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万元先生
周民的个子在身材上是1.66米,在气质上绝对是1.88米。所以身处于数学系的芸芸众生之中,他懒洋洋地翘着鼻子,一点儿也不显得矮。恰恰相反,众人在他眼睛里,倒反而是矮了一截。作为年轻的微积分专业助教,周民觉得自己才华横溢、前途无量并不是没有一点根据的。所以数学系的学生们就把“感觉最良好先生”的桂冠赐给了他。
周民走进一年级三班的教室的时候,总是一派眼睛朝天、漫不经心的学者风采。他把教科书和讲义像堆破烂似地往讲台上一扔,然后就再也不朝它们望上一眼。似乎望了它们一眼,就有辱他的学问和才华似的。他在教室的前方迈着两条短腿踱来踱去,暗自陶醉在自己的讲课中。兴之所至,就在黑板上一阵激烈地乱涂乱抹,指甲擦着黑板的“吱吱”尖叫让人不堪忍受。有时候他会突然在某个正做鬼脸的学生前停下步子,和蔼可亲地问一声“听明白了么?”
听周民的课有一个特点,本来不明白的学生听了课以后还是不明白,本来明白的学生听了课以后也变得不明白了。所以学生们就把周民的课称为“糊涂加工场”,不管你原先明白不明白,听完课出来全都成了糊涂蛋。
系主任不是糊涂蛋。所以在学期结束的时候,他对周民说,这样的基础课,你下个学期就不要再上了吧(意思是上基础课太委屈他了)。系主任说,编教材怎么样?我们多么缺乏一本高质量的教材啊!周民当时懒洋洋地叹了口气说,看样子也只有我来编了。
周民一编书,他的夫人就激动得简直不知道该为他做些什么好了。打从谈朋友的时候起,她就对他满心的崇拜和敬佩。“我们周先生在写书”,她敲开邻居家的门,压低嗓音说,“请把录音机的音量开小一点好么?”“我们周先生在写书”,她在吵吵嚷嚷的菜场上对售货员理直气壮地喊,“这一块猪肝你一定要卖给我!”售货员对她笑笑说:“你们先生写书关我啥事!”
很多日子过去了,但见周民捧着一堆堆的书在图书馆的走廊上和教学楼的大厅里匆匆而过。碰到朋友了,就停下来,苦笑着说太忙了,实在是太忙了。“系主任缠着我要我编教材,不编不行啊。组里其他的老师,你是知道的,肚里就那么点东西。”朋友就说:“能者多劳,能者多劳嘛。”周民无可奈何地摇摇头,随随便便地、仿佛漫不经心地说:“可我手头上正在写部专著。真是要命,一点儿时间也没有,而出版社又没完没了地催。”朋友就假装大吃一惊地问:“真的么?真是要出专著了么?”周民就灰心丧气地叹息一声道:“据说这本书的出版将引起整个数学界的大地震。”“但是我已经阻止了这一说法。”周民谦虚诚恳地又说。
寒假结束的时候,周民交给系主任洋洋十万言的一叠手稿。系主任看完以后,一言不发地塞到了书柜的最下面一层。数学界的大地震自然连影子也没有。倒是周民本人一天天地被夫人调养得脑满肠肥,发福起来。
这时候系里来了一个援外名额,是援助非洲一个名叫冈比拉的国家。系领导排来排去排不出人来,而周民又恰恰闲散着,就把名额给了他。想来冈比拉教育水平低下,周民去教教函数、方程总不成问题。
周民人还没出洋,派头却早早地出了洋。蓄着一把大胡子,穿上了胡里花哨的格子西装。跟人讲起话来,常常恰到好处地嵌上几个法语单词。令人迷惑的是,他句子里的法语单词中国腔十足,而汉语单词又法国腔十足。弄到后来法国人和中国人都有点不知所云了。倒是他的那种满腹经纶却又百无聊赖的风度,的确是修炼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认识他的人猛一见他,还以为是见到了冈比拉总统本人呢。
周民回来时一下子阔了起来。他成了数学系惟一的一位万元先生。
这几天他正在埋头书写破格提升为副教授的申请书。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再也不能容忍不学无术之辈占据教授、副教授的职位了!
