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建筑的情态(节选)
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的感人。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也变得含情脉脉。当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早在东汉,就有《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是一处很有情趣的庭院空间。诗中一对恋人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读来感人。这一情结,以美丽的庭院做背景;但反过来说,这个庭院由于有了如此美的生活而积淀起更多的情态符号。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庭院春夜,形态朦胧,动人之至。“半人家”,有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阴影里,生动无比。在静谧中使人感受到有一股春的暖流弥散在空气中;虫声在夜静人闲之中,更表现出春的气息。若身历其境,仰望夜空,星斗横斜,会令人憧憬,感到时光在流逝,一切的都留在这美好的庭院空间中了。
苏州拙政园里有个小园——“海棠春坞”,院子三面围廊,一面是粉墙。靠粉墙处一个花台,上面植数竿修篁,一丛海棠。每当海棠花盛开,就给小院增添许多美感。苏轼有诗《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增色不少。相传这个小院就是依照《海棠》诗意而作的。三面环廊,意象出于诗中的“月转廊”,表示夜已深。可以说,没有诗情画意之素养,就不会游园,也不懂造园。
小题1:选出下列对第一节文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形象化是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
B.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唐诗中感人的艺术形象大多是建筑形象。
C.作者引用唐诗是来说明中国古代建筑多是诗化、情态化了的。
D.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只有形象本身富有诗意,才能使人触景生情。
小题2:选出下列不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这一观点的一项(???)(3分)
A.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B.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C.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D.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第二段引用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意在表明中国古代建筑主要美在形象。
B.《庭中有奇树》描写恋人院中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使美丽的庭院更具情态化。
C.“更深月色半人家”,是说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树的阴影里。
D.读了《海棠》诗更能够理解诗人以拙政园的“海棠春坞”为题材的原因了。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灾难文学
杨泽文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人类与自然灾难进行不断抗争的历史。而“文学”既然是“人学”,那当然就要关注人的生存问题和生存前景,同时也要关注自然规律与生命伦理,并且尽可能地展现人类与自然灾难进行不屈抗争的感人细节与场景。事实证明,在灾难面前,文学从来都不缺席,它始终是一个在场者。只要打开我们的文学经典就不难发现,绝大部分作品都与灾难和苦难有关。与其说这是一种文学的自觉,不如说这是一种文学的必然。
“灾难文学”作品,虽然都与各种灾难相关,但其目的不是为了记录灾难和渲染灾难,而是透过灾难来努力张扬一种生命尊严与人类精神。“灾难文学”有三重境界:一是展现灾难真实,挖掘灾难背后人祸的因素;二是展现命运压力之下,人们抗争的历程和人类精神的伟大;三是通过灾难探索人类存在的普遍意义,探索人性的真实。与此相对应,“灾难文学”又可分为三类:一是用“寓言描写展现人性善恶斗争”;二是用“灾难场景演绎复杂人生况味”;三是用“科学幻想反思人类文明进程”。
