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两项是(??? )? <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name="optionsTable">
A.有一天,林黛玉敲怡红院的门找贾宝玉,袭人误以为是丫头,便拒绝开门。黛玉受到严重的挫伤,那一夜,她“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第二天,她看见落花满地,便触景生情地写出了那篇有名的《芙蓉女儿诔》。(《红楼梦》)
B.爱斯梅拉达带着她心爱的小山羊离开了狂欢的节日广场,好奇的甘果瓦一直跟踪她。当来到广场的一条小巷时,爱斯梅拉达被克洛德和加西莫多抢走。爱斯梅拉达奋力反抗。刚巧皇家卫队经过,侍卫长弗比斯救下了她。克洛德逃走,而加西莫多被擒获。(《巴黎圣母院》)
C.一天,一位理发师骑着灰驴到小村子服务,因为天下小雨,便把铜盆顶在头上遮雨。堂吉诃德一见,以为来了一个骑花点子灰马、戴金头盔的骑士,便给予迎头痛击。那理发师丢下铜盆逃走。堂吉诃德认为这铜盆原是有名的曼布利诺头盔,被那不识货的人溶化了,拿一半做成这东西,他要找金匠修理一下作为自己的头盔。(《堂吉诃德》)
D.一个秋雨的深夜,玛丝洛娃赶到涅赫留朵夫途经的车站去见他。在灯光明亮的车厢内,她看到他正坐在丝绒的椅子上喝酒找乐。火车就要开动了,她举起冻僵的手敲打车窗,沿着月台拼命追去。列车走了,她仍旧在跑。雨中哭泣的她决定卧轨自杀,经过一个好心的扳道工的劝说,她才平静下来,只是不再相信上帝和善良了。(《复活》)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非典型性肺炎
2003年,有一个词语让中国人听起来曾一度感到恐慌,那就是“非典”。这种疾病并非2003年才新出现,也并非中国才有。在此之前,人们对“非典”十分陌生,加之此次在中国流行的“非典”的病原体是以前从未见过的新的病毒,面对突如其来的流行疾病,人们显得束手无策。没有现成的治疗方案;没有有效的冶疗药物,传统的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没有有效的预防手段,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隔离。
“非典”是非典型性肺炎的简称。开始发作时有流感一样的症状,如发烧、咳嗽、头痛等;但体温一般超过38度,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有时伴有畏寒。感冒一般没有肺炎的迹象,而“非典”有明显的肺炎迹象。但它又不同于由肺炎链球菌等常见的细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或支气管肺炎等典型性肺炎,它主要是由流感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腺病毒或其他较不寻常的微生物所引起的肺炎,它的传染力强多了。除了上述症状外,“非典”还伴有关节酸痛、乏力、腹泻,有时胸闷、气促或明显呼吸窘迫等症状。
各国科研人员通力合作,终于正式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此次流行的“非典”的病原体。这种病毒能在人体内繁殖,伤害自身组织,破坏免疫系统,也可能引发无数并发症,致使患者的病情急剧恶化。它可以在体外存活3-6小时。现在的证据显示,“非典”是经飞沫传播的,病毒在飞沫(口水珠)内。由于水珠比空气重,所以病毒只会停留在三尺范围内的物体表面;另外,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或接触已有病毒的物体表面,然后接触自己的黏膜(眼、口、鼻),也会感染。“非典”病毒的潜伏期一般为2-12天(通常为3-5天),潜伏期的患者一般不会传染,病症一般会维持10-14天。
“非典”并非无法可疗。事实上,现阶段医学已有新突破,在治疗过程中已获很高的成功率。专家认为,保持环境空气的流通;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心情愉快;加强锻炼,增强自身的免疫能力;尽量不与病人接触,是可以有效地预防“非典”的。
对未知的恐惧,莫过于人群对出现流行病的反应那样,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流行疾病的原因不明时尤其如此。随着对“非典”的深入了解,人们的恐惧感会慢慢降低,正如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一样。
1、“非典”曾一度让中国人感到恐惧,下列不属于恐惧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它的传染力很强,三尺范围以内的人可以直接受到感染。
B.此次流行的“非典”的病原体是以前从未见过的新的病毒。
C.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传统的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的效果。
D.最有效的预防手段是隔离,而人们害怕隔离的孤单。
2、下列对“非典”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典”也是一种肺炎,它主要是由流感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腺病毒或其他较不寻常的微生物所引起的。
B.“非典”发作时是既有流感的一般症状,也有典型性肺炎的迹象。
C.流行感冒引起的咳嗽多带痰,而“非典”引起的咳嗽不带痰;典型性肺炎没有传染性,而“非典”有很强的传染性。
D.“非典”病毒是经过飞沫传播的,它的潜伏期一般为2-12天。
3、有关“非典”治疗和预防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典”是可以治疗的,而且治愈率很高。
B.与患者保持三尺以上的空间距离,就完全可以免遭感染。
C.尽量不接触病人,保持空气流通,勤洗手,可以有效地阻止病源的传播。
D.保持心情愉快,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可以有效地预防“非典”病毒的感染。
4、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发烧、咳嗽、头痛、乏力、腹泻、胸闷等症状,可以确诊为“非典”。
B.健康人进入“非典”病人呆过但离开超过6个小时以上的房间,一般不会被感染。
C.“非典”病毒不会浮游在空气之中,所以一般不会通过空气传播。
D.“非典”患者在15天内病情没有恶化,一般不会有生命危险。
3、阅读题 (共9分,3小题)
何 为 国 学
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上个世纪起就争论不休。有的学者认为,国学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从“科学”的意义上说本不可用(“学无分中西”),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因此建议不用或“缓行”。然而,事实上这个概念已广泛流行,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与其建议不用或“缓行”,不如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在我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多数学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与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
