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1-13 19:22:3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王鏊,字济之,吴人。父琬,光化知县。鏊年十六,随父读书,国子监诸生争传诵其文。侍郎叶盛、提学御史陈选奇之,称为天下士。成化十年乡试,明年会试,俱第一。廷试第三,授编修。杜门读书,避远权势。弘治初,迁侍讲学士,充讲官。中贵李广导帝游西苑,鏊讲文王不敢盘于游田,反复规切,帝为动容。讲罢,谓广曰:“讲官指若曹耳。”寿宁侯张峦故与鏊有连,及峦贵,鏊绝不与通。东宫出阁,大巨请选正人为宫僚,鏊以本官兼谕德。寻转少房事,摧吏部右侍郎。尝奏陈边计,略言:“臣窃谓今日火筛、小王子不足畏,而嬖幸①乱政,功罪不明,委任不专,法令不行,边圉②空虚,深可畏也。望陛下大奋乾刚,时召大臣,咨询边将勇怯。有罪必罚,有功必赏,专主将之权。厚恤沿边死事之家,召募边方骁勇之士。分兵掩击,出奇制胜,寇必不敢长驱深入。”从之。
正德元年四月起左侍郎,与韩文诸大臣请诛刘瑾等“八党”。俄瑾入司礼,大学士刘健、谢迁相继去,内阁止李东阳一人。瑾欲引焦芳,廷议独推鏊。瑾迫公论,命以本官兼学士与芳同入内阁。逾月,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明年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尚宝卿崔璿等三人荷校③几死。鏊谓瑾曰:“士可杀,不可辱。今辱且杀之,吾尚何颜居此?”李东阳亦力救,璿等得遣戍。瑾衔尚书韩文,必欲杀之,又欲以他事中健、迁,鏊前后力救得免。或恶杨一清于瑾,谓筑边墙糜费。鏊争曰:“一清为国修边,安得以功为罪?”瑾怒刘大夏,逮至京,欲坐以激变罪死。鏊争曰:“岑猛但迁延不行耳,未叛何名激变?”时中外大权悉归瑾,鏊初开诚与言,间听纳。而芳专媕阿④,瑾横弥甚,祸流缙绅。鏊不能救,力求去。四年,疏三上,许之。家居十四年,廷臣交荐不起。
赞曰:王鏊持正不阿,奉身早退。此诚明去就之节,乌能委蛇俯仰以为容悦哉?
(选自《明史》,有删节)
【注释】①嬖幸:被宠爱的姬妾或侍臣。②边圉(yǔ):边境。③荷校:带着枷锁。④媕(ān)阿:随和他人,无主见。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或恶杨一清于瑾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B.瑾衔尚书韩文      衔远山,吞长江
C.鏊初开诚与言,间听纳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D.而嬖幸乱政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鏊持正不阿的一组是(???)
①国子监诸生争传诵其文 ②鏊讲文王不敢盘于游田 ③瑾欲引焦芳,廷议独推鏊
④鏊前后力救得免    ⑤鏊初开诚与言     ⑥鏊不能救,力求去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鏊勤奋好学,年轻时写的文章被国子监的学生们争相传阅,备受人们称赞。在乡试、会试和廷试中,他连中三元,都得第一,以优异的成绩被授官职。
B.面对边境形势,王鏊直言忠谏,指出朝中奸佞小人乱政,大臣将士功罪不明,法令不行,劝皇上重振朝纲,了解下情,赏罚分明以抵御外敌。
C.王鏊仗义执言,在刘瑾用各种手段迫害朝廷官员时,他多次挺身而出,据理力言,与刘瑾针锋相对地争辩,竭尽全力地营救,使一批官员免受迫害。
D.王鏊清正不阿,后来朝中逢迎之风盛行,刘瑾专权益甚,王鏊激于无法拯救局面,于是坚决请辞,离职返乡。史书评价他明晓去就之节,不以阿谀之态逢迎取悦。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杜门读书,避远权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寿宁侯张峦故与鏊有连,及峦贵,鏊绝不与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今辱且杀之,吾尚何颜居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D ?
