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七)
2017-01-13 18:28:4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湄公河源的疑惑与意义
黄效文   湄公河发源区域已有定论,然而关于源头点的争议并未结束。
  自1999年起,湄公河地理源头点甚至变得比数百年前更加难以确认。在1999年,一个月之中,就有两支考察队伍出发界定湄公河源头。有趣的是,这两组人马都来自北京的中国科学院,其中一支隶属地理研究所,另一支则是遥感应用研究所。
  这两支队伍都使用卫星影像来证实他们的发现。然而他们得出的结果却是南辕北辙。地理研究所用摄影证明他们亲临果宗木查山冰川的南源头现场,遥感研究所则派出刘少创追寻到吉富山附近的北源头。
  两支考察队伍测量、比较两个源头,也都发表了成果。香港中国探险协会团队行前根据可得到的报告和分析,选择了南源头作为考察目标。遥感研究所的刘少创比较吉富山/高地扑河以及果宗木查山/高山谷西河两处源头,测量出二者起点到汇流处,吉富山多出了2.1公里。然而地理研究所的数据却是果宗木查山(冰川/南源头)的长度比吉富山(湿地/北源头)多1公里,二者长度相当,相差大约1公里。
  香港中国探险学会的地球系统科学家马丁·鲁塞克,曾任职美国太空总署,是遥感技术专家,擅长分析卫星与太空雷达数据。他起初所作的影像测量显示,果宗木查山源头/高山谷西河长度为20.17公里,而吉富山源头/高地扑河为19.39公里。这加强我们选择南源头作为行程终点的决心。在我们从湄公河源头归来后,我力劝马丁就手上最详细的影像,再进行一次最终的分析和测量。
  当影像按比例放大时,我们大吃一惊。高地扑河呈现出许多细微的扭转和弯曲;而高山谷西河则显得笔直通畅。从现场观点来看,似乎由于高山谷西河的流量大得多,因此河床也更形宽阔,让河水可以笔直流动。相较之下,高地扑河则小得多,被限制在更紧凑狭窄的地形上迂回流动。
  这个最终测量显示,吉富山/高地扑河/北湿地源头,比果宗木查山/高山谷西河/南冰川源头长一点五八公里。有人主张南源头河流拥有大得多的流域面积和更多的支流,甚至设想倘若其流量减少,这条河的流动路线将会变得更曲折,使其长度增加。所以,问题依旧没有答案。
  任何熟习卫星影像技术的人都可以进行这一类的测量,无须身在现场。但是就探险活动而言,我们无法满足于理论和纸上分析,非得让自己的双脚踩在实际地点上。这就是探险。
  但对我来说,发现所带来的最终喜悦是多层面的,这是驱使探险活动的力量。争议就这样地持续下去,恰恰让我找到一个再探湄公河源头的正当理由。或许湄公河的情况正好可以让人学着接纳二元或多元的源头理论,毕竟生命中的一切事物都‘以某种方式联结在一起,它们不是静止不变动的,也不能单独成立。(注:作者为香港中国探险学会会长)
1.文章的标题是“湄公河源的疑惑与意义”,请概述“疑惑”和“意义”的具体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一篇典范的科学考察报告。请依据本文概括这类科学考察报告的基本结构,并说说科学考察报告与一般科普说明文在表达方式上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科考报告并不是一篇描写人物的文章,但是我们能从字里行间看到一个典型的科学考察者形象。请结合文本,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科学考察者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简答题,每题100字左右。(5分)
《三国演义》中的徐庶是诸葛亮的挚友,却投了曹操。请简述与此相关的故事。
简答题,每题100字左右。(5分)



3、阅读题  颠覆传统的读书方式——移动阅读
《2011年中国人移动阅读报告》显示,过去的一年中,国人共进行了9亿分钟(相当于17个世纪)、6亿次移动阅读。上班路上成为移动阅读的高峰期,其次人们也喜欢在床上、沙发上、洗手间、下班路上阅读。
移动阅读是什么?移动阅读是指人们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数码终端如手机、电纸书、平板电脑等进行阅读。阅读的内容包括数字化的书籍、报刊杂志,也包括博客微博、视频等。
