满意足的现实感,把那两位大主教和那位大法官统统逐入了虚无的幻境。这里,是一件具体的东西,是一件真实的东西。我们半夜从一场噩梦中惊醒,也往往这样,急忙扭亮电灯,静静地躺一会儿,赞赏着衣柜,赞赏着实在的物体,赞赏着现实,赞赏着身外的世界,它证明除了我们自身以外还存在着其他的事物。我们想弄清楚的也就是这个问题。木头是一件值得加以思索的愉快的事物。它产生于一棵树;树木会生长,我们并不知道它们是怎么样生长起来的。它们长在草地上、森林里、小河边——这些全是我们喜欢去想的事物——它们长着、长着,长了许多年,一点也没有注意到我们。炎热的午后,母牛在树下挥动着尾巴;树木把小河点染得这样翠绿一片,以至于使我们觉得当一只雌的红松鸡一头扎进水里去的时候,它应该带着绿色的羽毛冒出水面来。我喜欢去想那些像被风吹得鼓起来的旗帜一样逆流而上的鱼群;我还喜欢去想那些在河床上一点点地垒起一座座圆顶土堆的水甲虫。我喜欢想象那棵树本身的情景:首先是自身木质的紧密干燥的感觉。然后感受到雷雨的摧残;接下去就感到树液缓慢地、舒畅地一滴滴流出来。我还喜欢去想这棵树怎样在冬天的夜晚独自屹立在空旷的田野上,树叶紧紧地合拢起来,对着月亮射出的铁弹,什么弱点也不暴露,像一根空荡荡的桅杆竖立在整夜不停地滚动着的大地上。六月里鸟儿的鸣啭听起来一定很震耳,很不习惯;小昆虫在树皮的折皱上吃力地爬过去,或者在树叶搭成的薄薄的绿色天篷上面晒太阳,它们红宝石般的眼睛直盯着前方,这时候它们的脚会感觉多么寒冷啊……大地的寒气凛冽逼人,压得树木的纤维一根根地断裂开来。最后的一场暴风雨袭来,树倒了下去,树梢的枝条重新深深地陷进泥土。即使到了这种地步,生命也并没有结束。这棵树还有一百万条竖毅而清醒的生命分散在世界上。有的在卧室里,有的在船上,有的在人行道上,还有的变成了房间的护壁板,男人和女人们在喝过茶以后就坐在这间屋里抽烟。这棵树勾起了许许多多平静的、幸福的联想。我很愿意挨个儿去思索它们——可是遇到了阻碍……我想到什么地方啦?是怎么样想到这里的呢?一棵树?一条河?丘陵草原地带?惠特克年鉴?盛开水仙花的原野?我什么也记不起啦。一切在转动、在下沉、在滑开去、在消失……事物陷进了大动荡之中。有人正在俯身对我说:
  “我要出去买份报纸。”
  “是吗?”
  “不过买报纸也没有什么意思……什么新闻都没有。该死的战争;让这次战争见鬼去吧!……然而不论怎么说,我认为我们也不应该让一只蜗牛爬在墙壁上。”
  哦,墙上的斑点!那是一只蜗牛。
1.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联想到了哪些事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的句子在表达意思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墙上的斑点”最后成为蜗牛,还是不是联想?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作者的思绪由木头到树,又到树的生长、断裂、倒下,然后联想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1-3题。
  文化危机深化到一定程度,必定引起深刻的文化转型。所谓文化转型,是指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为另一种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取代。在这种意义上,文化转型同文化危机一样,并不是经常发生的社会历史现象,无论是个体的文化习惯的改变、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还是特定群体或特定社会某些文化特质或文化理念的一般意义上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转型,只有在大的历史尺度上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观念、文化理念、价值体系、文化习惯的总体性的、根本性的转变,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按照这种尺度,人类迄今所经历的最深刻的文化转型就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即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自在自发的经验型的文化模式被工业文明条件下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所取代。这即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化的现代化或人自身的现代化。
  文化的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例如,我们生活世界中的具体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形式即使在文化模式的常规期或稳定期也会或快或慢地变化,一些习惯、惯例、文艺形式、仪式等等甚至在总体文化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时,也会自己经历生灭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模式在总体上所经历的裂变与危机。再如,当一种文化中的个体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时,他也必须经历痛苦的文化模式转换问题;同样,当一个个体经历生命中的不同的生理时期,必须经过个体文化模式的阶段性转变,这些也同样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就是两种不同的文化通过人的交往或交流发生接触和碰撞,也会引起某一方或双方人的衣食住行、语言符号、审美情趣的一些具体改变。即使这样,也还不一定是真正的文化转型。
  应当看到,文化转型和文化危机密不可分。一方面,同文化模式的常规期和稳定期相比,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共同构成了文化模式的剧变期或革命期。在文化模式的剧变期中,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是同一个历史进程彼此密切相连的两个阶段,如果说,在总的文化冲突与剧变时期中,文化危机代表着量变的过程,文化转型则是这一量变过程达到一个转折的关节点而引起的质变。另一方面,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本身就是交织在一起的,文化危机是文化转型的过程,文化转型是文化危机的结果。即是说,一种深刻的文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本身就表现为一个过程,无论是现实社会运动或人的生活层面上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还是社会精英层面对于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都是文化转型过程的重要内涵。
1、下列对于“文化转型”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特定的时代、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发生的根本性的改变 
B、在大的历史背景下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模式的总体性转变
C、文化冲突与文化变革在量变过程中发生的具有转折意义的质变 
D、社会和生活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社会精英对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
2、根据原文,下列真正属于“文化转型”的一项是(???? )
A、传统的自在自发的经验型文化模式转变为现代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
B、特定群体或个体文化习惯的改变和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
C、在文化模式的常规期或稳定期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形式的变化
D、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的文化个体所经历的文化模式转变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的现代化或人的现代化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
B、两种不同的文化在交往或交流的接触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的碰撞和转变
C、文化模式的革命意味着由文化危机而达到文化转型
D、文化危机与文化转型密不可分,文化危机一旦出现,就标志着文化转型的到来


参考答案:1、D??