用“寓言描写展现人性善恶斗争”的灾难文学,最典型的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鼠疫》。这部小说以象征手法描述了上世纪40年代发生在阿尔及尔奥兰城的一场大鼠疫。其寓意了二战时期德国法西斯占领法国后所进行的暴虐统治,法国民众就像欧洲中世纪鼠疫流行时一样,过着在劫难逃的“囚禁”生活。然而小说主人公里厄医生,在瘟疫面前却始终保持镇静、老练和谦恭的态度,拒绝向瘟疫屈服,并且竭尽全力医治创伤人员。虽然瘟疫催生了人的丑恶与贪欲,但同时也澄明了人的良知与责任。也正是蕴含在每个普通人身上的正义和勇气,最终使奥兰城战胜了鼠疫。小说的作者也因“以其重要文学作品透彻认真地阐明了当代人的良心所面临的问题”,而荣获了1957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除了《鼠疫》之外,“寓言描写式”的灾难文学重要作品还有葡萄牙作家若泽?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英国作家理查德?休斯的《牙买加飓风》,以及威廉?戈尔丁的《蝇王》等。
用“灾难场景演绎复杂人生况味”的灾难文学,最典型的是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谈》。这部小说现实的背景是:1348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发生了一场可怕的瘟疫,致使昔日繁华美丽的城市,很快变得横尸遍地,惨不忍睹。为了使这场灾难警醒后人,薄伽丘写下了其传世名著《十日谈》。虽然书中密布着乌云般令人压抑的疫情,但作者仍让笔下的人物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人生态度,并让心中有爱的年轻人彼得拉克去向心爱的人表达爱意与理想。《十日谈》努力传达了“越是面临死亡威胁,就越要珍惜美好生命”这样一个鲜明理念,同时还彰显了一种“可以被打倒但却不可以被打败”的崭新人类精神。除了《十日谈》之外,“灾难场景演绎式”的灾难文学重要作品还有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法国作家让?吉奥诺的《屋顶上的轻骑兵》,以及德国作家克莱斯特的《智利地震》等。
用“科学幻想反思人类文明进程”的灾难文学,最典型的是美国作家詹姆斯?鲍里克的《海变》。这部小说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太平洋西北部海岸,有许多居民相继莫名其妙地死亡。前往调查死因的海洋微生物学家加纳,初步推测为海水中可能含有有毒微生物,随后在艾莉医生的大力协助下终于找到了杀人真凶:真核双鞭甲藻。这是冷战时期美国军方研制细菌战武器时的遗留物,在不慎流入海洋之后生成了为害人类的一种繁殖迅速的致命微生物。更为可怕的是,即将到来的超强风暴极有可能将致命微生物吹向更多的沿岸地区,而随风暴游移的毒气甚至会侵入美国内陆。于是,加纳被历史性地推到一场惊天动地的细菌歼灭战的中心,去承担并最终完成了那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而避免了一场毁灭性的大灾难。除了《海变》之外,“科学幻想反思式”的灾难文学重要作品还有英国科幻小说家约翰?温德姆的《三尖树时代》,日本作家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没》等。
灾难文学作品,其开解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看待灾难,如何应对危机,如何尊重生命,如何与环境和谐,以及如何与万物同存共荣等等,从而让人学会在灾难面前保持冷静和镇定,乃至拥有“向死而生”的人生态度,以此提高心灵的自助与自救能力。毕竟人生在世,每一个人都是各种灾难的潜在在场者。当我们正在惬意生活的时候,也许灾难就会不期而至。因此,当我们既有阅读能力又有阅读机会之时,不妨多读一点灾难文学。
(选自《阅读与写作》2008年第11期)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A.在灾难面前,文学始终在场。我们的文学经典都与灾难和苦难有关。
B.“灾难文学”作品都与各种灾难相关,其目的是张扬生命尊严与人类精神。
C.约翰?温德姆的《三尖树时代》主要是利用科学幻想反思人类文明进程。
D.《鼠疫》《十日谈》《日本沉没》分别代表了“灾难文学”的三种类型。
E.如何应对危机,提高心灵的自助与自救能力是灾难文学要开解的主要问题。
小题2:下面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西游记》、《三国演义》、《屋顶上的轻骑兵》都是“灾难文学”。