谈到移动阅读,不得不提手机报,自从2004年7月中国首份手机报诞生以来,手机作为"装在口袋里的媒体"开始步入人们的生活。它的移动性、便携性、互动性、贴身性等优势,满足了信息时代受众在“碎片化时间”中阅读的习惯,用手机进行移动阅读得到认可和追捧。
但是,基于2.5G网络的手机报只能看做是移动阅读的"前世"。随着3G无线互联网时代来临,阅读必将朝着丰富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阅读内容单一的手机报,在电纸书、智能平板、PSP等具有通信功能的移动终端上阅读成为潮流所向。这些基于移动工联网的平台,使得随时随地可读、海量信息聚集、声像图文并茂成为可能。移动阅读时代到来了。
移动阅读与传统的阅读方式相比,有许多不同的地方。目前,移动阅读可以分为电子阅读器(电纸书)和阅读客户端两大类。电纸书可以阅读PDF、TXT等大部分格式的电子书,一些电子阅读器的电子墨水技术使得辐射能耗低、不伤眼睛、效果逼真,阅读时好像玻璃下压着一本纸质书一样。而阅读客户端是通过阅读应用软件向读者推送电子书,用户可以下载或在线阅读。
历史上,人们常用汗牛充栋来形容藏书多,存放时可堆砌至屋顶,运书时让牛也出汗。然而在移动阅读时代,书房将不再"汗牛充栋",一部普通的电子阅读器就可以存储成千上万本书籍,并把他们放入口袋中随身携带,这种方式使得阅读“飘”了起来。
同时,阅读器或阅读软件的书签、笔记、分享功能大大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深度。读到精彩处,兴起时,轻点按钮,用微博等移动社交工具和他人分享阅读心得。这样,通过小小的阅读终端,便能以书会友。
《新民晚报》总编辑、上海市记协副主席陈保平在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演讲时说:"移动阅读将成为未来一种主要的生活方式"。CNNIC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另据易观国际报告,手机阅读已成为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高频率使用的应用之一,每天阅读一次及以上的用户占比45%。摩尔定律预示着移动阅读将汇入这样的科技潮流:阅读器更便携,性价比更高,阅读体验更好,阅读量更大。可见,未来移动阅读将在手机上大有作为, "飘"起来阅读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然而,海量信息是把双刃剑,带来丰富选择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移动阅读让人们买的书越来越务,加上阅读器上从一本书切换到另一本书的功能很方便;使得读者更难从头到尾读完一本书。并且,在公交、地铁等嘈杂的环境中阅读;知识的吸收难免会大打折扣。因此陈保平也提出:这种碎片化的"浅阅读"是否会对人的思维方式、分析能力有负面影响,这也是人类每次拥抱新技术的同时,值得警醒的地方。
小题1:下列关于“移动阅读”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移动阅读"是相对于传统阅读而言的新兴阅读方式,这里面既有阅读方式、方法的变化,也有读物内容的变化。
B."移动阅读"将随着阅读器更便携、性价比更高的趋势给人们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和更大
的阅读量,并将替代传统阅读。
C.“移动阅读”时代到来的标志是3G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在电纸书、智能平板、PEP上阅读成为潮流。
D."移动阅读"是人们利用手机、电纸书、平板电脑等进行阅读的方式,而用手机进行移动阅读最早得到认可和追捧。
小题2:下列表述不能支持"移动阅读被称为‘碎片化阅读’"这一说法的一项是
A.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业余时间呈"碎片化"形态,在这样的时间里很难长时间地连续阅读。
B.人们通过移动阅读很难从头到尾完整地阅读完一本书,甚至难以读完一篇并不长的文章。
