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一)
2017-01-13 18:05:0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葛朗台喜欢拿侬大力士的体格和不计报酬的品质。拿侬的工钱一年只有六十法郎,却包办了家里的一切杂活:煮饭、清理、洗衣服、照顾短工……凡是葛朗台吩咐的,她都一声不吭地去干。
B.法院开庭审判玛丝洛娃的案件,聂赫留朵夫作为贵族代表参加陪审,意外与玛丝洛娃重逢。他坐在陪审席里,回忆起与玛丝洛娃认识以来的一切往事。他承认自己卑鄙无耻,良心上背着这样的罪孽,居然还能心安理得地过了这么多年,不禁羞愧难当。
C.葛朗台要清理弟弟在巴黎的债务,不被宣告破产,就必须把债权证件抓在手上,于是他想让都对自己女儿有意思的公证人和银行家去巴黎办这件事。银行家格拉桑表示愿意到巴黎办这件事,但往来旅费要葛朗台出;而公证人克罗旭则表示不要葛朗台付旅费,他可以去巴黎照办。葛朗台自然同意后者,并且满心欢喜。
D.欧也妮三十三岁了,却没有一点人生乐趣,财富并不能使她快乐,查理音讯全无,而
周围的人却开始包围这个有钱的小姐,每晚都有许多客人来访,暗示她快点结婚。
E.十九岁的聂赫留朵夫,活在母亲的羽翼下还是十分纯洁的青年。当时他认为女人是神秘的,与玛丝洛娃进行纯洁的精神恋爱,可以放弃父亲名下的地产,分赠给他的佃户;三年后,他在军队里染上恶习:挥霍金钱,喝酒,打牌,玩女人。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题。
秦九韶与《数书九章》
秦九韶在《数书九章》序言中说,数学“大则可以通神明,顺性命;小则可以经世务,类万物”。所谓“通神明”,即往来于变化莫测的事物之间,明察其中的奥秘;“顺性命”,即顺应事物本性及其发展规律。在秦九韶看来,数学不仅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而且应该达到“通神明,顺性命”的崇高境界。
《数书九章》全书共九章九类,十八卷,每类9题共计81个算题。该书著述方式,大多由“问曰”、“答曰”、“术曰”、“草曰”四部分组成:“问曰”,是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答曰”,是给出答案;“术曰”,是阐述解题原理与步骤;“草曰”,是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另外,每类下还有颂词,词简意赅,用来记述本类算题主要内容、与国计民生的关系及其解题思路等。
全书采用问题集的形式,并不按数学方法来分类。题文也不只谈数学,还涉及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成为了解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重要参考文献。《数书九章》在数学内容上颇多创新。中国算筹式记数法及其演算式在此得以完整保存;自然数、分数、小数、负数都有专条论述,还第一次用小数表示无理根的近似值;卷一大衍类中灵活运用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并首创连环求等,借以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在《孙子算经》中“物不知数”问题的基础上总结成大衍求一术,使一次同余式组的解法规格化、程序化,比西方高斯创用的同类方法早500多年,被公认为“中国剩余定理”;卷十七市物类给出完整的方程术演算实录,书中还继贾宪增乘开方法进而作正负开方术,使之可以对任意次方程的有理根或无理根来求解,比19世纪英国霍纳的同类方法早500多年。此外,秦九韶还改进了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用互乘对减法消元,与现今的加减消元法完全一致;同时秦九韶又给出了筹算的草式,可使它扩充到一般线性方程中的解法。在欧洲最早是1559年布丢(Buteo,约1490—1570年,法国)给出的,他开始用不很完整的加减消元法解一次方程组,比秦九韶晚了312年,且理论上的不完整也逊于秦九韶。书中卷五田域类所列三斜求积公式与公元一世纪希腊海伦给出的公式殊途同归,秦九韶还给出一些经验常数,如筑土问题中的“坚三穿四壤五,粟率五十,墙法半之”等,即使对现在仍有现实意义。秦九韶还在十八卷77问“推计互易”中给出了配分比例和连锁比例的混合命题的巧妙且一般的运算方法,至今仍有意义。卷七、卷八测望类又使《海岛算经》中的测望之术发扬光大,再添光彩。
除此之外,秦九韶还提出了秦九韶算法。直到今天,这种算法仍是多项式求值比较先进的算法。该算法看似简单,其最大的意义在于将求n次多项式的值转化为求n个一次多项式的值。在人工计算时,利用秦九韶算法和其中的系数表可以大幅简化运算;对于计算机程序算法而言,加法比乘法的计算效率要高很多,因此该算法仍有极大的意义,用于减少CPU运算时间。?