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而以成人之道为中心。“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汉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整、完善,至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国学是一座山,我等不过是蚍蜉而已。不仅国学是山,而且其中的每一类都是一座山。就其内容之宏博而言,事实确实如此。就以四部中的“子部”来说,《四库全书总目》又分为十四类,其中每一类都内涵丰富,比如“医家”,最近出版的一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历代中医古籍13000余种,说它是“一座山”,并非夸张之言。
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国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就学术内涵来说,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如果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属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实际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国学的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资料积累的丰富,理论和方法的成熟,国学古为今用的任务可能还会不断有所调整和发展变化,在重建国学的过程中出现认识分歧和“百家争鸣”的情况也是很正常的。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脉的国学,我们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要把包括古典文献、出土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祖先的丰富馈赠保护好,保存下来,对其进行整理、研究和合理利用,从而创建适应我们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小题1:下列关于“国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学者建议暂时不要用“国学”的概念,因为它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内涵笼统、模糊而且外延边界不清。
B.广义的国学和海外的“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上大体相同,即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
C.狭义的国学是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是从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的角度界定的,也是多数学者所达成的共识。
D.作者认为,国学是个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它是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总和、总称。
小题2:下列说法不属于“国学内涵丰富”的内容的一项是(????)
A.因为在学术内涵方面,国学和现代学科体系存在着大量交叉重合,因此国学与文、史、哲是并列的一级学科。
B.国学内容宏博,仅《四库全书总目》的“子部”就分为十四类,涵盖了哲学、宗教、政治学、军事学、医学等多方面的内容。
C.《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集了一万三千余种历代中医古籍,因此说国学是“一座山”,没有任何夸张。
D.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既可以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也可以是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国学是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它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就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
B.“通”是中国传统学术分类的前提,这种分类到《隋书·经籍志》时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这样一套完整体现中国传统学问知识体系的分类法。
C.以成人之道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的学问其实就是“通人之学”,它包括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等。
D.对于国学,我们正确的态度是既要心存敬意,又要对其进行整理、研究与合理利用,从而创建适应我们时代需要的新国学。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风暴中抠住两颗石子
1974年12月3日零时过后不久,顾准在风雪夜去世。
1952年,37岁的顾准被撤去上海市财政局局长职务。关于这次撤职,没有档案材料,只有一份当年2月29日新华社电讯稿的几句话:“顾准一贯存在严重的个人英雄主义,?自以为是,目无组织,屡经教育,毫无改进,决定予以撤职处分。”在人人穿黄绿军装的年代,一个穿背带裤,戴玳瑁眼镜,在跟弟弟的通信中常常用“睥睨”二字的人,得到这个评语并不奇怪。他不是出身望族,12岁在上海会计师事务所当学徒养活一大家子人,15岁已经写出中国会计业的最早教材。大家都承认,整个大华东地区找不出他这样有才干的人。但是这个人不服用。有关部门曾有意调他,他却坚持留在上海——入阁只是盆景,长不成乔木了。不光不去,他还不同意上级民主评议的运动式征税的方法,认为应该按法律规定的税率来征。不光不同意,还连续写文章来论证谁对谁错。他被撤职后曾有人为他申辩,一位领导说:“顾准不听话,不给他饭吃。”
撤职没有具体原因,顾准连检查都不知道该怎么写,他想写民主评议的事,被人叮嘱不要写这个。他连批判他的会议都没权参加,市委简报上的顾准检查,是由他的继任代写的。
不听话、不服用的结果,是被剥夺参与这个世界的权利。那段时间里他别无一事,夜不能寐,卧听马路上车声杂沓,渐渐沉寂。到又有少数人声、车辆开动之时,也就天色欲晓了。但他没有李慎之式的自我怀疑,当然有激愤和悲挫。但从他的日记来看,从来没有过灵魂深处的破裂,他的独立性保持终生。
一个月后,他找了几本初等几何、代数、微积分开始学习数学,觉得在阶级斗争和政治动向之外别有天地,他试图沉浸在与人世无关的理性里。不过,他很快跨越对三角尺和圆规的单纯迷恋。他说研究经济一定要研究历史。他开始研究西方史和中国史。英文是他的另一大重要工具,凭此,他冲破当时扎在知识分子头脑中的樊篱。书尽管有限,但他已经可以直接阅读到凯恩斯和斯密的原作,自己动手改译《资本论》。朱学勤说,后来那一代知识分子未能取得顾准这样的成就,是因为知识面以及逻辑乏力拖住了他们的脚步。
知识让人求实,逻辑让人求是。但是,我一直有一个疑问:在一个会把人席卷而去的时代,他怎么能在风暴中趴在地上紧紧抠住这两颗石子,而不被吹走,甚至连气息都不沾染?