B.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因为《鼠疫》反映了二战时期德国法西斯占领后所进行的暴虐统治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C.灾难文学作品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拥有“向死而生”的人生态度。
D.作者建议我们多读灾难文学,是因为他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要面对灾难。
小题3:结合全文,请分点概括灾难文学的内涵。
3、阅读题 (选做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为富不忘报桑梓 1928年李嘉诚生于广东潮州,11岁时全家流落到香港。父亲早逝,李嘉诚13岁就辍学就业,挑起养家的重担,踏入了五花八门的社会。开始,他为一家玩具制造公司当推销员,还利用业余时间补习文化。不到20岁便升任塑胶玩具厂总经理。两年后,他把握时机,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将其命名为“长江塑胶厂”。
谈起当年的创业,李嘉诚感慨颇多,充满激情:“当年长江塑胶厂,只是生产一些普通的塑胶玩具和家庭用品,经由出口洋行运销欧美。在最初10年间,每星期要工作7天,每天至少工作16小时,晚上还要自修,经常睡眠不足,早上必须用两个闹钟,才能惊醒起床,这可说是最难过的时刻。”
正是当初创业的艰难,练就了李嘉诚苦干实干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无论干什么事他都不辞辛苦,全力以赴。7年后,塑胶厂发展成为长江实业公司。后来,又当机立断把业务转向了地产,长江实业得到迅猛发展。
1979年,李嘉诚进军贸易业,成为和记黄埔公司董事会主席。后来,又在海外和内地大量投资,获取了厚利。他在香港及国际上控制的业务相当广泛,他的业务经营领域,早已越过太平洋,向世界伸展,成为中国人的骄傲。
“我是中国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李嘉诚不仅时时这样提醒自己,也以作为一个中国人对祖国应尽些责任来要求自己。他离乡多年,虽忙于商务,却无时不思念国家,思念故土,竭力支援祖国建设,报效桑梓。
他在给家乡政府的一封信中写道:“我目睹祖国之高速进步,在四个现代化政策的推动下,一切欣欣向荣,深感雀跃”;“支援国家建设,报效桑梓,此乃本人毕生奋斗之宗旨也!乡中若有何有助于乡梓福利等事,我甚愿尽其绵薄。”
1978年底,他获知潮州市居民住宅紧张,于是提出营建“群众公寓”,所需建筑费用128万元全部由他捐献。“群众公寓”有10幢共208套住房,建筑面积达15000平方米,家乡人民喜迁新居时,无不对李嘉诚造益民众的美举深表谢忱。李嘉诚也为能给父老尽力而感欣慰。 1981年,李嘉诚又捐2200万港元,在潮州市兴建两座大型综合医院,以改善家乡人民的医疗条件。这两座医院,各拥有逾万平方米面积,设备齐全,每天可接待3000例患者,有病床500张。当医院落成时,家乡人民期望他能回乡剪彩,李嘉诚推辞再三,他说:“若有一天,我到医院去,喜见病人接受良好治疗,康复出院,我心已足矣!”
有人说:“闽有陈嘉庚,粤有李嘉诚;前有陈嘉庚,后有李嘉诚。”是的,这两位爱国华人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学习的楷模。
想当年,陈嘉庚多年奔波于东南亚和世界各地,召集和发动海外炎黄子孙,积极支持国内人民的正义斗争。他还热心于祖国的公益事业,帮助家乡人民办教育。他以“企业可收盘,学校不能停办”之决心,在福建集美捐资兴办幼儿园、中小学、师范、水产学校和航空学校,造福后代,成为中国人民交口称赞的爱国华侨领袖。
如今,李嘉诚怀着“报效祖国,造福桑梓”的爱国热忱,捐赠6亿元创办汕头大学,为祖国、为家乡人民办了件造福子孙万代的实事。
潮汕地区人多地广,却没有一所大学。早在20世纪40年代,潮州就有人呼吁集资兴办大学。当时,陈嘉庚也非常赞同这一想法,还就此写过一篇文章《论潮州大学》。文中说:“虽僻处南疆,然与东南亚交通至为便利,潮州创办大学……不但为中国之大学,将来亦可为东南亚之大学。”
陈嘉庚的愿望终于由李嘉诚实现了。
新建的汕头大学坐落在汕头市以西十几里的桑浦山南麓。它三面山峦环抱,一面田野碧绿,可谓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校舍建筑面积为20万平方米。校园建筑堪称一绝,校园中央的主体楼群——行政办公楼、教学实验楼、图书馆、食堂、学生宿舍等近10幢环形大楼,用高架庭院式长廊相接,所有建筑均用清一色的白色玻璃马赛克贴墙。这种富丽堂皇的建筑群与幽美宜人的大自然相结合,美妙绝伦。这里面倾注了李嘉诚多少心血!