《数书九章》是对《九章算术》的继承和发展,概括了宋元时期中国传统数学的主要成就,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的高峰。当它还是抄本时就先后被收入《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1842年第一次印刷后即在民间广泛流传。秦九韶所创造的正负开方术和大衍求一术长期以来影响着中国数学的研究方向。焦循、李锐、张敦仁、骆腾凤、时曰醇、黄宗宪等数学家的著述都是在《数书九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完成的。秦九韶的成就也代表了中世纪世界数学发展的主流与最高水平,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德国著名数学史家M.康托尔(Cantor,1829-1920)高度评价了大衍求一术,他称赞发现这一算法的中国数学家是“最幸运的天才”。美国著名科学史家萨顿(G·Sarton,1884-1956)说过,秦九韶是“他那个民族,他个时代,并且确实也是所有时代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注:秦九韶(1208年-1261年)南宋官员、数学家,与李冶、杨辉、朱世杰并称宋元数学四大家。字道古,汉族,普州安岳(今属四川)人。
小题1:下列关于《数书九章》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数书九章》全书的著述方式,都是由“问曰”、“答曰”、“术曰”、“草曰”四部分组成。
B.全书采用问题集的形式,并不按数学方法来分类。此书还是了解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重要参考文献。
C.书中还提出了“物不知数”问题,并总结成大衍求一术,使一次同余式组的解法规格化、程序化。
D.《数书九章》是对《九章算术》的继承和发展,概括了中国传统数学的主要成就,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的高峰。
小题2:下列不属于《数书九章》在数学内容上创新的一项是(3分)
A.书中自然数、分数、小数、负数都有专条论述,第一次用小数表示无理根的近似值。
B.首创连环求等,借以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C.改进了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用互乘对减法消元,与现今的加减消元法完全一致。
D.每类问题下写有颂词,词简意赅,用来记述本类算题主要内容、与国计民生的关系及其解题思路等。
小题3: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九韶认为数学不仅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而且应该达到明察事物的奥秘,顺应事物本性及其发展规律的境界。
B.大衍求一术,比西方高斯创用的同类方法早500多年,被公认为“中国剩余定理”,它和正负开方术长期以来影响着中国数学的研究方向。
C.利用秦九韶算法和其中的系数表可以使计算机程序算法效率提高很多,因此该算法仍有极大的意义,用于减少CPU运算时间。
D.秦九韶所列的三斜求积公式以及给出的一些经验常数,还有他给出的配分比例和连锁比例的混合命题的巧妙且一般的运算方法,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
骆驼?梁实秋
台北没有什么好去处。我以前常到动物园走动走动,其中两个地方对我有诱惑。一个是一家茶馆,有高屋建瓴之势,凭窗远盼,一片油绿的田畴,小川蜿蜒其间,颇可使人目旷神怡。值得看的便是那两只骆驼了。
有人喜欢看猴子,看那乖巧伶俐的动物,略具人形,而生活究竟简陋,于是令人不由地生出优越感,掏一把花生米掷过去。有人喜欢看狮子跳火圈,狗作算学,老虎翻跟头,觉得有趣。我之看得骆驼则是另外一种心情,骆驼扮演的是悲剧的角色。它的槛外是冷清清的,没有游人围绕,所谓槛也只是一根杉木横着拦在门口。地上是烂糟糟的泥。它卧在那,老远一看,真像是大块的毛姜。逼近一看,真可吓人!一块块的毛都在脱落,斑驳的皮肤上隐隐地露着血迹。嘴张着,下巴垂着,有上气无下气地喘。(1)水汪汪的两只大眼睛好像是眼泪扑簌的盼望着能见亲族一面似的。腰间的肋骨历历可数,颈子又细又长,尾巴像一条破扫帚。驼峰只剩下了干皮,像是一只麻袋搭在背上。骆驼为什么落到这种悲惨的地步呢?难道“沙漠之舟”的雄姿即不过如此么?
我心目中的骆驼不是这样的。儿时在家乡,一听见大铜铃丁丁当当响,就知道是送煤的骆驼队来了,愧无管宁的修养,往往夺门出视,一根细绳穿系着的好几只骆驼,有时是十只九只的,一顺的立在路边。满脸煤污的煤商一声吆喝,骆驼便乖乖地跪下让人卸货,嘴角往往流着白沫,口里不住的嚼——反刍。有时还跟着一只小骆驼,几乎用跑步在后面追着,面对着这样庞大而温驯的驮兽,我们不能不惊异地欣赏。
(2)是亚热带的气候不适于骆驼居住。动物园的那两只骆驼不久就不见了,标本室也没有空间容纳它们,我从此也不大常去动物园了。我常想:公文书里罢黜一个人的时候常用“人地不宜”四字,总算是一个比较体面的下台的借口,这骆驼之黯然消逝,也许就类似“人地不宜”之故吧?生长在北方大地的巨兽,如何能局促在这样的小小圈子里,如何能耐得住这炎方的郁焦?它们当然要憔悴,要悒悒,要委顿以死。我想它们看着身上的毛一块块地脱落,真的要变成“有板无毛”的状态,蕉风椰雨,晨夕对泣,心里多么凄凉!真不知是什么人恶作剧,把它们运到此间,使得它们尝受这一段酸辛,使我们也兴起“人何以堪”的感叹!