小题:B
小题:A

本题解析:小题: A恶:诽谤/疑问代词,怎么;B衔:怀恨/包含;C间:间或/离间;D而:连词,表转折)
小题: ①③两句应排除。①句表明王鏊文章写得好;③表明王鏊受到朝廷大臣的好评)
小题: “在乡试、会试和廷试中,他连中三元,都得第一”不符合文意)
小题:?
参考译文:
王鏊,字济之,苏州人。父亲王碗,是光化知县。王鏊十六岁时,跟随父亲读书,国子监的学生们就争相传阅他的文章。侍郎叶盛、提学御史陈选都十分赞赏他,称之为“才德非凡之士”。成化十年参加乡试,第二年参加会试,都得了第一。参加廷试,得了第三,被授予编修的官职。他闭门读书,远离权贵。弘治初,升为侍讲学士,担任讲官。宦官李广引导皇帝游玩西苑,王鏊就讲周文王不敢在出游狩猎方面纵情娱乐的故事,反复规劝皇上,情真意切,皇上被感动了。讲完后,皇上对李广说:“讲官指的就是你们这些人啊。”寿宁侯张峦以前与王鏊有交往,等到张峦富贵以后,王鏊就再不与他来往了。皇太子出就封国,朝中大臣请求遴选正直之士做皇太子的宫僚,王鏊保持原有的官职兼任谕德。不久转任少詹事,又被提升为吏部右侍郎。他曾经向皇上陈奏边防策略,大体是说:“我以为,如今火筛、小王子并不值得畏惧,而我朝奸佞小人乱政,大臣将士功罪不分明,职责不专一,法令不实行,边境空虚,这些才是最可怕的。但愿皇上振奋刚健决断的气魄,经常召见大臣,咨询了解守边将士的勇敢或胆怯。有罪必罚,有功必赏,明确规定主将的职权。优待体恤边境战事中死亡者的家属,招募边境上骁勇的人。分配兵力,多方出击,出奇制胜,敌人必定不敢长驱直人。”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
正德元年四月,担任左侍郎,与韩文等大臣请求诛杀刘瑾等“八党”。不久刘瑾却掌管司礼,大学士刘健、谢迁相继离职,内阁只剩下李东阳一个人。刘瑾想要推荐焦芳,但朝廷大臣们只推荐了王鏊。刘瑾迫于公论,任命王鏊保留原本官职,兼任学士,与焦芳一同入阁。一个月后,升任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第二年加任少傅兼太子太傅。尚宝卿崔璿等三人被戴上枷锁,面临杀头之祸。王鏊对刘瑾说:“士可杀,不可辱。如今你侮辱他们,还要杀他们,我还有什么脸面坐在这里?”李东阳也竭力相救,崔璿等人得以保命而受遣戍之罚。刘瑾对尚书韩文怀恨在心,一心想杀害他,又想借其他事情中伤刘健、谢迁,王鏊奔前跑后,竭力相救,他们才得以幸免。有人在刘瑾面前诽谤杨一清,说他修筑边境城墙浪费资金。王鏊争辩说:“一清为国家修筑边防,怎么能把功臣当成罪人?”刘瑾憎恨刘大夏,把他抓到京城,想要判他“激变”罪名处死他。王鏊又争辩说:“岑猛只是迁移延时没有行动而已,没有叛变怎么叫做激变?”当时中外大权全都归于刘瑾,王鏊起初与他开诚布公地谈,他有时还会听取意见。然而焦芳一味随和,没有主见,刘瑾专权蛮横日益厉害,灾祸殃及缙绅。王鏊无法挽救局面,竭力要求离职。正德四年,上了三次奏疏,皇上准许了他的请求。在家居住十四年,朝廷大臣交相举荐,他始终没有再入朝。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来文端公传
袁枚
公名来保,满洲人,字学圃。年十三,为圣祖御前侍卫。举止端凝,容貌眉目如画,圣祖呼为“人样子”。善骑射弋猎,而被服造次必于儒者。仕于朝七十余年,其语默动静及所跪立处,与幼年初入内廷不差尺寸。
