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选做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茅以升
茅青 茅以升,字唐臣,1896年1月9日出生在镇江。以升自幼就显露出他与众不同的地方。以升生来就很聪明,记忆力超强,口才也很好,喜欢交际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这一点很像其祖父茅谦。
茅以升有超人的记忆力,谁都知道他可以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多位。他打小就已经显示出了这方面的优势,有过目不忘的本事。以升上新学校后,祖父担心他忘记古文,疏懒毛笔字,一有时间就来长子家督促孙子学习。茅谦的教授方法是,自己选一篇古文,一边抄录一边讲解,然后要以升第二天把这篇文章熟背下来。以升回忆说:“有一天,爷爷抄录的是《滕王阁序》……抄写完毕,爷爷放下笔,转过身来看着我说,你好好读一遍,然后把它背下来。他的话还没说完,我就开始背起来了,背得一字不差。爷爷非常吃惊地看着我,问我什么时候读的这篇文章,我说刚才你写的时候我已经记住了。”
儿时打下的坚实的古文底子使以升日后受益匪浅。他虽然选学工科,但始终喜欢阅览各种人文、历史类书籍,喜欢文学、电影和戏剧。留学期间还写过话剧,晚年更是写了很多文章。
1916年,茅以升从唐山路矿学院毕业,这四年中茅以升总平均分为92分,在唐校为空前绝后。同年夏天,北京的清华学校第一次招考各大学校的优秀毕业生,资送美国念研究生,名额只有十人。因清华决定由各学校保送报考,唐校自然保送了茅以升去清华考试。考试完毕,茅以升回到南京,家人都问他考得如何,茅以升摇摇头说,恐怕希望不大,大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考题太简单,人人都能考取,家人只好等着结果下来。过了两个星期,茅以升接到唐校的信,不知是喜是忧,他拆信的时候手颤抖得几乎拆不开,母亲在旁边也替他紧张。信拆开一看,原来是好消息,茅以升被录取了,全家欢呼雀跃。
在办入学手续时,康奈尔大学一名负责人对茅以升说,他们学校从未接收过来自唐山路矿学院的学生,不知这些学生的水平如何,因此需要考试后再决定是否录取他们。
考试结果茅以升比其他几校的学生都好,从而顺利进入康奈尔研究院。茅以升为唐校挣足了面子,康奈尔学校从此规定,唐校毕业的学生今后不用考试,可直接入校。以升选了康奈尔大学桥梁专业,当时与他同一专业的还有罗英、郑华,他们三人成为专攻桥梁专业的第一批中国人。
钱塘江大桥与茅以升的名字紧紧相连。其实,茅以升在造桥前与造桥后还做过教师,且对教育事业充满热忱。他喜欢讲课,喜欢与学生交流,教书期间他不断改进创新教学方式。他的妻子戴传蕙一直认为,其实茅以升最适合的职业是教书。
他去了唐校教书,他曾经试行的一个教学方式叫做“考先生”。每天上课开始的前十分钟,先点某一个学生的名,问他有无问题,如果有问题就请他把问题提出来,老师根据这一问题判分数,如果这个问题连老师都回答不上来,学生就得满分。如果该名学生没有问题就请下一个学生,下一个学生提的问题要前一个学生回答,如果前一个学生回答不上就得零分。这套方式非常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当茅以升教书教得挺顺手的时候,时任交通部长的叶恭绰决定将唐校和上海及北京的交大合并,于1921年正式成立了交通大学。叶恭绰决定任命罗忠忱为校长,茅以升为副校长。但罗忠忱对校务不大过问,全权交给茅以升处理。以升找到大施拳脚的机会,便开始修建校舍,裁减他认为不合格的教员,破除学校的陈规陋习。 (节选自《我们家的人和事儿》,略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从成绩的角度来说,茅以升考试的分数在唐山路矿学院是绝无仅有的,他能去清华就读,与这样的好成绩是密切联系的。
B.“儿时打下的坚实的古文底子使以升日后受益匪浅。”一句在文中的作用主要是引领下文的“受益匪浅”的相关内容。
C.“他拆信的时候手颤抖得几乎拆不开”,既是对茅以升外在动作的细致描绘,又是对他内心无比紧张情绪的透视。
