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倡导全民阅读不必排斥网络阅读
现代社会,很多人面对诱惑,渐渐变得浮躁起来;孩子们因沉重的学业负担,往往无暇在课外阅读经典名著;网络文化盛行,使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疏远了经典阅读,而处于“浅阅读”状态中——有人因此惊叹:传统阅读的逻辑性遭到了破坏。
国家《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阅读名著,既可以拓宽视野,增加文化积累,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终身的阅读和写作奠定良好基础。这一切应是水到渠成的,而不是急功近利的。现在的学校里,许多学生似乎只在读教科书,许多老师也似乎只在读辅导书。以这样的功利性的阅读状态,能读出快乐来吗?因此,要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互联网阅读率为36.5%,比2005年的27.8%提高了8.7个百分点;图书阅读率为34.7%,比2005年的48.7%降低了14个百分点。网络阅读首次超过了图书阅读。其实,网络可以是人们吸取知识、交流思想的一种工具,工具本身无所谓好坏,就看怎么使用。引导青少年读书,不能排斥网络,关键要看网络阅读在读什么。网络阅读如果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与经典阅读并非水火不相容。
网络的特点与优势,就是方便、快捷、海量、高效,容易激发阅读者探究与参与的兴趣。而懂得教育的人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原动力。孩子只有对阅读感兴趣了,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求,才会把阅读当成一种享受,也才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所以,名著本身,也可以有多种读法,包括网络阅读。我们应该利用网络优势,积极组织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资源上网,鼓励大家多读优秀的东西方文化经典书籍,也就是多读名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全民的思想和文化素质。
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们的阅读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网络时代尤其如此。读书是追求人生的完善,如果把读书功利化,就失去了阅读的价值。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之所以喜欢网络阅读,很大一个因素,是因为网络阅读大多是在自由、无拘束、无负担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
英国散文家理查?斯蒂尔爵士说过:“阅读之于心灵,犹如运动之于身体一样重要。”阅读的重要性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不管是书本阅读,还是网络阅读,名著阅读可以形式多样,但本质上来说,阅读没有捷径可走。一本书好不好,值不值得阅读,如何阅读,诸如粗读还是细读,深读还是浅读,只有亲自“下水”读了,才能作出判断,才能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提倡全民阅读,首先需要培养的,是善于阅读的心灵。
小题1:下列有关“网络阅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网络阅读盛行,使年轻人远离了经典阅读而处于“浅阅读”状态,所以有人认为,网络阅读破坏了传统阅读的逻辑性。
B.网络阅读既是人们吸取知识、交流思想的的一种工具,又是一种学习方式,与经典阅读并非水火不容。
C.凭借网络优势,网络阅读容易激发阅读者探究、参与的兴趣,符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观点。
D.青少年喜欢网络阅读,是因为网络阅读大多是在自由、无拘束、无负担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
小题2:下列不属于“提倡全民阅读不必排斥网络阅读”原因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网络阅读首次超过图书阅读,图书阅读率大幅降低。
B.工具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学生通过网络健康阅读,将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C.孩子只有对阅读感兴趣了,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要求,才会把阅读当作享受。
D.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们阅读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少年疏远经典阅读亲近网络阅读,与现代社会的环境特点密切相关,其中学业负担过于沉重,是罪魁祸首。
B.阅读名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功利性的阅读、压力重负下的阅读,使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
C.利用网络优势,组建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阅读资源,有益于提高国民的思想、文化素质。
D.网络阅读与书本阅读只是阅读形式的不同,并非阅读的捷径,我们首先要具备的还是一颗善于阅读的心灵。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10—14题。
阳光,是一种语言
