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
一日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果欲迭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柬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入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1.本文说“一日抱定宗旨”。那么蔡元培先生要青年学生抱定什么样的宗旨?
??????????????????????????????????????????????????????????????????????????????????????????????????
2.文中加粗的“大学之性质”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阐明“大学之性质”?
??????????????????????????????????????????????????????????????????????????????????????????????????
3.根据本文的主旨,体会下面句子的含意。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
???????????????????????????????????????????????????????????????????????????????????????????????????
4.蔡元培先生在这里指出了北京大学多年来的弊端,这弊端是什么?根据文章内容,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请你探究一下,造成北京大学多年弊端的原因是什么。?
???????????????????????????????????????????????????????????????????????????????????????????????????
参考答案:1.为求学而来,爱惜光阴,孜孜以求,研究高深学问,为今后的发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但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国已故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生前这一发问,振聋发聩,引人深思。
从哲学上说,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类文明的传承和个体心智的不断优化与发展。但是,由于知识总量的增加,知识不断分化,教育也不断分工,人类知识的传承实际上要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学科来承担。因此,分科就成为近代教育的重要特征,这是人类的进步。但问题是,现实的中国高等教育,由于多种原因过分强调了知识的分化和教育的分科,而忽视了教育的整体性,导致了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在我看来,这种分离是引发“钱学森之问”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人才的成长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然科学知识培养人的严密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则培养人的情感、想象力、人文关怀和主体意识等。爱因斯坦说过:理智对于方法和工具有敏锐的眼光,但对于目的和价值却是盲目的。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指出,感情的培养是做大学问最重要一部分。钱学森认为,科学上的创新仅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的培育就要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看,20世纪50年代的院系调整,将文、理、工、农、医分家,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被阻隔。结果是理工科学生欠缺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而人文社会学科学生较少了解自然科学知识,双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识结构的偏差和失衡。
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分离必然导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科学精神是一种勇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精神,包括求实、创新、怀疑、宽容等,关注的是事实和真理;人文精神是一种关心人、尊重人的精神,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关注的是意义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一致的,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称而致远。科学不是个人的游戏,而是肩负人类未来发展的神圣活动。科学史一再表明,正是这种神圣的历史责任感,造福人类的使命感,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与进步。“两弹一星”的缔造者们之所以能够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就是因为他们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强化专业知识学习和训练的同时,一方面要自觉地在科学教育中贯注人文精神,增强对人类和民族国家价值取向的认同;另一方面要在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中内化科学精神,培育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只有这样,人的精神世界才能健康发展和不断完善,我们也才能培育出真正的杰出人才。
当然,杰出人才的培养不单纯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融合的问题,而是一个与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投入、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经济条件等都密切相关的复杂社会问题,绝不是学校一个部门就可以解决的,全社会都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1.下列对于“钱学森之问”形成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高等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的分化和教育的分科,导致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
B.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使得现行教育培养出来的科学家不能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
C.我国高等教育将文、理、工、农、医分家,阻隔了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致使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识结构的偏差和失衡。
D.我国教育工作者往往存在着科学教育中忽视贯注人文精神,在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中淡化培育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等问题。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近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近代教育注重学科的分类,而古代教育因为知识总量不够而不存在分科现象。
B.我国的高等教育,因为受制于政治,普遍存在着忽视教育整体性的弊端,导致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之间存在鸿沟。
C.作者认为,合格的人才既要有严密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还要有丰富的情感、想象力、人文关怀和主体意识。
D.科学精神关注的是事实和真理,而人文精神关注的是意义和价值,两者之间往往不能兼容,致使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分离。
3.给本文拟一个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对“钱学森之问”的思考(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需要独处 照实说来,世人从众易行,而独处则难能。特别是在大商业消费形势支配人心,信息洪流影响着价值趋向的情况之下,人们更容易为实利所诱导,左顾右盼,匆忙奔波,追逐热点,风随影从,荡起阵阵浮躁之气。
的确,盲目从众的现象几乎随处可见,即使在文人圈子里,像李白、苏轼那样静对山水、体悟人生,像乔治·吉辛那样,在四季更替中深虑现实与艺术种种细微之处的人,已是吉光片羽。人们兴冲冲大开门户向大街上跑,往市场里、人堆中挤,似乎都很投入,也很容易推波助澜,造成一种声势。可恰恰就在这同时,会丢掉属于每个个体的许多生趣,也使得生活中少了许多东西,如,少了遐思,少了幻想,少了诗意,少了趣话,少了静坐窗下的细读,少了迎向阡陌的独行,甚至连同有情有境的梦也少了!
