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用》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1-15 19:03:5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高老头病危,他要求再见女儿一面,但是两个女儿推三阻四,至死也没女儿来见他。在出殡时,他们派了两辆带有爵徽的空车跟在棺柩的后面。《高老头》
B.探春提议凑份子给平儿过生日,众人射覆、行令、划拳。没有贾母、王夫人的约束,玩个热闹。史湘云醉倒在青泥板上,芍药覆满全身。《红楼梦》
C.孙权听说刘备已去西川,便想断其后路,吴国太怕伤害女儿,不准孙权妄动。孙权和张昭谎称吴国太病危,于是孙夫人带着阿斗离开荆州。赵云奋力拦截,从船上夺回阿斗。《三国演义》
D.子路向孔子问仁,孔子对仁的解释是“克己复礼为仁”。子路要孔子说出仁的条目和详情,孔子的回答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不是子路,是颜渊?处理此类试题要注意对文学常识的多读多记,勤翻勤记。


本题难度:一般



2、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面某位学生学完必修四后所写的“学后感”,回答问题。(4分)
①运用体验方式学习本册教材,我们获得了许多独特的阅读经验和审美感受。②通过吟咏讽诵,勾通自己和诗人的心灵,感受到了“诗从肺腑出”的情韵之美。③走进语言现场,“在演讲厅”里演说,“我有一个梦想”的慷慨激昂的声音至今回想在耳边。④改编、表演课本剧《雷雨》、《辛德勒名单》,更加深刻地品尝到了人性的复杂。……⑤我们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提升了语文素养。
(1)请找出并改正上面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2分)
答: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2)上面文段中有一个病句,请找出并订正。(2分)
答:__________句,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勾”改为“沟”,“想”改为“响”(2分)
(2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字形的辨析以及病句的修改,(2)找出④,得1分:修改:把“品尝”改为“体会”、“感悟”等搭配恰当的词语都得1分。


本题难度:简单



3、语言运用题  某电视台有位年轻的记者去一个交通不便的山村采访,向几位年老的村民提了下列问题,其中最不得体的一项是
A.听说你们这里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生活水平不高,谈谈你们的生产生活现状好吗?
B.您长到这么大,还没出过山,是不是感觉活得很不值?
C.不久就要有公路从这儿通过,村里的面貌会迅速改变,听到这个消息您有什么感想?
D.路修好后我还会再来,到时候接你们出去看看好不好?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长到这么大”没有注意尊重采访对象——“年老的村民”;“活得很不值”更使人难堪甚至反感。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阜盛(fǔ)?敕造(chì)?规矩(ju)
B两靥(yè)?忖度(cǔn)???钗钏(chāichuàn)
C怯弱(què)?纳罕(hǎn)?盥沐(guàn)
D憨顽(hān)?嬷嬷(mómo)?惫懒(bèi)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B(“阜”读fù,“怯”读qiè,“嬷嬷”读māma)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翠峰一滴三江水,珠流万里入南洋。”珠江,孕育了无数的风流人物,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沧海桑田,叙说着一个又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思想的飓风一直激荡着 广袤的华夏大地,珠江流域成为众望所归的中.近现代革命策源地。

A.风流人物.
B.沧海桑田,
C.脍炙人口
D.众望所归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Tags:高考 语文 语言文字运用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