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土与籽??张炜
①这一切想来是如此奇特,又令人惊心动魄。它们是这样不同,迥然不同。同一片泥土,同一片苍穹之下,竟然存在着这么多不同的生命。
②同一片泥土被自然抛下不同的种子,慢慢长成植物:幼小时都是绿色的,叶片也难以区分;在阳光和雨水的滋润下,在自然的生长中,有的笔直向上,有的匍匐在地,有的爬行,有的直立,有的扭曲——比如白杨和地衣草,比如杉树和狗尾草。人们常常惊异于同一片土地生长出这么多差异巨大的生物,却忽略了基本的追究——土与籽的关系。
③不同籽必定结出不同的果,外力所能够改变的仅仅是微小的一部分,而不可改变的却是它的实质。它可以因为干旱、气候以及种种摧折而死亡,但却不可以长成其他生物。它可以由于种种恶劣的外部条件而瘦弱和矮小,可是却不会变成其他的生命。
④一株青杨在风沙的吹打下枯死,可是它的枝茎仍然直立;绿色的汁水被一点点耗干,可是它的躯干却仍旧是坚实。一株黄色的地衣草由于巧妙地攀附和吸吮而变得葱嫩、肥胖,可它仍然只是缠绕,只是匍匐和爬行。它难以独立向上,这是它的属性。
⑤我们的悲哀在于没有能力鉴别土与籽的关系,没有能力区分不同的籽与不同的结局。同样的阳光雨露,同样的大自然的饲喂,它们却各自奔向自己的明天,寻找和靠拢着自己的终结。
⑥渠畔上,一片湿润的疏松的土壤上,一株青杨和一株狗尾草同时萌发。它们都伸出绿色的、娇嫩的、小小的叶片,仔细辨认都分不出它们有什么不同。它们相挨着,亲昵地偎在一起,像一对孪生兄弟。它们一块儿享受着阳光和渠畔上丰富的腐殖土。充足的营养、流动的活泉,都催促它们快些长大。它们没有辜负这一切,真的飞快成长了。
⑦后来,也就是那个春天逐渐走向深入的时候,它们的区别越来越大了。狗尾草的茎杆终于长出了一厘米,而那株青杨的幼苗却身姿挺拔。它尽管比那株狗尾草高不了几寸,可是那枝干似乎已经有点模样了。它的绿叶没有狗尾草的叶片长,可是更厚,叶子背面有一层泛白的毛茸,娇嫩的桃形叶在风中摆动。
⑧春天继续深入,接着又是火热的夏天。后来就是寒冷的冬天了。狗尾草结籽并过早地收获,也走完了自己的终点。而青杨树才刚刚度过第一个华年。它又长出一尺多高。它的枝干又变粗了,叶片更为展放。秋天既过,它注视着同伴的枯萎,怀上无限的怜悯。严酷的冬天来临了,它第一次经受风寒,咬住牙关。风雪把它的叶片渐渐撕碎,又打落在地。它严肃地注视这一切。渠水封住,可爱的歌唱停息了。它要孤独地挨过这个冬季,息声敛气地等待春天。四周的草,那些比狗尾草还要矮小的荩草、节节草,都一片枯黄,没有一点绿色。而它自己还仍然执拗地把绿色蓄在了表皮。
⑨后来是一个又一个春天,许多许多的春天,接连不断。它长得越来越壮,越来越高,后来简直要去抚弄高空的白云。它长得笔直笔直,英俊高大。远方的人手指它说:“看,那棵高大的青杨!”在原野上,当它的身影出现的时候,我们为它的英姿而迷醉,甚至感到了微微的自豪。它不是我们,但令我们心向往之。它的直立和向上的气质吸引着,使我们无法把目光转向它方。
⑩它具有真正魅力。它是旅人的指路航标。它的绿阴可使他得到真正的安慰。他可以依靠它,甚至可以与之倾谈。那些按照一些固定的季节被不断地播种和收获的植物都在它的脚下,散发着浓烈的、诱人的气味,但它们永远不会像它这样粗茁高大,也不可能像它这样坚实和执拗。它倔强独立的性格永远是生命的参照,是原野的骄傲。对比那些被不断收获的植物,它是一个奇迹,是不知来自何方的一粒种子。它不是由人抛下的,也不是为了收获而点播的。它是最自然不过的生长。它的存在只属于这片大地,还有白云和高空、飞翔的鸟儿,以及美好的黎明和黄昏。太阳总要格外多情地映照它的身躯。
青杨树,我们不能拥有你,可是我们愿把你植入心中。
小题1:
请仔细体会⑩段“它具有真正的魅力”一句话,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2分)
(2)“真正的魅力”的内涵是什么?(3分)
小题2:
