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1-15 18:32:4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唐诗的任侠精神
汉魏以来,游侠形象开始在诗歌里崭露头角。但是,直到唐代,尤其是到了盛唐时期,对游侠的赞美才如奇峰突起,成为全社会普遍的歌唱。唐诗中的任侠精神,不是个别的、偶然的现象,它随着唐诗高潮的到来而扩展成为诗坛上的一代风尚。
所谓任侠精神的具体内容,大致包括下面数端,即:排难解纷、效功当世的襟怀;轻财好施、重交谊、重恩义的操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风度;尚武轻儒的意识,以及豪荡使气、不以礼法为意的个性。所有这些,曾被司马迁概称为“侠客之义”,它们在盛唐诗歌中不仅得到了全面的歌颂,而且由于它们和时代的进步理想相结合相渗透,因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健康、生动、有力。
盛唐诗歌对“尚武”精神的赞美,闪耀着立功效世的人生理想的光芒,这和“轻儒”的意识从一正一反两个方面张扬了任侠理想,从而呈现出一种“非文人文化”的面貌。而对豪荡使气、磊落不羁的性格的推许,也是和反礼法、反权贵、反教条的思想内容结合在一起的。诗人对游侠形象的集中歌唱,以及对生活中的侠义精神的开掘和赞美,表现了这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面貌。它显然并非儒、道、释这些意识形态所尽能规范和牢笼的,但它构成了唐诗思想内容和美学风格的组成部分,却是毋庸置疑的。
任侠精神之所以能够成为唐代突出的文学现象,是因为当时社会生活为它提供了深厚的土壤。社会上盛行的游侠风气,一旦和特定时期的历史需要、社会思潮相结合,就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文学理想。商业资财的积累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为游侠的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北方游牧民族的大规模内附和迁徙,不仅给中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且也使其雄杰剽悍的风尚深入内地。但是,盛唐的诗人们之所以不约而同地从任侠风气中吸取诗情,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它提供了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力量。
唐诗中任侠精神的美学意义就在于:它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富有开拓精神的性格,一种强者的性格,它以其富于展望的清醒信念,直面现实的斗争意识,敢说敢为的豪爽意气,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时期最富有朝气的青春时期。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力的美,运动的美,因而成为中华民族淋漓元气的历史明证。这正是构成唐诗永久魅力的奥秘之一。
小题1: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体现任侠精神的一项是(  )
A.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B.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C.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D.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小题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尚武”精神闪耀着唐人立功效世的人生理想的光芒,而“轻儒”的意识则使盛唐诗歌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
B.“尚武”“轻儒”张扬了任侠理想,而后者更使唐诗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
C.盛唐诗歌对“尚武”的赞美正面张扬了任侠理想,而对“轻儒”的否定则从反面张扬了任侠理想,二者结合,使盛唐诗歌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
D.“尚武”和“轻儒”并不矛盾,它们在张扬了任侠理想的同时,也使盛唐诗歌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
小题3:以下概括任侠精神成为唐代突出的文学现象的原因的句子中,概括最准确、最全面的一句是(  )
A.当时的社会生活为它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普遍、更健康、更生动、更有力。
B.社会上盛行的游侠风气,一旦和特定时期的历史需要、社会思潮相结合,就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文学理想。
C.商业资财的积累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为游侠的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提供了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力量。
D.北方游牧民族的大规模内地迁徙,不仅给中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且也使其雄杰剽悍的风尚深入内地。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A项中的诗句选自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是描写乐声的,没有体现任侠精神。
小题2:
试题分析:从句中可知是“任侠理想”使盛唐诗歌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那么我们考虑:是“尚武”还是“轻儒”张扬了“任侠理想”,抑或两者都张扬了“任侠理想”?句中“这和‘轻儒’的意识”中的“这”就是指“尚武”。所以是“尚武”“轻儒”共同张扬了“任侠理想”。故A、B两项不符合要求。A项错在“‘轻儒’的意识”,B项错在“后者”。从句中可知“尚武”和“轻儒”是“任侠理想”的正反两个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马缨丹翻身
林清玄   ⑴台北市区的安全岛上,行人道旁,开满了一大片紫的、黄的、白的、红的小花,繁华美丽。
  ⑵走近一看,才发现是马缨丹花,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马缨丹竟已弥漫了整个城市。
  ⑶马缨丹攻略了城市,使我感到惊奇,那是因为马缨丹原是乡间极为粗贱的花,蔓生于田野、坡地与林间,虽然它的花朵很美,有如散落的小星星;它的花期很长,从春天可以一直开到冬天。但是,它一向不为人喜。
  ⑷马缨丹不受欢迎,有很大部分来自它的名字。在乡下,我们叫它“死人花”,那是因为马缨丹的花会发出一种怪味,似香非香,又经常盖满了坟地。其次,是它的生命力太强了,稍不留意,就会抢去作物的生机,对于这种除之不尽的花,乡人都会感叹地说:“有够臭贱!”
