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猪被冤枉了吗
方舟子 历史上,流感大流行每隔10-50年就出现一次。现在距离上一次流感大流行已经有40年,许多专家担心一次新的流感大流行迫在眉睫。上个世纪的3次流感大流行都被发现是由禽流感病毒演变而来的新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所以禽流感在近年来引起了很大的关注。但是禽流感病毒直接变成能在人群中传播的人流感病毒的可能性不大,通常认为如果有猪做中介就会容易得多--现在你明白了为何这次出现了能在人群传播的猪流感让全世界都如临大敌了吧。
目前并没有在猪当中发现这种病毒,有人——特别是养猪业的人士--为猪鸣不平,认为猪被冤枉了。为了不想让猪担当恶名,世界卫生组织在叫了一阵猪流感之后,正名为A型H1N1流感,国内把它汉化为甲型H1N1流感。
一些病毒学家并不体谅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试图保护养猪业的苦心,仍然坚持把这次流感称为猪流感。虽然目前并没有发现它曾经在猪群中传播,也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它是从猪传给人的,但是间接的证据表明它只能是来自猪。流感病毒总共有8个基因片段。这次的流感病毒有6个基因片段是猪流感病毒的,剩下的2个片段原来分别属于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但是早在1998年就已经被结合到猪流感病毒里面去了。
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为什么会跑到猪流感病毒里面去了呢?流感病毒通过和细胞表面上的受体结合才能感染细胞。人细胞和鸟类细胞上的受体并不相同,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分别只和相对应的受体结合,因此人流感病毒通常不能感染鸟类,禽流感病毒通常也不能感染人。但是在猪的细胞表面上同时存在这两类受体,除了猪流感病毒,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也都能感染猪。这样,如果一头猪同时被这三种病毒感染上,它们就可能在猪的细胞内进行“杂交”,组合出一种同时含有猪、人和禽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的全新的流感病毒,进而再传染给人或鸟。
要有这样的“杂交”,猪必须有机会同时和禽、人有亲密的接触。在亚洲南方农村,猪、鸡、鸭、鹅常常养在一起,而且和主人朝夕相处,正为流感病毒的杂交提供了大好机会。所以亚洲南方通常被认为是新的流感病毒的发源地。人与家禽家畜"和谐共处"的传统养殖方式,才是培养新型病毒的温床。(原文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历史上每隔10-50年就出现一次流感大流行,这次猪流感就是一次新的流感大流行。
B、禽流感病毒如果有猪做中介就容易变成人流感病毒,从而在人群中传播。
C、目前并没有在猪当中发现猪流感病毒,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猪被冤枉了,为猪流感正名。
D、一些病毒学家坚持把这次流感称为猪流感,因为他们认为这次流感病毒只能来自猪。
E、猪的细胞表面同时存在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的受体,也能被这两种病毒感染。
2、本文题为“猪被冤枉了吗”,对这次流感而言,猪被冤枉的正反方论据各是什么?
正方:猪被冤枉了 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方:猪没被冤枉 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型H1N1流感病毒怎么产生并传染给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C
2、正方论据:没有在猪当中发现这种病毒(或“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深海的发现:从“大洋中脊”到“深部生物圈”
人们看惯了绵亘的山岭和曲折的海岸,一般不会问“为什么”的问题。90年前,A?WEGENER发现大西洋两侧的非洲和南美洲海岸线可以拼合,又有同样的化石,从而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但当时回答他的只是嘲笑和冷漠。半个世纪后,深海测量技术发现深海洋底也有高山峻岭,全世界有8万公里长的山脊蜿蜒在各个大洋,而大西洋的中脊恰好与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平行,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大陆和大洋的岩石圈是分成若干“板块”的整体。