本文描写了青杨从一粒被自然抛下的种子长成高大树木的过程。请按顺序写出来。(4分)
小题3:
本文题为“土与籽”,行文却以对青杨的描写为主。请结合全文说说这样安排的理由。(5分)
参考答案:
小题:
1)承上启下;从对青杨外形的描写过渡到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访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节选)
魏书生,1950年出生,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由于受“文革”影响,他初中毕业即到农场劳动。1978年任中学教师,先后荣获省功勋教师、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现任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
①记者:您好像说过:“我不会教书,是学生教会我教书。”为什么这么说呢?
魏书生:这是心里话。我没受过师范教育,19岁教书前是个种地的,你说怎么办?我只好跟学生商量着教。在这种商量中,我感受到的是与学生之间的和谐、默契、轻松和愉快。
②记者:在盘山三中任教半年后,您就被任命为教导处主任。1979年3月就开始了第一轮教改实验,您成长的速度令人吃惊,这速度靠的是什么呢?
魏书生:还是我带班带得好。我始终相信,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不是为“婆婆”服务的。语文教学“婆婆”多,最外行的领导、文化水平很低的家长都可以指点语文教学。如果把各位“婆婆”的见解都拿来指导自己的话,那这堂课就彻底没法上了,而且肯定也就离开了学生的实际。我当时提出老师不能把学生当作容器,退一万步说,即使真把学生当容器,你还得研究各种容器口径的大小,也就是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我一开始教书,就想的是学生的需要,学生的感悟,学生的喜怒哀乐,这使我和学生之间的矛盾减到最低点,非常融洽。因为总想着人家的接受能力,就教得比较轻松,而一旦学生高高兴兴地学了,也就把“婆婆”们要求咱完成的任务完成了,所以我很快就取得了成绩。
③记者:您好像一直是个多重身份的人,职位不断提升,却一直坚持教课。大家感兴趣的是,您作为教育局长在中学任教,如何处理与那个学校校长的关系?人家怎么管理您?会不会感到不自在?
魏书生:我1997年到教育局,同时还在原来的市实验中学教语文,每天一节课,当了6年局长,教了6年语文。我还是强调做事情,把课教了就完了。实验中学的校长原来就是我的副校长,我们处了20多年,非常好,像一个人一样。实验中学我那个班的学生去年毕业了。因为搬家,现在我在职业技术学院师范系教两个班的语文教材教法,一周四节课。1998年到2000年我在那儿当院长,现在我在那儿教课,职院院长也没什么想法呀,倒是找我商量工作更方便了。
④记者:您“出名”后经常去各地讲学开会,频繁的社会活动却一点也没影响您带班,不但从不请其他老师代课,而且班级秩序井然。于是就有人感到奇怪,觉得您真是挺“神”的,这种评价中多少还有点将信将疑的成分。
魏书生:其实不奇怪也不“神”。当了主任后,又教课、又当班主任,使得我管理班级的时间少了。我就研究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发挥他们的作用,大家分头承包一些事情,我更多的是观察与指导。很多人觉得我这种管班的方式比较新鲜,似乎没费多少劲儿,就使班级井井有条,学生学得高高兴兴,于是就成了先进典型。别人挺奇怪:你刚教了一年多书,劲从哪儿来?我自己分析,还是在于我和学生是一家人,他们都帮着我出主意,我也帮学生出主意,合力大于分力之和。总也没有管学生这个心态,而是为了学生好。到后来当了校长,包括现在这个活儿(教育局局长),都坚持一条:不是管人家,而是为人家好。为人家好,人家就容易接受,大家共同把事情做得更好,让每个人活得更好。