  ⑸像马缨丹这种花,在台湾乡下是不登大雅之堂,既不会被植于花园,也不会被种于庭院。
  ⑹与马缨丹一字之差的金合欢,又叫做“马缨花”,待遇是大有差别的。乡下人认为,有如烟火盛放的金合欢,充满了喜气;而同样盛放如烟火的马缨丹,则充满了秽气。
  ⑺马缨丹不管别人的眼光,自兴自谢,犹枯犹荣。
  ⑻小的时候,我对这些被人离弃的花,有着难言的同情,常常剪下满满的小花,丢入庭前的水缸,水缸霎时热闹,映着天光云影,使我不禁为那不凡的美而痴了。
  ⑼美丽的马缨丹只有天地,没有是非。俗人俗眼看这种花,只是泄露了自己的粗鄙,于马缨丹又有何损失呢?
  ⑽在城市里,我经常漫步于马缨丹盛开的街头,这使我感到喜悦,也感到澄明。喜悦的是,马缨丹终于翻身了,曾有更多更多的人欣赏到马缨丹的美,趋近一闻,它有独具的味道,非香是香,在强调风格与自我的城市,马缨丹的确是风格独具、自我强烈的花。
  ⑾使我感到澄明的是,时间与空间的对待并不是单一而绝对的。三十年前的乡间看见的,是粗贱丑怪;三十年后的城市,却是繁华美丽的。我们的人生不也是这样吗?在某一个时间点上,我们的美与价值被忽略了;但只要我们坚持着美与价值,在另一个时间点上,我们的光辉就会确立。在某一个空间上,被视之为怪的,像竹林七贤、扬州八怪,历经千年之后,人们才大梦初醒,看见他们的先知。
  ⑿内心澄明的人,不会为一时一地的评价,或一时一地的曲解,而改变自己美好的初衷。千山飞越、万里孤鸿。在旅途上,人们往往要从缥缈的鸿影、雪泥的鸿爪去意见鸿,但能意见者众,能意会者寡;能一瞥者多,能惊鸿者少。
  ⒀有人欣赏,我能站在都城最热闹的街头,与人心心相印;无人欣赏,我也能站在最孤寂的荒地,与天地精神相照。
  ⒁我是一枝非凡的马缨丹,有的人认为我不宜供养佛堂,我知道那是他们的鼠目蛙见;我不在佛堂供养,我在山间供养,佛无所不在,无分别见。
  ⒂我是一枝美丽的马缨丹,有的人认为我不能作为情人爱的信物,我知道那是他们的意韵不足;我不成为花束做信物,我立于永恒之河边见证。
  ⒃我是一枝清雅的马缨丹,有的人认为我不宜作为茶道的瓶花,我知道那是他们的道未会通;我不只在花瓶、不只在茶堂,在天地的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清雅。
  ⒄或者叫我马缨丹,或者不是。
  ⒅我是散落的点点繁星,你走过的风中,一直都有我的消息!