人们说,是啊是啊。
小题1:请用三个短语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3分)
小题2:小说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3分)
小题3:本文很幽默,说说这种幽默效果是怎样产生的?(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上课不好——编书不行——出国做派
小题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阅读全文,根据小说情节,用三句话先来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周民课上不好,周民所编教材被放在一边,周民援外派头十足。然后,再从此提取出三个短语:上课不好、编书不行、援外做派。
点评:小说情节类的概括,通常有这样一些题型: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或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1)解题时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字样编织。(2)用主谓句,以主人公为叙述角度叙述。(3)模式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乡村的风
许俊文 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拔又一拔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友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1.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二、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风拂炊烟图 ②风吹莲荡图 ③风摇树木图
2.①说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旭日阳刚”的春天
马帅 2010年9月的一个早上,王翠婷照例走进了办公室。她习惯性地点开了一个经常浏览的网站,这时,一段好友分享的视频映入眼帘:“请认真听完农民工自弹自唱、感人至深的《春天里》。”王翠婷点开了视频,看到在一个逼仄的屋子里,两个光着膀子的农民工弹唱着这首《春天里》。
“我看完之后听了一整天。”王翠婷在接受《看世界》记者采访的时候说,“我觉得十分震撼,因为我们都是有梦想的人。”
王翠婷在和记者交流时反复提到了“梦想”这个字眼,“当时正想和几个朋友一起拍个关于梦想的东西,这段视频突然激发了我的灵感。我便立即叫来朋友一起看。”
王翠婷当天晚上就给视频的上传者留言了:“两位大哥看见请回!求合作!”留言立即得到了回应,他们约好了第二天见面。王翠婷当时并不知道,这两位大哥将登上春晚,而他们的合作,将拉开这支后来叫做“旭日阳刚”组合的圆梦之路的序幕。
在北京市丰台区,在视频里出现的那间随意而窄小的屋子里,她终于见到了两位大声唱着“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在这春天里”的大哥——王旭和刘刚。接下来,大家“就在一个路边的小排档吃点串喝点酒什么的”,然后谈定了他们音乐生涯的第一次合作。
王翠婷和他们拍完《农民兄弟首部MV》后,王旭、刘刚的生活就开始发生了变化,首先联系他们的是北京电视台,然后浙江电视台也开始请他们做节目。“我们是第一个和他们合作的,但后来‘旭日阳刚’的走红并不是因为我们,”王翠婷诚恳地说,“是因为他们本身就很棒。”
“虽然只有一把破木吉他,在街上在桥下在田野中,唱着那无人问津的歌谣……没有信用卡,没有她,没有24小时热水的家。”这首歌原本只是描述流浪歌手的生活,却在“旭日阳刚”演唱之后,变成了一个群体在城市生活的写照。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每一个唱着“请把我埋在春天里”的农民工后面,都有着孤寡老人、留守儿童,还有萧索的村庄。进城的人们,他们渴望融入城市,却又有些格格不入,而对于城市,这个群体应当有更多的梦想与诉求。
成名之前的王旭和刘刚,并没有想到过能上春晚。即便是网络走红后,“旭日阳刚”也曾表示他们并没打算辞掉工作,“我们要永远保持现在这种状态,如果走完全商业化的路子,会失去我们自己。”