⑤记者:可是您实际上很成功,您肯定有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理想和目标。您认为追求卓越和平常心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魏书生:我还是强调高高兴兴地活着。因为人很渺小、生命很短暂,所以才应该格外地珍惜,活得快乐一点、有效一点、对别人有用一点。我没怎么想过追求卓越,就愿意多做事,高高兴兴地做事,做了一件又一件事,如此而已。人对着三个世界:外在的大世界、内在的自我世界,第三个就是本职工作。我的观点是,这个地球上任何一份平凡的工作,当你全身心去做的时候,它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都有无穷无尽的学问。工人做工,车零件,焊器物;农民种田,养鸡,养猪,养花,干进去,真的都是宏大的事情,就在于你能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我说,人和工作之间有五种境界:一、无心无意,二、三心二意,三、半心半意,四、一心一意,五、舍身忘我。当你进入舍身忘我的境界,做这份平凡的工作时才感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一杯水一个世界,一滴水一个世界,一个水分子一个世界,这样你钻研起来当然有无穷无尽的乐趣。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魏书生老师说:“我不会教书,是学生教会我教书。”是由于他没受过师范教育,19岁教书前是个种地的。
B.魏书生老师所说的“婆婆”指的是学校领导和家长。
C.魏书生老师从当教师到后来当校长、当教育局局长,都坚持为对方好。
D.魏书生老师提出老师不能把学生当作容器,而提倡因材施教,不能进行灌输式教育。
E.记者认为魏书生老师有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理想,而魏书生老师否定了这种说法,认为自己没有怎么想过追求卓越的理想。
2.本文是一篇访谈录,记者的提问、魏书生老师的回答,都讲明具体的时间、地点,请结合第②③两部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4分)
答:??????????????????????????????????????????????????????????????????????????
3.结合文本中魏书生老师的经历,谈谈他是如何达到“舍身忘我的境界”的?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
参考答案:
1.A、B.
2.(1)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1
本题解析:1. A.“是由于他没受过师范教育,19岁教书前是个种地的”是体现了魏书生谦虚的品格。B.魏书生所说的“婆婆”指的是最外行的领导、文化水平很低的家长等。
2.结合文本内容,根据新闻的文体特征分析解答。
3.文本从作为教师和一名教育管理者介绍了魏书生,解答时要从管理和工作各两方面考虑。能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舍身忘我的境界”的认识,回答合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
A.宝玉从贾母得了一件雀金裘,却不防后襟子烧了一块指顶大的烧眼,宝玉急得直唉声跺脚,麝月让人连夜拿到府外请织补匠人织上,但匠人们都因为不认得裘子的料子而不敢揽活。病中的晴雯会这种针线活,为了让宝玉能在第二天舅舅的生日上穿上这件裘子, 晴雯不顾头重身轻、满眼金星乱迸,恨命咬牙捱着补裘子,直到夜很深了才做完。 (《红楼梦》)