1、文章写马缨丹,第⑹自然段却写了与马缨丹一字之差的金合欢(马缨花),请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理解“美丽的马缨丹只有天地,没有是非”一句中,“天地”、“是非”两词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马缨丹有着美好的精神品质,请你结合原文谈谈马缨丹给了你哪些人生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⒁⒂⒃自然段写法上有独特的妙处,表情达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请你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形成对比,人们喜爱充满喜气的金合欢,却厌弃同样盛放如烟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共15分。
普希金的伤口
张佐香
(1)普希金是从苍穹落入到俄罗斯大地上的一块闪光的玉石。他在高天阔地之间孤傲地挺立着,带着他用生命换来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普希金得到了全世界人民诚挚的热爱,除了他下笔如神授的文学奇才之外,还因为他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
(2)普希金的一生历尽磨难。他追求真善美的自由天性,与他所处的沙皇统治下的专制农奴制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诗人追求思想自由,抨击统治者的罪恶。他中学毕业后,因为创作《自由颂》引起了沙皇的愤恨,被流放到俄国南方,受到上司监管。后又因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触犯了南方总督,被囚禁在北方普斯科夫省一处偏僻的庄园中。悲悯的诗人深切同情受奴役的人民,常常写诗抨击当局,因而接连遭受迫害,颠沛流离。
(3)严酷的时代并没有摧毁普希金的热情和才华。《酒神之歌》,是诗人真挚情感的见证。《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给予了多少人智慧和思想的启迪。普希金最大的历史功勋在于他为惨遭镇压的十二月党人呼吁宽容。他冒着生命危险写下了《寄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矿山的底层,望你们保持高傲的耐心,绝不会落空你们那悲惨的劳动,和思想的崇高憧憬……”在争取民族解放和自由权利的斗争中,普希金的政治抒情诗是战斗的号角,被俄罗斯人们视为铿锵的战斗进行曲,也被全世界人们视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4)新沙皇尼古拉一世曾经别有用心地问过普希金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十二月党人起义那天你在彼得堡,你会做什么?”普希金斩钉截铁地回答:“陛下,我会在我朋友的队伍里。”在他的潜意识里,似乎已将自己算作了十二月十四日牺牲者了。涅瓦河之滨的无名墓,似乎就应该是他本人的坟墓。他在致乌沙科娃的诗中写道:“假如我被绞死,您可为我叹息?”由此可见,普希金在被保皇党人丹特士及其幕后的指挥者沙皇杀害之前,早已做了死的准备。是的,他不畏惧伤口,不逃避枪口。他已将为了追求真理和正义而殉道视为某种宿命。
(5)一个白雪皑皑的严寒的冬日,沙皇策划了一个伤害全人类的阴谋。他让保皇党人丹特士与普希金决斗。决斗双方从同一地点出发,各自向外走出十步,接着回身开枪。阴险狡诈的丹特士将手中的枪瞄准了正直赤诚的普希金。普希金腹部中弹,他那高贵的殷红的鲜血从肚皮上的枪口处流了出来,染红了白雪覆盖下的俄罗斯的大地。在书房里那一张依然散发着书香和墨香的小床上,他度过了一生最后的四十多个小时。普希金一直清醒着,他平静地等待死亡。他早已将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好归宿。
(6)普希金倒在了决斗场上。他那殷红炽热的鲜血染红了俄罗斯大地。普希金的伤口与疼痛,遗传在世世代代的全人类诗人们的记忆里。这种高贵的受难意识,已成为诗人们的遗传基因。缘此,我们的诗人,俄罗斯的诗人,中国的诗人,全世界的诗人们,总是那么忧伤,那么自尊。在多灾多难的国运或者个人命运面前决不轻易低下那高贵的尊严的头颅。普希金的伤口,是俄罗斯的伤口,亦是全人类的伤口。
小题1:从全文看,普希金“独特的人格魅力”的内涵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两个方面?(5分)
小题2:品读第(5)段划线句“普希金腹部中弹,他那高贵的殷红的鲜血从肚皮上的枪口处流了出来,染红了白雪覆盖下的俄罗斯的大地。”,该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表现作者情感有何作用?(4分)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普希金的伤口”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普希金独特的人格魅力主要是指他崇高的受难意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章,完成小题。(26分)
黑色的光亮??????余秋雨
中国,有过一种黑色的哲学。世人又将之称为“显学”。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韩非子也说:“世之显学,儒墨也。”
但是,这两大显学,却不能长久共存。墨子熟悉儒家,但终于否定了儒家。其中最重要的,是以无差别的“兼爱”,否定了儒家有等级的“仁爱”。他认为,儒家的爱,有厚薄,有区别,有层次,集中表现在自己的家庭,家庭里又有亲疏差异,其实最后的标准是看与自己关系的远近,因此核心还是自己。这样的爱,是自私之爱。他主张“兼爱”,也就是祛除自私之心,爱他人就像爱自己。
《兼爱》篇说——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这话讲得很明白,而且已经接通了“兼爱”和“非攻”的逻辑关系。是啊,既然“天下兼相爱”,为什么还要发动战争呢?