同样,沐浴在阳光下的人们,看惯了飞禽走兽、树木花草,决不会对“万物生长靠太阳”产生怀疑,又是深海洋底“黑暗生物圈”的发现,开辟了新的视野。上世纪70年代,“ALVIN”号深潜器在东太平洋发现了近百度的高温区,原来海底有“黑烟”状的含硫化物热液喷出,冷却后形成“黑烟囱”耸立海底。更为有趣的是在热液区的生物群。现在,这类热液生物群在各大洋被发现的地点已经数以百计,离我们最近的就在日本冲绳海糟。
黑暗食物链的基础,是在还原条件下进行化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的原核心生物,据推测与生命起源时的生物群相近。不只是海底,近年来发现在数千米深海海底下面数百米的深处,还有微生物在地层的极端条件下生存。这种“深部生物圈”虽然都由微小的原核生物组成,却有极大的数量,有人估计其生物量相当于全球地表生物总量的1/10。
“深部生物圈”的发现,大大拓宽了“生物圈”的分布范围。原来从极地冰盖到火山热泉,从深海海底到地层深处,生物的分布几乎无处不在,人类迄今研究和熟悉的,只不过是生物圈中的一小部分。不但海底,海水层里也是一样:运用新技术,发现了普通显微镜下看不见的微微型浮游生物。
深海大洋的发现,纠正了我们对生物界的偏见:我们用肉眼甚至用光学显微镜见到的只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上层,只占生物圈的一小部分;地球生态系统的真正基础,在于连细胞核都没有的原核生物。生物的一级人类,应当是古菌、细菌与真核生物三大类,而我们熟悉的动、植物只是真核生物中的一部分。
生物圈概念的扩展,也改变了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传统地质学里生物的“主角”是大化石,而实际改造地球的首先是原核生物,它们几乎没有形态化石可留,只靠生态过程影响着化学元素周期表里几乎所有的元素,在三四十亿年的地质历史上默默无声地“耕耘”,直到今天才有可能得到重新的评价。总之,深海大洋的研究,不仅是地球科学,也是生命科学的突破口。
小题1:根据本文信息,下列对“深部生物圈”有关内容的阐释,正确的一项是
A.海洋“深部生物圈”的数量极多,其生物量是全球地表生物总量的1/10。
B.“深部生物圈”的分布范围可以拓宽到极地冰盖、火山热泉、深海海底和地层深处。
C.组成“深部生物圈”的原核生物生存于深海海底及其下面数百米的深处。
D.“深部生物圈”的生物即是指那些只存在于数千米深海海底的微微型浮游生物及微小的原核生物。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与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平行的大西洋海底山脊,构成了大西洋的“中脊”。
B.原核生物作为生命起源时的生物群,能在还原条件下进行化合作用转化为有机质。
C.深海大洋的发现说明我们平时用肉眼或用光学显微镜见到的生物只占生物圈的一小部分。
D.热液生物群可生存于因含硫化物热液喷出而形成近百度高温的深海海底。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深海测量中对“大洋中脊”的发现,为后来“黑暗生物圈”的发现开辟了新视野。
B.现代地质学研究要重视的是几乎没有形态化石的原核生物而不再是大化石。
C.数十亿年来原核生物在改造地球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已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
D.对深海大洋的研究,将是今后开展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文中信息“有人估计”不等于“是”;B项偷换概念,原文是说“拓宽了生物圈的范围”,“生物”分布而不是说“深部生物圈”的分布;D“只存在于”与原文不符,且“微微型浮游生物及微小的原核生物”并不能确定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生物。
小题2:“转化为有机质”错,文中是说原核生物能“制造有机质”
小题3:A项两者没有关系;B项“要重视的是……而不是…….”没根据,也太绝对;D项“将是……主要途径”说得太过,文中只是说是“突破口”。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共16分。
如何评价当代文学
杨利景
处于一个正常发展状态的当代文学,为何不断出现质疑和否定的声音?哪些因素影响了人们对当代文学的判断?