D.茅以升的妻子认为茅以升最合适的职业是教书,因此,他喜欢与学生交流,教书期间他不断改进创新教学方式。
E.茅以升在任交大副校长期间修建校舍、裁减教员、破除陋习,显示了他对教育事业的一片热忱和锐意改革的冲劲。
(2)从作品内容看,茅以升日后能够取得很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钱塘江大桥与茅以升的名字紧紧相连。”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众所周知,茅以升是我国的桥梁专家,而作品却没有花大量的笔墨去写他在桥梁建筑上的成就,请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的春
有一种春,是无法守候的。这就是人生的春。人生的春往往与年龄没有关系,却只是一种苏醒。这样的苏醒,如偏僻乡村篱笆上的野玫瑰,花朵开得烂漫,意象上却单单只有光明,简单,敦厚与宁静。
不要以为意象上的光明,简单,敦厚与宁静容易得到。更不要以为有了偏僻乡村,目的就八九不离十了。不是的。这种意象不是浅显的看图说话。能够形成这种意象的,要木篱笆,要野玫瑰,要好阳光,要一道碎石小路,从篱笆下面蜿蜒伸出,远远地,远远地深入到了起伏的山坡,要山坡上有茂密的针叶林,要林子里淡淡地散发着松香。说的是人呢,说的是人生的春呢,因此这样的比喻也就是说:人生的春,天衣无缝,浑然大气,是先天的天地精华与后天着意磨砺的融会贯通了。
用一种更加日常的话来说,人生的春便是一种懂事。有一句成语,叫做“少不更事”,可见懂事需要经历,经历需要时间,用漫长的时间去经历,这就是熬了。这个“熬”的意思相当于中草药制作汤药的那个“熬”:煎熬。于是,可以说,人生的春是煎熬出来的。
像我这样,写作半辈子,也算受了不短的煎熬,且不谈自己的写作,单说艺术鉴赏方面,在十余年前,我就觉得自己也算是知春了。 不少艺术家和评论家都在玩可爱,装童稚气,于大庭广众之下,一个人假装很复杂地把玩具藏起来,而另一个人假装很深刻地找到了它。这样一热闹一追捧,一伙子人便可以轻而易举获得名利。于此,我会马上露出不屑甚至公开厌恶。我要求文如其人,要求格物致知,要求道德文章真而不伪,要求艺术家首先具备天赐的直接感受人类情感的强大能力,又在后天能够使用这种能力遨游历史现实与人类心灵,然后剥茧抽丝,去繁就简,将他获得的核心理念完全融化在作品的血肉之中。也就是十余年前,我的态度是坚决的激烈的,我会忍不住要与人争论,乃至一言不和便会拂袖而去。我坚信自己看得懂作品也看得出人品。我坚信自己是正确的。
大约是在五年前左右吧,我的坚信开始动摇。我开始强烈地怀疑自己。后来我想明白了,便知道自己最多也只能算是一部分的知春。
还是要把知春放在人的范畴检验,哪怕仅仅是鉴赏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拥有自己的鉴赏经验与艺术标准,但我们不能把自己当作正确本身,当作正派本身,当作美德乃至真理本身。
原来我要说的,还就是我自己,是我自己的渴望知春。
那一天下午我在菜地里干农活。当家家户户炊烟升起的时候,我倚靠在篱笆上休息,目光散漫地随着炊烟望到了灰蓝色的天空。武汉深秋与初冬的晴空是这样的好,颜色是很贵族气的灰蓝,温润又傲慢,空间却有着童话一般的神秘高远和无尽辽阔,有说不出的洗练与明亮。好东西往往就是有气魄,就是要这样地打动人心。我心一动,便有了心得:世界上最重要的还是人!我得先于一切地承认:人的观念、喜好、志趣与理想都是没有通约性的!
别的艺术家追求什么理想或者什么名利,其作品使用什么形式,在我这里,可以不喜欢,可以进行学术评品,也可以置之不理掉头走开。但是,我应该怀有善意的尊重。不是说一定要尊重我不喜欢的作品,而是尊重人,尊重人的选择的权力。我以为,这才是真正知春的了。那样一种光明,简单,敦厚与宁静的境界,在现实生活里,大约就是要修养出一种善意的豁达与宽容来。这样一个道理,我却花了十年的时间才悟出来。
原来,人生的春是这样地难得啊。
——摘自池莉《熬至滴水成珠》
小题1:作者认为人生的春是什么?(3分)
答:??????????????????????????????????????????????????????????????????????????????