B.当欧也妮看到查理写巴黎朋友的诀别信后,决定把自己近6000法郎和积蓄送给查理。查理在接受这笔财产时感激涕零,他也把装有母亲肖像的梳妆匣交托给欧也妮保管。此后查理决定到海外经商,临行前,欧也妮和查理依依不舍,流泪,海誓山盟。查理走后,欧也妮对他苦苦思念,每天早晚她都要打开那个梳妆匣把叔母的肖像端详一番。 (《欧也妮·葛朗台》)
C.唐吉诃德被白月骑士打败后决定履行隐退一年的诺言,当牧人,过田园生活。路上,唐吉诃德和桑丘遇上有人赶着六百多头猪到集上去卖,大群的猪浩浩荡荡地呼叫着开过来,把桑丘和唐吉诃德都掀翻在地,一片狼藉。唐吉诃德挣扎着站起来,准备用剑复仇,但由于赶猪人跪地求饶,且桑丘也在一旁阻止,唐吉诃德才作罢。 (《唐吉诃德》)
D.因为看不惯儿子“离经叛道”的生活,吴老太爷不愿意到上海生活,但由于局势动荡,吴老太爷只好出了他的“堡寨”。初到上海,刚坐上汽车时,他虽然心里仍有不甘,但想到毕竟有《太上感应篇》在手,且蕙芳、阿萱一对金童玉女也在身旁,似乎虽入“魔窟”,亦未必堕“德行”,所以吴老太爷闭目养神一会后,渐渐泰然怡然睁开眼睛。 (《子夜》)
E、百合花看到山羊脖子上的一个绣花小荷包很好奇,就问爱斯美拉达那是什么,爱斯美拉达只是郑重其事地说那是她的的秘密;百合花趁爱斯美拉达不注意,把山羊引到房角,解下荷包,把其中的东西倒在地板上,才发现里面装的是关系到爱斯美拉达身世的一只小鞋子。? (《巴黎圣母院》)
参考答案:C、E
本题解析:(C桑丘挣扎着站起来,准备用剑复仇,但唐吉诃德阻止了桑丘,他认为,这是上帝对一个战败的游侠骑士的惩罚。? E是一位小姐趁爱斯美拉达不注意,把山羊引到房角,荷包里面装的一组写在小黄杨木上的字母,山羊用它们排出了弗比斯的名字。)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的“互联网” ①题壁,是指将有关文字或图画题写在寺壁、驿壁、屋壁、桥梁等建筑物的壁面上,以传播信息、发表言论、发布文学或书法绘画作品等。题壁,是一种真正的原始意义上的“平面”媒体。文字题壁,早在战国时代就已出现。到了东汉光武帝时代,题壁已成为发布公文诏令的传播手段。《风俗通义》里就有“光武中兴以来,五曹诏书,题乡亭壁”的记载。
②“题壁”二字连用大约始于梁简文帝萧纲。中唐以降,题壁之风大盛。到了宋代,题壁更成为一种日常性、普遍性的大众传播方式。宋代的题壁,很有点像当今的互联网。虽然题壁是种原始的传播方式,在传播功能上无法跟现代电子化的互联网相提并论,但在信息传播层面上有些特点却颇为近似。
③宋代题壁有两种情形,一是作者自己题壁上传,另一种是作者写好作品后由他人题壁上传。后者更像是今天网络的“转帖”。作者自己题壁上传,一般情况是边构思,边题壁,即写作与题壁同步进行。而别人转帖题壁,在时间上相对要滞后一些。寺僧常请名家诗文题壁,有的是名家本人亲笔题壁,相当于今天在网络上直接发帖;有的则是名家写好作品后由寺僧安排人书写上壁,相当于“转帖”。
④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当今的互联网,具有开放性、自由性,宋代也是如此。先说开放性。宋代题壁,一般都题写在人群聚集比较频繁、客流量比较大的寺庙,驿站,公私房屋,桥梁等开放性的墙壁上,以便过往行人观看浏览。宋代朝廷常用题壁来发布诏书政令,其中明文规定要在“要害处”、“要路”上题壁发布。比如,太平兴国七年八月已卯颁行的《两川罢洒酤等诏》说:宜令诸州自今只织绫罗绸绢絁布锦等,余悉罢去。限诏到,各于要害处粉壁,揭而示之。所谓“要害处”、“要路”,是指便于民众观瞻知晓的路旁建筑物。诏令的内容,当然要求对大众开放,使之遵照执行。
⑤诏令里所说的“粉壁”,就是指用石灰水将墙壁刷白,然后在白色墙面上书写诏令。这种传播方式,中国许多乡村至今还在使用。至于个人题壁,不但不怕别人看到,而且希望看到的人越多越好。次说自由性。就像是今人可以自由随意地在网络发帖或写“博客”日志一样,宋人可以自由随意地题壁,发表言论和诗词作品。 (《评论周刊》2010.2.10)
