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完成1~2题。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①,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②,流落在丰城。 【注】①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②龙泉剑:传说在豫章丰城地下四余丈的地方,曾有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1.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评此诗“一个‘嗟’字,自然蕴藉,写尽了作者的复杂心情”,请结合全诗进行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参考答案:颔联寓情于景。“河桥不相送”:与好友别离固已难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春日思归
〔唐〕王翰
杨柳青青杏花发,年光误客转思家。
不知湖上菱歌女,几个春舟在若耶①?
春日斋中
〔宋〕林逋
空阶重叠上垣衣②,白昼初长社燕归。
落尽海棠人卧病,东风时复动柴扉。
〔注〕①若耶:浙江省绍兴市南若耶溪。②垣衣:青苔。
小题1:两首诗所表达的“愁”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答:????????????????????????????????????????????????????????????????????????
小题2:两首诗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何异同?请加以赏析。(4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①王诗表达的是旅客的思乡之愁和羁旅之愁,②林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
这两首诗虽然都写的是春日之景,但所抒情感却不同:王诗是一首羁旅诗,更侧重表达思乡之愁;林诗是一首伤春诗,抒发惜时之感。
小题2:
试题分析:
二诗都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虽然描写的都是春日景象,但二人因所抒发的情感不同,因而所描写的景物也不尽相同。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5分)
春残
(唐)翁宏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小题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2分)
小题2:翁宏诗仅存三首,此首因为有颔联之绝妙佳句,而流传于世。试从手法角度赏析它的妙处。(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首句点题,写来不拘一格。一句中,“又”字开头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起句在诗歌中的作用。首句“春残”点明了节令,古人总爱伤春悲秋,面对残春,不可避免地生出伤感之情,一个“又”字表明抒情主人公孤独寂寞不只在今年,所以哀伤愁怨更加浓重。以下各联中“独立”、“魂断”、“向愁”等语皆围绕哀伤愁怨而抒发。所以,诗歌开篇的作用是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并以此基调统领全篇。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明确从手法即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颔联,缩小了理解范围,审题难度较小。解答此题,学生要具备两方面知识,一是诗歌的基本常识,颔联指哪一联;二是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哪些,能否根据诗句分析判断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浣溪沙》是苏轼46岁被贬湖北黄州游清泉寺时所作。
小题1:《浣溪沙》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意象构成的?请简要叙述。(3分)
小题2:白居易《醉歌》中写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呜,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苏词和白诗都写到“唱黄鸡”,两者表达的感情一致吗?请做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幽美、洁净的山林雨景图。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送柴侍御??????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第二句中有“不觉有离伤”之语,诗人当真没有离伤么?三四句于送别诗中另辟蹊径,你认为妙在何处?
参考答案: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为了宽慰友人,不得不用乐观的语言减轻对方
本题解析: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压心底,不让它去触发、去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不得不用那些离而不远、别而未分、既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
用丰富的想象,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所以这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