理邸在东宫,再获谴,左右近臣以不能导王于善,多诛窜者。公独持正不阿,竟得无罪。仁庙升遐①,公奉祠景陵七年,蔬食菜羹淡如也。乾隆元年,上召为工部尚书兼内府总管。时方议叙水利营田官,公不可,曰;“所谓议叙者,为其开水利于北方,故奖劝之。若收其所营之田而议叙之,是利之也。皇上初登大宝,当以义为利。”人嗤公迂阔,公亦淡然。寻迁刑部尚书。圆明园大内被窃,获系内监,法司审拟充军。上面谕曰:“盗朕卧榻前物,岂可与寻常窃盗比?可赴部再议。”公出,仍照原议复奏。上大怒,曰:“汝故违朕旨。”叱之出。公曰:“本朝祖宗定律,窃盗赃满贯才死。此未至满贯而杀之,是律不足信也。陛下既付司法,臣愚但知执法,不敢任意为轻重。”上滋不悦,命内府毙内监于杖下,公遽引疾,具疏通政司乞退,上念三朝老臣,降温旨慰留。公强起视事,旋授文华殿大学士,仍兼领侍卫内大臣。
乾隆十九年,王师征伊犁,将军舒赫德以路远粮尽,致误军机,上封刀遣内使斩之。首相傅文忠公泣救不得;公闻,排宫门入,历言人才可惜,舒某罪宜宽,娓娓千言。上怒解:“旨去已二日矣,奈何?”公曰:“但求皇上赐赦诏,臣能追之。”出,唤其子某曰:“汝即上马往宣圣旨,如救不得舒某,不必归来见我。”其子素骁勇且孝,一昼夜行八百里,竟收回成命而归。傅文忠公叹曰:“似此回天之力,非来公不办。然非平素公忠见信于主上,何能如是?”
公尤长于相马。尝与史铁崖相国同坐政事堂,闻墙外马行声,曰:“此良马也,白身而黑蹄。”史公曰:“闻声知良,容或有之,若隔墙兼知其色,则吾不信。”遣人视之,果如公言,乃叹曰:“公前身是伯乐耶?”公笑而不答。
(节选自袁枚《文学殿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来文端公传》)
注:①升遐,指帝王的死。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多诛窜者窜:流放,放逐。
B.故奖劝之劝:劝告,规劝。
C.强起视事视事:工作,办公。
D.排宫门入排:推开,打开。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来文端公言行“持正不阿,有儒者之仁”的一组是(3分)
①蔬食菜羹淡如也???②皇上初登大宝,当以义为利
③公出,仍照原议复奏???④上念三朝老臣,降温旨慰留
⑤公闻,排宫门入,历言人才可惜???⑥似此回天之力,非来公不办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来文端公从十三岁起就担任圣祖御前侍卫,其言谈举止端庄持重,圣祖亲切的呼他为“人样子”,仕朝七十年如一日。
B.圣祖去世后,来文端公奉祠景陵七年,在这七年中间,他清心寡欲,蔬食菜羹,日子过得恬淡清静。
C.内监盗窃圆明园大内财物被依法判处极刑,来文端公认为量刑过重,抗旨不从,皇上只得命令内府将盗贼打死。
D.来文端公是三朝老臣,深受皇上信任。他行事公正,爱惜人才,曾经将因误了军机而被命处死刑的舒赫德从皇上刀下救出。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公遽引疾,具疏通政司乞退???????????????????????????????????????
