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一)
2017-01-15 18:54:4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4题。 文段一 ????
  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毕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竞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
  “什么时候死的?” ????
  “什么时候?一一昨夭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
  “怎么死的?” ????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文段二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予。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一一一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竞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1.对文段一中不同人物态度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四叔与短工都有迷信思想,怕犯忌讳。
B.短工与“我”对祥林嫂之死都持关切、同情的态度,但表现不同,前者深藏,后者外露。
C.四叔与短工对祥林嫂的态度,前者是冷漠、麻木的;而后者是冷酷、狠毒的。
D.对祥林嫂的态度,四叔与“我”截然不同。
E.短工与祥林嫂的身份和命运是相似的,他的态度反映了鲁镇的一般人的看法。
2.当“我”听到祥林嫂死了的消息时,“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其中“大约”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胳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戴着绞丝银镯子的是哪些女人?这样描写对主题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二中渲染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9分,每小题3分)
在互联网和微博出现之前,人们很少会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即由职业记者报道的并有专门的新闻机构发布的消息,才算得上是新闻;隔壁大爷或邻家小妹传递的消息不是新闻,。市井小民日常生活中的事件也不是新闻。
而今,微博的降临,陡然改变了新闻的形态,新闻漂浮不断地从周围的日常生活中喷涌而出,它不再是报纸和广播电视的专利。以前作为新闻来源的素材,现在都成了新闻本身,记者所寻找的目击证人如果自己上微博,就成了新闻的发布者。
约翰·费斯克在《阅读大众文化》一书中曾经揭示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等级。播报新闻的电视主持人、电视台所连线的远方记者以及记者所采访的目击证人,分别处于真实性的三个等级之中。新闻机构赋予电视新闻主持人以权威性和全面性,处于真实性等级序列的最高端;主持人的话语不代表自身,他或她是规范的新闻话语的化身,尽管电视台主持人离事发地点空间距离最远,而目击证人处于真实序列的低端,虽然他们就在事发现场。目击证人作为具体的个人,由于其所处的地位和特定视角,尽管所言真实,但往往不够全面,可能还有其他目,击证人来加以补充。真实的新闻报道只有在经过记者争电视台的综合之后,才被社会所认可。今天在微博新闻中,这种真实性的级差似乎被消解了,微博与微博之间是等距离的,都在点击鼠标的一念之间.特别是当记者和主持人也开微博,人们发现每个人可以是同样真实而片面的,,每个人也同样具有比较、鉴别和综合不同消息来源的能力.与此相应,新闻的独家报道和第一时间播报的重要性也降低了,微博上几乎全是独家报道,并配以第一时闻的个性评论,应当说,微博为新闻的民主化做出了大贡献。
在传统和惯例中,正规的新闻机构因为其报道公共事件并采取公众的立场,人们习惯将它看成公众的代言人而获得了某种规范性和权威性.此时记者和报道者的立场被隐去了,认为他们的报道无疑是站在公正和客观立场上的,记者是秉持职业操守的,他们的客观和公正似乎是由其所在的机构做保讧的。微博上的新闻由于没有权威机构做保证,所以在客观性上有点悬,微博人的新闻也不使用记者常用的那套新闻报道话语,个人性的言语和偏好性的表述使得英报道的公正性又悬上加悬.但是微博新闻却以其生动、鲜活、及时,带有个人体温和喜怒哀乐,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使得当下的记者编辑们纷纷在微博中寻找素材。常常听到一些新闻报道中有“零距离”“原生态”等夸张的说法,其实,锻博倒是当得起这一说法的,即便是讹传和谣言,在微博上也是原生态的,动机昭然,不那么阴险,比较容易查找源头。再则,微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不是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个体身上,而是体现在各种言论、思想、立场的交汇之中,一不同个体的真实侧面,是所谓??的客观世界的最好注脚。
小题1:下列关于“新闻”的表述,与原文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在互联网和微博出现之前,新闻是报纸和广播电视的专利,必须由职业记者报道,由专门的新闻机构发布。
B.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有等级差异的,新闻机构因赋予电视新闻主持人以权威性和全面性而处于真实性等级的最高端
