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1-13 20:09:1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余干旅舍①
唐?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①本诗是刘长卿寄居在余干(今属江西)旅舍时所作。
小题1: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烘托出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小题2:全诗有一个明显的时间变化过程,请写出。(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首联描绘了一副秋天的西风落叶图,烘托了诗人情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刘长卿喜欢用“摇落”这个词入诗,它使人自然联想起《楚辞·九辩》中的名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而在眼前浮现出一幅西风落叶图。
这首诗开头写诗人独自在旅舍门外伫立凝望,由于草木摇落,整个世界显得清旷疏朗起来。淡淡的暮色,铺展得那样悠远,一直漫到了天的尽头。原先那一片茂密的青枫,也早过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佳境,眼前连霜叶都变得稀稀落落,眼看就要凋尽了。这一番秋景描写,既暗示了时光节令的流逝推移,又烘托了诗人情怀的凄清冷寂,隐隐透露出一种郁郁的离情乡思。
小题2:
试题分析:这首五言律诗,在时间上由看得见“枫叶稀”的日暮时分,写到夜色渐浓,城门关闭,进而写到明月初上,直到夜阑人静,坐听闺中思妇捣寒衣的砧声,时间上有递进。这表明诗人在小城旅舍独自观察之久,透露出他乡游子极端孤独、寂寞的情怀和思乡情绪逐渐加浓,直到“乡心正欲绝”的过程。而诗笔灵秀宛转,把这种内在的层次,写得不着痕迹,非细心体味不能得。一首小诗既有浑成自然之美,又做到意蕴深沉,这是十分难得的。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对下列加粗词的注音或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A.兜鍪(dōu?móu):作战戴的头盔。
B.悠悠:长久、遥远之意。
C.坐断:占据。??战未休:指魏、蜀两军交战不息。
D.年(shǎo):年轻。??曹刘:指曹操和刘备。
2.下列对“神州”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指全中国
B.指长江以北的国土
C.指全国各族人民
D.指汉族人民
3.对“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一句的深刻含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赞扬孙仲谋这样的英雄人物
B.对敌人的轻蔑
C.作者希望自己的后辈成材
D.感慨当时的统治者无能
4.此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即兴抒怀,借古讽今,通过历史上的什么人物暗讽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哪一句,与本词中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在内容和情调上是相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用“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这一词句来赞颂孙权的。本词赞颂孙权的词句是哪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翻译下面的句子。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B
3.D
4.通过对三国时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这个意象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词有许多相同 点和不同点,选出判断不正确的项(???)
A.两词感慨的重点不同,苏词侧重感慨作者自己坎坷潦倒,壮志难酬;辛词侧重感慨山河破碎,中原难复。
B.两词都从“江山”联想到人事,都用历史上英杰的“得志”来反衬作者自己的“失意”。
C.两词都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英杰来讽刺朝臣腐败无能,抒发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D.两词结尾的情调不同,苏词结尾低沉,抑郁;辛词结尾激愤、高昂。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析:
(苏同用“周喻典”意在抒发自己花发已生却功业无成的感慨,没有明显讽刺时政)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
千秋岁①????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②会,鹓鹭③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汴京(开封)金明池。③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小题1:词的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5分)
小题2:“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内容赏析其表现手法。(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浅浅的春寒从溪水边、城郭旁消退了,天气转暖,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词的开头,写的是城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郊的春日风光。在“绿水之旁,沙岸之畔”,举目一望,城墙内外春寒已退,春色渐浓。“花影乱,莺声碎”,那是一片热闹的好春。这好象是眼前在处州的春景,但其实是他回忆中的春景。他记起在汴京时,同样是“水边沙外”,同样是“花影乱,莺声碎”,每逢这些佳日,便同一班友好(其中少一免有苏轼、黄庭坚等人),或骑马、或驰车,去到城郊园庭花木所在,诗酒流连,纵情玩赏。可是,如今却变成“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了。由于人在外地飘零,彼此喝酒不在一起,所以彼此的酒杯也疏远了。也是由于离别,彼此相思,正如柳永说的“衣带渐宽都不悔,况伊消得人憔悴”。面对眼前春光,人却憔悴零落。只剩下自己一个,老友都四散分飞了。这时候,同自己相对的,只有天边的碧云,碧云逐渐同暮色结合起来,形成一片凄迷黯淡的气氛——这就是“碧云暮合空相对”,所以词的上片乐景衬哀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小题2:
试题分析:“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是追想当年朋友们在汴京的一段快乐的叙会。“盖”是车子上遮阳的帷伞。“飞”是形容车子在奔驰。你看他们几个老朋友,坐着马车,在绿阴无限的官道上,指点江山,议论时政,何等徜徉自得,何其豪情胜概!不料转眼之间,政治局面发生巨变,朝廷中换上另一派政见不同的人物,原来的朋友们,一个都没有留下。他不禁惘然自失地问道:“携手处,今谁在?”于是,作者把这场巨大的政治失败,凝聚成为一句凄厉的绝叫声: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所以说,这里的飞红,不仅仅指飞花,还应该指他的那帮因政治变故而离散的朋友们,因此这里用了“双关”的手法。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