C.人们通过这种阅读所接受的信息完全是零碎的,而零碎的信息给人的教益是断章取义的、不完整的,有害无益。
D.这种阅读是浅阅读,阅读的结果对人的思维方式、分析能力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正所谓开"卷"未必有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3G无线互联网时代来临,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数码终端技术的移动阅读可能会朝着丰富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B.人们可以使用阅读终端的书签、笔记、分享功能,通过"微博"等社交工具与他人分享阅读心得,随时随地以书会友。
C.一些电子阅读器因为采用了电子墨水技术,使这类移动阅读没有辐射,不伤眼晴,效果逼真而被广泛应用。
D.传统阅读时代的书房藏书"汗牛充栋",而移动阅读时代,一部普通的电子阅读器就可以装下成千上万本书,书房中不可能再有大量藏书。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选做题) 大学更要有大爱   新京报(以下简称“新”):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似乎大固然不等于一流,但既然是一流大学,当然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特别是那些名列前茅的国际名牌大学。
  杨福家(以下简称“杨”):恰恰相反。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曾多次排在世界大学前三名,但普林斯顿不过6000多学生,加州理工更少,才2100多名学生,它不把自己叫大学,叫学院。但它的航空航天和遗传科学、物理学都是世界领先。香港科技大学也不是综合性大学,办学历史不长,但它用了10年左右就进入世界300强之内。反过来看我国的大学,许多大学管理学院的历史已不止10年,大楼也不少,却没做到小学院能够做到的地步,又怎么能说一流的一定是大的呢?
  新:解放前清华的校长梅贻琦曾说,大学不是指的有大楼,而是有大师。您在这句名言上又加了一个词“大爱”,具体指什么呢?
  杨:“大爱”这个词的提出,我想了很久,没想到特别合适的字眼,姑且这样表达吧。其实是说一种宽松、宽容的环境,一种以人为本的爱心。有了大爱,也能请得来、留得住大师。
  新:我们的大学也经常在讲以人为本,在讲爱心。
  杨:以人为本不光是空话,首先体现在投入上。比如中欧管理学院,创立之初就投入4500万欧元用于聘请教师。再如香港的大学,80%的投入是用在人的方面;而国内大部分钱是用来修房子,似乎我们又回到了“大楼”的阶段。其实,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离一流也就不远了。
  新:一流大学除了对他的教师有宽容的爱心,对于学生是否也是这样?
  杨:确实如此。就拿我所在的英国大学教育来说,最高明之处就在于:从15世纪开始就实行导师制,每个人从进大学那天起,就有人关爱他。剑桥有一句导师名言:“我的烟熏将把一个学生头脑中的火种点燃。”人的头脑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储存火种的地方,而找到火种并且点燃,不光需要训练的技术,更需要爱。从教师来说,需要负责的精神。比如诺丁汉大学,我们规定,教师在外兼职的时间不得超过1/5,而国内教师兼职的情况很难考察。
  新:师生关系疏远,除了教师责任心,是否也和扩招太快,一个教师需要教育的学生数量大大增加有关。
  杨:其实这里倒没有直接的关系,关键要看教师是不是全心全意。
  哈佛大学医学院有一个导师,他一个人加上一个助手,管160多个学生。我听说他管这么多学生,觉得难以相信,就随便点了几个人,请他讲讲这些同学的学习、家庭情况,他都非常熟悉。国内的老师上完课就不管学生了。这些人一般水平很高,在外事务多,很忙。他们跟学生的关系就是课堂上授课的关系。
  新:师生的亲密关系,除了教师自身的责任心,是否也需要学校的努力?