C.在传统和惯例中,处在事发现场的目击者尽管所言真实,其讲述也只能作为新闻来源的素材,不可能直接作为新闻被社会认可。
D.新闻机构和记者报道新闻时其实是有自己的立场和倾向的,‘但此时将其隐藏了起来,因此新闻机构“公众代言人”的身份和记者“客观公正”的形象深入人心。
小题2:下列对“微博”与“新闻”关系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微博改变了新闻的形态,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他们之间传递的消息都可以成为新闻, 每一个人只要上微博,就成了新闻发布者。
B.微博新闻似乎消解了新闻的真实性级差,在微搏中每一个人可以是同样真实而片面的,也可以具有同样的比较、鉴别和综合不同消息来源的能力。
C.微博打破了报纸和广播电视享有新闻专利的局面,推动了新闻的民主化,甚至成为专业记者、编辑的新闻来源。
D.微博虽然缺乏传统新闻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但具有传统新闻所没有的生动、鲜活、及时的特点和报道者的个性化特征。
小题3:下列根据原文信息所做的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记者、主持人有新闻机构赋予的权威性和全面性,因此他们的微博相比其他人的微博更客观公正和真实可信,理所当然会有更高的关注度。
B.微博人在没有权威机构保证其客观性的前提下,不妨将个人性的言语、偏好性的表述与规范的新闻话语相结合,这会是目前的一个最好的选择。
C.微博是“原生态”的,在微博上讹传和谣言也动机昭然,容易识别,而且比较容易查找源头,因此阴险者不会利用微博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D.微博交汇着各种言论、思想和立场,展示了客观世界不同个体的真实侧面,这不免会使人感到茫然,难以抉择,却也为认识世界真相提供了契机。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方永刚:真情传播真理
江胜信?????   在接受集体采访的那天,他和我们来了点幽默:“在301医院和210医院的治疗和精心护理下,我感觉身体一天比一天好。你们今天看到的我,是c集体智慧的结晶’。吃得下。睡得香,请大家放心。”
  面对受尽病魔摧残的他,我们的安慰总是不自觉地泄露伤感;他却大大咧咧地笑着,没有丝毫的牵强。男儿如果有泪,不因惧怕,不因疼痛,只因触碰了那根最柔软的心弦。
  采访的那天。有那么一瞬,我看到他喉头凸动,泪要涌出眼眶。他很利索地把食指探入镜片后面的眼角,轻轻一揉,复归常态。这个举重若轻又举轻若重的动作,是谈及含辛茹苦养育之恩的情难自禁:“1985年,当我穿上军装、光荣证送到老家的时候,全家都哭了;当我把第一个月工资100元钱寄回去的时候,我的父母急不可待地去取,抢着看……”
  小时候食不果腹的穷苦时光,至今都在他的梦境中浮现。他的儿子方舟在大连接受我采访的时候,我问:“你父亲希望你以后考什么大学?”“复旦大学。”“为什么?”“他说那里的伙食不错。”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他能选择三尺讲台,也是出于另一种几近本能的报恩。恰如他的肺腑之言:“我一直把党的创新理论当成自己的灵魂,把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当成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我生命的激情、生活的乐趣都在于此!”如今,患结肠癌晚期的他仿佛惊涛骇浪里一叶飘摇的扁舟,内心却风平浪静、无怨无悔。
  在土改中被定为富农的老方家,在永刚的父辈们手里分了家。排行老六的小永刚弄不明白:贫下中农的孩子可以当兵当工人。为什么哥哥们却不可以;自己的学习比别人好,为什么无望上大学、当老师……随着1977年恢复高考和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所有的疑惑有了答案。
  1981年的那个夏天,细瘦的方永刚背着一包被褥,迈下绿皮火车,也迈开了前往复旦大学的求学之路。1985年,从象牙塔里走出的方永刚选择到海军政治学院任教,同时圆了他两个儿时的梦想:当军人,当老师。在这里,他倾20余年之力,研究当初改变他个人、家族和国家命运的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就是这样一位坚信党的创新理论的年轻教官,却差点因为扛不住生活的重压而离开三尺讲台。父母兄弟节衣缩食,供出了唯一的大学生,他工作10年却无法给家人更多回报。咬牙之下,他于1995年相继4次提出转业,打算下海经商;惜才的学院领导真心挽留,他最终选择留下。
  差一点儿就这样抛却自己的挚爱,这段“小插曲”过后,方永刚对工作更是倾注了失而复得般的热忱和激情,当年即获得教学奖、科研奖,并荣立三等功。对于他的亲人,他虽然无法以更多的金钱去报恩,但他用孝心送走了自己的父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亲人眼里,他是一位好儿子、好父亲、好丈夫、好兄弟。
  当他向我们讲述他如何处理工作和家庭的矛盾,脸上带着骄傲:“我实现了二者的有机统一,达到了一种和谐。”“如果有一天,我的生命之钟停摆了,我愿意把它定格在自己的岗位上,永远保持一个思想理论战线英勇战士的冲锋姿态,让有限的生命为太阳底下最壮丽的事业而燃烧!”(节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
1.下列对通讯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从上下文来看,第二段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其中“他却大大咧咧地笑着,没有丝毫的牵强”照应了上文的“他和我们来了点幽默”,而“男儿如果有泪……只因触碰了那根最柔软的心弦”又很好地引出下文。 ????
