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国外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开了癌症发生的奥秘。每一个人体细胞就是一个小生命,都有增殖,成熟、分化、死亡这样一个过程,细胞一代代地生长、增殖、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简单地讲,有正负两类信号控制着细胞的生长。正信号促使它进入增殖周期,阻止它发生成熟分化,负信号则相反,抑制细胞进入增殖周期,促使它发生成熟分化。在细胞的一生中,自始至终要受到这两类信号的精确调节。假如这种控制失灵,细胞该分化不分化,无限制地增殖,那么人体就要发生肿瘤了,在人体细胞中,有两类基因担负着这种信号的传递。一类叫癌基因,传送负信号。如果抑癌基因出现差错,或者受到外来物理、化学或精神刺激、干扰,运作失调,就会发生肿瘤。如果抑癌基因通过调节,重新复活,恢复正常功能,也可以奇迹般地使癌消失,从而达到自愈效果。
目前,在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努力下,人类已经借助基因工程,分离到了一些抑癌基因。在实验室中,科学家可以使丢失抑癌基因的细胞,通过细胞融合的方法,重新获得抑癌基因,再次转化为正常细胞。专家们预言,基因修补疗法用于临床,人类彻底攻克癌症的时代为期不远了。
1.本文第二自然段提出“每一个人体细胞就是一个小生命”的说法,对这种说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人体都经历着从生到死的生命活动,而每一个人体细胞恰恰都是人体的组成部分。
B.每一个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都是靠每一个人体细胞维持着的。
C.每一个人体细胞都有增殖、成熟、分化、死亡的过程。
D.每一个人体细胞都能够一代代地生长、繁殖,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2.文中指出:专家们预言,基因修补疗法用于临床,人类彻底攻克癌症的时代为期不远了。这里“基因修补疗法”指的是( )
A.人类借助基因工程,使抑癌基因重新复活。
B.通过调节,分离出抑癌基因,恢复正常功能。
C.通过细胞融合法,使失去抑癌基因的细胞重新获得抑癌基因。
D.人类借助基因工程,努力消灭癌基因从而达到自愈的效果。
3.文中提出关于细胞癌变原理的说法,下列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根据的一项是( )
A.细胞的生长自始至终受正负两类信号的控制调节。
B.细胞发生癌变,就是该分化不分化,无限制地增殖。
C.外来的物理、化学或精神刺激、干扰,也可以造成抑癌基因运作失调,引起癌变。
D.正负两类信号控制着细胞的生长,正信号使细胞正常生长,负信号使细胞发生癌变。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每一个人体细胞的一生中,自始至终要受到正负两类信号的精确调节。
B.正信号和负信号的传递是由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来担负的。
C.征服癌症的希望,在于恢复正负两类信号的正常功能,阻止细胞发生成熟分化。
D.有一些抑癌基因是借助基因工程分离而得到的,这是目前已经获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答案:
1.C
2.C
3.D
4.C
本题解析:
1.(这句话是说细胞本身有生命现象,并没有提及与人体的关系,所以其他三项都是错的)
2.(AD不是疗法本身,所以不对。B项没有体现“修补”的意思)
3.(本项讲的是癌变现象,不是原理)
4.(错在“两类”,不应是两类,而应是恢复正信号的正常功能)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迭。正如沈德潜《说诗晬语》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诗经》的时代结束,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明代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C.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不衰,在诗歌创作中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是重要原因之一。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同时又重声色,体现了中国诗歌发展的趋势。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参考答案:1.C
2.D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 (??? )