墨子的这种观念,确实碰撞到了儒家的要害。儒家“仁爱”的前提和目的,都是礼,也就是重建周礼所铺陈的等级秩序。在儒家看来,如果社会没有等级,世界就成平的了,何来尊严,何来敬畏,何来秩序?但在墨家看来,世界本来就应该是平的,只有公平才有所有人的尊严。在平的世界中,根本不必为了秩序来敬畏什么上层贵族。要敬畏,还不如敬畏鬼神,让人们感到冥冥之中有一种督察之力,有一番报应手段,由此建立秩序。
儒家的仁爱,由于太讲究内外亲疏的差别,造成了人际关系的迷宫,直到今天仍难于走出。当然,不彻底的仁爱终究也比没有仁爱好得多,在漫无边际的历史残忍中,连儒家的仁爱也令人神往。
更不奇怪的是,上层社会终于排斥了墨家。这种整体态度,倒不是出于误读。上层社会不会不知道墨家的崇高地位和重大贡献,例如,就连早已看穿一切的庄子,也曾满怀钦佩地说“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就连统治者视为圭臬的法家,也承认他们的学说中有不少是“墨者之法”;甚至,就连大家都认为经典的《礼记》中的“大同”理想,也与墨家的理想最为接近。但是,由于墨家所代表的社会力量是上层社会万分警惕的,又由于墨家曾经系统地抨击过儒家,上层社会也就很自然地把它从主流意识型态中区隔出来了。
秦汉之后,墨家衰落,历代文人学士虽然也偶有提起,往往句子不多,评价不高,这种情景一直延续到清后期。
这种历史命运实在让人一叹。
但是,情况终于改变了。一些急欲挽救中国的社会改革家发现,旧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必须改变,而那些数千年来深入民间社会的精神活力则应该调动起来。因此,大家又重新惊喜地发现了墨子。
孙中山先生在《民报》创刊号中,故意不理会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而独独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后来他又经常提到墨子,例如:仁爱也是中国的好道德,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梁启超先生更是在《新民丛报》上断言:“今欲救亡,厥惟学墨”。他在《墨子学案》中甚至把墨子与西方的思想家亚里斯多德、培根、穆勒做对比,认为一比较就会知道孰轻孰重。他伤感地说:只可惜我们做子孙的没出息,把祖宗遗下的无价之宝,埋在地窖里两千年,今日我们在世界文化民族中,算是最缺乏伦理精神、缺乏科学精神的民族,我们还有面目见祖宗吗?如何才能够一雪此耻,诸君努力啊!
孙中山和梁启超,是真正懂得中国的人。他们的深长感慨中,包含着历史本身的呼喊声。
墨子,墨家,黑色的珍宝,黑色的光亮,中国亏待了你们,因此历史也亏待了中国。
那么,千说万说,墨子四处传播的道义中,有哪一些特别重要,感动过千年民间社会,并感动了孙中山,梁启超等人呢?