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几乎每一轮对当代文学的质疑和否定,其立论者大多是将自己的判断建立在一种“比较主义”的逻辑基础之上的。比较的结果是,当代文学既没有李白、杜甫、曹雪芹,也没有鲁迅、老舍、巴金、沈从文,更没有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于是得出结论:当代文学一片凋零,毫无建树。
文学价值的判断当然可以通过横向的或纵向的比较来得出,但是,把中国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甚至古典文学、西方文学进行比较,我觉得还是需要持审慎的态度。因为在此过程中极易生成一种不平等或者不匹配的比较。
这种不平等或者不匹配首先在于,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是一种精英主义的文学,文学创作只掌握在极少数精英阶层的手中。但是今天文学创作在更多的人手中成为可能。门槛的降低和“准入”机制的取消带来的结果,必然是良莠并存、鱼目混珠。在这种情况下对它们进行笼统的比较,显然没有任何意义。同时,我们今天接触到的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已经经过了“历史化”和“经典化”处理,过滤掉平庸之作,同时对保留下来的作品进行不断阐释,提升、放大它的经典品质,远非历史的原貌。而当代文学由于时间切近,显然没有经过或正在这一过程之中。
与西方文学的比较同样存在这种危险。我们视域内的西方文学,到底所指的是哪一部分西方文学?古典的,现代的,抑或当代的?美国的,法国的,抑或英国的?仅就美国当代文学而言,是辛格、赛林格代表的文学,还是谢尔顿、格瑞辛姆代表的文学?抑或是别的作家代表的文学?如果不加细化区分,这种比较同样是一种不平等或不匹配的比较。
对当代文学本身而言,我们的“在场者”身份恰恰对我们认识时代的文学构成了某种遮蔽。事实证明,经典往往是时代淘洗的“历史效果”,对当下文学进行整体评价的无力感其实反映了“在场者”“身在此山中”的认识困境。
当代文学不断遭遇非议,还与当下的文化语境密切相关。有人习惯于以文学的社会影响力和读者的数量来判断它的兴衰,慨叹今天的文学“边缘化”了。这其中当然也存在着一个潜在的比较 对象,就是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的文学。诚然,我们的文学一度确实万众瞩目、无限荣光。但那种荣耀更多的是被文学之外的其他因素赋予的,也是以牺牲文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为代价获取的。当下文学的“式微”、“边缘化”、“没落”不正是文学回归常态的表现与必然结果吗?
今天,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多样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我们对文学的评判标准也多样化了。秉持的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必然彼此龃龉。比如针对新兴的网络文学,有人站在精英主义的立场,痛斥网络文学根本不是文学,“网络让文学变了味”,而另外一些人则站在大众主义的立场,声言“一切终将成为网络文学”。一个标准多元的时代,必然是一个争议不断的时代。这种争议往往又很容易升级为相互指责、彼此非议
总之,我们可以善意地指出当代文学的病象,使它更加健康地成长,而不是一味地否定和痛斥,这样只能于事无补——何况真实的情况可能并不像有些人描述的那样一团糟。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当代文学屡遭质疑和否定,原因之一是论者大多基于“比较主义”的逻辑,通过横
向或纵向的比较,发现当代文学一片凋零,毫无建树。
B.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创作只掌握在极少数精英阶层的手中,是一种精英主义文学。
而当代文学创作则掌握在更多的 人手中,是一种大众主义的文学。
C.因为当代文学没有经过“历史化”和“经典化”处理,所以与未经细化区分的西方
文学的比较是不平等、不匹配的。
D.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文学之所以能获得万众瞩目的无限荣光,是因为它牺牲了文学
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E. 在作者看来,立论基础、立论者身份、文化语境及评判标准等是影响人们对处于正
常发展状态的当代文学作出判断的因素。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过与现代文学甚至古典文学、西方文学的笼统比较来判断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是不科学的。
B.由于“在场者”的身份,我们对当代文学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存在某种被遮蔽的局限,在整体评价时产生无力感。
