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1-13 19:30:0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任选一组作答。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话说知音
林??非
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 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当他将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咏着:“巍巍乎若泰山!”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迸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江河!”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地兴奋和感激?因此当钟子期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心思触摸琴弦了。知音难觅,怪不得唐代的诗人孟浩然,要反复地感叹“恨无知音赏”和“知音世所稀”了。
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知音这两个字的分量,想得心驰神往时,眼前似乎笼罩着一阵阵飘荡的云雾,在惝恍和朦胧中超越了时间的阻隔,觉得伯牙老人隐隐约约地从这两本典籍的字缝里走出来,矍铄地站在我身旁。当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时,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依旧要不断地奏出震撼人们灵魂的声音,其中自然应该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让人们更透彻地理解,智慧的灵魂和丰盈的情感是多么值得怀念和尊重。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难道就不会熏陶出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知音?而如果不再去弹奏这迷人的弦索,哪里还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知音总是越多越好啊!
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太艰辛了,我曾在《乐府解题》里看到过样的记载。据说他整整三年都困苦地弹奏着,琢磨着,冥想着,手指都开裂了,鲜血直往外冒,浑身消瘦,憔悴得像奄奄一息的病人。但是,琴弦上总是蹦出一丝丝浑浊和粗糙的声响。于是苦心孤诣的恩师带领他奔向波涛汹涌的东海,整日整夜在沙滩上踯躅。狂风吹肿了眼睛,暴雨淋湿了衣衫,烈日晒黑了皮肤,黯淡和凄凉的月光又使他迷失了道路,险些儿溺死在奔腾和呼啸的海浪中。那铺天盖地怒吼着的波涛,茫茫无际蔓延着的天涯,扶摇真上哀号和翱翔着的鸥鸟,霍地使他开启了紧闭的心窍,琴声突然变得悠扬而又壮烈,清冽而又浩瀚,刚劲而又缠绵,悲切而又欢乐,我似乎瞧见他无法遏止自己的泪水顺着脸颊滚滚流淌 。像这样花费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轻易放弃了是多少严重的损失,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不能动摇和沉沦。
大凡能用声音、图画或文字去打动人们的艺术家,往往会历尽沧桑,甚至要闯过多少生死的关隘,还得在日后反复地揣摩,昼夜都不能停歇。既然已经耗尽了毕生的主血,投入了如此巨大的工夫,确实就应该永不停顿地奋斗下去,将自己美好和高尚的憧憬始终存留在人心中,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
小题1: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4分)
答:????????????????????????????????????????????????????????????????????????
小题2:知音的似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6分)
答:(1)?????????????????????????????????????????????????????????????????????
(2)????????????????????????????????????????????????????????????????????
小题3: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5分)
答:???????????????????????????????????????????????????????????????????????
???????????????????????????????????????????????????????????????????????


参考答案:
小题1:因为俞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神秘莫测,钟子期却


本题解析:
小题1: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是就“知音”的由来出的一道题。题目出在第二段“这怎么能不让俞伯牙万分地兴奋和感激?”一句上。解答本题,先要认准“这”指代的内容是“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解……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但关键是对这两句话作出概括。第一句是从钟子期对琴声的感受说的,第二句是从对俞伯牙弹奏出的情思的角度说的。因此,概括时这两层意思都要有。自然也不能空泛作答。
小题1: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首先要知道,所谓文化,特指精神财富。知音传说一直在传诵,首段末句说神往而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巨大氢气云将撞击银河系   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举行的美国天文学会年会上,美国天文学研究小组负责人、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的研究人员费利克斯·洛克曼公布了他的这项最新观测成果。费利克斯·洛克曼称,他和自己的同事们利用世界上最大的“绿湾”射电天文望远镜,对这团巨型氢气云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他说:“这团气体云的前沿已经接触到了银河系边缘的气体。”研究小组的观测包括了近4万张个别巨型望远镜的影像,其灵敏度和解析度之高前所未有。其实,在银河系周围此前已经发现过中性原子态的氢气云,但是根据它们的运动方向和速度清楚地表明,这些氢气云并不急于加入银河系,因此它们还不是银河系的“构建部件”。
  这团氢气云是天文学家史密斯在1963年发现的,后来被命名为“史密斯云”,它包含的大量氢气足以形成一百万个类似太阳大小的恒星。这团氢气云长11000光年,宽2500光年,距离银河系盘约8000光年,目前正以每秒150英里的速度向银河系倾斜,可能以45度角撞击银河系盘。“史密斯云”在发现之初以及之后数十年内,科学家们并未能获得有关细致的图像,显示这团云到底是银河系的一部分,还是银河系喷出的某种物体,抑或是别的落入银河系的物体。这个天体呈现出一种非常复杂的云团状结构,主要由氢气构成,会不时地释放出大量高能伽玛射线流。观测显示,在氢气云的中心还隐藏着一个巨大的不明结构。科学家们推测,此次发现的氢气云很可能是大约一万年前一颗超新星发生爆炸后的遗迹或是银河系腹地一个超级黑洞的抛出物。
  费利克斯·洛克曼说:“如果你用眼睛观察这团云,将看到夜空中的壮丽景观,它从头到尾几乎覆盖了猎户星座大小的一片天空。然而,从始至终就我们所知,它的组成成份中只有气体,从未从中发现过一颗恒星。这团氢气云极有可能是银河系在形成过程中留下的,或者是从邻近星系剥裂出来的。当它与银河系撞击后,会迸发出巨大的恒星烟火,其中大多数恒星的质量都将非常巨大,飞速地掠过生命终点,最后像超新星一样爆炸。在几百万年后,这团气体云将如天空中举行新年庆典一样,在与银河系撞击的地方爆发出如鞭炮一样的巨响。”
  “绿湾”射电天文望远镜的精确研究急剧地改变了天文学家们对这团氢气云的看法,它的速度显示其正在坠入银河系。洛克曼说:“它的形状有点类似彗星的形状,这表明它已经撞上了银河系外围的气体了,并有可能在银河系的重力作用下四分五裂,然后向银河系洒落一阵气体雨。大约在2000万到4000万年内,这团云的内核将碎成粉末,落入银河系平面。”(选自《新浪科技》,有删改)
1.下面对“史密斯云”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史密斯云即氢气云,是天文学家史密斯在1963年发现的,后来就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B.史密斯云的前沿已经接触到了银河系边缘,但并不急于加入银河系。
C.史密斯云目前正以每秒150英里的速度向银河系倾斜,以45度角撞击银河系盘。
D.在发现史密斯云之初以及之后数十年内,科学家并未能获得有关细致的图像,显示这团云到底是银河系的一部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天文学家史密斯在1963年发现史密斯云时,用了最大的“绿湾”射电望远镜。
B.史密斯云包括大量氢气,足以形成一百万个类似太阳大小的恒星。它长11000光年,宽2500光年,距离银河系盘约8000光年。
C.史密斯云的运动方向和速度清楚地表明,它还不是银河系的“构建部件”。
D.费利克斯·洛克曼公布了他的观测成果,这团巨型氢气云可能是银河系的一部分,或者是银河系喷出的某种物体,也可能是别的落入银河系的物体。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史密斯云有一种非常复杂的云团状结构,不单单由氢气构成,会不时地释放出大量高能伽玛射线流。 B.这团巨型氢气云是大约一万年前一颗超新星发生爆炸后的遗迹或是银河系腹地一个超级黑洞的抛出物。
C.目前观测显示这团氢气云从头到尾几乎覆盖了猎户座大小的一片天空,它的成分中只有气体,没有一颗恒星。
D.洛克曼认为,史密斯云与银河系撞击后会迸发出巨大的恒星烟火。


参考答案:1.C
2.B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7题。
人各有痣
刘心武
①艺术家阿宽给我画了张像,放在我“温榆斋”里几天,访客看了都说除了鼻子左侧尽上头那颗痣,全不像。阿宽听了不服气,说:“你去动美容手术把那颗痣除了,我再画,一定更像!”