①早晨,阳光以一种最明亮、最透彻的语言和树叶攀谈,绿色的叶子立即兴奋地颤抖,通体透亮,像是一页页黄金锻打的箔片,炫耀在枝头。而当阳光微笑着与草地上的鲜花对语,花朵便立即昂起头来,那些蜷缩在一起的忧郁的花瓣,也迅即展开,像一个个恭听教诲的耳朵。
②晴朗的日子,走在街上,你不会留意阳光。普照的阳光,有时像是在对大众讲演的平庸演说家,让人昏昏欲睡,到处是躁热的嘈杂。
③阳光动听的声音,响在长夜之后的日出,严冬之后的春天,以及黑夜到来之前的黄昏。这些时刻,阳光会以动情的语言向你诉说重逢的喜悦、友情的温暖和哪怕是因十分短暂的离别而产生的愁绪。
④倘若是雨后的斜阳,彩虹将尽情地展示阳光语言的才华与美丽。赤、橙、黄、绿、青、蓝、紫,从远处的山根,腾空而起,瞬间飞起一道虹桥,使你的整个身心从地面立刻飞上天空。现实的郁闷,会被一种浪漫的想象所消解。阳光的语言,此刻充满智慧,让你理解天雨花,石点头;让你平凡生活的狭窄,变成一片无边无垠的开阔;让你枯寂日子的单调,变得丰富多彩。
⑤可这一切,只是一种语言,你不可以将那金黄的叶子当成黄金;江河之上,那些在粼波里晃动的金箔也非真实;你更不要去攀援那七彩的虹桥,那是阳光的话语展示给你的不可琢磨的意境。瞬间,一切都会不复存在。可是,这一切又都不是空虚的,它们在你的心中留下切切实实的图画,在你的血管里推涌起波澜壮阔的浪潮,在你耳边轰响着长留不息的呼喊,使你不能不相信阳光的力量和它真实的存在。
⑥和阳光对话,感受光明、温暖、向上、力量。即使不用铜号和鼙鼓,即使是喁喁私语,那声音也没有卑琐和阴暗,没有湿淋淋的怯懦和哀伤。
⑦你得像一个辛勤的淘金者,从闪动在白杨翻转的叶子上的光点里,把握阳光的语言节奏;你得像一个朴实的农夫,把手指插进松软的泥土里,感知阳光温暖的语言力度。如果你是阳光的朋友,你就会有一个红润健康的面孔和一扇明亮清朗的心境。
⑧阳光,是一种语言,一种可以听懂的语言。
10.请从第①段的句子中找出3个运用拟人手法的词语,说明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⑴词语:
⑵作用:
11.从①—④段看,作者赞美了阳光“语言”的哪些特点?
12.第⑤段中,作者说:“一切都会不复存在”,又说“一切又都不是空虚的”,为什么?
13.文末,作者说“一种可以听懂的语言”,从第⑦段看,怎样才能“听懂”呢?
14.作者说:阳光是一种语言,它和树叶攀谈,和鲜花对语,动情地向人们倾诉,给世界带来温暖和力量。还有人说:阳光是跳动的旋律,将七色幻化为七个美丽的音符,在大地上谱写着动人的乐章。你想把阳光比喻成什么呢?请写几句话表达你对阳光的感受。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遥远的炊烟
鲁先圣
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袅袅的炊烟,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最后都凝聚成片片朦胧的烟霞。那温暖的烟霞里,有母亲的呼唤,有奶奶的目光,也有父亲洪钟般的声音。
<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 <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20090306
? 有多久没有看到过炊烟了?城市里没有炊烟,城市里用的是煤气液化气,即使有了些许的炊烟,也是有害的气体,是不会让人留恋的。况且,城市里的人们,也没有时间留意炊烟,大家都匆匆忙忙,谁会有时间在意稍纵即逝的炊烟?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只有当停下匆匆步履的时候,只有当心灵归于一份淡雅和安静的时候,那袅袅的炊烟才会从久远的记忆中升起来,瞬间就弥漫了你整个的心灵,它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让人有不尽的遐想。 童年的时候,炊烟是娘做好的可口的饭菜。伙伴们成群结队去村外的田野里玩耍,去村头的小河里嬉戏。兴致起来,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回家。这个时候不知道谁说一声,我家房顶上没有烟了,娘做好饭了。大家立刻都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村里,纷纷寻找自己家的房顶。不久前还袅袅升起着的炊烟,都已经渐渐散尽了,娘把饭都做好了。大家自然都收了心,赶快追逐着跑向村里,跑回自己的家里,那里有娘可口的饭菜等着啊。再不回家,娘就要到村口呼唤儿子了。 炊烟是汉子们心底的温暖。太阳升起来了,汉子们赶着牲口,拉着牛车,说说笑笑地到村外的田地里劳作。到了中午了,汉子们累了的时候,村里的炊烟也升起来了。这个时候,大家纷纷卸下牲口,在地头坐下,点燃上一支烟,大家的目光都会朝向通往村里的小路。那条小路上,渐渐地,成群结队的妇女,提着饭菜从村里的炊烟里走来了。汉子们的疲劳消失了,那不尽的温暖扑面而来了。 炊烟还是远行的游子心中的家园。不论到了天南海北还是在都市庙堂;不论你名满天下还是腰缠万贯,最让你动心的,一定是故乡茅屋上升起的那袅袅炊烟啊。不论你遭受了多么深重的创伤,那随风飘浮的缕缕炊烟,顷刻之间就把你隐藏在了无边的温暖里。 当我们忆起年迈的母亲,母亲的身影多半是在炊烟里。有多少回啊?当我们远行回到家里,当我们喊娘的时候,母亲的身影正在炊烟里忙碌。 我突然问想起“人烟”这个词。人烟,就一定是J,-N烟火,也就是指炊烟了。在千里荒漠的孤独中旅行的人,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中航行的人,突然看到地平线上升起的袅袅炊烟,会激动得热泪盈眶,那是看到了人间的信号。所有漫漫孤旅的寂寞和苍凉,所有长途跋涉的疲惫和恐惧,瞬间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没有风的时候,炊烟就像一棵树,从家里的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的树聚合成一棵参天大树。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家家的炊烟刚刚冒上房顶,就迅速汇集,变成一片片灰色的云,飘浮到村庄的上空,最后都消失到无边的旷野里。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像飞流直下的瀑布,像艳丽多彩的锦缎,像婀娜多姿的少女,像飘忽散淡的烟霞。