(2)然非平素公忠见信于主上,何能如是
(3)闻声知良,容或有之,若隔墙兼知其色,则吾不信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B(劝,劝勉,勉励),熟悉课本不难,《劝学》的劝即为这个意义。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看清题干的要求,然后从文中找出筛选信息的区间,本题要求的是选出全都表现来文端公言行“持正不阿,有儒者之仁”的一组,①写传主生活清淡,④是写皇帝对传主的态度,⑥是别人对传主的评价,排除就容易了。
小题3: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C原文应是皇上认为量刑过轻,坚持要处以极刑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翻译时候结合所学内容,要点参见评分细则。
附:文言文翻译
公名来保,是满洲人,字学圃。年十三,就在圣祖御前担任侍卫。举止端正持重,容貌眉目如画,圣祖呼他为“人样子”。善于骑射弋猎,而平常言行仓促间举动一定符合儒者风范。在朝为官七十余年,他的一举一动,与他幼年刚到内廷任职不差分毫。
官邸设在东宫,这里的官员受到朝廷两次谴责,皇上身边的近臣因为不能把皇上往正确道路引导,很多被放逐出京。唯独公能够持正不阿,最终没有获罪。康熙皇帝去世后,公在景陵奉祠七年,生活上蔬食菜羹恬淡自如。乾隆元年,皇上征召他担任工部尚书兼任内府总管。当时朝廷正在讨论设水利营田一职,公不同意,说;“所谓讨论,目的是在北方兴修水利,所以应该奖励人们兴修水利。如果是为了收取水利所营田的利益才讨论,这是从中谋利。皇上初登大宝,应当以建立大义为最大利益。”人们笑他迂阔,他也处之淡然。不久他升任刑部尚书。圆明园皇上居处被窃,破获是宫内太监,法司审讯准备处以充军流放。皇上当面对司法官员说:“盗朕卧榻前财物,岂可与寻常窃盗相比?必须交回刑部部再行判刑。”公走出皇宫后,仍然按照原先判刑上奏。皇上大怒,说:“你故意违抗朕旨。”把他吼出皇宫。公说:“本朝祖宗制定的法律,窃盗赃物到了极点才判死刑。这个太监还没有坏到极点却把他杀了,这是法律不值得取信。陛下既然交付司法,臣愚昧只知按法律执行,不敢随随便便判轻判重。”上非常不高兴,命令内府官员把那个太监刑杖打死。公立即称病不上朝,向通政司上疏乞求辞职,皇上念他是三朝老臣,降一道遣词温和的圣旨安慰挽留他。公才勉强答应继续任职,很快又被授予文华殿大学士衔,仍旧兼任侍卫内大臣。
乾隆十九年,王师征讨伊犁,将军舒赫德因为路远粮尽,以致延误军机,皇上亲自封赐宝刀派遣内府大臣去问斩。首相傅文忠公泣救不得;公听说后,推开皇宫宫门进去,历历陈述人才可惜,舒某的罪责应该得到宽容,娓娓千言。皇上的怒气消解说:“圣旨送去已经有两天,怎么办?”公说:“只求皇上赐一道赦免诏书,臣能够追赶上送圣旨的官员。”出宫后,喊来他的儿子某某说:“你即刻上马往宣圣旨,如果救不得舒某,不必归来见我。”他儿子平素骁勇而且有孝心,一昼夜行八百里,终于收回皇上的命令。傅文忠公感叹道:“像这样回天之力,不是来保公办不了。然而如果不是平素来保公的忠诚被皇上信任,怎么能像这样顺利?”