1、下列各项中对“题壁”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题壁是一种将有关文字或图画题写在寺壁、驿壁、屋壁、桥梁等建筑物的壁面上的传播方式,可谓历史久远。
B、题壁作为一种真正的“平面”媒体,早在战国时就已成熟,东汉光武帝时,题壁已成为发布公文诏令的最重要的传播手段。
C、“题壁”的使用始于梁简文帝萧纲,盛行于中唐以后,直至宋代更成为一种日常性、普遍性的大众传播方式。
D、宋代题壁,虽传播方式原始,但却具备了互联网的强大的传播功能,不仅特点相似,而且在信息的传播层面上,与现代互联网颇为接近,被称为宋代“互联网”。
2、联系文本下列各项不属于宋代“题壁”特点的一项是(???? )
A、宋代题壁有作者题壁上传与他人题壁上传之分,后者类似今日网络“转帖”两者在写作与题壁上传的同步性上有所差异。
B、宋代题壁如互联网一样具有开放性、自由性,其题壁大多在人群聚集比较频繁、客流量比较大的寺庙,驿站公私房屋,桥梁等开放性场所,以便过往行人观看浏览。
C、题壁使用范围广泛,宋代朝廷常在“要害处”、“要路”上题壁发布诏书政令,甚至有的诏令内容要求对大众开放,使之遵照执行。
D、宋代诏令所言“粉壁”,是指用石灰水将墙壁刷白并书写诏令,此种传播方式,延续至今,中国许多乡村仍在使用。
3、下列各项信息与原文信息不符的一项是(???? )
A、题壁历史久远,到宋代更呈现出大众化与普遍性趋势,它强烈的“大众传媒”性质,使得宋代“互联网”称谓名副其实。
B、题壁在宋代不仅可发布诏令,令公众知晓,而且还有个人题壁,面向所有公众开放,且希望看到的人越多越好。
C、宋代题壁具有自由性的特色,如同今人可自由随意地在网络发帖或写“博客”日志一样,宋人可以自由随意地题壁,从而具备互联网的某些传播特色。
D、古代题壁具有从战国到宋代的历史延续性,题壁的发展越来越像“互联网”,题壁在明清两代会更加繁盛。
参考答案:1、A
2、C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选做) 躲在书后面的孙犁
舒乙 作家不必像演员,尤其不必像明星。作家的名字可以很响亮;但是读者不认识他们,没见过他们,不知道他们长什么样。他们有名,是他们的作品频繁地在杂志上、报纸上、书上出现。
作家是躲在书后面的人。最典型的要数孙犁先生。
孙犁从不出席各种热闹场合,甚至害怕照相。他是真正的深居简出。没见过新闻报道中出现过孙犁的名字,因为他拒不出席各类活动,整天整天地躲在家里写东西,频频地发表作品。这才是孙犁。晚年,到了实在不能写的时候,孙犁甚至不说话了。在病床上,他头脑清晰,但极少说话。在住院之前,差不多在20年里,孙犁连续写了10本新书!为这10本书,我参加过一次在“三联韬奋书店”举行的研讨会。与会者都为他复出后的高产而惊叹。晚年,他的文章越写越短,却居然写了10本。
中国优秀的老作家有一个特点,晚年复出后又掀起一个写作高潮,巴老如此,冰心如此,萧乾如此,孙犁也如此。因为写得好,这次高潮构成了他们一生中的第二个高峰,一点不弱于《家》、《寄小读者》或者《荷花淀》。
孙犁的《荷花淀》和《铁木前传》莫定了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师级的作家地位。但是,他晚年的这10本书,却让我们看见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伟人级的作家。
躲在这10本书后面的孙犁是一个心地善良、目光犀利、襟怀坦荡、敢说敢为、嫉恶如仇的真君子。他很像一座浮出海面的冰山,不显山,不显水,平平静静,安安稳稳;可哪知道,海面之下竟是那么庞大,那么威严,那么厚重,也那么厉害。这种厉害,是一种痛快,一种淋漓尽致,一种不隐讳,一种一针见血。念孙犁的文章就有了一种难得的对他的崇敬感,因为他敢讲真话,敢抒己见,敢一语道破。于是躲在书后面的孙犁一下子就成了一座大山,巍峨的大山。你也因此而明白,他为什么不爱出头露面,不爱上镜,不爱出席公众场合。只因他不爱掩饰自己的观点。