B.方永刚作为典型的军人形象,除具有刚强坚毅的品质外,还不乏幽默特点,这从“你们今天看到的我,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他说那里的伙食不错”等处不难看出。 ????
C.“我一直把党的创新理论当成自己的灵魂,把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当成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我生命的激情、生活的乐趣都在于此!”正是这份执著的热爱,支撑着方永刚面对生命的浩劫却依然顽强。 ????
D.文章在大量的事实讲述下,总会在恰当处,用散文化或抒情(“男儿如果有泪.不因惧怕,不因疼痛,只因触碰了那根最柔软的心弦”)或言理(“患结肠癌晚期的他仿佛惊涛骇浪里一叶飘摇的扁舟,内心却风平浪静、无怨无悔”)的语言加以润色、升华。 ????
E.本文基调昂扬,采访深入,写作精心,文笔清新而深沉,是宣传方永刚事迹的成功材料。
2.在倒数第二段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做到前后连贯,内容关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活重压致使方永刚意欲转业,且先后4次提出要求……这一叙述,是否有贬损英雄光辉形象之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为一篇人物通讯的一部分,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方永刚的英雄形象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①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
  ②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_____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_____,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1.以上两段文字写祝福的情景,下面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段描写反映出人们对未来的希望,揭示出他们的迷信和落后。
B.两段描写描绘了鲁镇人们迎接福神的热烈景象,表达出穷苦人们欲摆脱命运、渴望光明的心情。
C.两段描写反映出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现状,说明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思想意识都没有变革。
D.两段描写描绘了农村贫富对立的图景,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2.在第②段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扫而光 飞舞
B.一笔勾销 游荡
C.一下笼罩 缭绕
D.一扫而空 蹒跚
3.《祝福》中“我”的作用是(???? )
A.“我”是一个串连故事的线索人物,是作者的化身,他同情劳动人民,不满现实,但又具有软弱性,尚未找到真正的出路。
B.“我”就是鲁迅,这样写不仅使小说更加真实可信,而且使小说的人物更加丰富多彩。
C.“我”是一个胆小怕事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虽然不满现实,但这种人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革命之才的;他虽同情祥林嫂,但不能帮助她。这个人物与祥林嫂形成鲜明对比。
D.“我”是线索人物,使全文结构严谨;同时也是一个典型人物,他同情劳动人民,不满黑暗现实,但面对残酷的现实,又无能为力。
4.关于这篇小说结尾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尾的环境描写再现了鲁镇人们迎接福神的热闹气氛。
B.以祥林嫂之死与神将给鲁镇人带来无限幸福的气氛形成对比。
C.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揭露了旧社会杀人的本质。
D.在布局上首尾呼应,使小说的结构更加完整。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在今山东省境内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进入秦汉,在政治大一统的背景下,随着法家学说、阴阳五行学说、黄老之学、儒学相继登上统治阶级的政治舞台,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一种官方文化。齐鲁文化既是历史范畴,又是文化范畴。作为历史范畴,自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作为文化范畴,又有其历史超越性,齐鲁文化的现代价值就是这种历史超越性的表现。