为了把汕头大学建成国内以至国际上高水平学府,无论选址、设计、师资还是设备等,李嘉诚都殚精竭虑,事必躬亲。
为加快这所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李嘉诚还亲自到北京争取中央领导的支持。1986年6月20日,邓小平会见李嘉诚,对李嘉诚的爱国爱乡热情表示赞赏。当听取李嘉诚关于汕头大学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及要求后,邓小平指出:“汕头大学应办得更开放一些。”?“在全国调一些比较好的教员到那里去。”?“汕头大学要办就一定要办好。”
李嘉诚常说:“汕头大学的创办是为国为民的根本,比我所从事的其他事业更为重要。”
李嘉诚“超人李”、“大哥诚”的绰号,并不仅是因其位居香港首富和他的“呼风唤雨”、果敢明断的能力超乎一般人而得,他富贵不淫、克己奉公的品德更深得人们的爱戴和尊敬。多年来,他从公司收取的酬金,不论多少,全部拨归公司,每年只拿600多美元的董事费,没有其他福利津贴。在生活中,他省吃俭用,戴的是价值不到50美元的美辰表,穿的是10年前的西装,住的是30年前的房子,他不喜欢出席豪华的宴会。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几段叙述李嘉诚创业过程,表明他的财富来之不易,与后文写他报效桑梓,多次捐款形成鲜明的对比。
B.文章在关于传主报效桑梓的叙述之中多次对他进行语言描写,直接揭示出李嘉诚的内心世界,表现他的情感和思想,使其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C.文中对新建的汕头大学校园的详细介绍,突出了李嘉诚报效桑梓的艰难,也是传主呕心沥血办教育的生动写照。
D.作者写邓小平会见李嘉诚,对李嘉诚的爱国爱乡热情表示赞赏,并在听取李嘉诚关于汕头大学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及要求后,作了有关的指示,用意十分明显——从更高的层面肯定传主。
E.文章结尾画龙点睛,揭示了人们爱戴和尊敬李嘉诚的真正原因,当然这和李嘉诚的身份地位毫无关系。
(2)李嘉诚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概括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后半部分反复写陈嘉庚,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致富以后投资于公益事业,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是回报社会的善举;也有人认为这是传统美德的体现。有人认为需要社会大力提倡;也有人认为要靠致富者的自觉。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文本或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作为新兴媒体,互联网冲击了已有的文学体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生产、传播、阅读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网络、传统文学期刊、出版社三分文坛的格局。网络的最大功绩是使文学的自由精神在新的写作空间下得以张扬,促进了文学的多元化发展。在上世纪,想发表作品常需要有一麻袋的底稿作基础。网络的出现改变了这一格局,网络结束了抽屉文学和油印刊物的历史,通过网络,发表只是一念之间的事情。也正是由于这种自由,当今有大量的写作者在网上放飞他们的文学梦想,这些被称为网络写手的写作者来自不同的行业,那些有才华的写作者得到粉丝们的追捧,潜在的写作才能被激发出来,也慢慢成为作家。
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中国网民已近4亿,网络文学阅读者和写作者过亿,互联网阅读已超过了图书阅读,网络提供了全民阅读、写作的新平台。网络未出现之前,中国当代文学已失去了轰动效应,文学的边缘化倾向日渐突出。在这样的文学背景下,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网络促进了今天通俗文学的繁荣,十年来,互联网上所发表的中文网络原创文学作品远远超过当代文学纸质媒体发表作品60年的总和。
网络文学是丰富而芜杂的,不同身份的网民加入到文学创作的阵营,文学通过网络实现了真正的多元化。当然,网络上也不乏纯文学作家的身影。网络上有以写作字数计算稿酬的签约作家,他们是完全的商业写作,其中不乏日码字过万的“写手”,他们中的佼佼者凭借自身的写作才华获得网友读者的追捧,并以此获得年入百万的报酬。网络上还有大量的非职业写作者,许多小学生都建有自己的博客,通过网络记录自己的生活,博客写作已成为他们练笔的重要方式。网络文学因发表的宽松,在总体上与传统文学审美取向有很大不同,形成了一种新的民间写作趋向,其中表现出来的新鲜活力是很多传统职业作家所无法提供的。
网络文学所面临的问题不是一言蔽之的“垃圾论”问题,而是在鱼龙混杂之中,如何筛选,如何引导,如何评判,如何经典化的问题。这既需要作协等文学职能部门的积极作为,也需要批评界和广大读者的认真阅读参与,毕竟网络文学只有短短的十年历史,其发展的巨大空间将由时间来证明。?????