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因为炊烟里还有麦子的香味,更有母亲殷殷的目光。 记不清我从什么时候起不见炊烟了,炊烟只是一种心中的记忆了。这记忆仿佛一种情结,越是遥远,越让人刻骨铭心。 小题1:为什么作者说“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4分) 小题2:作者借写乡村的炊烟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点简要概括。(6分) 小题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最后一个自然的作用。(6分) 小题4:作者把乡村的炊烟描写得形象可感,请从修辞的角度,对第1段画线句子加以赏析。(6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回答下面问题。 幽径悲剧 季羡林 ①出家门,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有二三十年之久,我天天走过这一条路,到办公室去。因为天天见面,也就成了司空见惯,对它有点漠然了。 ②这一条路在燕园中是极为幽静的地方。学生们称之为“后湖”,他们很少到这里来的。我上面说它平平常常,它其实是颇为不平常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蜿蜒曲折,实有曲径通幽之趣。山上苍松翠柏,杂树成林。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不知名的小花,从春天开起,过一阵换一个颜色,一直开到秋末。到了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秋天,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几乎让人不辨四时了。 ③这一条神奇的幽径,情况大抵如此。 ④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藤萝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植物。清代笔记中有不少关于北京藤萝的记述。在古庙中,在名园中,往往都有几棵寿达数百年的藤萝,许多神话故事也往往涉及藤萝。北大现在的燕园,是清代名园,有几棵古老的藤萝,自是意中事。我们最初从城里搬来的时候,还能看到几棵据说是明代传下来的藤萝。每年春天,紫色的花朵开得满棚满架,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其间,成为春天一景。 ⑤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因此,从下面看,除了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萝。每到春天,我走在树下,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 ⑥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藤萝们和其他一些古丁香树等等,被异化为“修正主义”,遭到了无情的诛伐。六院前的和红二三楼之间的那两棵著名的古藤,被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掉。是否也被踏上一千只脚,没有调查研究,不敢瞎说;永世不得翻身,则是铁一般的事实了。 ⑦茫茫燕园中,只剩下了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它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唯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⑧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今年春天,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 ⑨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感情太多,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我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也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中引起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 ⑩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它在这里已经待了二三百年,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世界上像我这样没有出息的人,大概是不多的。古藤的哭泣声恐怕只有我一个能听到。在浩茫无际的大千世界上,在林林总总的植物中,燕园的这一棵古藤,实在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在这个地方,偏偏让我天天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个小小的悲剧;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成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 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一九九二年九月十三日 1.“这一条神奇的幽径,情况大抵如此”中的“如此”指的是什么?