C.经典往往是时代淘洗的“历史效果”,当代文学同样能经过“历史的淘汰”过滤掉平庸之作,再经过阐释、提升、放大后产生经典。
D.当代文学的真实情况其实并不像有些人描述的那样糟,评价当代文学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善意地指出病象,使其更加健康成长。
小题3:与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比较,当代 文学的现状如何?试简要概括。(4分)
小题4:针对一些人对当代文学的质疑或否定,作者提出了哪些观点?(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5分)A、E(B.原文是“文学创作在更多的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礼?物
孔 申
(1)今天是教师节,妻子破天荒收到了一份礼物。
(2)在乡下,我也是头一回看见这么精美漂亮的礼物。
(3)送礼的还是一名中学生。礼物装在一如辞海般大小的长方形盒子里,被一层淡红间白的华丽彩色包装纸裹住。正中间有一朵大紫红色的手工礼品花,两股纸带绑在中间俨然花的藤条,飘飞的红色纸带头弯曲自然,则又像刚长出的丝蔓。
(4)妻端详着礼品盒久久不肯松手,良久才说:“我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漂亮的礼品盒。”我说,是啊,真稀奇。妻静静地凝视良久,才轻声说:“打开看瞧吧。”我说:“要我帮忙吗?”“不用,我自己来。”
(5)妻找来剪刀,在粉红色的纸彩带上比划了几下,还是舍不得下手。想了想,她用右手蘸着口水轻轻地抠起来,原来紫花和纸彩带是被胶水粘住了。妻耐心地将紫花和彩带摘了下来。可盒子还是打不开。原来盆子外面还包了一层透明的玻璃纸,粘得很结实。看着妻耐心的样子,我说:“这么精美的礼品盒,肯定是从商店里买的现成货。”妻摇摇头,肯定地说:“不是。”我问:“那么,这么美的花她做得出来吗?”妻笑道:“你不要小看了他。这个学生手巧得很,就学习上舍不得下工夫,有时耍点小聪明。我布置的作业呢,他有时就少写一点。这孩子,贪玩呢。”
(6)这时,妻已经小心地剥下了外面的玻璃纸,取下包盒子的彩纸,妻将纸认真地叠好,放在茶几上说:“这纸真漂亮,以后也许用得着。”我说:“有些东西啊,丢了可惜,留着其实又多余。”妻没理我,用手抠了一下,盒子还是打不开,儿子跑过来说:“老妈,你眼花了,还有一层玻璃纸呢!”妻说:“我说呢,这小鬼还真有心计。”
(7)妻和儿子很小心地拆盒子,妻边拆边自言自语地说:“会是什么呢?包得这样好!”儿子说:“可能是糖果吧。”我说,要是块手表,多好!妻抬起头看看我,轻声说,山里的孩子,别说戴表,见都没见过手表是什么样的呢!
(8)我无语,心里,一丝自责掠过。唉,山里的孩子,什么都难!
(9)正想着,儿子大叫:“开了,打开了。”我凑过去一看,打开的盒子里放着一个小小的布袋,蓝底上绣满了细碎雪白小花的袋子。而礼物,还在布袋子里!
(10)我的好奇心越来越强了。儿子呢,拍打着布袋说:“到底是什么宝贝?包得这样紧。”妻赶紧抢在手里说:“别动,过一会儿,是什么自然会知道的。”妻将布袋小心地托在手上,摸摸,嗅嗅,摇摇,自语道:“究竟是什么呢?这么香。”
(11)手机铃响,朋友找我有急事,我赶紧出门了。我边走边想,这到底是什么样的礼物呢?
小题1:文章第(3)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礼物盒?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2:文章第(8)写道“我无语,心里,一丝自责掠过。”你怎么理解“我”的“无语”和“自责”?(4分)
小题3:文章以打开礼物盒为中心事件,写了妻子打开礼物盒的哪几个重要步骤?为什么要写得这么繁杂?(7分)
小题4:下列对这篇小说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以“礼物”为题,以“礼物”为线索,刻画了一位和蔼可亲,热爱教育事业,深得学生喜爱的山村女教师形象。
B.小说除了刻画女教师之外,另外还刻画了女教师的丈夫“我”和儿子,“我”和儿子在小说中起到了衬托和推动情节的作用。
C.妻子说,山里的孩子,别说戴表,见都没见过手表是什么样的呢!这说明妻子不大了解当今农村的物质生活,其实妻子只是以她所处的时代来看当今的农村生活。
D.这篇小说的主题在于表现山村学生对默默奉献的山村教师的敬重和热爱,表达浓浓的山村师生情。但也从侧面说明城市学生不如山村学生对老师纯朴的爱。
E.小说的最后还是没有写这个礼物究竟是什么,其实读者已经没有必要知道这个结果了。只要心中有爱,结果还那么重要吗?
参考答案:
小题1:比喻(1分)。①能够衬托出妻子收到礼物时愉悦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吕温侯濮阳破曹操》章节中刘备为什么坚决拒绝陶谦的徐州之托?
参考答案:
1、刘备重“仁”,他不会去做乘人之危之事,且刘备帝室
本题解析:考查对作品塑造的刘备的人物性格分析理解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