???????????????????????????????????????????????????????????????????????????????????
小题2:作者对人生的春的理解经历了三个阶段,根据你的理解,填写下表。(3分)
<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 <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
<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强烈地怀疑自己?
? <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
<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 ??????? <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
| | | | | | | | |
|
|  | | 
|
|
| | 
|
|  | <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
|
? 小题3:第二段作者列举了哪些意象(画线部分),其用意是什么?(3分) 答:?????????????????????????????????????????????????????????????????????????????? ??????????????????????????????????????????????????????????????????????????????????? 小题4:探究问题,说说你的看法。(6分) (1)“人生的春往往与年龄没有关系”你同意这个说法吗?(3分) 答:?????????????????????????????????????????????????????????????????????????????? ??????????????????????????????????????????????????????????????????????????????????? (2)“原来,人生的春是这样的难得啊!”这个结尾删掉可以吗?(3分) 答:?????????????????????????????????????????????????????????????????????????????? ???????????????????????????????????????????????????????????????????????????????????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8分) 锁在箱子里的思想??? 杨汉光 爷爷是个人人崇敬的思想家,我从小喜欢读他的著作。中学毕业时。我很自然报考了文科,准备将来和爷爷一样,做个思想家。爷爷却皱起眉头说:“做思想家有什么好?还是考理科,学点实在的东西吧。” 我不听爷爷的劝告,最后还是坐到大学的教室里,学起哲学来。我开始阅读古今中外的书籍,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痛苦地发现:爷爷其实是个毫无思想的人,他的所有著作.都是用自己的话讲别人的思想。 四年大学的重头戏是写毕业论文,我鬼使神差地想写爷爷,题目叫《一个没有思想的思想家》。看着这个题目,我自已都吓了一跳。我把提纲拿给指导老师看。他还没看完就跳起来:“你疯了!如果你敢写这个论文,我就不认你这个学生。” 我是个有头脑的人,怎么能只贩卖别人的思想而不表达自己的看法呢?我暗中继续写那篇《一个没有思想的思想家》。写成后,我起了个“小丁”的笔名,将文章寄给杂志社,一直寄到第八家,才成功发表。文章登出来后,立刻掀起轩然大波,有人支持我,更多的人维护爷爷,两派激烈争论。我自然冲在最前头,有一阵子,我几乎每天都要写一篇文章参加论战。我对爷爷太熟悉了,每篇文章都打在他的七寸上。弄得爷爷的追随者暴跳如雷。论战正酣的时候,父亲打电话来,说爷爷想见我。叫我马上回去。 我很不情愿地回到家,爷爷在书房里,他说:“小丁同志.请进来。” 我走进爷爷的书房,忐忑不安地问:“爷爷,您怎么知道小丁是我?” “我的电话都快被打爆了,想不知道都难啊!”爷爷坐在太师椅里,他瘦多了,脸上的皱纹折 叠得厉害。爷爷的目光也大不如前了,好像两把燃烧了八十年的火炬,正在渐渐熄灭。一向强大的爷爷,转眼间成了个可怜的老头。看得出来,“小丁”同志给了他沉重的打击。 爷爷说:“我拿样东西给你看。”他从太师椅里站起来,可身体一晃,踉跄了一下。我赶紧伸手去扶爷爷,没想到爷爷轻飘飘的,我没用多大劲,就把他带离了地面。 我难过地说:“爷爷,您太轻了。” 爷爷指指书柜顶上一个大箱子:“把那个箱子拿下来。” 打开箱子。里面是爷爷的手稿。满满一箱。爷爷抽出一叠手稿递给我:“你看看。” 我勉强接过手稿,敷衍说:“好。我拿回房里看。” 爷爷猜透了我的心思:“你现在就看。” 没办法,我只好硬着头皮读爷爷的手稿。