A.贾珍便忙向袖中取了宁国府对牌出来,命宝玉送与凤姐,又说:“妹妹爱怎样,就怎样。要什么,只管拿这个取去,也不必问我。只求别存心替我省钱,只要好看为上;二则也要同那府里一样待人才好,不要存心怕人抱怨。只这两件外,我再没不放心的了。”
这段文字选自《红楼梦》第十三回,由于秦氏去世,宁府人手不够,事务又极其繁杂,贾珍拄着拐杖到荣国府请凤姐协助办理丧事。凤姐知道这是一个表现的好机会,心里十分乐意,征得邢夫人同意后便应承下来。(《红楼梦》)
B.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黛玉道:“禅门第一戒是不打诳语的。”宝玉道:“有如三宝。”黛玉低头不语。
这段文字选自《红楼梦》第九十一回,宝玉见到薛姨妈,看她对自己不像从前亲热,不禁满腹猜疑。和黛玉谈起这件事,又说到宝钗病了自己没有去看看,被黛玉说了一通。宝玉听后呆了半晌,便说了“天地间没有我便干净”,黛玉听了这话,也拿禅语回敬他,直到宝玉说出“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样的誓言后,黛玉才低头不语。(《红楼梦》)
C.……王夫人点头叹道:“这话虽然如此说,到底我心不安。”宝钗叹道:“姨娘也不劳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情了。”
这段文字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二回,宝钗因听说金钏被撵出后跳井而死,怕王夫人心里难受,急急赶来劝慰。果然,王夫人正因自责而暗自垂泪。善解人意的宝钗,则以金钏是失足落水等语细细解劝;又拿出自己的新衣为金钏殡殓,着实尽了一番心意。(《红楼梦》)
D.葛朗台要清理弟弟在巴黎的债务,不被宣告破产,就必须把债权证件抓在手上,于是他想让都对自己女儿有意思的公证人和银行家去巴黎办这件事。银行家格拉桑表示愿意到巴黎办这件事,但往来旅费要葛朗台出;而公证人克罗旭则表示不要葛朗台付旅费
,他可以去巴黎照办。葛朗台自然同意后者,并且满心欢喜。(《欧也妮·葛朗台》)
E.“我要请客啦!请克罗旭他们吃饭。”葛朗台把一只野兔、几只鹧鸪,还有几条鱼交给拿侬。野兔和鹧鸪是在花园里打到的,鱼是从佃户们那儿要来的。“从我结婚到现在,二十多年了,这是你爸爸第三次请客。”葛朗台大大小声对女儿说。葛朗台这次请客是因为克罗旭他们是家里的常客,想与他们联络联络感情。(《欧也妮·葛朗台》)
参考答案:AD
本题解析:A.邢夫人无实权,应是征得王夫人的同意;D.是银行家格拉桑不要旅费,公证人克罗旭要葛朗台出旅费。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科学家在路上
张伟
地质学家翁文灏的科学生涯,多半是在路上。上世纪20年代,甘肃发生8.5级特大地震,他带着病,坐上骡车,完成了中国科学家对地震现场的第一次考察。作为中国地质科学的开创者,这个来自浙江的小个子经常手足并用,“爬过从没有路的路”。他在野外考察时,不是步行,就是骑毛驴。在人烟稀少的矿区考察,随身背的柳条包里还总带着凿子和矿石。当时的知识分子,许多埋头于书斋做学问,翁文灏却把“担斧入山,披荆斩棘”当成科学研究者的本分。他和同时代的一批先行者,将这一传统深深植入当时的中国科学界。直到不久前,北京大学一名年轻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实地考察的技巧时,仍然忍不住一边感叹浮躁时代里践行者越来越少,一边怀念起翁文灏。
而此时,“翁文灏”在哪里?北京市兵马司胡同15号院的2层小楼,一条昏暗嘈杂的走廊里,搬开积满厚厚灰尘的垃圾和纸箱,在一面斑驳的黑板上,依稀看得见刻有“翁文灏”三个字。这里曾是翁文灏担任所长的“地质调查所”办公地点。离小楼不远,就是热闹的西单市场,与陈寅恪、粱思成并称为当时三大国宝级人物的翁文灏,和他领导的中国最早的科研机构,在热闹中保持着静默。而就在约90年前,这个人曾参与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道奇观”。当时,很少有人知道地质学到底是干什的,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就曾因招不到学生而停办。翁文灏却于1913年奋而发起成立地质调查所,并将其办成“中国第一个名副其实的科学研究机构”,成为中国现代科学的源头。
中央研究院评出的第一批院士里,地学界的6位院士中,有4位出自这个调查所。有评价称:“地质调查所的成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科学事业中,确是一颗明珠。”作为先行者,翁文灏和同事们几乎每一次调查和每一篇学术文章,都在创造“第一”。他的《甘肃地震考》是中国地震科学考察的序幕,确立了比较接近事实的地震带分布。他创立了“燕山运动说”,撰写了《中国东部中生代造山运动》。他广泛进行地质、矿产勘察,组织地质学家进行中国地质科学史上的首次油地质实地考察。从无到有的中国地质学,在翁文灏们的努力下,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高潮,令国际学界刮目相看。而这一段中国科学思想史上很难再现的辉煌,则是在一步一步的考察途中慢慢写就。以实地调查为宗,室内研究为辅。”这是地质调查所一开始就定下的规矩。地质调查所的同事还记得,翁文灏甚至希望“所有搞地质的人都要下矿井看一看”。在他的主持下,地址调查员们背着经纬仪和无线电收报机,一点点测绘地质图。在路上,有人用毛驴代步,有人干脆推着独轮手推车赶路。在找到北京周口店有原始人存在的证据之前,许多人先后放弃了挖掘,只有翁文灏坚持要求调查员裴文中“身居陋室,白天挖掘,夜晚挑灯自修”,最终发现了“北京猿人”头骨。人们惊异地发现,“中国地质学如火山喷发般一下子冒出来”。而翁文灏领导的地盾调查所,被称作在1949年以前的岁月里“中国人伟大的骄傲”。这个骄傲似乎渐渐被埋没。“文革”前期,一户姓郑的普通人家,搬到已成为招待所的地质调查所办公楼。曾经的黄色小楼被刷成青灰色,房间被隔断,变成住宅。而如今,这里的楼道潮湿肮脏,院子里种满葡萄和柿树,甚至在大白天,也能看见黄鼠狼来回奔跑。