人生的内容一旦变得太讲求实惠和太追逐时尚,那么,往往会伤害理想与浪漫的精灵,以至连同做梦也在奔忙,也在得失中周旋;人心如果总是在潮流中移动,则很难营构出静观默察的情境,也难以伸展想象的翅膀。譬如,面对大山即要去成群结伙地开采,面对池鱼便想到市场上行情看好的鱼价及鱼贩子的利润,那便绝不可能引山水为友,获得精神畅游、融情托志的意趣。李白咏:“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是一种物我融通、相适相谐的境界,非于独处中宁和晤对而不可得。
在这十数亿人欢腾不已的有限的空间里,本来即不乏拥挤和喧嚣,若再总是赶集似的随着人潮涌来涌去,更容易使心灵透不过气来,以至失却自我。为了让心灵畅快地跳动,让思想自由地驰骋,很有必要适当地将纷繁杂乱的世界关到窗外,归回到属于自己的那块清凉的绿茵地。由此,或可以进入一种凝神入定的反观内视与自我对话,抑或可以进入最具主体情怀意绪的创作状态。
独处有多种方式,多种机缘。将喧闹和纷扰丢在背后,只身漫步于郊野是一种独处;静夜关闭掉五彩缤纷、颇为诱人的电视,独步户外晤对星月是一种独处;忙里偷闲静坐窗下,沉思渺虑或翻检历史人生的存档是一种独处;穿越古今,于人类永存裨益的时空间独处:一书案,一盏灯,或开卷细读,或伏案书写,于自然感应间领受奇文佳作中的时雨春风,于诚挚的投入中把一己生命体验付诸字里行间。无论读得闲适,还是读得悲怆,无论写得儿女情长,还是写得正气浩然,真正的读与写,都是一种境界,一种交流,一种养料充沛的情思滋润,一种由有限通往无限的精神世界的开垦。
我们的生活、工作、事业、创造等方方面面,几乎都需要应有的独处。特别是作为文艺家,更需要在甘于寂寞的独处、独行中,把对自我生命天性的返观,发展到对自我生命的艺术体现中,把自我的现实体验,质化为艺术中的丰神姿仪。
独处是一种合于人生要义和心灵健康的选择,绝非要遗世独立,或逃离现实。愈是在浮躁的时代,愈需要必要的独处,否则,许多人生的妙趣和智慧会为追逐浮泛躁热的时尚而耗去。(有删改)
1.文中引用李白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文中描述了哪些独处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独处是一种合于人生要义和心灵健康的选择,绝非要遗世独立,或逃离现实”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引用李白的诗,一方面具体描绘出精神畅游、融情托志的意趣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选做题) 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
徐百柯 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天津人。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
1931年12月3日,在清华大学校长就职典礼上,梅贻琦留下了中国大学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他本人从来没有被称为“大师”,但在他的任内,却为清华请来了众多的大师,并为后世培养出了众多的大师。他被称为清华“永远的校长”。在遍布世界的清华校友心目中,提到梅贻琦就意味着清华,提到清华也就意味着梅贻琦。
一位清华的老校友在纪念梅贻琦的文章中称:“母校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字为校训。历届毕业同学,凡是请梅先生题纪念册的,梅先生辄书此两语为勉。梅先生一生行谊,也正可以这两句来说明。”
《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梅贻琦在世人的心目中,正是这样一位“君子”。
清华早期著名的体育教员马约翰曾经这样评价梅贻琦:“他有他的人格……真君子Real?Gentleman的精神。梅先生不但是一个真君子,而且是一个中西合璧的真君子,他一切的举措态度,是具备中西人的优美部分。”?