  ②鼻上左侧的这颗痣,几年前还没有。开始不过是淡淡地有个灰点,后来渐次凸起,并且不知不觉地长大,现在呈浅黑色,装点在面孔左边那卧蚕眉.单凤眼与狮子鼻间的三角地带,俨若天成,成为他人的一大看点。
  ③去请教过医生朋友,他说你这痣不痒不痛,边缘整齐,更无溃烂,属良性疣,没关系,别管它。我说,它跟我的脾气一样,见长啊。医生笑说,你每天吃进那么多营养,餐后还吞复合维生素片,身体各处都吸收,它怎么就不能也跟花儿似的,吸收营养把自己胀圆?最后嘱咐我,如果发现它让你不舒服了,或者边缘不齐整.出汤儿了,那才是病,你赶紧来,我给你处理。
  ④想想也是,人各有痣,实在不必大惊小怪。银幕荧屏上的不少明星,都有痣,有的痣还挺大,有长脑门上的,有长下巴上的,有长脖颈上的,这并没有影响人们津津有味地看他们扮演各种角色,甚至对卸妆后的本人,不仅不嫌那痣,还更觉得形象有味。从事演艺职业,尚且不怕有痣,其他行业的人士更该无所谓了。何况,按某些相术的说法,长在人某些部位的痣,有的还特别吉利。大家都知道“美人痣”的说法,有的女士那部位本来很平滑,偏去购买价钱不菲的人工痣,小心翼翼地粘贴到特别能产生迷人效果的望点上。
  ⑤但有的人就是追求完美,容不得自己身体上特别是面孔上的痣,明明良性,也非要动手术去除。医生朋友告诉我,有位女士一定要把嘴角上的一颗小痣电灼掉,她称那是“媒婆痣”,是“贼痣”而非“贵痣”,自己照镜子怎么瞧怎么别扭。医生就跟她说,你把心理状态调整一下,改个称呼,叫它“红娘痣”不就快乐了吗?那女士还是非要电灼,术后效果不错,但复查时叹气,医生就问:“人家更讨厌你了吗?”她说:“那倒没有,都知道我媒婆嘴.红娘心,完全是一腔好意。”医生说:“人的性格弱点,跟良性疣一样,不妨碍生存,扭不过来也无所谓,不必自觉其丑,自怨自艾,跟自己过不去。”
  ⑥包容自己身上的良性疣,更包容他人那些暴露于你眼前的正常痣;包容自己性格中那些一般性的弱点,更包容他人那些并不危害社会和你的人性软肋;追求美好,却绝不妄想拥有完美;持这样的人生态度,也许对自己.对社会.对他人,就更有益处,也能更怡然自得,更宽厚仁慈。
  ⑦我的脾气,确实跟鼻上的痣一样,见长。但那也并非什么跟别人过不去的戾气,只不过是愈加直率,比如来电话能不能去“光临”某个活动,立即答曰“不能”。有的听了就觉得这脾气或者说架子实在太大。其实无论我绕多大弯子,比如先鸣谢,再解释,甚至撒点“无伤大雅”的“美丽谎言”,最后也还是不去。当然“婉谢”有其好处,就是让对方感觉不是碰钉子而是天鹅绒墙壁,但直率拒绝也并不意味着不尊重人家,依我想来,彼此时间精力都很宝贵,还是干脆利落为好。这见长的“直脾气”,也渐渐得到了部分机构与人士的包容,有的仍打电话来,听到“可以”的干脆回答,也就不跟我客气,而是立即敲定有关细节。
  ⑧医生朋友说有回他觉得恐怖极了,就是在给一个单位的人士做身体普查时,发现有个人身上竟找不出一个哪怕是小小的.浅浅的痣来……惊叫中,他醒过来,原来是个梦。还是让人们都来细细琢磨这个“怪梦”吧。(《河北日报》2006-6-2)
14.请结合内容说说标题“人各有痣”中“痣”与第三段中医生眼中的“痣”有什么异同。(6分)
15. 作者是怎样说明自己“人各有痣,实在不必大惊小怪”的观点的?请结合④⑤相关内容概括分析。(4分)
16.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用怎样的事例说明了自己的脾气与痣一样见长?结合全文主旨,评价这一段的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的结束段在艺术手法上有哪些特点?并说说运用这些艺术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6分)


参考答案:14.标题中的“痣”是指人的习惯.脾性中的毛病,医生眼中的“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地球上的生命大都是自然形成的,然而一门叫合成生物学的新兴学科却颠覆了这一规律。它的诞生不过10年左右,却发展迅猛。合成生物学就是用人工合成的方法,对现有的、天然存在的生物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和改造,或者通过人工的方法,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具体说,就是利用基因和基因组的基本要素及其组合,设计、改造、重构或创造生物分子、生物体部件、生物反应系统、代谢途径与网络乃至具有生命活力的生物个体。
??????? 由于仍处于发展早期,合成生物学的未来具体应用领域尚难准确预料。时下较为普遍的看法是,它在医学、制药、化工、能源、材料和农业等领域会大有用武之地。在医疗和制药领域,一些科学家正在尝试用合成生物学手段开发新的药物。合成生物学家们已经制造出成千上万种可编程的生物零件,一些基因部件可以被撮合到一起,执行比较复杂的任务。相比于传统的制造工序和原材料,生物零件预期具有巨大的优势。生物零件可以制造出任何能够想象出来的医学药品,包括那些用传统化学无法制造出来的或今天价格奇贵的药品。