出人意料的是,爷爷的手稿和他出版的那些著作竟然完全不同,字里行间充满真知灼见,发前人所未发,我越读越佩服,最后彻底投降了:“爷爷.您太棒了!” 我花了整整一个星期,才读完爷爷的手稿,发现爷爷是个真正的思想家。 这么好的手稿,为什么不拿去出版呢?我疑惑不解,爷爷淡然一笑:“正因为没拿去出版,我才能活到今天。我是写给自己看的,有你一个读者,已经是破例了。” 把一生的成果锁在箱子里,这样活着跟死去有什么不同?我不顾爷爷的反对,无论如何要拿他的手稿去出版。爷爷只好让步说:“好吧,但你要让我最后修改一次。” 当晚,爷爷在书房里修改手稿,直到第二天早上都没出来。我怕他累坏.就去看看。推开书房的门时,我惊呆了。爷爷坐在太师椅里.面前是一堆纸灰,他手里还拿着一张未烧完的手稿。 “爷爷,您怎么把手稿烧了?” 我连问几声,爷爷都没有回答。摸他的额头,冰凉。爷爷已经去世多时了。 我把地上的纸灰捧回箱子里,锁好,那是一个思想家不敢让人知道的思想。 (选自《小说选刊》2010年第l2期,有删改) 小题1:小说设计“我”写《一个没有思想的思想家》的情节有何作用?(4分) 小题2:理解下面语句在文中的含意。(4分) (1)爷爷,您太轻了。??? (2)爷爷,您太棒了 小题3:请赏析文中画横线文字的妙处。(4分) 小题4:你怎么看待爷爷的这种处世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美国军方工程师着手研究昆虫飞行器,希望将来借助它不必冒生命危险就能侦察敌情和执行更危险的任务。 这项研究在位于俄亥俄州代顿市的赖特—帕特森空军基地实施,实际以寻求“微缩版”无人驾驶飞机为目的。美联社21日报道,研制工作现处于设计阶段。这种新一代无人驾驶飞机名为“微型飞行器”,黄蜂大小,能在不受察觉的情况下飞入建筑物内拍照、录音甚至袭击武装人员和恐怖分子。军方说,它因能更精确识别和攻击敌人,将有助于减少或避免平民伤亡。 战场上一旦搜集敌方可靠情报遇到困难,昆虫飞行器将大显身手。 智囊集团列克星敦研究所防务分析师洛伦·汤普森说:“如果我们能进入他们(敌方)所活动的建筑内部或房间内,就可得到击败对方所需的情报。” “我们是这样设想的:派出一大群这样的飞行器,”协助主持这项研究的格雷格·帕克说,“如果我们知道某一栋建筑内可能有坏人,那我们如何确定?我们认为这(项研究)将能提供答案。” 帕克和他的同事打算先于2015年成型鸟状飞行器,再到2030年推出昆虫飞行器模型。 按照他的设想,鸟状飞行器能飞入市内,“栖息”在房檐或电线上侦察敌情。它的翅膀虽能拍打,却只是伪装,飞行需借助一套独立的推进系统。 “我们认为,拍打翅膀更不会引人注意,”帕克说,“他们以为那是只鸟。” 但他介绍,后续昆虫飞行器可能需要拍打翅膀才能飞行。工程师希望它的翼展为2.54厘米,机翼可能由弹性材料制成,配备的传感器能帮它避免撞到建筑或其他物体。不过,一旦撞上,微型飞行器应能经受撞击。 “如果你看看昆虫,它们能撞到墙后弹回继续飞,”帕克说,“你不能让大飞机做到那样,但我觉得我们没有理由让小飞机无法做到。” 空军一段解说视频显示,昆虫飞行器可能会在袭击中携带化学制品或炸药。 研制出的样机将在赖特—帕特森空军基地新建的微型飞行器综合应用研究所接受飞行试验。 虽然研究人员的设想引人入胜,但一些专家认定,研制难度不小。 位于首都华盛顿的安全政策研究机构防务研究中心高级顾问菲利普·科伊尔说,这项研究一大难题在于如何让飞行器承受照相机和窃听器的重量。 “如果你造出的飞行器小得像黄蜂,还要它承载一台摄影机和其他一些东西,它可能飞都飞不起来,”科伊尔说。 不过,另一些专家对这项技术表示乐观。 “这种技术确实是未来浪潮,”汤普森说,“越来越多的军事研究着眼于探究小型、精确的对象,高度集中于(执行)特定任务或活动上。” (摘自新华网2008年11月24日科技频道) 小题1:下列对“昆虫飞行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昆虫飞行器有黄蜂大小,是一种仿生武器,能像黄蜂那样精确地感知周围物体,飞行时不被碰撞。 B.昆虫飞行器可以用来侦察敌情、袭击恐怖分子,借助它可减少或避免平民伤亡。 C.昆虫飞行器的翅膀长2.54厘米,它需要拍打翅膀才能飞行。 D.帕克和他的同事研制出了样机,这种样机将在赖特—帕特森空军基地新建的微型飞行器综合应用研究所接受飞行试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帕克计划,将于2015年以前成型鸟状飞行器,再到2030年推出昆虫飞行器模型。 B.帕克设计的鸟状飞行器,翅膀只是伪装,飞行需借助一套独立的推进系统。 C.昆虫飞行器可能会在袭击中携带化学制品或炸药。 D.另有专家认为,研制小得像黄蜂一样的飞行器,还要承载照相机和窃听器是不可能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帕克设想的昆虫飞行器能精确识别和攻击敌人,所以,它若成功研制和使用,将是清剿恐怖分子的利器。 B.昆虫飞行器需要电子制动才能飞行并完成给定任务。 C.这种飞行器适宜近距离的、特定对象的侦察,而对远程打击、远距离作战并不适用。 D.这种飞行器用于间谍活动,将使人防不胜防,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人研制昆虫飞行器,也会有人研制反制它的武器。