孙犁,应该说,是中国最有学问的作家之一。他拥有大量的书,他念过大量的书。孙犁爱书如命。他爱书,爱寻书,爱买书,爱藏书,爱念书,爱谈书。更有甚者,他爱给书籍包书皮,打扮书,包装书,都亲手做。他还爱在书上题词,写好多话,信手写来,皆成文章。这样的书,是他的宝,也是他的象征,在众多的作家中,在这方面他是独一无二的,堪称冠军。
中国现代文学馆多次派人去拜访孙犁先生,去看他这些可爱的书,后来又去和孙家子女谈这些书的归宿和“孙犁文库”的未来。这些书上有孙犁的手艺,有孙犁的笔迹,有孙犁的思想,有孙犁的感情。它们是孙犁,孙犁是它们。必须善待这些书。未来的 “孙犁文库”就是“孙犁博物馆”,是一个最有特色的中国现代文人的纪念馆。一旦成立起来,肯定,它最有中国文人味儿,既有文献性,也具有极大的启示性。
想一想,一个解放区来的作家,一个南征北战的人,一个写过那么美的传世作品的人,一个紧跟时代步伐的人,一个极有学问的人,一个惜书如命的人,放在一起,看似矛质,但确实扎扎实实地集于一身,岂不是天下一大奇观呜。
有一次,孙犁在他的藏书《西游记》上做了以下的书茂:
“淡泊晚年,无竞无争,抱残守缺,以安以宁。唯对于书,不能忘情。我之于书,爱护备至:污者净之,折者平之,阅前沐手,阅后安置。温公惜书,不过如斯。
“勿作书盆,勿为书痴,勿构泥之,勿尽信之。天道多变,有阴有晴;登山涉水,遇雨遇风,物有聚散,时损时增。不以为累,是高水平。”
这些话,是孙华先生的人生观。是一个大儒的人生观。是一个大作家的人生观。躲在书后的,竟是这么一个伟大的现代人。
他去世了,可是他的遗产够后人受用很久很久。想着想着,我的心境平静了下来。慢慢地、渐渐地。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勿作书盆,勿为书痴,勿拘泥之,勿尽信之”,表明孙犁不愿做书蠢、书痴,爱书却不信书,不为书中内容所束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B.孙犁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甚至人们没见过新闻报道中出现过他的名字,除了他整天整天躲在家里写东西之外,更主要是他不喜欢照相。
C.文章写到巴老、冰心和萧乾,一方面衬托孙犁晚年复出后掀起又一写作高潮,暗示其中国现代文学大师级地位;一方面丰富了文章内容。
D.孙犁是一个解放区来的作家,他南征北战,写过那么美的传世作品,紧跟时代步伐,极有学问,惜书如命,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矛盾体。
E.文章结尾“我的心境平静了下来。慢慢地、渐渐地”,不仅透露出作者对孙犁先生的崇高敬意,并且暗示了孙犁对浮躁的后辈的巨大影响。
(2)为什么说孙犁是躲在书后面的作家?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观全文,说说躲在书后面的孙犁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孙犁在他所藏《西游记》的书蔑中写道:“我之于书,爱护备至:污者净之,折者平之,阅前沐手,阅后安置。……勿作书蠢,勿为书痴……不以为累,是高水平。”孙老先生爱书可见一斑。你对此有什么认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读书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E
(2)①为人淡泊,不爱出席各种热闹场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