??????? 当前,合成生物学的产业化应用已经初见端倪。合成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催生了许多研发性的合成生物学公司,为合成生物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平台,加快了产业化的进程。目前,所研发的产品大都完成试验,有的已与大公司合作进行工业化。据报道,美国两家企业已开始使用人工细菌生产生物燃料,全球制药巨头赛诺菲--安万特公司已经获准使用合成生物学改造的啤酒酵母生产青蒿素。我国在2010与2011年的“973”计划中都分别部署了合成生物学的项目。
??????? 当合成生物学第一次走进公众的视野时,公众担心这一新技术是否会给人体健康带来某些不可预知的负面影响,是否会创造出人造生命以及对环境造成影响等。有关合成生物学的伦理争议大多集中在两种观点上:一是合成生物学家人工制造自然界中没有的生命,违背了上帝有关生命法则的旨意以及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的伦理;二是合成生物学家人工合成生命违背了尊重生命的伦理原则。合成生物学也因其利弊相兼而引起广泛争议。由美国彼得·哈特研究协会和伍德罗·威尔逊中心共同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66%被调查者认为,应该推动合成生物学的研究,但34%的人要求禁止这一学科,起码不要在不了解其可能引起的不良后果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在对合成生物学心存疑虑者中,27%的人担心恐怖组织会利用研究成果发展生物武器;25%的人担心合成生物学产生的人造生命会破坏伦理道德;23%的人担心这些研究会对人们健康产生负面影响;l3%的人担心环境会因此受到破坏。调查还发现,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希望美国政府制定严格措施,以规范合成生物学研究。
??????? 选自《科技潮》2012年第3期
1.下列关于,正确的一项是(???? )
A.合成生物学不仅可以利用现有的生物进化对已天然存在的生物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和改造,而且可以用人工的方法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
B.利用基因或基因组的基本要素及其组合,设计、改造、重构和创造生物分子、生物体部件、生物反应系统、代谢途径与网络乃至具有生命活力的生物个体。
C.合成生物学是一门诞生时间很短却发展迅猛的新兴学科,因此它在医学、制药、化工、能源、材料和农业等领域一定会大有用武之地,前途光明。
D.虽然合成生物学已经初步进入产业化,但因其有利也有弊而引起国际上的广泛争议。它对人体健康、环境、社会伦理方面是否有影响,引起很多疑虑与担心。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医疗和制药领域,用合成生物学手段开发新的药物与传统的药物制造更具优势,甚至可以比较容易地制造出那些用传统化学无法制造出来的或今天价格奇贵的药品。
B.面对合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我国也非常重视此学科的发展与产业化转换,并在“973”计划中都分别部署了合成生物学的项目。
C.从伦理角度讲,反对合成生物学的人认为,人工制造与合成自然界中没有的生命,违背了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伦理和尊重生命的伦理原则。
D.根据民意调查显示,过半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推动合成生物学的研究,但三分之一多的人要求禁止这一学科,两成多的人担心恐怖组织会利用研究成果发展生物武器等。
3.从全文来看,下列推断不符合文章内容的是(???? )
A.只有走科研与产业一体化的道路,才能让科学技术得以快速发展并最终有效运用并服务于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
B.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的好,它可以为人类服务;如果运用的不当,它常常又给人类带来麻烦,甚至灾难。
C.从调查数据来看,尽管有过半的人对合成生物学持肯定与乐观态度,还是有很大一部分人表示反对或担忧,有的则希望政府规范合成生物学的研究。
D.其实一门学科利与弊的关键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掌握它的人。只要用的合理,服务人类社会,我们都应该提倡并促使其发展。


参考答案:1.D
2.D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没工夫专家
黄宗英
①我是冒雪出城的,公共汽车啃着盖脚面的大雪蠕动着,车子走走停停拱了个把钟头,不是路遇素不相识的四十五中学的郑老师,她自告奋勇在大雪飘飞中把我送到余家门口,我会迷失在香山山麓已经因季节而关闭大门的植物园里了。我只不过想看看花卉专家——北京植物园的园林老将余树勋在大雪天干什么。
②看着书桌上满满的、参差的笔记、稿纸、图片、文摘卡,我真觉得自己太莽撞了。
③他笑着向我说:“Good Morning(早安)。”
④已经是下午3点28分了,怎么还早安?