在一些媒体的报道里,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他们对获得的名利有一种本能的恐惧,认为这不属于他们。王旭说.他感觉有一种巨大的力量在推着他们往前走,但不知道这股力量会不会像当初突然涌现一样,也会突然消失。实际上,王旭至今未从公司辞职,现在只是请假参加节目,单位领导很支持他。他说自己也许有一天还会回去管理仓库,而刘刚也能接受再次成为街头歌手的落差。
“我认识他们的时候他们刚火,去找他们时他们都很抗拒,说不想这样,只想好好唱歌。”王翠婷在和记者聊天时,也突然想起了这个细节。
原本就是进城谋生的农民工,在遭受生活重压和无人帮助的情况下,唱歌只能作为爱好或梦想。即便是现在出名了,他们也要为将来考虑,能否真正进入歌坛,进不了歌坛又该如何回归到原有的打工生活,他们肯定比别人想得多、想得远。刘刚说,如果能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他们就是“农民工歌手”;如果还是回到从前,他们还是“农民工流浪歌手”,但“只要生活里充满音乐,我就知足了”。
结束采访的时候,突然想起了几乎与“旭日阳刚”同时火起来的一部电影的台词,在这个人人都在透支梦想的年代,它难免会引起普通大众的共鸣:“梦想这东西和经典一样,永远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反而更显珍贵。”(选自《看世界》,有删改)
(1)下列对新闻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标题一语双关,明指“旭日阳刚”唱的歌曲《春天里》,实指他们红遍大江南北,从而迎来了歌唱的“春天”。
B.“旭日阳刚”的成功纯属一种巧合,若没有王翠婷等人的帮助,他们还会默默无闻地照旧过着“农民工流浪歌手”的生活。
C.文中多次提到梦想,是想告诉人们有梦想定会成功,我们要像“旭日阳刚”那样,为了心中的梦想而不懈追求。
D.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每一个唱着“请把我埋在春天里”的农民工都有融入城市的梦想与诉求,而事实上他们又与城市格格不入。
E.“只想好好唱歌”道出了“旭日阳刚”的心声,表现了他们执著的精神追求,但也能看出他们自我满足的心态。
(2)作为一篇访谈稿,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对“旭日阳刚”进行采访,而通过王翠婷来介绍“旭日阳刚”,这种写作视角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旭日阳刚”组合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的结尾说“梦想这东西和经典一样,永远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反而更显珍贵。”请联系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D
(2)作者通过第三人王翠婷来介绍访谈的主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孔子的“仁”到宋明理学的“理”(或“心”),再到现代新儒学的“心”、“性”等。这种范畴的演变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思想资料上看,孔子的思想资料主要是《周礼》,而宋明理学除孔子著述、儒家经典外,还有道家、佛家的东西。现代新儒学除继承宋明理学的遗产外,还有西学的成份。这不同是思想资料多寡、丰贫的不同,更是社会时代的不同,因为这多寡、丰贫不是从头脑、观念中产生出来的,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变迁提供的。
孔子处于社会大变动时期,“礼崩乐坏”,周公那一套不再行于世。孔子虽四处奔走,讲学授徒,也没能奏效。持续到任用法家治国的秦始皇时代,儒学还处于低谷。孔子之被立为正统,是从汉代开始的。刘邦接受了陆贾马上取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建议,拉开序幕,到汉武时代推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文化策略奠定基础。但是,孔学并非像孔子儒家所创立的系统那样被原封接受,而是有一个从礼仪到其社会地位逐渐确立的过程。它适应建立新的中央集权和稳定社会的需要。刘邦刚当天子,君臣关系一如征战中的兄弟,一塌胡涂,是儒臣叔孙通制定的“朝仪”,才使尊卑贵贱的地位和交往通过法定的“仪”严格确立下来。刘邦之后,到文帝、景帝,礼仪虽有,但孔学不显,黄老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成为治国之道。到武帝刘彻时儒学才超越黄老诸家,成为“显学”。之后,代之而起的是魏晋玄学的兴盛和佛学的崛起。被称为“三玄”的《周易》、《老子》、《庄子》,登上了时代的祭坛。“独尊儒学”的外在束缚不再存在,自由“空谈”的风气油然而起。如果说先秦的儒道互补以儒为主,那么在魏晋则是以道为主,严分亲疏,位主贵贱的礼仪受到双重挑战,它一方面表现在曹操的实践中,如求贤非求德,有才可重用;另一方面表现在名士们不拘小节,非圣无法的言谈中。