我想,就是那简单的八个字吧——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我希望,人们在概括中华文明的传统精华时,不要遗落了这八个字。
小题1:根据对文章内容来看,儒墨两大显学,不能长久共存的主要原因是(3分)
小题2:联系全文,简要阐释“中国亏待了你们,因此历史也亏待了中国”这句话的意思。(8分)
小题3:本文多处使用对比手法,试举一例加以说明,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8分)
小题4:关于“爱”,你是同意儒家的观点,还是赞同墨家的主张呢?请联系全文,说说你的倾向性意见,并简要阐明理由。(7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对于“爱”的理解不同。(3分)
小题1


本题解析:
小题1:结合“墨子是以无差别的“兼爱”,否定了儒家有等级的“仁爱”。”可以理解为对于“爱”的理解不同。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结合上下文,抓住关键词“亏待”阐释这句话的含义。
小题1:此处考查对比手法的好处,答题就要答出谁和谁的对比,再打对比的作用,为了突出强调主要内容。
小题1:两种倾向都可以,言之有理即可,但是观点必须明确,首先答出你倾向于哪家观点,再联系全文,阐明理由,倾向2分,理由5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地泉之灵
林子 ??????? 十月。一场秋雨。
????????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广西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秋风的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缀饰静静扬弃。山舒缓。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水吟唱,讯翱火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是的,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的时候,心,也实现了一次飘然的出走。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一册山,念一卷云,随风飘然,与云嬉戏。秋天,我们真该遗忘一回,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开目光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神秘。
????????来到山裙水之间的兴安灵渠,突然有恍然如梦的感觉,突然生出乡愁的幽渺。想着清澈美丽的漓江水,是从灵渠流淌过来,再看享有“世界奇观”美称的灵渠之水,怎么看都像一部百读不厌的素书。绵延而凝重,巧思而奇绝,蕴含诸多世间奥义。她婉约,曼转,不骄不躁,不瘟不喜,用柳暗花明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百转千回的境界。听任着心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米泉”,指的是酒。用“米泉”称酒,该是多么洒脱而陶醉!而酒不醉人人自醉。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宅地泉!在历史的土壤和积淀屯万斜泉源,港海流淌。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
????????回首过往,灵渠曾引导过诸多千帆望尽的舟船,也曾有过千百度众人追寻的风光;她滋养土地,济世济人达两千多年。今天,她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不喜,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悠然独饮时光泡制的清清泉铭,更像一只大隐于市的鹤。是的,我也突然聊发白日狂,梦见一只千年白鹤,梦见一道激越灵巧的白翅凌空。这就是灵渠的魂魄呵。她连着地气,张望天空,一步步盈盈而蹈于泉脉和地脉之上,像佛陀地涌金莲,惹人惊叹而静思。这也是生活的诗,每一字每一句都从土里冒出来,弥漫开来,荡漾而去,导引着你一起去体认着那一份份宽阔、坦荡、从容和深邃。
????????地泉之灵,使我感到股股泉眼在心底静静开凿,深深被这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感动。开凿灵渠,古人先在湘江中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江隔断。在铧嘴前开南北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江,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江相通。湘江上游,海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灵渠选择在湘江和漓江相距很近的地段,这里水位相差不大,水势平缓,便于行船。于是,便有了美丽的相约与离别,有了亘古的传奇和现实。灵渠,婀娜蜿蜒于起伏的青山碧水,联姻湘江、漓江,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滋养出一代又一代流光溢彩的繁华。
????????灵渠的不朽,在于非常之“灵”。其中的每一块石料,每一道石缝,每一个细节,都是天衣无缝地配合与交结,才使枢纽的每一个环节都通灵般地经得起长期风雨的侵袭。流水的冲击,成为屹立两千多年的“神灵”。当然,灵渠能够保存到现在,除了它自身的坚固之外,显然还与一代代人对它的精心保护分不开。灵渠的“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魂灵。现代的灵渠,用依然不变的灵气和谐演绎着时光的走向、历史的延伸。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很多的事,拐个弯或许就海阔天空,万里无云。很多时候,或许绕一下路,前方就一笑见天。此时,灵渠像明亮的眼,凝视着我们,教导着我们:把内心放在水中,慢慢清洗。淘洗多余的存储,让尘世的灵光照亮内心的圣洁和单纯。然后,再让心与心靠近,让心灵相通。我想,这也正是地泉千年不变的灵魂所系吧。(选自《南方日报》,2011年11月30日)
  文章最后一段说“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这句话有什么作用?给你怎样的启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灵渠和铧嘴的赞美,抒发了深刻的感悟,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