关于翁文灏的记忆也越来越稀少。当人们意识到他的重要,试图再现他的风采时,除了他的一篇篇论文和种种科学成就,关于这个“人”的描述,很难见到。能找到的描述,处处显示出这位科学家钟情山野。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在老家宁波时,翁文灏往往孤身一人,身着长衫,徘徊在田间阡陌之中。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地质学家翁文灏的主要事迹。(4分)
小题2:分析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表达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1)离小楼不远,就是热闹的西单市场,与陈寅恪、梁思成并称为当时三大国宝级人物的翁文灏,和他领导的中国最早的科研机构,在热闹中保持着静默。(2分)
(2)人们惊异地发现,“中国地质学如火山喷发般一下子冒出来”。(2分)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4:作者在文章中并没有直接评价,但感情倾向明显。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带病完成了中国科学家对地震现场的第一次考察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找出直接描述或者侧面描写翁文灏相关事迹的文段,然后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如文章第一段,“带病完成了中国科学家对地震现场的第一次考察”;文章第二段“翁文灏却于1913年奋而发起成立地质调查所,并将其办成“中国第一个名副其实的科学研究机构”,成为中国现代科学的源头。”文章第三段“他创立了“燕山运动说”,撰写了《中国东部中生代造山运动》。他广泛进行地质、矿产勘察,组织地质学家进行中国地质科学史上的首次油地质实地考察。”“身居陋室,白天挖掘,夜晚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偶然中有必然
张卫民
1956年,李振声调到陕西杨陵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当时,正赶上西北小麦产区条锈病大流行。引起小麦条锈病大流行的原因是病菌变异的速度快,而育种的速度跟不上。但通过小麦育种解决小麦条锈病问题是当时的世界性难题。
条锈病使黄河流域小麦减产100多亿斤,李振声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的沉重。他认为,仅靠小麦种内资源是难以育成较为持久的抗病品种的,必须另辟蹊径,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在北京期间,李振声从事种植牧草改良土壤研究时发现,肆虐的条锈病丝毫不影响牧草的长势。此时,李振声冒出个大胆设想:通过牧草与小麦杂交把草的抗病基因转移给小麦。
但这种远缘杂交之路是艰难的。试验一开始,就遇到一个难题:偃麦草的花期要比小麦迟两个月,花期不遇,怎能杂交?李振声和他的同事们决定用夜间延长光照时间的办法给偃麦草催熟。他们又是挖坑,又是拉点灯,,终于使偃麦草和小麦同期开花。他们立即进行人工授粉,尽管上千朵尽管上千朵小花的杂交,只得到了几粒种子,却突破了第一道难关。
李振声又用正常的小麦花粉给这些杂交种的雌花进行人工授粉,结果得到几千粒回交种子。他们终于让“骡子”生下了“驹驹”。在这些杂交后代中,有一株长势良好,但把它的种子播下之后,长出的植株却面目全非:有的越长越像野草,有的更像小麦,有的则是四不像的中间类型。面对杂交后代的“疯狂分离”现象,李振声和他的同事们知难而上,经过大量的性状遗传分析之后,在数千株植株中选出了一些抗病性能很好的中间类型、大穗类型和抗倒类型,通过继续种植,才稳定了下来
1964年,在李振声的小麦远缘杂交进行到第8个年头时,一场特殊的天气现象使研究前景突然明朗起来。那一年天气非常特殊,在小麦成熟之前,差不多连续40天的阴雨,到6月14日这一天,天气突然暴晴,阳光极强,温度陡升,一天之间,李振声的试验田里1000多份杂种后代,绝大部分都青干了,只有一个后代没有青干,而且叶子还是金黄色,种子饱满,非常正常,这表明它既抗旱又抗高温,而且抗虫害。这个后代被称为“小偃55-6”,就是后来推广面积最大的“小偃6号”的祖父。