  远古时代,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共同创造了早期的黄河文明,而齐鲁文化正是夷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自西周初年齐鲁建国至春秋,是齐鲁文化两大文化体系的形成时期。随着西周的建立,来自西方的周文化逐渐沿黄河东下,到达下游地区。周文化和东夷文化在接触过程中,由于齐、鲁两国人文环境、地理条件的不同和建国方略的差异,造成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齐文化和鲁文化。齐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主、以周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从齐地靠海、土地瘠薄的实际情况出发,除了继承周的“重农”传统外,又实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政策,以农业为主,农、工、商并举;政治上,不囿于周之“尊尊而亲亲”的宗法原则,而是“举贤而尚功”;文化上,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齐文化最终成为一种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功利型文化传统。鲁文化则是以周文化为主、以东夷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由于鲁的封地位于泰山以南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适于农耕,这就使鲁文化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农业文化的特征。政治上,鲁国统治者强调周的宗法制度,主张“尊尊而亲亲”;文化上,则采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方针,用周文化强行改造土著文化,其所讲求的礼乐仁义即是重礼的周文化和重仁的东夷文化结合的产物。鲁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的道德型文化传统。
  战国秦汉,是齐鲁文化的综合发展时期。进入战国,由于齐国对鲁国的兼并,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的局部统一。而学术文化界兴起的百家争鸣,则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在这个背景下,齐、鲁两大文化传统的交融日益发展,逐渐走上了一体化的道路。齐、鲁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表现在思想领域,主要是孟子对齐学的批判吸收,邹衍阴阳五行说对鲁学的渗透以及管子学派和荀子对齐学和鲁学的糅合。秦及汉初,齐学盛极一时,主要表现在黄老学和阴阳五行学的盛行。这一时期齐学与鲁学的融合,为其后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构筑新的儒学体系作了理论准备;同时也为汉代儒学内部的齐学与鲁学以及今古文经学之争埋下了伏线。经过东汉今古文经学的学术之争,双方相互批判又互相渗透,至东汉末年,一代经学大师郑玄会通古、今文经学,最终完成了齐鲁文化一体化的过程。
  齐鲁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它不仅融合了齐文化和鲁文化,而且兼收并蓄,广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文化。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齐鲁文化实际获得了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成为一种政治大一统背景下的官方文化,最终融入到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1.下列对“齐鲁文化”的概念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鲁文化,具有其双重性,即从历史范畴角度所说的历史的局限性和历史的超越性。
B.齐鲁文化,起先是一种地域文化,后来发展成官方文化,是渐进形成的一种混合性文化。
C.齐鲁文化,是创造了早期黄河文明的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D.齐鲁文化,是在齐文化和鲁文化相互渗透融合的一体化进程中形成的混合型文化。
2.下列有关齐鲁文化和其它相关文化之间的关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文化和鲁文化是在周文化和东夷文化的接触过程中形成的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 B.齐文化和鲁文化合称齐鲁文化,或者说齐文化和鲁文化统称齐鲁文化。
C.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的融合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齐鲁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D.齐文化、鲁文化两大文化传统的日益交融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体化的齐鲁文化。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鲁文化是一种道德型文化,它的特点就是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
B.齐文化是一种功利型文化,它的特点就是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
C.齐鲁文化由地域文化发展为官方文化,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主要原因是地域文化获得了政治上的支配地位。
D.经济、政治、文化迥异的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渗透,直接生成了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齐鲁文化。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