梅贻琦生性不爱说话,被称为“寡言君子”。早在1909年考取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时,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发榜那天,考生们都很活跃,考上的喜形于色,没考上的则面色沮丧。只有瘦高的梅贻琦,始终神色自若,“不慌不忙、不喜不忧地在那里看榜”,让人觉察不出他是否考取——而实际上,在630名考生当中,他名列第六。
“一二·九”运动后,清华曾经发生过数千军警闯入学校逮捕学生的事件。事前得知了这个消息,学校的几位领导人在梅贻琦家里商量如何应对。大家说了很多意见,惟有梅校长默然不发一言,最后大家都等他说话,足足有两三分钟,他还是抽着烟一句话不说。冯友兰教授问:“校长——你看怎么样?”梅贻琦还是不说话。叶公超教授忍不住了,问道:“校长,您是没有意见而不说话,还是在想着而不说话?”他隔了几秒钟回答:“我在想,现在我们要阻止他们来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只可以想想如何减少他们来了之后的骚动。”
后来,学生们怀疑军警特工手里的名单是校方提供的,所以把教务长架到大礼堂前接受质问,并有学生扬言要打。此时,他们的校长身着一件深灰色长袍,从科学馆方向慢步走来,登上台阶,对着二三百学生,有半分钟未发一言,然后用平时讲话同样的声调,慢吞吞地说出了5个字:“要打,就打我!”
梅贻琦嗜酒,并且在这一点上也堪称“君子”,以至于被酒友们尊为“酒圣”。考古学大师李济回忆:“我看见他喝醉过,但我没看见他闹过酒。这一点在我所见的当代人中,只有梅月涵先生与蔡孑民(蔡元培)先生才有这种‘不及乱’的记录。”
曾经有一篇纪念他的文章,叫作《清华和酒》。“在清华全校师生员工中,梅先生的酒量可称第一……大家都知道梅先生最使人敬爱的时候,是吃酒的时候,他从来没有拒绝过任何敬酒人的好意,他干杯时那种似苦又喜的面上表情,看到过的人,终身不会忘记。”
1947年,抗战胜利之后清华第一次校庆,在体育馆摆了酒席,由教职员开始,然后1909级,逐级向校长敬酒。梅贻琦总是老老实实地干杯,足足喝了40多杯。
“他的情趣是那种很单纯的,一种……不晓得……一种很特别的幽默感。”他的儿媳、北大退休教授刘自强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眼睛微微向上,显然沉浸在一种温馨的回忆中,想寻找一种确切表达来描述她的校长和公公。“那时候校长住在清华园甲所。我有一次去他那儿,梅太太病了,我就看见他到前面的小花园里,摘了一朵他自己种的花,紫色的,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到梅太太的卧室去送给她。”
1955年梅先生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大学并任校长,直至逝世。(选自《中国青年报》)
1.划线句子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梅贻琦先生是一个真君子,他的君子风度体现在那些方面?请概括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标题称梅贻琦为“永远的校长”,试根据文意谈谈你对“永远”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梅先生灌输清华校训,引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回答下面问题
(1)《娜塔莎》中,主人公的语言、动作、脸色和眼神都成了传达心灵世界的媒介,“‘妈妈,帽子还要偏一点,’娜塔莎说。‘我来替你重新别一下,’于是她冲上前去,但是在缩短衣边的女仆们来不及松手,衣边的一块纱被撕了下来。”应读出娜塔莎参加舞会前__▲__的心情;当好朋友索尼亚对娜塔莎的爱情(和阿那托尔)表示质疑并作出指责时,娜塔莎说:“除了他,我什么人也不需要,我什么人也不爱。你怎么敢说他不高尚?你难道不知道我爱他吗?索尼亚,你去吧,我不想和你争吵,你去吧,为了上帝的原故,你去吧:你知道,我多么苦恼。”话语中充满了__▲ _的情绪。
(2)小说的作者总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角度和叙述的人称,那么从叙述角度来看,《桥边的老人》是以__▲__来叙述的;从叙述人称来看,第四单元的《娜塔莎》是以__▲__来叙述的。
参考答案:
(1)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