公尤其擅长相马。曾经与史铁崖相国同坐政事堂,听到墙外有马行走的声音说:“这是一匹良马,毛色是白的而蹄是黑色的。”史公说:“听到声音,知道是一匹良马,也许有这本领,如果隔墙同时知道马的毛色,那我不能相信。”派人去看,果然如公所言,史公感叹说:“公上辈子是一位伯乐吗?”公笑而不答。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7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候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候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也,有赀。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抑郁无聊,益跅弛,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辄引父足怀中以卧。十余岁,父既卒,学贾。晨有老人过肆,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母脱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其子孙远见者,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将寤,又如之,殆不自觉也。
丰年四十二,过吴山,有相者睨之良久,引其手指之曰:“是文如丹砂,公殆有隐德,当有子,富寿康宁,自今始矣。”丰 致富,有子二人、孙六人,年八十四卒,如相者言。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尝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以告丰,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其来待之如初。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人。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吴翁者,徽州人,贵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默置其户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之息赀遣之归。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 (清?张惠言《周维城传》,略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寓富阳,抑郁无聊无聊:精神无所寄托
B.益跅弛,不问生产生产:生活与财产
C.殆不自觉也 自觉:自己意识到
D.吾生平感妇翁知我生平:有生以来,平素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B.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C.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尝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
遂与之俱出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周维城优良品质的一组是
①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 ②过吴山,有相者睨之良久
③是文如丹砂,公殆有隐德 ④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
⑤吾愧吴翁、焦翁 ⑥默置其户中,不使知也

A.①④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②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维城祖上本为富人,后来家中发生火灾,周家资产荡尽。十余岁时父亲离世,他开始学习经商,并因经商而致富。
B.作者并没见过周维城,从他人的转述中了解到他的许多事迹。在作者看来,周维城虽是商人,但身上具有士大夫的优秀品质,值得称赞。
C.高傅占曾向作者谈起吴翁、焦翁,二翁均能施舍助人。周维城同样也能施舍助人,只是与年长的吴翁、焦翁相比,尚有些不如。
D.焦翁出资让渔人从洪水中救起许多落水者,并将他们留下来,供给饮食,等到他们赚了钱以后,再把他们分别遣送回家。
小题5: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遂大困,寻死富阳。(2分)
⑵奇之,立许字以女。(2分)
⑶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B

本题解析:略
小题1:
小题1:
小题1:②从侧面写张维城的相貌,不属他的优良品质范畴,可以排除C D项;③写相面先生从周维城的手相推知他有隐德,可以排除B项。①表现周维城的孝道,④表现周维城的宽宏大量,⑤表现出周维城的谦逊,⑥写周维城做好事不留名,不事张扬。①④⑤⑥这四项都属于他的优良品质。所以本小题只能选A,即①④⑤。
小题1:AB D三项在原文中能找到相应的信息, 而C中“与年长的吴翁、焦翁相比,尚有些不如”说法有误,原文 “吾愧吴翁、焦翁”,只是周维城的自谦之词,而非客观事实。
小题1:略
参考译文:
嘉庆元年,我游历富阳县,县令恽君请我撰写整理富阳的县志。还没来得及起草,恽君就奉命调任,我也离开了富阳。富阳县的高傅占是个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他给我非常全面具体讲了周维城的事情,所以为他作了传,以便留给后来修志的人。