⑤他风趣地说:“我一天有3个早晨,现在刚好是睡午觉后的第2个早晨。”
屋外头的杭白菊也冻蔫了余树勋的眼睛没离开冒雪拿进屋来的插在茶几上小圆锥体玻璃瓶里的一小束杭白菊。“今年有了,明年才能有。”这是他的原话,小杭白菊们依偎着,羞涩地听余教授的禅语偈言。
⑦惆怅凝溢在斗室书壁之间。我实在不忍心以世俗的所谓采访去切断这超越时空的惆怅。我真希望自己像雪人向阳般融化,悄悄然。
⑧“光是幻灯片有一大立柜——几千张。没工夫整理,时间不够啊!”古往今来这世上唯一不能通融的是时间——对任何人和物质都是一次性使用的时间。
⑨他正在书写词条:唐菖蒲Gladiolus鸢尾科……正是我打乱了他的时刻表,两天后他将去苏州参加全国花卉会议,他同时正在写荷花和水莲。他不是整天匍匐书斋的人,整个植物园是他的试验室,并不是一切植物都在冬眠。他的讲堂远涉欧美东瀛北京郊区的花农也每周接他去讲课;在世界公园附近花儿香花木公司花农种花卖花却不懂花艺不知什么花适合种在屋后什么花该放在窗前……
⑩花——上帝的恩宠;花卉专家——美的传播者,把人间巧妆打扮。
“养鱼的不会做熘鱼片,种花的不知道该把花摆在哪儿好看。”余树勋年轻时先在浙江大学园艺系学种花、种草、种树;后来在国外学园林设计——学“熘鱼片”。从此五冬六夏七十载春秋“溜”了一辈子。“溜”得地球上这里那里都常有经他手点化的朝朝花香;“溜”得书书册册、字字行行绿荫芊芊。
时间是个调皮捣乱的顽童。对闲人,那永日长夜难消磨;对忙得带劲的人,时间像攥在手心里的水,不知不觉就没了。
余树勋没工夫跟我说他1948年怎么去的北欧。
余树勋没工夫跟我说他1979年又去北欧。
1980年余树勋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植物园待了两年,以提高栽培种类的识别。
他更没工夫说1991年他挨家挨户地拍摄花卉的幻灯片。余树勋连生气也没工夫:《花卉大辞典》4年前辑了稿,资金也集了,主编吴应祥教授都81岁了,人已经去了香港,一生希望看到这本辞典。《花卉》花期难卜……
余树勋当然也没工夫说百花摧残的“文革”中,他受不住迫害,找人借了一百块钱,逃离牵肺牵肠的科学院植物园,横下一条心去流浪,流浪……直到在一片肃杀中女儿把他找了回来。像一株蔫了的杭白菊流年回转他又挺起来了
他迫不及待地定住手心里的水,不准它随便溢出。他一天说3个Good Morning,除了孙儿辈喊爷爷看电视里说相声外,他苦写“余氏家规”。
早晨起床。Good Morning,进入工作。中午1点~2点午休,打盹醒来,Good Morning进入工作。
晚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后,上床睡至9点起床,Good Morning,是最佳伏案时间,一口气工作到凌晨1时。
我明白了为什么一见面余教授跟我说Good Morning。
余教授尽管神不守舍,脑子里还花花着,但也并没忘记热情待客。下雪天黑得早,当我向他告辞时,他横竖留我吃云南圆子。让搞桑蚕专业的云南籍的余师母像喂蚕似地煨细圆子。我急急忙忙吞下是8个还是10个滚烫的圆子,立即勒马回程,踩着“没工夫”的韵律上路了。
我觉得我也没工夫了。
是没工夫了。
好个没工夫。
(选自《湖南文学》 第174 期1995年10月)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段用“啃”“蠕动”“拱”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汽车缓慢行驶的场景,衬托出雪下之大,表现了作者急于见到余老的心情。
B.第⑨段画线句用概括叙述的手法突出了余老作为一个花卉专家工作的繁忙,表现其学问的应用价值。
C.“他迫不及待地定住手心里的水,不准它随便溢出”这一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余老有珍惜时间的紧迫感。
D.第⑥段与第段中两处画线句都写到杭白菊,前者是为了侧面烘托余老对花的痴迷,后者是为了表现余老直面迫害、从不逃避的顽强斗志。
E.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和亲切感,并通过对“我”的心理描写,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
小题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溜”的意思,简要分析三次运用“溜”字的表达效果。(4分)
从此五冬六夏七十载春秋“溜”了一辈子。“溜”得地球上这里那里都常有经他手点化的朝朝花香;“溜”得书书册册、字字行行绿荫芊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阅读第~段,请探析这样结尾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CD(答对一项得3分,两项得5分)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C.不是“借代”,而是“借喻”。D.“为了表现余老直面迫害、从不逃避的顽强斗志”这样表述不恰当,原文说“他受不住迫害,找人借了一百块钱,远离牵肺牵肠的科学院植物园,横下一条心去流浪,流浪”。
试题分析:
小题2:本题的考法较为新颖,综合考查了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结合句子的前后文,可以推断“溜”的意思是前一句所说的“学”。而三次运用“溜”字,从修辞的角度看,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一是反复,达到的修辞效果是强调,强调其爱花(一辈子),实践成果显著(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