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与庄子和屈原一起飞翔 朱以撒 ①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这时便可以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遗,秋风秋雨扑击着它,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破了。 ②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③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起来读。老子的文字词约义丰,简练过了头,就让人恍兮惚兮一时摸不着头脑;孔子的文字要比前者生动一些,有的形象性足以令读者倾倒;孟子学说虽说是孔学的发展,但在描述上走向更精美细腻的刻画;至于韩非子的文字,善以寓言出手,挥洒轻松里,笑后颇寻思。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只大鸟如何地飞翔。 ④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读他的《逍遥游》,首句突兀而起:“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啧啧,真让人叫绝。那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却居然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 ⑤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代是“百家争鸣”、思想之花竞相绽放的时代。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灵气冲天的长诗。庄子异于常人,他的笔墨里,不时就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姑射山神人、浑沌、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 ⑥在我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由于这个相似之处,放在一起比较才更有兴味。 ⑦不同的是屈原不像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短暂的忘忧之后,又是深深的痛苦。后人看得比较痛心的是他对昏聩的楚怀王的痴迷和幻想,在他眼里,楚怀王、楚山楚水楚民都是连为一体的。屈原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肩住那已经走向衰败的楚国车轮子。可是谁来顾念他那逝水流年呢? ⑧屈原是在远离朝廷后开始心灵飞翔的,洞庭、沅水、辰阳、溆浦、湘水还有汨罗江,那时是这么地水天相接或地广人稀,他的心境变得阔大起来。朝廷是回不去的,思路却异常发达和奇诡,他的腕下涌现出许多神灵仙人、虬龙鸾凤、香草美人。他让自己也生活在这个由自己想象编织成的意象世界里,自己也能饮朝露、食落英,浑身佩带着江蓠、辟芷、芰荷、芙蓉,散发着清香,宛若神仙一般。这个时候,应该是屈原最快乐的时候,他远离了龌龊,亲近了美好,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 ⑨如果说庄子的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那么屈原的处世则很有几分英雄主义的色彩。 ⑩庄子和屈原是那个时节令人瞩目的人物,又是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的。而今人翅膀上牵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为难。因为,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经被现代的潮水浸湿了翅羽,成了一道遥远的梦影。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打开书本,随便一瞥就能望得见《逍遥游》和《离骚》,不由自主地,心回到那久远的神秘里,和他们一道飞翔。 小题1:文章第一段中的“空巢”具有怎样的含义?并请具体说明其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小题2:文章前部分内容意在写庄子,可文章第三段为什么用大量篇幅写老子、孔子、孟子等人的作品? 小题3:请概括庄子和屈原在创作上的不同点,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