从汉的外在宇宙论到宋的内在心性学,有唐一代是一个关键环节。表面上看,儒、释、道同尊共奉,既始于唐也终于唐,但从深层看,却是封建社会三教合流——合到统治主流的一个开端——儒治世、佛治心、道治身。大批经由考试而进入各级政权的世俗地主阶级分子在新的局势支配下,不能再作注经的事业,也不能清谈哲理,而要为新政权的巩固和意识形态的转换作工作。在这种潮流影响之下,鲜有绝世独立的人,于是,塑造了一个儒、释、道互补共济的人格化身——白居易。旧唐书本传说:白居易“放心于自得之场,置器于心安之地。优游卒岁,不亦贤乎?”所谓:“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种桃花》)云云,不就是宋代祥意甚浓的苏东坡所津津乐道的吗?其实,从此已开了宋学的先声。
宋学之所以能以理学(程朱)心学(陆王)为正统,自有其社会的本身特征的原因。自北宋起,中国形成了权力空前高度集中的绝对君权,已没有别的力量能制约它。于是“格君心之非,正心以正朝廷”和“明天理灭人欲”就成了制约君权、训导百姓的不二法门。理学汲取了唐代盛行的佛教,融化在变 “外王”为 “内圣”的张力中。一切 “外王”都只是为了“内圣”,外王便成为次要的了。
新儒学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中国近代的被动、挨打的局面刺激造成的。新儒家尽管利用了西方的分析方法,对中国思想史粗疏笼统方面进行了改造,使之趋于明晰准确,但他们要求回到宋明理学、心学以“返本开新”,强调可从“内圣”(道德)“开”出“外王”,民主、科学却是南辕北辙。
1.对文中有关语句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种范畴的演变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的“这种范畴”指的是孔子的仁学、宋明的理学和新儒学;“原因”有思想资料的不同和社会的变迁两个方面。
B.“‘独尊儒术’的外在束缚不再存在,自由‘空谈’的风气油然而起”意思是说“独尊儒术”的一切障碍不再存在,自由“空谈”的风气盛行,形成了儒道互补的局面。
C.“鲜有绝世独立的人”是说很少有只信奉一教教义的,大多数是像白居易一样儒释道互补共济,思想信仰三教兼容。
D.“一切‘外王’都只是为了‘内圣’,外王便成为次要的了。”这里指宋学强调“内圣”,一切“外王”只是为了“内圣”,而新儒学则强调由“内圣”开出“外王”,两者强调的重点完全不同。
2.下面的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的儒学被社会接受“有一个从礼仪到其社会地位逐渐确定的过程”,这个过程从春秋到西汉时期才完成。
B.孔学在战国和秦代并不被社会接受,就是刘邦之后的文景之治的时期也没有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C.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来源于孔子的著述,而新儒学思想资料来源于宋学。
D.唐代白居易是儒释道互补共济的人格化身,但个人生活态度仍以儒为主导。
3.从第二段第三段看,儒、道、佛在先秦、魏晋、唐代的地位及其关系是怎样的?(不超过35个字)
参考答案:1.B
2.B
3.先秦儒道互补,以儒为主,都处
本题解析:1、“‘独尊儒术’的外在束缚不再存在”指“独尊儒术”对魏晋玄学的兴盛不再产生束缚,因而形成魏晋以道为主的局面,自由空谈的风气因而兴起。
2、A项西汉时期并没有“完成”;C项文中第四段指出“理学汲取了唐代盛行的佛教”,可见C项说法不正确;D项“但个人生活态度仍以儒为主”,文中并没有谈到这一内容。
3、本题考查考生对信息的加工整合能力,按照历史顺序从语段中概括归纳。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
细细的潮音
张晓风
①每到月盈之夜,我恍惚总能看见一幢筑在悬崖上的小木屋,正启开它的每一扇窗户,谛听远远近近的潮音。
②而我们的心呢,似乎已经习惯于一个无声的时代了。只是,当满月的清辉投在水面上,细细的潮音便来撼动我们沉寂已久的心,我们的胸臆间遂又鼓荡着激昂的风声水响!