2、A??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中国应向世界贡献思想
中国如何在世界范围发挥自己的文化影响力?
我们的文化历来提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指不同因素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如“和六律”才有悦耳动听的音乐,“和五味”才有香甜可口的佳肴,如果都是同一个音符,便不成曲调。我们发展文化影响力,寻求的并非中国文化的单边统治,而是世界文化的多元共生。在一个多元的交响乐里,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很重要的一个声部,参与其中,共同解决世界难题,开创一种新的精神世界。
那么,中国要发展文化影响力,应该用什么来面对世界?如何面对世界?
我们可以在纽约时代广场放一部广告,也可以在海外搞一场很精彩的演出或展览,但这些是否是中国向世界贡献的最核心东西?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断言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因为中国没有独立的、足以影响世界的思想;西方对于中国,也往往赞扬中国的古代文化,甚少尊重当代文化。到了21世纪,情况已有所改变,中国正在产生一些新的“中国思想”,引起了世界性的震动,得到了世界性的认同。比如,一些中国的青年学者,提出“冲突最小化是利益最大化的必要条件”,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引发热烈讨论。这些“中国思想”并不是凭空诞生,它们从中国文化的根底发芽,由中国和西方学者共同研究、共同提倡,继而让全世界受益。
可见,中国文化要产生影响力,就要向世界贡献新的思想,能够同他人一起解决人类共同的难题。
林语堂在上世纪30年代时,用英文写就《吾国与吾民》和《生活的艺术》,在国外非常畅销,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在阅读。为什么林语堂这么受欢迎?在我看来,这主要基于他对中国文化有相当深刻的了解,把外国读者当朋友看待,以和平的心态、自由的精神和杰出的文字从容自若地娓娓道来。
但直到今天,为何还没出现一本能与以上两本书的影响力媲美的作品?我想主要还是态度不对:要么逢迎西方思想和外国读者,要么就是大国主义、与之“不来往”。
不同文化的交流,本质上是一种对话关系。这种对话并非以思想统一为目的、以覆盖或同化对方思想为手段。多种文化的共处,更要强调不同、差异、尊重别人的意见,因为“不同”更易摩擦出新火花。
中国文化面对世界的根本态度,应是对自己的文化自觉而且热爱,对他人的文化同情而且了解,唯此,大家才能产生互动和共鸣。?????????
(作者:乐黛云。选自2012年6月26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如何在世界范围发挥自己的文化影响力”的说法,最恰当一项是( )
A.我们发展文化影响力,寻求的并非中国文化的单边统治,而是世界文化的多元共生。
B.在纽约时代广场放一部广告。
C.在海外搞一场很精彩的演出或展览。
D.向世界贡献新的思想,能够同他人一起解决人类共同的难题。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们的文化历来提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在一个多元的交响乐里,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很重要的一个声部,参与其中,共同解决世界难题,开创一种新的精神世界。
B.因为中国没有独立的、足以影响世界的思想,所以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
C.林语堂基于他对中国文化有相当深刻的了解,把外国读者当朋友看待,以和平的心态、自由的精神和杰出的文字从容自若地娓娓道来,所写的《吾国与吾民》和《生活的艺术》深受国外读者欢迎。
D.一些中国的青年学者提出“冲突最小化是利益最大化的必要条件”等“中国思想”,从中国文化的根底发芽,保有中华民族特色,因而能让全世界受益。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逢迎外国读者,接受西方思想,毕竟外国文化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B.以思想统一为目的、以覆盖或同化对方思想为手段,广建孔子学院,弘扬中华文化。
C.强调不同与差异,尊重别人的意见,与多种文化和谐共处,对自己的文化自觉而且热爱,对他人的文化同情而且了解。
D.各国文化都有自己的国情特色,很多是无法学习与沟通的,况且我泱泱中华,文明之邦,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深厚的国学传统,大可不必学习他国文化。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A答非所问,说的是“我们发展文化影响力”的目的,并不是做法。B、C不是作者所说的最佳做法,原文中说“我们可以在纽约时代广场放一部广告,也可以在海外搞一场很精彩的演出或展览,但这些是否是中国向世界贡献的最核心东西?”
点评:分析重点语句,要审清题干,看看题干要求回答的方向是怎样的,回答“怎么做”就应该从题支中寻找是“具体措施”的选项,不能选择表示“目的”的选项,那样就答非所问了;然后再从措施的选项中一一排除,选出最佳答案。
小题2:
试题分析:A牵强附会,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