  杨:学校需要为师生的交流、为学生受教育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还是拿英国来说,牛津和剑桥都有不少学院,所谓学院是一个个社区,是学生和导师一起居住的地方,学生并不按专业居住,是综合的,导师在这里全面管理学生的生活。许多导师经过几年相处,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根本不需要考试就能知道学生的水平。
  再比如哈佛大学,它的校长办公室在一幢历史古老的大楼里,大楼的最高层却是全校最优秀的学生的宿舍,能住在那幢大楼里是一种荣誉。再如耶鲁大学,它要求新生入学第一年必须住在校园里。这些做法都是培养一种社区氛围。学校应是学习做人的地方。第一任务不是训练,而是教育,只有这样才会产生最优秀的学生。(节选自《在北大听讲座》,有删改)
  【注】杨福家,复旦大学前校长。2001年起出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并连任三届,成为出任英国知名大学校长的第一位中国人。
1.请简要概括杨福家关于一流大学有哪些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文中划线句子“我的烟熏将把一个学生头脑中的火种点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杨福家对我国大学现状的批评,概括我国大学存在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劳动力要素的可流动性是实现社会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重要前提。近年来,尽管农村劳动力个体通过不同的非农化路径走出了农业环境,但传统的地缘、亲缘、血缘关系的纽带仍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大量的由农民工结成的“同乡会”“老乡会”,扎根于各地城市,其中一部分已逐渐具有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自我服务的自发的非正式组织的性质,发挥着“制度外”的某些重要功效,因此被泛称为“地缘维权组织”。
“地缘维权组织”是对体制改革、结构变迁条件下的经济社会的功能性适应。有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在流动方向的选择、资源获取能力的提升方面受自身以及社会资本的限制,很难在城市中将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纳入到市民的关系网络中去,很难在城市中积累自身的社会资本,也就难于利用社会资本来寻求更好的机会。于是,只能转向因同乡关系、亲缘关系等建立起来的社会资本。因此,“地缘维权组织”成为其成员寻求发展资源的有效途径,也成为其成员权益缺失时的主要依赖对象,前者如就业、教育、医疗等,后者突出表现为在劳动关系、劳资关系中的权益损害和权利侵害。
在地缘、亲缘、血缘的纽带作用下,“地缘维权组织”成员靠传统的互帮互信维系,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自发”的秩序。他们在“能人”的领导下,通过集体寻找优势资源、集体诉讼、集体维权等集体行动,能够大大提高成功的机率,减少风险。其成效,有时表现为一般的交流、沟通、济危解困、内部矛盾分歧的调节等,更强势的体现是在外部化的维权等行动方面,即在外部谈判、调解、诉讼等活动中,提高了维权的力量,也降低了福利损失,在客观上减少了个体采取极端手段或默认不语现象的发生,化解了某些不必要的代价。在市场经济的一些基础性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农民工保障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地缘维权组织”有其突出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当然,由于参与成员流动性强、整体素质不高,加之结构松散、功能单一,“地缘维权组织”对内往往受“能人”个人因素的影响,对外往往带有感情色彩,容易做出过激行为;一些地缘维权组织相对封闭,与外界交流时容易把内部的情感认同演变成对外的集体性对抗。而纳入到政府、企业外的社会组织系统之内加以合理的引导和规范的工作还未能最后完成,这也成为这样一种民间的非正式组织所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
小题1:下列理解或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农村劳动力在纳入城市关系网络、运用城市社会资本上都处在劣势,有时会对地缘维权组织有一定依赖。
B.地缘维权组织的集体行动,可以在寻求发展资源、减少权益损害、减少权利侵害等等方面为其成员服务。
C.在互帮互信中建立的“自发”秩序,有利于维护地缘维权组织的性能,为成员提供代价较小的维权帮助。
D.由于地缘维权组织靠地缘、亲缘、血缘来维系,决定了其成员的对内对外行动都以情感认同为最终目标。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地缘维权组织在城市中的突出影响,使得那些仍然处在农村环境中的新生劳动力不得不选择流向城市。
B.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是否能够争取到公共资源或合法权益,就要看他是否有地缘维权组织背景。
C.在经济生活的某些方面,地缘维权组织弥补了现阶段中基础性制度建设的一些缺憾和不足之处。
D.地缘维权组织的构成特点及其具体的行动要求,是其仍然不能为社会组织系统加以引导和规范的原因。
小题3:根据文意,简要概括“地缘维权组织”的一般特点。(4分)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