“小偃55-6”只是一个初步成功,真正的成功却用了20多年的时间。1969年的一天,其时正值小麦成熟季节,李振声和李璋一起去地头转转。在转到一块育种田时,李振声发现一株小麦表现不错,就让李璋把这株小麦拔回去重点烤种。这株小麦,就是后来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开创了小麦远缘杂交新领域并种遍我国黄淮麦区的小麦良种“小偃6号”的原始第一株。这株小麦,使研究取得了突破,经过几年的观察和试种,终于培育出了新品种。
小偃麦的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于是农村流传开了这样一句民谣:“要吃面,种小偃。”李振声则笑言:“我们今天能吃到发面馒头和面包,应该谢谢大自然,也要谢谢给小麦提供优良基因的小草。”
为了缩短育种的时间,李振声着手创建小麦染色体工程。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振声在收获的远缘杂交麦子中,发现了一种带有遗传标记性状的蓝粒小麦,蓝粒基因在小麦胚乳细胞的糊粉层中表达,因此种子呈蓝色。李振声利用“小偃蓝粒”进一步与小麦杂交,并通过染色体重组创造了一种只有一条携带蓝粒基因偃麦草染色体的蓝粒单体小麦。蓝单体小麦在一个麦穗上可以长出四种颜色的种子,深蓝、中蓝、浅蓝和白粒。蓝粒单体小麦培育成功,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的实用化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国的施肥量与粮食产量是同步增长的;80年代以后,施肥量还在增长,可是粮食产量却没有增加。这样不仅浪费资源,农田大量施用氮肥严重影响江河湖库水质。李振声设想:用生物技术提高作物对土壤中本身含有的磷的吸收利用效率。这样不仅节省了化肥,还保护了环境。1992年,李振声在北京市昌平建立了一个育种基地。基地刚建起来的时候,没有食堂,连路都不通。李振声骑个自行车,带个饭盒,在田里一呆就是一天。为了找到能够高效吸收利用土壤中磷的小麦种质资源,他耐心地对种在花盆中的数千份种质进行筛选。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振声最后发现了一批“磷高效”和“氮高效”的小麦种质资源,并研究揭示了其生理机制与遗传基础。
李振声科研过程充满“偶然”和“机遇”,他对此深有感慨:“科研中偶然中有必然,就看你能不能抓住这个机遇。”其实,李振声每天都在地里查看,所以才有可能敏锐地发现到如此多的关键细节。
(摘编自张卫民《中国杂交小麦之父李振声》)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李振声想通过牧草与小麦杂交,把草的抗病基因转移给小麦,进而培育出能抗御条锈病的小麦新品种。这个想法在当时很难实现。
B.偃麦草的花期与小麦的花期不同,花期不同就不能自然授粉,要想让它们同期开花,实现自然授粉,只能靠人工来创造光照环境。
C.李振声培育的小麦新品种,获得了巨大效益,深受农民的欢迎,面对自己的科研成果,他却表现得很谦虚,将之归功于大自然。
D.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农民施肥用量超过了农作物生长所需,以致多施的化肥进入了江河水库,这是造成地表水质恶化的唯一原因。
E.本文通过记述育种专家李振声培养小麦新品种的艰难过程,向我们展示了一位科学大家高度的责任感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良好风范。
小题2:为什么说“远缘杂交之路是艰难的”?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李振声在小麦研究上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4:“偶然中有必然”,李振声科研中有多次体现。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A
小题2:①偃麦草与小麦花期不遇,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思考题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可以用假设代入法。B.说法不正确,据原文可知,“自然传粉”应为“人工传粉”。?D项“造成地表水质恶化的唯一原因”不准确,原文是说“农田大量施用氮肥严重影响江河湖库水质”。E说法不正确,“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在文中并没有表现。所以选CA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局部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就在这句话的附近找出来,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远缘杂交之路是艰难的”这句话是在文章第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