顾准后来说过,那一年的生活让他养成读史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好处就是样样东西都要自己学着去判断。习惯一旦养成,就会自动带着人去往未知之地。
1960年,他被划为右派。他在日记里写道:“腰不好,拿的又是短锄,有时只能双膝跪在泥里,靠双臂支撑着爬行。”双膝破损,臂膀全部红肿了,手掌也血肉模糊,很难拿笔。但他写道:“也只是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才有机会学习我国的农村经济这门课。”那时他早已没有了穿背带裤的习惯,他的新工作是捡粪。因为饥饿,粪越来越少,他需要站在别人边上,等人家拉完。他在日记里对自己有“抱臂旁观”的总结。
他并非刻意宁为玉碎,但他始终有自己的底线。“文革”初期,在河南某地,外调人员要他写材料说明某人过去和国民党有瓜葛。顾准说,从来不知道这件事。对方当即打了他一个耳光。他干脆把脸送过去。对方一连打了十几个耳光之后,终于打不下去了。与他一起被下放的吴敬琏说,我还清楚地记得在一次无端指责他偷奸耍滑的地头批判会上,他冒着雨点般袭来的拳头高昂头颅喊着“我就是不服”的神态。他可以接受自己是牛鬼蛇神和反革命,但他不接受道德上的泼污。
顾准有一本中英文对照的《圣经》,有一天他看的时候,被军宣队的一个参谋发现了,便训斥他,马克思早就说过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你怎么能看这样的书?过了几天,顾准拿着一本《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去问这个参谋:列宁说修正主义者为了一碗红豆汤出卖了长子权,是什么意思啊?这个参谋答不上来,顾准说:这个典故出自《圣经》。你不读《圣经》,就根本读不懂列宁。军宣队的人从此有意识地避开顾准。即使看见他在看书,也绕着走,以免尴尬——似乎被监管的对象不是他,而是监管者自己。顾准就是这样不认输,不服输,甚至反输为赢,颠倒被欺凌和被侮辱的处境。
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历尽劫难之后的上世纪80年代开始沉痛反思,回到巴金式的常识,没有神,也就没有兽,大家都是人。而顾准却在“文革”没有结束的年代,不仅要做一个人,而且已经对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这种智力上的进取,不是跪倒在世俗权力脚下的头脑能够创造出来的。他引述普罗米修斯的自白: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这就是哲学本身的自白,哲学本身的箴言。这也是他的信仰——人的自觉性是最高的神。有了这种穷尽事理的逻辑,就不可能扯谎,也不可能屈服。?