(不超过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重在写幽径的古藤,但④⑥两段中都写到了其他藤萝,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写的是一棵古藤的悲剧,却题为“幽径悲剧”,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扩大化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赏析文中第⑧段画线部分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说“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请结合语境说出“十字架”和“背”各有怎样的含义,你对这句话又有怎样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大师的笔下,幽径的一切景致都富有蓬勃的生机,让读者仿佛跟随大师也来到了北大燕园。但此时大师笔锋一转,点出最让人留恋的还是一株古藤萝。 B.就在大师暗自庆幸古藤萝在十年浩劫中幸免于难时,这株负载和见证了历史和文化的古树却被人悬空砍断。大师用反复手法抒发了自己无法释然的悲伤。 C.文章写于1992年,“十年浩劫”已结束十五六年,然而依旧出现了“愚氓灭美” 的现象,所以人们过于注重物质而不重精神,整个国民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 D.古藤被斫暗示人们最终摒弃了自然,摒弃了历史。整个燕园只有大师一人呼出了“奈何,奈何!”,彰显了大师深厚的人文精神和维护真、善、美之心。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国人才市场出现反向流动 中国人力资源专家认为,外企长期垄断高级人力资本的局面被打破,与中国经济近些年的迅猛发展密不可分。高级人才择业,不再唯外企和薪资职位是瞻,而更看重自身创业和企业的发展机遇。据专门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的上海市对外服务有限公司统计,2003年,面对较严峻的就业压力,中国内地高级人才市场仍呈求大于供之势,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较冷落的行情相比,可谓“一枝独秀”。在外企需求增势不减的大背景下,高级人才市场出现了三大变化:一是民营企业以空前力度介入高级人才市场;二是部分国有企业成为高级人才青睐的对象;三是一批留学生放弃海外高级职位回国创业,而一些仅有短期留学经历的“小海归”则择业难。 一批知名的民营企业,主动进入中心城市寻觅高级人才,目标不再局限于技术研发、质量检测、资产运作等专业岗位,而是拿出公司总裁、财务总监、部门经理等正职给外来贤才,这与民营企业通常由“自己人”掌控核心岗位的做法形成强烈反差。专家认为,经历了10——20年创业,中国一些民营企业的第一代创业者已临近“退休”年龄,其第二代因年龄、能力、学业等因素尚不能顺利接替,加之一些民企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破除传统的家族企业观念,引进一些高级人才成为必然。对国有企业来说,过去招不来“金凤凰”,主要是因为固定的待遇、低下的效率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等劣势。最新迹象表明,在汽车、电信、信息科技、房地产等一些发展迅速、市场前景好的行业,国有企业的薪酬加上福利,开始接近外企的待遇水平,而事业上的创造空间更具吸引力。高速成长的中国经济和沿海城市日趋成熟的法制和文化环境为“海归”带来了三种可能:一是学成回国的可能性比以往都大;二是放弃已在海外奋斗来的中高级职位,回国就业的吸引力提高;三是在大浪淘沙的人才市场中,“海归”开始褪去往日的光环,过硬的学历资格和工作经验才是顶用的“通行证”。 1、对当前高级人才市场状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经济近些年的迅猛发展打破了外企长期垄断高级人力资本的局面,但外企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却持续上升。 B、2003年,中国内地人才市场仍呈求大于供之势,而周边国家和地区人才市场则出现了供大于求尖锐的矛盾。 C、中国内地人才市场的一个巨大变化,就是无论民营企业还是国营企业,都开始高度重视高级人才的任用。 D、高学历高能力的留学生回国后受到青睐,其中一些人开始主动创业,而一些留学期较短的“小海归”则面临就业的难题。 2、中国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化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属于这些变化的一项是(?) A、中国民营企业认识到新型人才的重要性,主动走向市场,寻找合适的人才。 B、中国民营企业开始改变家族制管理观念,大胆将企业管理权放给“外人”。 C、中国民营企业不再直接干涉企业的具体事务,开始靠制度和手段监控企业的运作。 D、中国民营企业的老板因年龄、能力、学业等不占优势,对引进外来人才感到无奈。 3、对国有企业在当前市场经济中的表现,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有企业人才政策僵化,待遇低于外企,造成了优秀人才的大量外流,为外企长期垄断高级人才资本提供了便利条件。 B、固定的待遇、低下的效率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等曾经限制了国有企业的发展,现在这些情况虽有所改观,却不会一下子根除。 C、当前国有企业吸引高级人才的有力措施,就是拉近与外资企业的待遇水平,并为就业者提供更大的事业创造空间。 D、高速成长的国内经济和日趋成熟的经济环境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吸引力。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内陆正需要高级人才,海外高级人才来内陆求职容易得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B、高级人才不论在中国内陆国营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有可以施展才能的机会。 C、中国内陆沿海城市法制日趋成熟,文化环境优越,对海归者有着一定的吸引力。 D、“小海归”就业难的现状不解决,容易助长拉关系、托人情上岗就职的不正之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