周丰,字维城,他的祖先是绍兴人,后来迁徙到杭州,世代都是商人,有钱财。父亲名叫周重章,因火灾毁坏了他的家,流浪到富阳居住下来。周重章是富家子弟,突然贫困,心情压抑烦闷,更加放荡不羁,不过问家中的生计,于是极端困顿,不久死于富阳。周丰幼年时,每当天气寒冷,父亲半夜从外面回来,又没有地方可以得到吃的东西,他就总是拉过来父亲的脚抱在怀里来睡觉。十多岁,父亲已经死了,他学着做生意。一天早晨,有位老人路过他的店铺,和他交谈,认为他奇异出众,立刻把女儿许配给他。周丰侍奉母亲,母亲起身、坐下或走路,他常常事先弄明白母亲想要怎样;母亲的饮食他一定要亲眼看过,然后才送到母亲面前。事务虽然繁重,他一定会时时到母亲房里看望问候才离开,离开一会儿,就又会到母亲身边察视。母亲倘有不如意,或者坐着不说话,周丰十分害怕,那心神不安的样子像是无处容身,围着母亲的身边走来走去,不停地呼喊“阿母”,声音悲切依恋像婴儿那样。看到母亲的脸色和悦了,才非常欢喜;又呆很长时间,然后再退下去。那些(在周丰在世时)赶上见到过他的子孙们,说他上床将要睡着时,一定会呼唤“阿母”,快要醒来时,又像这样,大概是(成了习惯)不知不觉地就这样了。……周丰做生意发了财,有三个儿子、六个孙子,周丰八十四岁去世。
周丰在乡里能施行他的恩德,有长者(宽厚的)行为。曾有个和他一起做生意的人要回家乡去,周丰已经资助了他旅途费用。后来有人检点那人的行李,发现有周丰店铺里的货物,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周丰。周丰赶紧叮嘱把货物像原来那样收藏不动,告诫不要把这事传出去。那合伙做生意的人来了,他像以前一样对待他。
高傅占说:富阳人大多称赞周丰能够施舍他人,见义勇为,可是周丰曾经说:“我比不上吴翁和焦翁。”吴翁是徽州人,在富阳做生意。每到年终,他夜里怀揣着金钱走街过巷,看见贫寒的人家,就默默地把钱放在门洞里,不让别人知道。焦翁是江宁人,带了三百两银子到富阳做买卖。当时洪水暴发,焦翁急忙呼喊打渔的人,说能救起一个人的就给他一两银子。前后几天救了若干人,(并)留在店铺中供他们吃喝,等到洪水平息,资助安排他们回家。三百两银子很快就用完了。这两位老翁,如今拿他们来询问富阳人,谁也不知道他们。周丰又曾说过:“我这辈子感激岳父了解我。”
呜呼!街市里巷的平民中间,原本不缺少有德行的君子啊!


本题难度:一般



4、填空题  解释下列加线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所以游目骋怀:_______________ (2)可乐也:_______________
(3)得于己:___________________ (4)世殊事异:_______________
(5)之兴怀:___________________ (6)致一也: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用来,介词
(2)实在,副词
(3)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7小题,共35分。)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时,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钓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者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见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钓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嘻!此可以观矣。吾尝试求科第官禄于时矣,与吾之此钓有以异乎哉?其始之就试有司也,是望而往,蹲而视焉者也,其试而不遇也,是久未得鱼者也;其幸而获于学官、乡举也,是得鱼之小者也;若其进于礼部,于天官①,是得鱼之大,吾方数数钓而又未能有之者也。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求如此之日暮归来而博妻孥之一笑,岂可得耶?
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终焉少系于人之心,不足可欲故也。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
(清·吴敏树《说钓》)
注:①天官:吏部列六部之首,后世因以“天官”为吏部的通称。吏部掌全国官吏之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盖时始得一动逾:更加
B.注意以取之,乃一得间:间隙
C.其试而不遇也数:多次
D.若其进于礼部,于天官吏:官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钓之道未善也,亦知趣焉?????????②而无他钓焉,可哉
B.①浮子寂然,徐牵引之?????????????②动而掣之无有
D.①或一日得鱼稍大某所?????????????②终焉少系于人之心
小题3:下列各句中,都用具体行为表现作者“喜钓”特点的一组是??????(???)
①疾理钓丝,持篮而往???②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③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④忍苦风尘之路
⑤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归??????????????⑥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①⑤⑥
D.①③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记叙了钓鱼时可能发生的情况与钓者相应的心情,多用细节描写,特别是对浮子的动静以及钓不到鱼时的那种急于求成的心情的刻画,更是细致入微。
B.第二段是作者发出的慨叹,而结尾的“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也写出了作者的无奈。表明作者喜于归隐,乐于垂钓的情怀,是作者一生不求功名的总结。
C.作者用“鱼”比喻官职,人人求官心切,都希望通过科举后步步高升。用具体的垂钓来阐发抽象的求官心理,然后再通过议论点出文章的主旨所在,更能表明作者的观点。
D.作者认为,有些人醉心于功名,就像一心想钓大鱼一样,大的欲望之上还有更大的欲望,得到之后还有更多的奢求,永不满足,到死都不会停止。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3分)
?????????????????????????????????????????????????????????????????????????????????????????????