(节选自《读者》2010年第八期)
小题1: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顾准在跟弟弟的通信中常用“睥睨”二字,表现出了他在人人穿绿军装的年代里,身居高位时的傲慢态度。
B.顾准在撤职后,登在市委简报上的检查,是由他的继任代写的,说明当时他犯的错误非常严重。
C.“凭此,他冲破了当时扎在知识分子头脑中的樊篱。”“樊篱”是指对三角尺和圆规的单纯迷恋。
D.顾准在新的捡粪工作中能做到“站在别人旁边,等人家拉完”,是因为他要借这样的机会学习我国的农村经济这门课。
E、顾准早于其他中国知识分子对神进行深刻的批判,源于他具有不可扯谎,不能屈服的人的自觉性。
小题2:顾准“不听话、不服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在风暴中抠住两颗石子”的“两颗石子”具体指什么呢?“抠住两颗石子”的目的是什么呢?(6分)
小题4:顾准“可以接受自己是牛鬼蛇神和反革命,但不接受道德上的泼污”,给你的启示是什么呢?请结合文章和现实加以探究。(8分)
5、阅读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
诺埃尔之夜? [意] 皮·莱克塞尔圣诞节前夜,随着夕阳西斜,低垂的天空乌云密布,飘忽不定的鹅毛大雪纷纷落下。法比安因为一个用情不专的女友变心而痛苦得不能自拔。他两手揣在黑大衣的口袋里,脖子上围着一条长围巾,心烦意乱的踟蹰,想竭力排遣爱情受到创伤的绝望心情。忽然他在一个小超市附近,看到一位有一点儿驼背的老太太,她手里拎着一个盛满食品的网兜,在人行道上等着喘息稍定,好继续赶路。他想去帮她一把。
他走到那位老太太旁边,说:“您需要帮忙吗?”“干吗不呢,年轻人……”她嗓音有点儿颤抖,眼神里闪烁着一丝狡黠、惊奇的光芒。
于是,他们肩并肩地向前走。她,借助于她的手杖,他,一只手拎着网兜,另一只手搀扶着这位陌生的老太太,小心翼翼地在很滑的柏油马路上走着。一路上,他们都在谈一些应景的话,一直到她家门口,她用左手打开门。
“请进,请进!”她说,“你做了这个件善事之后,应该喝杯酒暖和暖和身子,如果这不耽误您的时间的话……”“一点儿也不,”他安慰她说,“今晚,我没有约会。再说,我觉得您和蔼可亲,我喜欢您室内的陈设。这些书籍、绘画、家具,预示着我们的相逢会有一个美好的开端,很高兴认识您。”“那么,”她提议说,“如果这是真话,那我们就进一步作个自我介绍,好吗?您先给我说说您自己:您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新闻记者就是这样发问的。”
法比安舒舒服服地坐在一把褐色的皮扶手椅里,和谐的氛围加上主人的悉心倾听,使他恢复了自信,他滔滔不绝地讲起他对人、对事物的看法,又告诉她,他正在寻找一位贴心的伴侣——已到35岁的他,感情上还没有一个寄托。
说到这里,他尴尬地停下来,沉思了一阵子,接下来微微一笑,向女主人提问:“我很出色,是吧?”他自嘲地说:“我和盘托出了,却连您的名字都不知道。我想,对生活中萍水相逢的人,您一定不会吝啬吧?”
“您称呼我诺埃尔就行,”老太太说,“在年底的这几天,这名字很恰当(诺埃尔这名字的意思是圣诞节)。谈正题吧,既然您和我在一起不觉得索然无味,咱们就边吃边聊,您觉得怎样?”说话时,她的两手微微发抖。法比安在想,可能是上了年纪的缘故,要不然就是害怕遭到拒绝。因此,他特别想讨她喜欢,希望陪她多待一两个钟头,于是他表现出兴致勃勃、关怀备至的样子,心想:“这次萍水相逢没准儿会产生真挚的友谊。”
法比安说道:“嗨,诺埃尔,您猜得出我经受不住这样诱人的提议,我能帮您点什么小忙吗?”
“谢谢,用不着,有给您解释的工夫……我早就做得了。喏,这儿有杂志可以看,也有喝的,给我一刻钟的时间,一切就都就绪了。一会儿见。”
诺埃尔愉快的消失了,这说明她多么心满意足。
二十来分钟匆匆逝去,当诺埃尔从一扇刚刚开启的门后叫他过去时,他几乎惊吓得跳起来:在一张准备好菜肴的椭圆形小桌边,坐着一位很招人怜爱的年轻女士。
法比安愣怔得张口结舌,就在这时,这位女士忙起身,指着她对面的椅子请他坐,开始微笑着为他揭开这个秘密:“法比安,请坐下……不,我不是诺埃尔女士,更不是变化人身的仙女,只是一个刚出道的女演员,要为圣诞夜的慈善盛会精心打造一个老妇人的角色。在黄昏之际,我想检验一下我的化装术及表演技艺。您殷勤地中了我设下的圈套。您很讨我喜欢……我也是孤身一人,因此,现在只有您和我共度这天赐的圣诞良宵之夜……”
⑴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主人公法比安内心的痛苦与凄凉,与文章出人意料的结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老太太的眼里闪过的一丝狡黠、惊奇的光芒,为文章结局道出她是年轻的女士而非老太太埋下了伏笔。
C.“她的两手微微发抖”,这一动作描写形象地表现了老太太上了年纪的特点,作者主要借此表明这位女士是个演技特别出色的女演员。
D.法比安从一开始就怀疑老太太,所以他总是在犹豫不决,他有意奉承着老太太,故意夸她家里的陈设。
E.本文运用了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手法,形象生动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生活画面。
⑵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法比安这一人物形象。(6分)
⑶文章结局既出人意料,又让人感到在情理之中,为什么?请举例分析。(6分)
⑷法比安凭借什么取得了女演员的信任?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是想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请对此作以探究。(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