小题1:网络文学有哪些重要特点?(6分)
小题2:网络对文学有哪些影响?(4分)
小题3:怎样引导网络文学向积极的方向发展?(5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新批评的“反讽”范畴
新批评发轫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四五十年代风行于美国学院,六十年代走向消亡。新批评的阅读聚焦在文本上,他们提出了所谓“细读”,即彻底地、深入地阅读。限定在文本以内,又要深入,当然难度极大。文本,尤其是经典诗歌文本,是水乳交融的,有机统一的,阅读如果停留在表层,就只能重复读者一望而知的信息。他们把追求的目标,说成是在文本内部,其实是在文本以下。当然文本以下,信息是多元的,他们又自己设定了一个禁区,那就是不能涉及情感。这样一来能供他们施展工夫的,就只有语言了。
难得的是,他们在词语的前台看到存在于语言背后的冲突。诗歌语言与科学词语不同,科学语言是严密的,有着字典语言的确定性,而诗歌语言的生命来自诗人随机赋予的文本意涵。这样,显在的文本意涵就与潜在的字典语义有了反差。新批评的干将布鲁克斯分析华兹华斯描写夜晚的十四行诗:“甜美的夜晚,安然,随意/这神圣的时刻静如处女/屏息膜拜……”他说:“甜美、安然、随意、神圣、静、屏息,这些词的并置并不奇特,但请注意‘屏息’这个形容词暗示了巨大的激越。可是,夜不但寂静而且安详。”他的意思是,激越和静寂、安然,隐含着冲突,他把这叫做“悖论”,并概括为诗歌核心规律:“诗人表达真理只能依靠悖论。”就是说,这不仅仅是词语的个别现象,而且是诗歌的普遍方法。布鲁克斯引用华兹华斯的话说,他总是把平常的现象,写得不平常,这是诗歌之所以成为诗歌的根本原因。悖论的修辞模式,他们叫做“反讽”。
究竟什么样的结构才是反讽结构呢?新批评理论家退特提出,诗歌语言中有两个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外延和内涵。在形式逻辑中,外延适合某一词的一切对象,而内涵则是指这一词的属性的总和。新批评把外延用来指称词的词典意义,把内涵理解为文本的暗示意义或者感情色彩。二者之间构成了反差,诗歌艺术感人的奥妙尽在其中。如丁尼生《无端的泪》中的头一节:“泪啊,无端的泪,我不知道它为了什么/泪啊,它来自神圣的绝望的深渊。”这里的“无端的”和眼泪不言而喻的隐含着冲突,接着说它来自“绝望的深渊”。一方面说没来由的,另一方面又说因为绝望,这是不相容的,这里就有反讽。下面又说,这是“神釜的”,和“绝望的深渊’’的冲突就强化了。常规意蕴和文本意涵之间冲突,就成为反讽。诗意就在外延和内涵意蕴的反差之中。这就难怪他们要说“内涵越多越好”了。集中阐释内涵多样的是燕卜荪的“朦胧”。但是,燕卜荪承认无法给“朦胧”作出一个准确的定义,他只是感到朦胧“可以是一个词代表几种事物的意图,可以是一种这种东西或那种东西或两者同时被意指的可能性”。不过,燕卜荪认为这样的定义可能“过分含糊”。故从严格的学术意义来说,燕卜荪还不能说是新批评的代表。
但是,不管他们的差别如何,他们都表现出一种共同的追求,那就是把诗歌感染力归结为修辞结构的胜利。总的来说,新批评的理论代表布鲁克斯对反讽和悖论的分析十分粗糙。他把一切与平常观感相异的文本,都说成是反讽,是十分牵强的。其实反讽本来就是反语,字面意义和实际内涵相反。但与平常观感相异的抒写,并不一定是相反的,有时是错位的,有时是不同类别的。
(选自孙绍振《美国新批评“细读”批判》,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新批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批评出现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四五十年代盛于美国学院,六十年代走向消亡。
B.新批评理论追求诗歌分析要关注情感,把修辞结构的分析作为其重要的研究方法。
C.新批评的阅读限定在文本以内,他们提出了所谓“细读”即彻底地、深入地阅读。
D.在新批评理论发展过程中,燕卜荪由于其理论含糊,所以不能算是新批评的代表。
小题2:下列对“诗人表达真理只能依靠悖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布鲁克斯分析华兹华斯十四行诗中隐含冲突的现象,总结出“悖论”是诗歌创作的核心规律。
B.华兹华斯主张“把平常的现象写得不平常”,认为诗歌之所以成为诗歌的根本原因在于“悖论”。
C.退特认为诗歌语言的外延和内涵之间存在矛盾,构成反差,诗歌艺术感人的奥妙尽在其中。
D.燕卜荪的“朦胧”说,虽然没有给出准确的定义,但对阐释内涵的多样性提供很好的参照。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批评理论是一种只关注文本表层的阅读理论,读者在这种理论的关照下,解读文本会变得更加简单明了。
B.丁尼生《无端的泪》中,常规意蕴和文本意涵之间的冲突,成为反讽,再一次证明了“内涵越多越好”的观点。
C.退特把外延用来指称词的词典意义,把内涵理解为文本的暗示意义或感情色彩,很好的阐释了“反讽结构”。
D.虽然新批评理论有其独特的理论创造,但作者认为其理论是十分粗糙的,不足以成为我们分析诗歌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