其实,(3)骆驼不仅是在炎热之地难以生存,就是在北方大陆,其命运也是在日趋于衰微。在运输事业机械化的时代,谁还肯牵着一串串的骆驼招摇过市?沙漠地带该是骆驼的用武之地了,但听说现在沙漠里也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骆驼是驯兽,自己不复能在野外繁殖谋生。等到为人类服务的机会消失的时候,我不知道它将如何繁衍下去。最悲惨的是,大家都讥笑它是兽类中最愚蠢的一个;因为它只会消极地忍耐。给它背上驮上500磅的重载,它会跪下来承受。它肯食用大多数哺乳动物所拒绝食用的荆棘苦草,它肯饮用带有盐味的脏水。它奔走三天三夜可以不喝水,这并不是它的肚子里储藏着水,而是因为它体内的脂肪氧化可以制造出来水。像这样的动物若是从地面上消逝,可能不至于引起多少人的惋惜。尤其是在如今这个世界,大家所喜欢豢养的乃是善伺人意的哈巴狗,像骆驼这样的“任重而道远”的家伙,恐怕只好由它一声不响的从这个世界舞台上退下去罢!
【注】梁实秋,中国现代著名作家。1949年从大陆到台湾,70年代移居美国西亚图,80岁时怀着深深的遗憾重返台湾。
小题1:为什么作者认为“那两只骆驼”‘“值得看”?(6分)
小题2:文末说“像骆驼这样的‘任重而道远’的家伙,恐怕只好由它一声不响的从这个世界舞台上退下去罢”,对骆驼的遭遇,句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试简要说出其中的两种。(5分)
小题3:作品借物抒怀。联系全文主旨,请概述出作者在文中三个划线句句子中所寄寓的情怀。(6分)
小题4:下列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二段描写动物园中的骆驼,第三段描写儿时所见的骆驼,作品通过这一对比描写,突出了“不能不惊异”的感受。
B.作品对骆驼的遭遇作了大量的描写,这些描写都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寓主观色彩于客观描写中,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C.作品中的骆驼,可以看成是作者的自况。作者将情感倾注于“骆驼”这一形象,并通过对其遭遇的描述,抒写了自己的人生体验。
D.作品的感情富于变化:先是对动物园里骆驼遭遇的同情,继而是对家乡骆驼的温驯的惊异,最后是对北方大陆骆驼的命运的释然。
E.作品的文字平实,但在平实的字里行间,却流淌着一股源于作者对人生经历的深沉思考而产生的充满悲壮色彩的情感激流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相继关了门。“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可是为避免被淘汰,它已经变了样子与作风。现在,它的前部仍然卖茶,后部却改成了公寓。前部只卖茶和瓜子什么的;“烂肉面”等等已成为历史名词。厨房挪到后边去。专包公寓住客的伙食。茶座也大加改良:一律是小桌与藤椅,桌子铺着浅绿桌布。墙上的“醉八仙”大画,连财神龛,均已撤去,代以时装美人——外国香烟公司的广告画。“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保存了下来,而且字写的更大。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不但没使“裕泰”灭亡,而且使它有了新的发展。
小题1:??“它已改变了样子和作风”是改成了什么样子和作风呢?
“样子”的改变是指茶馆     ?     ?    的改变。“作风”的改变指茶馆变得                。
小题2:??裕泰茶馆惟一没变的是什么?王利发为什么对此不加以改变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这段舞台说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交待了故事发展的具体地点。
B?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C?通过写茶馆的变化,表现王利发的精明能干和顽强的生存能力。
D?对即将发生的故事作了简单介绍。
E?揭示了《茶馆》的主题,时代变化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使旧中国经济萧条,但王利发的茶馆却因为善于改良而生存下来。



5、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由于五代时期经常改朝换代,一切因陋就简,顾不上进行新的建设。所以,后周以前,开封的规模同唐朝差不多。到郭威建立后周以后,实行政治、经济改革,情况有所好转。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   )。
A.五代时期朝代更替频繁
B.战乱时期无暇顾及建设发展
C.五代时期对于都城没有什么建设
D.开封的规模在五代同唐时差不多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