②逮暮乃归,其得鱼与午前比。(3分)
??????????????????????????????????????????????????????????????????????????????????????????
③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5:
试题分析: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①句“伺”解释为“等候”,“注意”解释为“聚精会神”②句“逮”解释为“到”,“比”解释为“差不多”③句中“类”解释为“像”,“得”根据语境理解为名词“功名”。要注意前句的判断句式,翻译时要强调“是”。
【参考译文】
我在村中居住,闲来无事,喜爱钓鱼游玩。钓鱼的技术虽不好,然而却了解其中的乐趣。在初夏、中秋的时候,吃完早饭后,走出家门,远远望见村中的池塘,天气晴朗,水面上碧波荡漾,赶快回家整理出钓竿,拿着篮子前去。到了池塘的岸边,选择水中草少的地方,投下鱼吃的食物,然后将饵料放置在鱼钩上垂入水中,蹲着看那浮子,想着当它动时,急忙拉竿,就会钓到大鱼。不久,看到浮子没有一点儿动静,就慢慢地牵动它,但它仍旧没有动静;不一会儿手脚就疲倦了,在岸上放稳鱼竿,转动眼睛看一看浮子,它静得和先前一样。好久浮子才开始动了一动,见有动静我急忙抬起鱼竿却什么也没有。我说:“这是想偷吃鱼食的小鱼,大鱼就要来了。”又过了一段时间,浮子动得稍有些不同,于是拉起鱼竿,钓到一条鲫鱼,约四五寸长。我说:“鱼已经到了,可以钓得大鱼了!”于是站起身来等候大鱼上钩,集中注意力,希望可以得到它,其间又有钓到的鱼,和先前钓得的相差无几,并没有钓得大鱼。到了中午,肚中饥饿很想吃饭,可为了钓鱼,我忍着饥饿不回去吃饭。见到村中在田间劳动的人都吃完饭之后又出来劳作,才收起鱼竿提着鱼回家。回家后妻子忙问是否钓到鱼了,我向她摇摇篮子对她笑一笑。饭后仍旧出去,又到其他的池塘找地方垂钓,待到日落之后才回家,钓到的鱼和早上的差不多。有的时候,在一个地方钓的鱼较平时稍大,必定会多次到那个地方垂钓,最终也没有比以前多钓到鱼,并且有时一条也不曾钓到。我怀疑是因为我的钓鱼技术不佳,问问常来这里钓鱼的人,大概也和我一样。
唉!这可以显示出,我曾经尝试通过科举从当世谋取功名禄位,这与我在此垂钓又有什么不同呢?开始到官府科场应试,这好似是抱着希望而去,坐着看水面一样;然后数次考试却不中,这是等了很久,却没有鱼上钩;后来幸运地在县学、乡举中通过考试,是钓得了一些小鱼;假若然后进入礼部考中进士,被吏部授职,这是钓得了大鱼,这鱼正是当初我接连不断地频频抛下鱼饵却没有能够钓得的大鱼。但是大鱼的上面还有更大的鱼,得到之后又想得到更大的,在侥幸成功的门前劳神守候,在风尘弥漫的路上忍苦行走,终身都没有感到满足的时候,到死也不想停下,只求这样做,到了晚上回来可以博得妻子和孩子们的笑口一开,这难道可能吗?
钓鱼,是一件舒适的事情,是隐居的人喜欢做的事,它的情趣或许很像追求功名。钓鱼这种事最终很少会让人系心难于解脱,是因为它不值得让人苦心焦虑去追求。我将会只求可以钓到鱼,不再追求其他的了,或许还是可以的吧。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名句名篇默..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