③那是个夏天的中午,太阳晒得每一块石头都能烫人。我一个人撑着伞站在路旁等车。空气凝成一团不动的热气,而渐渐地,一个拉车的人从路的尽头走过来了。我从来没有看过走得这样慢的人,满车的重负使他的腰弯到几乎头脸要着地的程度。当他从我面前经过的时候,我忽然发现有一滴像大雨点似的汗,从他的额际落在地上,然后,又是第二滴。我的心刹那间被抽得很紧,在没有看到那滴汗以前,我是同情他,及至发现了那滴汗,我立刻敬服他了——一个用筋肉和汗水灌溉着大地的人。好几年了,一想起来总觉得心情激动,总好像还能听到那滴汗水掷落在地上的巨响。
④一个雪晴的早晨,我们站在合欢山的顶上,弯弯的涧水全都被积雪淤住。忽然,觉得故国冬天又回来了。一个台籍战士兴奋地跑了过来。
⑤ “前两天雪下得好深啊!有一公尺呢!我们走一步就铲一步雪。”
⑥我俯身拾了一团雪,在那一盈握的莹白中,无数的往事闪烁,像雪粒中不定的阳光。
⑦“我们在堆雪人呢。”那战士继续说,“还可以用来打雪仗呢!”
⑧我望着他,却说不出一句话,也许只在一个地方看见一次雪景的人是比较有福的。只是万里外的客途中重见过的雪,却是一件悲惨的故事。我抬起头来,千峰壁直,松树在雪中固执地绿着。
⑨还有一次,午夜醒来,后庭的月光正在涨潮,满园的林木都淹没在发亮的波澜里。我惊讶地坐起,完全不能置信地望着越来越浓的月光,一时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在快乐,还是忧愁,只觉得如小舟,悠然浮起,浮向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的青天,而微风里橄榄树细小的白花正飘着,落着,矮矮的通往后院的阶石在月光下被落花堆积得犹如玉砌一般。我忍不住欢喜起来,活着真是一种极大的幸福——这种晶莹的夜,这样透明的月光,这样温柔的、落着花的树。
⑩一个残冬的早晨,车在冷风中前行,收割后空旷的禾田蔓延着,冷冷清清的阳光无力地照耀着。我木然面坐,翻着一本没有什么趣味的书。忽然,在低低的田野里,一片缤纷的世界跳跃而出。“那是什么。”我惊讶地问着自己,及至看清楚一大片杂色的杜鹃,却禁不住笑了起来。这种花原来是常常看到的,春天的校园里几乎没有一个石隙不被它占去的呢!在瑟缩的寒流季里,乍然相见的那份喜悦,却完全是另外一种境界了。甚至在初见那片灿烂的彩色时,直觉中感到一种单纯的喜悦,还以为那是一把随手散开来的梦,被遗落在田间的呢!到底它是花呢,是梦呢,还是虹霓坠下时碎成的片段呢?或者,什么也不是,只是……
⑾当这些事,像午夜的潮音来拍打岸石的时候,我的心便激动着。如果我们的血液从来没有流得更快一点,我们的眼睛从来没有燃得更亮一点,我们的灵魂从来没有升华得更高一点,日子将变得怎样灰暗而苍老啊!
⑿不是常常有许多小小的事来叩打我们心灵的木屋吗?可是为什么我们老是听不见呢?我们是否已经世故得不能被感动了?让我们启开每一扇窗门,去谛听这细细的潮音,让我们久黯的心重新激起风声水声!
14.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我们的心“似乎已经惯于一个无声的时代了”?(4分)
15.(1)文章第③段作者对拉车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3分)
(2)文章第⑩段,作者在残冬里看到一大片杂色的杜鹃时,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16.面对雪景,文章中的“小战士”和“我”有着怎样不同的表现?(4分)
17.纵观全文,作者听到了哪些“细细的潮音”?这些“细细的潮音”有什么作用?(8分
参考答案:14. 因为我们的心沉寂已久,早已世故的不能被感动(2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